'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烏嘴婆的故事線,就是那條嚮往著走出去的線了。

而張婉婷讓這一進一出這兩條故事線交匯後,卻並沒有讓他們停留在那個交叉點上。

這樣,卻又搭了洪金寶配張艾嘉這個組合的氣質:

淳樸的情愫。

前半部,是猴子和烏嘴婆兩人之間磨合碰撞的插曲。

後半部,則是那種立足於中國人在感情上的內斂淳樸之情。

在電影的語境下,這種內斂淳樸又偏偏帶著難以打破世俗框架的無奈。

所以,儘管海外呆了那麼多年,猴子那已經些許洋化的思想,也要化於本土的世俗,在烏嘴婆出嫁的那一天,他只能追著烏嘴婆出嫁的那條船,目送她離開。

《傳說》中,羅大佑又寫道:

今生終有一天等到你的愛,卻像是不敢或是不願說個明白,春花開了也會老 今天趁你年少。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烏嘴婆的故事線,就是那條嚮往著走出去的線了。

而張婉婷讓這一進一出這兩條故事線交匯後,卻並沒有讓他們停留在那個交叉點上。

這樣,卻又搭了洪金寶配張艾嘉這個組合的氣質:

淳樸的情愫。

前半部,是猴子和烏嘴婆兩人之間磨合碰撞的插曲。

後半部,則是那種立足於中國人在感情上的內斂淳樸之情。

在電影的語境下,這種內斂淳樸又偏偏帶著難以打破世俗框架的無奈。

所以,儘管海外呆了那麼多年,猴子那已經些許洋化的思想,也要化於本土的世俗,在烏嘴婆出嫁的那一天,他只能追著烏嘴婆出嫁的那條船,目送她離開。

《傳說》中,羅大佑又寫道:

今生終有一天等到你的愛,卻像是不敢或是不願說個明白,春花開了也會老 今天趁你年少。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身上那八兩金,被猴子打成了金器送給烏嘴婆。

那意義,已從原來“男人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行”,變成了“新娘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算新娘?”。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烏嘴婆的故事線,就是那條嚮往著走出去的線了。

而張婉婷讓這一進一出這兩條故事線交匯後,卻並沒有讓他們停留在那個交叉點上。

這樣,卻又搭了洪金寶配張艾嘉這個組合的氣質:

淳樸的情愫。

前半部,是猴子和烏嘴婆兩人之間磨合碰撞的插曲。

後半部,則是那種立足於中國人在感情上的內斂淳樸之情。

在電影的語境下,這種內斂淳樸又偏偏帶著難以打破世俗框架的無奈。

所以,儘管海外呆了那麼多年,猴子那已經些許洋化的思想,也要化於本土的世俗,在烏嘴婆出嫁的那一天,他只能追著烏嘴婆出嫁的那條船,目送她離開。

《傳說》中,羅大佑又寫道:

今生終有一天等到你的愛,卻像是不敢或是不願說個明白,春花開了也會老 今天趁你年少。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身上那八兩金,被猴子打成了金器送給烏嘴婆。

那意義,已從原來“男人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行”,變成了“新娘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算新娘?”。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那個沒讓猴子和烏嘴婆大團圓的結局,我覺得是開放式的。

最後烏嘴婆站在船頭,看著岸上的猴子。

那艘船緩緩地離開故鄉,烏嘴婆走向那想象中的金山。

而猴子,則是站在故鄉的山頭,看著烏嘴婆離開。

畫面就此定格,兩人的未來,或許當時張婉婷也沒有進一步想象。

或許,又只能從羅大佑片尾所寫的《傳說》中回溯那過去一二了。

羅大佑在歌中還寫道:

不如我歸去,不如我不理,愛恨中付出什麼;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將我填海,橫豎也是傳說。今生看看只能同屬一枝根,我將忍不住回首撫摸我的殘痕。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烏嘴婆的故事線,就是那條嚮往著走出去的線了。

而張婉婷讓這一進一出這兩條故事線交匯後,卻並沒有讓他們停留在那個交叉點上。

這樣,卻又搭了洪金寶配張艾嘉這個組合的氣質:

淳樸的情愫。

前半部,是猴子和烏嘴婆兩人之間磨合碰撞的插曲。

後半部,則是那種立足於中國人在感情上的內斂淳樸之情。

在電影的語境下,這種內斂淳樸又偏偏帶著難以打破世俗框架的無奈。

所以,儘管海外呆了那麼多年,猴子那已經些許洋化的思想,也要化於本土的世俗,在烏嘴婆出嫁的那一天,他只能追著烏嘴婆出嫁的那條船,目送她離開。

《傳說》中,羅大佑又寫道:

今生終有一天等到你的愛,卻像是不敢或是不願說個明白,春花開了也會老 今天趁你年少。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身上那八兩金,被猴子打成了金器送給烏嘴婆。

那意義,已從原來“男人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行”,變成了“新娘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算新娘?”。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那個沒讓猴子和烏嘴婆大團圓的結局,我覺得是開放式的。

最後烏嘴婆站在船頭,看著岸上的猴子。

那艘船緩緩地離開故鄉,烏嘴婆走向那想象中的金山。

而猴子,則是站在故鄉的山頭,看著烏嘴婆離開。

畫面就此定格,兩人的未來,或許當時張婉婷也沒有進一步想象。

或許,又只能從羅大佑片尾所寫的《傳說》中回溯那過去一二了。

羅大佑在歌中還寫道:

不如我歸去,不如我不理,愛恨中付出什麼;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將我填海,橫豎也是傳說。今生看看只能同屬一枝根,我將忍不住回首撫摸我的殘痕。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對於《衣錦還鄉》這張電影原聲碟,有一段文案是這麼寫的:

在這張表現一代中國人在異域與故鄉之間輾轉流徙的命運的影片中,羅以一貫的鄉土情結和深刻的觀察與省思將影片烘托的更具親和力與震撼性。

而羅大佑的配樂,妙就妙在,他的語境是和整部電影相貼切的。

如果說,《傳說》更多的是寫“衣錦還鄉”的猴子的故事,那麼,《船歌》則是為了離鄉的烏嘴婆所寫。

尤其是出嫁那段,可以說,那歌詞簡直就是為了畫面而寫:

片尾,張艾嘉一席紅裝,站在船頭,脖子掛著猴子送的八兩金,與岸上猴子遙遙相望,情緒複雜。

船在走,岸上的猴子,也跟著一路送著。

《船歌》適時響起:

姐兒頭上戴著杜鵑花呀,迎著風兒隨浪逐彩霞;船兒搖過春水不說話呀,水鄉溫柔何處是我家。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烏嘴婆的故事線,就是那條嚮往著走出去的線了。

而張婉婷讓這一進一出這兩條故事線交匯後,卻並沒有讓他們停留在那個交叉點上。

這樣,卻又搭了洪金寶配張艾嘉這個組合的氣質:

淳樸的情愫。

前半部,是猴子和烏嘴婆兩人之間磨合碰撞的插曲。

後半部,則是那種立足於中國人在感情上的內斂淳樸之情。

在電影的語境下,這種內斂淳樸又偏偏帶著難以打破世俗框架的無奈。

所以,儘管海外呆了那麼多年,猴子那已經些許洋化的思想,也要化於本土的世俗,在烏嘴婆出嫁的那一天,他只能追著烏嘴婆出嫁的那條船,目送她離開。

《傳說》中,羅大佑又寫道:

今生終有一天等到你的愛,卻像是不敢或是不願說個明白,春花開了也會老 今天趁你年少。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身上那八兩金,被猴子打成了金器送給烏嘴婆。

那意義,已從原來“男人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行”,變成了“新娘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算新娘?”。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那個沒讓猴子和烏嘴婆大團圓的結局,我覺得是開放式的。

最後烏嘴婆站在船頭,看著岸上的猴子。

那艘船緩緩地離開故鄉,烏嘴婆走向那想象中的金山。

而猴子,則是站在故鄉的山頭,看著烏嘴婆離開。

畫面就此定格,兩人的未來,或許當時張婉婷也沒有進一步想象。

或許,又只能從羅大佑片尾所寫的《傳說》中回溯那過去一二了。

羅大佑在歌中還寫道:

不如我歸去,不如我不理,愛恨中付出什麼;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將我填海,橫豎也是傳說。今生看看只能同屬一枝根,我將忍不住回首撫摸我的殘痕。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對於《衣錦還鄉》這張電影原聲碟,有一段文案是這麼寫的:

在這張表現一代中國人在異域與故鄉之間輾轉流徙的命運的影片中,羅以一貫的鄉土情結和深刻的觀察與省思將影片烘托的更具親和力與震撼性。

而羅大佑的配樂,妙就妙在,他的語境是和整部電影相貼切的。

如果說,《傳說》更多的是寫“衣錦還鄉”的猴子的故事,那麼,《船歌》則是為了離鄉的烏嘴婆所寫。

尤其是出嫁那段,可以說,那歌詞簡直就是為了畫面而寫:

片尾,張艾嘉一席紅裝,站在船頭,脖子掛著猴子送的八兩金,與岸上猴子遙遙相望,情緒複雜。

船在走,岸上的猴子,也跟著一路送著。

《船歌》適時響起:

姐兒頭上戴著杜鵑花呀,迎著風兒隨浪逐彩霞;船兒搖過春水不說話呀,水鄉溫柔何處是我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兩條故事線的回來和離去,內裡都是中國人何處紮根的文化觀念。

回來的猴子,想要回到自己紮根之處,卻又與故鄉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格格不入。

離去的烏嘴婆,則是從自己紮根之處,走到另一個漂泊的異鄉。

回來與出去,多少也有著殊途同歸:

今日歸來,吾鄉已非吾鄉。

今日離去,吾鄉也非吾鄉。

但那鄉愁的情愫,又將另一種矛盾感融合其中融合在一起:

吾鄉非吾鄉,吾鄉卻也是吾鄉,何處才是家?

"

1989年,羅大佑推出了一張電影原聲碟:《衣錦還鄉》。

這是當年張婉婷邀請羅大佑為她的電影所做的,也是羅大佑第一次接觸電影音樂。

整張碟的10首曲目,8首是演奏曲。

當年,這張碟是滾石發行的,而到了1991年,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再次出了一張此類的演奏碟:《追夢》,其中收集了眾多羅大佑好歌,包括《追夢人》,《滾滾紅塵》等。

《追夢》是後話了,按下不表。

這裡,先來聽聽羅大佑為張婉婷這部電影所做的這首經典配樂吧,清唱版《船歌》。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張婉婷這部電影,叫《八兩金》,又名《衣錦還鄉》。

這是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

在前兩部《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中,張婉婷的視角放於海外生活的華人。

這終章的《八兩金》,視角則轉到歸鄉的海外華人中。

陣容的搭配,其實咋一看也是挺怪的:

洪金寶配張艾嘉。

張艾嘉扮演的是一名鄉下女人烏嘴婆。

而洪金寶扮演的是一個在海外開計程車,綽號猴子的華人。

那些年間,洪金寶也嘗試著演一些文藝片,如之前的《七小福》中,他扮演了自己的師傅于占元。

不打架的洪金寶,演技也是不錯的。

但《八兩金》,或許是洪金寶最為文藝的一次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的故事線有兩條:一進一出。

進的,是洪金寶扮演的猴子,在美國開了10多年計程車,然後“衣錦還鄉”。

出的,是張艾嘉扮演的烏嘴婆,在鄉下等著那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未婚夫來迎娶她,帶著她到海外生活。

當時,正是一波移民潮,而這兩條故事線,在片中產生交集後,則形成這樣一個圍城效應:

出去的人發現,其實國外也不見得那麼好;

沒有出去的人,卻又嚮往著想象中國外那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在這樣兩條故事線下,其實內核則是一種鄉愁。

這種鄉愁,藉由八兩金做為引子,導出故事。

片中的八兩金的是:重量總計八兩的金器。

回國前,猴子在美國就找人借了八兩金帶在身上,揚言:

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男人?

這也符合當時一些海外華人這種“衣錦還鄉”的狀態。

大概是08年的時候,我在巴拿馬待過一段時間。

當時認識的一些華人中,不止一人說過:

家鄉里的人都覺得自己在海外到處撿黃金,每次回鄉探親,都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

紅包,禮品什麼的,要準備一籮筐,回家一趟,其實是在燒自己的血汗錢。

而這樣的觀念,在1989年上映的《八兩金》中,顯得更為突出。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10來年左右,國人對國外的那種神祕感比如今更甚。

於是,片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

回家的猴子,大包小包,禮品一籮筐,其中包括一堆冷凍的波士頓龍蝦,Made In China的自由女神打火機等。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鄉親們紛紛來探望猴子,提著“土特產”如,雞,鴨,鵝。

目的,是為了換一封猴子包的美金紅包。

這樣的鄉親排成了隊,到最後,猴子收到的這些特產,竟被小孩子笑稱為開動物園。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個在美國只是開著計程車為生的華人,因為“衣錦還鄉”,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為了有顏面地見江東父老,猴子寧願把血汗錢在故鄉花光,回國乞討。

包括這種“衣錦還鄉”在內的漂泊感覺,羅大佑在為本片所寫的另一首主題曲《傳說》中寫道:

異鄉的流浪,歸不去的放逐,是什麼樣的滋味。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是少見的將背景放在大陸農村的港片。

加上那個時代的特徵,於是,張婉婷的畫面中,有著:

大大的計生標語;

舞廳裡跳交誼舞,只能男男或女女一起跳,且動作不能太大;

農村的接生和西方的觀念產生衝突,又帶來些許幽默。

如果放在30年後的今天看,其實又像是港片中,對於一個社會轉型變遷的戲說影像。

如今回頭去看,那一年的張婉婷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加上鄉愁這主題,又合了羅大佑在《傳說》中所寫的詞:

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嗯,《八兩金》更多的情緒,就是鄉愁。

猴子一直記著去美國之前,因為和妹妹爭搶一條狗,被父母責罵的事。

多年後再見到妹妹,這件童年往事,妹妹早已忘記。

但在猴子心裡,卻記憶猶新,只因:

在海外那十幾年,沒有什麼好記的了。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鄉愁,還有一種中國人骨子裡歸根的觀念。

而對於片中,猴子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這種根卻是漂泊不定,且前後靠不著岸的。

美國過著二等公民的餬口生活,回鄉卻要充著海外成功人士的臃腫身型。

回鄉後,鄉親們會為猴子安排相親,因為:

賺幾十塊錢的不用想啦,一百多塊錢就看個樣,香港客就有商量,金山老伯可是拼命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這種圍城效應,也就只有當事人才體會得到了。

就像烏嘴婆為代表的那種人,並不認為那是一種夾心餅的生活。

海外,對他們而言是充滿幻想的。

所以,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張艾嘉),會問猴子:

你有沒有Mar過ry,ki過ss啊?

聽說美國人很XXXXXX的,你能不能跟我講講啊?

你教我英文好不好,我以後在國外也能用得上啊?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烏嘴婆的故事線,就是那條嚮往著走出去的線了。

而張婉婷讓這一進一出這兩條故事線交匯後,卻並沒有讓他們停留在那個交叉點上。

這樣,卻又搭了洪金寶配張艾嘉這個組合的氣質:

淳樸的情愫。

前半部,是猴子和烏嘴婆兩人之間磨合碰撞的插曲。

後半部,則是那種立足於中國人在感情上的內斂淳樸之情。

在電影的語境下,這種內斂淳樸又偏偏帶著難以打破世俗框架的無奈。

所以,儘管海外呆了那麼多年,猴子那已經些許洋化的思想,也要化於本土的世俗,在烏嘴婆出嫁的那一天,他只能追著烏嘴婆出嫁的那條船,目送她離開。

《傳說》中,羅大佑又寫道:

今生終有一天等到你的愛,卻像是不敢或是不願說個明白,春花開了也會老 今天趁你年少。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身上那八兩金,被猴子打成了金器送給烏嘴婆。

那意義,已從原來“男人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行”,變成了“新娘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算新娘?”。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那個沒讓猴子和烏嘴婆大團圓的結局,我覺得是開放式的。

最後烏嘴婆站在船頭,看著岸上的猴子。

那艘船緩緩地離開故鄉,烏嘴婆走向那想象中的金山。

而猴子,則是站在故鄉的山頭,看著烏嘴婆離開。

畫面就此定格,兩人的未來,或許當時張婉婷也沒有進一步想象。

或許,又只能從羅大佑片尾所寫的《傳說》中回溯那過去一二了。

羅大佑在歌中還寫道:

不如我歸去,不如我不理,愛恨中付出什麼;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將我填海,橫豎也是傳說。今生看看只能同屬一枝根,我將忍不住回首撫摸我的殘痕。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對於《衣錦還鄉》這張電影原聲碟,有一段文案是這麼寫的:

在這張表現一代中國人在異域與故鄉之間輾轉流徙的命運的影片中,羅以一貫的鄉土情結和深刻的觀察與省思將影片烘托的更具親和力與震撼性。

而羅大佑的配樂,妙就妙在,他的語境是和整部電影相貼切的。

如果說,《傳說》更多的是寫“衣錦還鄉”的猴子的故事,那麼,《船歌》則是為了離鄉的烏嘴婆所寫。

尤其是出嫁那段,可以說,那歌詞簡直就是為了畫面而寫:

片尾,張艾嘉一席紅裝,站在船頭,脖子掛著猴子送的八兩金,與岸上猴子遙遙相望,情緒複雜。

船在走,岸上的猴子,也跟著一路送著。

《船歌》適時響起:

姐兒頭上戴著杜鵑花呀,迎著風兒隨浪逐彩霞;船兒搖過春水不說話呀,水鄉溫柔何處是我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八兩金》兩條故事線的回來和離去,內裡都是中國人何處紮根的文化觀念。

回來的猴子,想要回到自己紮根之處,卻又與故鄉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格格不入。

離去的烏嘴婆,則是從自己紮根之處,走到另一個漂泊的異鄉。

回來與出去,多少也有著殊途同歸:

今日歸來,吾鄉已非吾鄉。

今日離去,吾鄉也非吾鄉。

但那鄉愁的情愫,又將另一種矛盾感融合其中融合在一起:

吾鄉非吾鄉,吾鄉卻也是吾鄉,何處才是家?

那一年,她將一段鄉愁,交給了洪金寶和張艾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