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戰鬥機 殲-11 空軍 武器 殲-16 軍工匯 2018-11-30

近日,殲-11D再次露面進行試飛,這款命途多舛的三代半戰機又一次迴歸軍迷的視野。下面我們從研製進度、綜合性能、規模預測三個角度對殲-11D進行解讀。

一、研製進度篇

殲-11D雖然低調,但也曾數次吸睛。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殲-11D第一次亮相是在2015年4月29日,當日一架編號為D1101的新型戰鬥機首飛成功。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2016年9月12日,網上流傳出殲-11D與殲-16在高原機場進行測試的照片,高原地區空氣稀薄、壓力更低、進口的流量較平原要少很多,這些不利因素都對發動機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戰鬥機在高原試飛時,需要進行多項測試,諸如機上與地面電源的啟動試驗,發動機的冷、熱態起動以及連續起動等。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2018年1月17日,國外衛星照片顯示,至少5架殲-11D出現在西安閻良試飛基地進行密集試飛,而在將近一年前的2016年12月25日,首批4架蘇-35抵達河北滄州飛行訓練中心。從蘇-35加入我國空軍,到殲-11D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期間,我國專家極有可能參考蘇-35的改進經驗對殲-11D進行了調整,尤其是蘇-35先進的“飛火推”一體化技術,這一點將在性能篇進行詳述。

二、綜合性能篇

殲-11D是在殲-11B基礎上改進的重型空優戰鬥機,相比於殲-11B,殲-11D換裝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等電子系統,機體也經過了優化,空中作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此外,殲-11D還對機頭雷達罩、座艙蓋、發動機進氣口、機翼機體連接處、雙垂尾和起落架艙蓋及武器艙蓋等七大部位進行了隱身化改進。

殲-11D擁有非常強悍的掛載能力,算上翼尖掛架,兩個主翼下就有8個掛架,加上機腹和進氣道下的4個重載掛架,該機共有12個外掛點。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殲-11D是殲-11系列的深度改進型,而蘇-35也可謂蘇-27的終極改進型,二者在技術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蘇-35因為擁有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和“飛火推”一體化技術而備受關注,這一機型也是我國近年來採購的唯一一批俄製戰鬥機。

按照我國空軍的要求,殲-11D必須裝備推力達到14.5噸的國產增推型“太行”發動機、推力矢量噴管、多用途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可以發射PL-10、PL-15、PL-21等所有新裝備或在研先進空空導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裝備“飛火推”一體化綜合控制系統。

這些技術指標不可謂不高,其中最難達成的要數推力矢量技術和“飛火推”一體化技術,而這兩項,恰恰是蘇-35的強項,也正是這兩項嚴重阻礙了殲-11D的研製進程,一度傳出殲-11D下馬的傳聞。除此之外,殲-11D的其他性能指標都能超過蘇-35,殲-11D採用了中電14所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比蘇-35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更加先進。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在剛剛結束的珠海航展上,殲-10B矢推版驗證機完美展示了眼鏡蛇、J-轉彎、落葉飄等超機動動作,表明我國推力矢量技術得以攻克,後續完全可以移植到殲-11D上來。

“飛火推”一體化在近距離格鬥中佔據較大的優勢,應用這一技術後,火控數據和飛行員的操縱桿發出的飛控數據和發動機矢量噴管的狀態數據三者合一,機載電腦將發動機調節、飛行狀態調節、火控雷達參數調節綜合優化後,再分別反饋給各個調節系統,給出最佳決策,飛行員只需要專心於眼前目標作出正確的戰術判斷即可,不必再單獨控制矢量噴管的偏轉。

殲-11D必然要換裝國產推力矢量發動機,採用“飛火推”一體化技術,一旦這些改進升級完成,殲-11D相對於蘇-35的優勢將得以顯現。作為我國自行研製的三代半重型空優戰鬥機,殲-11D可以使用包括PL-10、PL-15、PL-21等在內的所有國產先進空空導彈,這一點是使用俄式導彈的蘇-35不能比擬的。

美國航空週刊曾經對蘇-35和殲-11D進行過對比,文章認為“中國巧妙的再一次利用了俄羅斯的部分優勢,然後又結合自己的優勢,對國產殲-11D進行了完美補充,這也再次體現了中國人的精明。”

三、規模預測篇

殲-11D定位於國產三代半重型空優戰鬥機,主要替換蘇-27、殲-11A和殲-11B。

據公開消息顯示,1990年至2002年,我國共引進三批76架蘇-27,其中包括36架蘇-27SK單座型和40架蘇-27UBK雙座型。

殲-11D再試飛——守得雲開見月明

殲-11A是蘇-27的國內組裝版,從俄羅斯進口的戰鬥機散件在沈飛的生產線上進行組裝,共生產了105架。殲-11B/BS實現了蘇-27的國產化,它在殲-11A的基礎上換裝了國產綜合火控系統、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WS-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核心部件,共生產了212架(含72架海航的殲-11BH/BSH)。

我國空軍先後接受蘇-27、殲-11A、殲11-B/BS(含殲-11BH/BSH)共計393架,除去退役及摔毀的部分,目前保有量在360架左右。因此,預測殲-11D的替換空間約為360架。

作者:東興軍工研究團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