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棗莊經濟建設的歷程、成效及經驗(二)

改革開放以來棗莊經濟建設的歷程、成效及經驗(二)

(二)在改革開放全面展開階段,經濟建設各領域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1983—1992年)

按照黨的十二大“到20世紀末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翻兩番”以及山東省委第四次代表大會“實現提前翻番、富民興魯”目標,棗莊市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項目建設,改革重點逐步從農村轉向城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經濟發展速度逐步加快。至1987年,全市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翻了一番多;1992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完成77.1億元,提前8年實現翻兩番目標。

1.經濟發展思路和管理手段從恢復調整向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轉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棗莊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在實踐中總結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抓經濟工作的能力不斷增強。在宏觀管理上,初期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果斷採取禁止跨行業經營等措施遏制物價上漲,對企業進行全面整頓,出臺減輕農民負擔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1988—1989年,再次出現經濟過熱現象,棗莊市下大氣力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通過出臺穩定物價10條措施、清理在建基建項目、收緊銀行貸款、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等辦法,實現了消除經濟過熱與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相統一的目標;從1990年起,棗莊正式編制綜合財政信貸、綜合物資和預算外收支計劃,對關係國計民生重要產品之外的其他產品實行指導性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調控。在財稅體制上,從1983年起,根據省裡調減棗莊的中央向地方借款總額分成比例,市裡也對區(縣)相應調減收入分成比例或輔助定額。1984年實施了財政、稅務機構分設,保障了財政收入任務順利完成。1983—1986年,對國有企業分兩步實施了“利改稅”。1985年起,國務院推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的新財政體制,市裡按照第二步利改稅後的稅種,劃分了市內五個層次的固定、共享收入和市與區(縣)支出範圍;同年,根據中發〔1983〕35號文件建立了鄉鎮財政,實行“劃分收支、總額分成”的管理體制。在經濟發展指導上,1983年1月棗莊市公佈了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86年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七五”計劃,1991年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及“八五”計劃;從1985年到1990年,棗莊市開展大規模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最終形成了《棗莊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1990—1999)》,圍繞實現國家戰略發展三部曲的第二步目標,明確了未來10年棗莊發展的目標、方向和路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以點帶面“一線三點三片”發展格局,即新上項目主要集中在棗薛經濟帶,重點建設薛城、市中、滕州三角經濟帶,開發滕南滕北煤炭基地、棗南農副產品基地、山亭林牧基地三大片,奠定了棗莊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格局。

2.農村改革從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向發展二、三產業轉變。在土地制度方面,這一時期主要是完善和發展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經營,進一步改革農業計劃體制和農產品統購制度,對糧食、棉花、花生等主要農產品繼續執行並完善合同定購制,其他農副產品的生產和收購實行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調節;1991—1992年,重點完善土地承包、升級補償、土地流轉、合同管理等配套政策,使聯產承包制逐步走向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在農村經濟方面,從過去單純的大包乾開始注重發展家庭經濟,從過去的糧食生產開始注重多種經營,愈來愈多地湧現出專業戶、聯合體和村級合作企業,像薛城區開展了“村村有收入”活動,1985年有企業的村佔行政村的比例達到79.9%。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要“敞開城門”,歡迎農民進城經商,1984年7月5日滕縣城關鎮滕東大隊農民自籌資金建設的五層商業服務大樓——文昌大樓在滕縣城區正式開業,成為棗莊農民進城發展商業的典型。這一時期,棗莊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鄉鎮企業發展的意見》《關於為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服務若干問題的試行意見》,提出“鄉鎮、村、聯合體、個體四個層次一齊上”,在稅收、人才、資金、技術、設備、原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2年全市鄉鎮企業發展到114345個,其中鄉鎮辦企業1135個:出現了28個工業產值超億元的鄉鎮;固定資產原值177670萬元,總產值906250萬元,產值5000萬元、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分別達到1個、5個、15個和65個。在扶貧開發方面,1983年11月,棗莊市將經濟相對落後的原滕縣東部8個山區鄉鎮和原齊村區北部6個山區鄉鎮合併組建山亭區,被稱為“窮哥們大聯合”,1985年被列為全國重點貧困區;其時,全市扶貧鄉鎮共20處,28萬人年均收入不足200元。成立山亭區改變了棗莊縣級行政區劃和經濟格局,扶貧開發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自1985年國家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開發式扶貧之後,棗莊舉全市之力開展扶貧攻堅,市裡直接負責最貧困的山亭區徐莊、辛召、馮卯、水泉4個鄉,其他5個區(縣)的扶貧工作由各區(縣)負責,制定並實施了募捐、搬遷山頂村、組織勞務輸出、扶持發展生產、減少賦稅、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措施。至1992年底,山亭區人均純收入達到672元,全市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僅剩4個村258戶約1000人。

3.國有企業改革從企業擴權向放開搞活企業經營體制機制轉變。1984年,棗莊市制定了對集體企業和國營小企業放開搞活的暫行規定和改革建築業的試行辦法,在市一輕、二輕、紡織三個系統進行試點,拉開了國有集體企業深化改革的序幕;同年成立了隸屬於市政府辦公室的負責經濟體制改革的機構,1988年改為棗莊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標誌著全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一是實行簡政放權。1984年開始下放生產經營權、幹部管理和機構設置權等10項權力,後來又擴大企業運用自有資金進行技術改造等8項權力,在工業系統和企業內部逐步建立局長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在建築行業逐步推行基建投資包乾、工程招投標、工資含量包乾,勘察設計全面實行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1987年棗莊市出臺《關於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的意見》,提出“所有國營企業要認真貫徹中央三個《條例》積極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並逐步實行廠長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制”,積極推進企業勞動人事、工資分配、社會保險三項制度綜合配套改革,至1992年259家區(市)屬以上工業企業推行了三項制度改革,佔企業總數的92%;對嚴重資不抵債的企業進行了破產試點。二是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1983年開始推行以承包為中心的經濟責任制,市屬廠礦企業對市政府主管部門承包,區縣屬企業對各區縣經委承包。像市水泥廠從一個連續三年虧損的“老大難”企業,通過全廠搞承包實現扭虧為盈,1984年完成利潤相當於1982年以前18年利潤總和的1.66倍。1986年對全市工業逐級實行經濟目標責任制,1987年開始探索兩權分離企業改革形式,1988年上半年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全市全面鋪開,至1988年底市直和區(市)屬獨立核算企業實行承包制的佔96.3%。1990—1991年,對全市區(市)屬以上承包到期的企業,以及上述行業中尚未承包的企業開展新一輪承包;同時推行企業與政府職能部門“雙向承包”,為企業承包指標的實現提供必要保證,引起省內外領導和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三是鼓勵發展橫向聯合。企業間橫向聯合最初主要是產銷、技術、資金、價格之間的銜接與協同,像市二輕局引導市皮革公司所屬多家單位成立市皮革行業經濟技術協作聯合會、滕縣服裝制帽廠與上海敦煌襯衫廠開展管理技術協作等。1987年棗莊市開始引導企業發展緊密型合作組織,著手組建陶瓷、紡織、鑽床、傢俱等企業集團。1992年市政府下發《棗莊市企業兼併試行辦法》,批轉市體改委《關於發展和完善企業集團的意見》,成立山東省企業集團聯合會棗莊分會,相繼組建了棗莊機電、電子、魯化、水泥、橡膠等企業集團,至1992年底全市組建企業集團30家。同時積極推進股份制試點工作,至1992年全市批准實行股份制的試點企業達到31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19家、有限責任公司12家,股東權益總額達5.3元。四是改革商品流通體制。供銷社改革始於1983年,按照中央提出的把供銷社辦成供銷、加工、儲藏、運輸、技術等綜合服務中心的要求,在齊村區進行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主要開展清股分紅、擴大入股,建立理事會、監事會,籌建市和區(縣)供銷社聯合社等工作。國營商業和零售業的大面積改革從1986年開始,到1987年底有98%的小企業實行了租賃經營和“國有集體營”,1988年對財政直接承包,實行全員風險抵押和法人代表風險抵押,1992年推行經營、價格、分配、用工“四放開”,使供銷企業初步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新機制。市物資系統也逐步放開物資供應市場。在國有商貿企業改革的同時,市場建設取得了巨大發展,截至1992年底,全市共建設專業批發、綜合集市貿易市場214處,生產要素如科技、金融、房地產、產權交易市場30餘處,棗莊市駐地形成了大觀園、文化路、亞細亞三大商業區,滕州善園商場、薛城齊魯商廈等10個大型商業網點建成或開業。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嚴格執行上級政策,1979年開放糧食集市貿易、恢復議購議銷業務,1984年縮小統購統銷的品種和數量,1985年取消統購統銷改為合同訂購,至1992年底,全市行業用糧全部採取保量放價供應,糧食部門相繼成立糧食總公司,既履行政府部門職能,又興辦實體搞經營。

4.對外開放從主攻外貿出口向全面經濟技術合作轉變。在外貿出口方面,1983年對外出口商品收購額為4348.37萬元,出口工業品比重為52%;“七五”期間棗莊市外貿發展迅速,1986—1990年出口商品總值累計完成11億元,創匯2.5億元、年均增長41%。但從1972年成立市外貿局到1991年6月撤銷市外貿局,棗莊市外貿一直隸屬省外貿統一管理,受政策影響至1991年曆年虧損掛賬688.65萬元。1992年省外貿體制下放,棗莊市建立健全市和區(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經貿部批准賦予棗莊市地方外貿經營自主權,棗莊商檢局建成開展業務,市外貿總公司、市外運總公司和五區的外貿綜合公司相繼成立,開始進入外經合作、對外貿易、外商投資“三外齊抓”新時期,當年外貿出口完成1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8%。在利用外資方面,1986年之前棗莊利用外資很少,到1985年底全市累計利用地方外匯和外匯貸款僅1711.3萬美元。1986年棗莊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當年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1992年,全市批准成立三資企業114家,利用外資7239萬美元;“三資”企業累計達到151家,成立了“棗莊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棗莊投資合作。在開發區建設方面,1988年12月24日開始興辦棗莊經濟技術開發區;1990年報省政府批准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首期開發1.5平方公里的棗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992年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列為國家科委管理單位。在此後棗莊市行政中心遷移、引領城市轉型、擴大對外開放方面,棗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還建立了滕州、市中兩個省級開放開發綜合實驗區。

改革開放以來棗莊經濟建設的歷程、成效及經驗(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