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濤的濤貝勒府


今天的十三中的校門,也是濤貝勒府的府門

濤貝勒府是清末光緒年間貝勒:愛新覺羅.載濤的府邸。說起來這位載濤貝勒,在晚清時期也是有一號的人物,從名氣上說,雖然不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那樣被後世熟知,但載濤也是清末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郡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府門開在柳蔭街27號,原輔仁大學就建在濤貝勒府中。

濤貝勒府古樸典雅,綠樹成蔭。主體建築古色古香,是舊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這裡依舊保留著清代宮廷的痕跡,長廊、樓亭、花廳、假山,一個都不少。由於沒有經過大的裝修和整治,因此徜徉其中,還能感受到曾經逝去的氣息。

載濤的濤貝勒府

進了校門的院子裡,空間比較大,坐北朝南的大門

濤貝勒府古樸典雅,綠樹成蔭。主體建築古色古香,是舊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這裡依舊保留著清代宮廷的痕跡,長廊、樓亭、花廳、假山,一個都不少。由於沒有經過大的裝修和整治,因此徜徉其中,還能感受到曾經逝去的氣息。

現存古建築約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後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後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假山等。原馬圈及花園前空地建成輔仁大學主樓。濤貝勒府府邸改作原輔仁大學附中男生部校舍,1952年輔仁男中改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解放後,濤貝勒府經歷過多次修繕、復建,但前些年,院落中部分建築又出現了險情,山牆歪閃、開裂,瓦面、簷頭破損,柱根糟朽,油漆彩畫全部剝落,個別房屋甚至被列為危房,早已停止使用。歷史沿革濤貝勒府,府門開在柳蔭街27號,輔仁大學就建在濤貝勒府中這裡原是康熙第十五子允嵎居住的愉王府。

載濤的濤貝勒府

大門前的石獅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醇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此府,稱濤貝勒府。載濤曾任清禁衛軍訓練大臣,主持軍諮府。民國年間一直被視為皇族領袖,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1925年,載濤貝勒府租給羅馬教廷天主教會,作為創辦公教大學的校舍,1927年更名輔仁大學,取《論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 1929年,輔仁大學在濤貝勒府南部的馬圈和花園前空地上,籌建主樓,聘請比利時籍的傳教士和建築師格里森擔任設計(也有資料記載設計師為美國建築師墨菲,他曾設計燕京大學,被譽為代表近代我國教會大學建築的最高藝術成就)。格里森應邀到北平之後,並不匆忙設計,而是花了數月時間,查尋中國北方古典建築的原始材料,研究故宮等古建築的特色。王府南部面積不大,作為一所綜合大學的主樓,顯得過於侷促,如果以當時正在世界風行的現代建築風格,設計一棟火柴盒式的高層建築,可以很好地滿足使用功能,解決其用地狹窄的矛盾。但格里森考慮再三,他認為選址在一片王府之中,南面又緊鄰故宮、北海,如用現代風格則破壞了環境的和諧,他決定藉助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造型元素,來進行自己的設計。他提出:“可以從中國的皇宮的宮牆、城門和城樓造型中得到某種啟發,這些造型顯示出中國皇宮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特徵。” 濤貝勒府設計成的主樓彷彿是一座中國宮殿式城堡,以兩層樓圍合成封閉的院落,主入口在南邊的中間,門樓三層,進門後一座南北向的樓房又將院落劃分為兩個近似方形的院子。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的角樓,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的莊重森嚴的氣勢。主入口有兩層的漢白玉圓券拱門,上有精美石雕,第三層是挑出的抱廈,屋頂覆以綠色琉璃瓦。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等,構成中國宮殿的縮影。但是依我看這座由傳教士設計的建築,雖藉助了中國古典建築的某些元素,但不經意間仍透出西方修道院那種遁世忌俗的超脫。輔仁大學主樓,現在還保存得十分完好,透過圍在整幢建築外面的裝有中國石獅造型的鏤空鐵欄杆,仍可感到當年設計的良苦用心和做工的精緻。許多大型建築辭書,都把它列為中國近代名建築。看著這座中國古典風格的樓房,我也常想起墨爾本大學校園中那些維多利亞式古老建築。它們的外觀是完全不同的,但在不同的外觀中,透出的那種高貴、典雅、純淨卻似乎又是相同的,相通的。

載濤的濤貝勒府

興華衚衕13號,是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的故居說到輔仁大學,就不能不提它的老校長陳垣(1880—1971)。陳垣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他從1927年擔任輔仁大學校長,直至1952年院校調整,輔仁大學合併到北京師範大學,他繼續擔任北師大校長,直至逝世。他可以說是輔仁大學的終身校長,也是我國擔任大學校長時間最長的學者。

建築特色陳垣先生的故居,就在定阜街南面的興華衚衕13號,一座普通的兩進四合院,在後院的北房中有先生的書齋“勵耘書屋”。就是在這間簡樸的書屋中,先生筆耕不輟,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在我國流傳的歷史都有深入研究,成為我國宗教研究的開創者。他嚴謹精勤的治學態度,對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風、學風都有深遠影響。故居現在是輔仁大學校友會辦公室。許多早已年過古稀的老校友們,常來這裡回憶他們的大學時光,回憶他們的老校長和老師。輔仁的名師中還有周作人、胡適、劉半農、朱光潛、沈尹默等一長串著名學者的名字。他們都在輔仁大學留下過匆忙的足跡和誨人不倦的身影。輔仁雖然僅辦了27年,但註冊學生達12343人,本科畢業生4756人,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專家學者,他們中有11人曾任中外科學院院士。輔仁男中與十三中,啟功與劉心武曾在這裡任教濤貝勒府的北半部基本還保持著原府格局,坐北朝南,分中、東西三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落,西路只有前後三排房子。南部為花園,園內有曲折的長廊、疊石假山,山上建有涼亭。濤貝勒府的這部分,作為輔仁附中男生部的校舍,1952年輔仁男中改為北京第十三中學,一直延續至今。

載濤的濤貝勒府

1933年一位受過古典詩文訓練,學過一些經史辭章的中學生,經別人介紹來找陳校長,希望能在學校裡謀個職,以補貼家用。陳校長認真審閱了他的文章,認為寫作甚佳,便將他安排到輔仁男中,做國文教員。兩年後,有人認為他學歷不夠,將他解聘了。但陳校長根據他的實際水平,將他安排到大學裡教國文。這位中學生,就是後來我國著名的文字學家、書法大師啟功。 濤貝勒府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香港拍賣了100幅書法精品和10幅繪畫作品,將全部所得,以老校長書齋的名字,在北師大創立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用於獎勵那些在教育、教學領域作出貢獻的師生,也藉以表達自己對恩師的感謝與思念。現在啟功教授也離我們而去了,但“勵耘”精神卻仍在北師大發揚光大。

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曾在十三中任教十多年。他的成名作《班主任》可能就是取材於他教師生涯的感受吧。恭親王府裡與陳垣校長的故事在柳蔭街東邊,與濤貝勒府隔街相望的是恭親王府。恭親王府是我國保存最好的王府之一。一部恭親王府的興衰史與清王朝的歷史息息相關。在這篇文中,只談它與輔仁大學及其校長陳垣有關的故事。民國期間,溥偉兄弟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32年由輔仁大學代還押款,產權歸輔仁大學所有。輔仁大學是教會所辦,神職人員很多,陳垣十分注重向他們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他曾在恭親王府花園中創建了司鐸書院,專對年輕的中國神父進行傳統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育。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陳垣採用傳統文人飲酒作賦的形式,舉行詩會,邀請青年神父參加,讓他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為此,他受到一位華籍大主教的指責。但一向儒雅的他,卻毫不示弱,與主教拍案力爭,成為轟動全校的重大事件。後來,他又在恭親王府內,辦起了輔仁女中。 出了定阜街東口,就到了柳蔭街。柳蔭街南北向,略向西北方向傾斜。北京凡斜街大都與河道、湖泊有關。柳蔭街在明清時是舊河道,河道兩側多種柳樹。清代在河道東、西兩邊各修了一條土路,兩條路合稱楊柳灣。1952年將河道改為暗溝,地名稱李廣橋南街,1965年改稱柳蔭街。現在柳蔭街已是北京胡同遊的必經之地,是什剎海地區周邊遊的重要景點。相關鏈接鍾郡王老府與鍾郡王府 (濤貝勒府) 大門老府位於西單大木倉衚衕路北,原鄭(簡)親王府。 始王奕詥為清宣宗第八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受封鍾郡王。

同治三年(1864年)分府,獲已籍沒原鄭親王府為邸。卒,諡端。無嗣,以恭忠親王奕欣第二子載瀅襲繼。遷居西城柳蔭街路西的新府。 新府原為愉郡王府,載瀅承襲貝勒,得愉郡王府。光緒十五年(1889年)晉郡王。 1900年因開罪洋人被削爵、歸宗。1902年,改以醇賢親王奕譞第七子載濤繼襲貝勒爵,1908年加郡王爵。載濤,字夜雲,宣統年間因是攝政王之弟而受重用,歷任禁衛軍訓練大臣、主持軍諮府。民國間,一直被視為皇族領袖。張勳復辟後任禁衛軍司令,偽滿洲國的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而該府也被稱做濤貝勒府。 1929年,該府南馬圈和花園前空地出售,改建為輔仁大學主樓,府北部改為輔仁大學附中,今為北京市第十三中。 主體建築尚存。正門面闊五間,正殿、東西配樓、後寢、後罩正房均面闊五間。東西路的附屬院落除戲樓外大體保存下來,南部的花園尚在,基本保持了當時的原貌。這裡雖稱做郡王府,但兩任主人均為貝勒,遺存不多的清代貝勒府實物。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