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

文 陸九奇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大語文定義

後來,張國生老師在張孝純的基礎上,對大語文理念有了新的發展,他將“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具體化為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以培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第二課堂以閱讀為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條件,隨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說到底,“大語文”是以語文課堂為核心,同時向外部進行開拓和延展,進而“成全”語文在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主體即語文老師)更多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對其接受群體學生而言,不可過於複雜,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激發。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是經不起推敲的一個口號而已!

兩三年來,高考語文改革增加了大量閱讀,如果翻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你能發現一個現象:以前高考語文的各種基礎知識考查,已經融入到大量的閱讀材料之中,開篇就是閱讀!在閱讀過後伴隨幾道題,可以說,語文考試已經變成了以“大量閱讀”為前提的考查,閱讀題設計的類型很廣,既有科技文、論說文,也有文言文和當代散文、小說等,這讓許多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感到痛苦。

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一段溫儒敏教授的話語,大意是“未來的高考語文,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更是引發了許多家長的不滿。雖然溫儒敏教授一再闢謠,說:自己從沒有說過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只是強調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強,你未來參加高考語文考試,你可能答不完題。但許多家長對增加閱讀量本身並不滿意,覺得這是考試部門在有意刁難學生。我相信溫儒敏作為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絕不會以刁難學生為出發點。自然,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閱讀量增加),在體現語文之“大”的同時,也在加劇家長、學生和一部分語文老師的焦慮。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大語文定義

後來,張國生老師在張孝純的基礎上,對大語文理念有了新的發展,他將“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具體化為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以培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第二課堂以閱讀為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條件,隨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說到底,“大語文”是以語文課堂為核心,同時向外部進行開拓和延展,進而“成全”語文在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主體即語文老師)更多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對其接受群體學生而言,不可過於複雜,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激發。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是經不起推敲的一個口號而已!

兩三年來,高考語文改革增加了大量閱讀,如果翻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你能發現一個現象:以前高考語文的各種基礎知識考查,已經融入到大量的閱讀材料之中,開篇就是閱讀!在閱讀過後伴隨幾道題,可以說,語文考試已經變成了以“大量閱讀”為前提的考查,閱讀題設計的類型很廣,既有科技文、論說文,也有文言文和當代散文、小說等,這讓許多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感到痛苦。

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一段溫儒敏教授的話語,大意是“未來的高考語文,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更是引發了許多家長的不滿。雖然溫儒敏教授一再闢謠,說:自己從沒有說過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只是強調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強,你未來參加高考語文考試,你可能答不完題。但許多家長對增加閱讀量本身並不滿意,覺得這是考試部門在有意刁難學生。我相信溫儒敏作為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絕不會以刁難學生為出發點。自然,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閱讀量增加),在體現語文之“大”的同時,也在加劇家長、學生和一部分語文老師的焦慮。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溫儒敏老師在微頭條的闢謠內容

不少人已經喊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口號,這可能是史上最強的語文學習口號,讓一些語文老師感到很快樂,因為體現出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老師的重要性。但我們必須要理性認識這個口號!

這個口號的來歷很清楚,每年高考結束,各省市第一名的成績公佈之後,你能發現:數理化英等成績對他們而言,幾乎能達到滿分!而主要的差異就在語文,一名狀元級的考生,常常是語文分數超過同齡人,才得到了第一名。這給人的印象是:省市第一名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語文的競爭。

其實理性去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各種選拔考試的競爭是綜合性的,沒有其他學科的接近滿分,是不可能榮獲省市第一名的。但我們能說最後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是最有價值的一顆稻草嗎?或者,你吃的第八個饅頭之後很飽,是因為這第八個饅頭才飽的嗎?顯然不是。我只能說,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在語文上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高考作文滿分已經很難,要想在現代文閱讀上拿到滿分,更是難乎其難!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大語文定義

後來,張國生老師在張孝純的基礎上,對大語文理念有了新的發展,他將“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具體化為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以培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第二課堂以閱讀為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條件,隨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說到底,“大語文”是以語文課堂為核心,同時向外部進行開拓和延展,進而“成全”語文在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主體即語文老師)更多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對其接受群體學生而言,不可過於複雜,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激發。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是經不起推敲的一個口號而已!

兩三年來,高考語文改革增加了大量閱讀,如果翻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你能發現一個現象:以前高考語文的各種基礎知識考查,已經融入到大量的閱讀材料之中,開篇就是閱讀!在閱讀過後伴隨幾道題,可以說,語文考試已經變成了以“大量閱讀”為前提的考查,閱讀題設計的類型很廣,既有科技文、論說文,也有文言文和當代散文、小說等,這讓許多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感到痛苦。

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一段溫儒敏教授的話語,大意是“未來的高考語文,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更是引發了許多家長的不滿。雖然溫儒敏教授一再闢謠,說:自己從沒有說過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只是強調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強,你未來參加高考語文考試,你可能答不完題。但許多家長對增加閱讀量本身並不滿意,覺得這是考試部門在有意刁難學生。我相信溫儒敏作為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絕不會以刁難學生為出發點。自然,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閱讀量增加),在體現語文之“大”的同時,也在加劇家長、學生和一部分語文老師的焦慮。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溫儒敏老師在微頭條的闢謠內容

不少人已經喊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口號,這可能是史上最強的語文學習口號,讓一些語文老師感到很快樂,因為體現出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老師的重要性。但我們必須要理性認識這個口號!

這個口號的來歷很清楚,每年高考結束,各省市第一名的成績公佈之後,你能發現:數理化英等成績對他們而言,幾乎能達到滿分!而主要的差異就在語文,一名狀元級的考生,常常是語文分數超過同齡人,才得到了第一名。這給人的印象是:省市第一名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語文的競爭。

其實理性去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各種選拔考試的競爭是綜合性的,沒有其他學科的接近滿分,是不可能榮獲省市第一名的。但我們能說最後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是最有價值的一顆稻草嗎?或者,你吃的第八個饅頭之後很飽,是因為這第八個饅頭才飽的嗎?顯然不是。我只能說,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在語文上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高考作文滿分已經很難,要想在現代文閱讀上拿到滿分,更是難乎其難!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檢索“得語文者得天下”得到3,430,000個結果

■語文的學習應該充分簡化

對學生而言,語文的學習應該簡化,簡化到從兩個角度去認識:一是語言,二是文學。前者是語文的工具性,後者是語文的人文性、文學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工具性,輕文學性,自然導致各種語文知識氾濫,漢語言的文字已經浩如煙海,常用的不過兩三千的樣子。到小學五年級結束,基本完成對常用漢字的認知,閱讀的障礙基本掃除。即在五年級過後,完全掌握了漢語拼音這種工具的人,也可以看大量有拼音的書籍;同時還可以查字典。筆者還能清晰記得,在當年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總是各種各樣的知識點,識字、組詞、造句、病句、成語、熟語、關聯詞、句子成分、修辭、詩詞名句等各種語文知識,彷彿置身在漢語的大海之中。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大語文定義

後來,張國生老師在張孝純的基礎上,對大語文理念有了新的發展,他將“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具體化為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以培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第二課堂以閱讀為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條件,隨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說到底,“大語文”是以語文課堂為核心,同時向外部進行開拓和延展,進而“成全”語文在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主體即語文老師)更多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對其接受群體學生而言,不可過於複雜,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激發。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是經不起推敲的一個口號而已!

兩三年來,高考語文改革增加了大量閱讀,如果翻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你能發現一個現象:以前高考語文的各種基礎知識考查,已經融入到大量的閱讀材料之中,開篇就是閱讀!在閱讀過後伴隨幾道題,可以說,語文考試已經變成了以“大量閱讀”為前提的考查,閱讀題設計的類型很廣,既有科技文、論說文,也有文言文和當代散文、小說等,這讓許多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感到痛苦。

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一段溫儒敏教授的話語,大意是“未來的高考語文,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更是引發了許多家長的不滿。雖然溫儒敏教授一再闢謠,說:自己從沒有說過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只是強調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強,你未來參加高考語文考試,你可能答不完題。但許多家長對增加閱讀量本身並不滿意,覺得這是考試部門在有意刁難學生。我相信溫儒敏作為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絕不會以刁難學生為出發點。自然,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閱讀量增加),在體現語文之“大”的同時,也在加劇家長、學生和一部分語文老師的焦慮。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溫儒敏老師在微頭條的闢謠內容

不少人已經喊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口號,這可能是史上最強的語文學習口號,讓一些語文老師感到很快樂,因為體現出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老師的重要性。但我們必須要理性認識這個口號!

這個口號的來歷很清楚,每年高考結束,各省市第一名的成績公佈之後,你能發現:數理化英等成績對他們而言,幾乎能達到滿分!而主要的差異就在語文,一名狀元級的考生,常常是語文分數超過同齡人,才得到了第一名。這給人的印象是:省市第一名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語文的競爭。

其實理性去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各種選拔考試的競爭是綜合性的,沒有其他學科的接近滿分,是不可能榮獲省市第一名的。但我們能說最後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是最有價值的一顆稻草嗎?或者,你吃的第八個饅頭之後很飽,是因為這第八個饅頭才飽的嗎?顯然不是。我只能說,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在語文上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高考作文滿分已經很難,要想在現代文閱讀上拿到滿分,更是難乎其難!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檢索“得語文者得天下”得到3,430,000個結果

■語文的學習應該充分簡化

對學生而言,語文的學習應該簡化,簡化到從兩個角度去認識:一是語言,二是文學。前者是語文的工具性,後者是語文的人文性、文學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工具性,輕文學性,自然導致各種語文知識氾濫,漢語言的文字已經浩如煙海,常用的不過兩三千的樣子。到小學五年級結束,基本完成對常用漢字的認知,閱讀的障礙基本掃除。即在五年級過後,完全掌握了漢語拼音這種工具的人,也可以看大量有拼音的書籍;同時還可以查字典。筆者還能清晰記得,在當年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總是各種各樣的知識點,識字、組詞、造句、病句、成語、熟語、關聯詞、句子成分、修辭、詩詞名句等各種語文知識,彷彿置身在漢語的大海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小學語文應重基礎、重語文技能

其實,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通過反覆的認知,完全可以掌握語文的基本工具,識字是其中的核心,其它的東西可以在閱讀中逐步解決。我們不應在基礎技能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如果一個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上述基礎,卻不能擁抱好的文學作品,是很難真正學好語文的。

一個人連學語文的興致都失去了,是談不上學好語文的。

■學語文,需要的只是一個突破

縱然語文給人以無邊無際的感覺,但其實語文的學習,尋求一個突破就可以。

1.小學階段,重點在基礎技能上突破,真正掌握語文工具。適量閱讀一些類型化的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故事和兒童文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大部頭的作品嚐試閱讀,有計劃地加以閱讀,但不要貪多,不要傷害對語文的興趣。

2.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逐漸向大量閱讀轉向,通過不同類型的閱讀尋找突破。能夠形成這種突破的方向很多,如: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大語文定義

後來,張國生老師在張孝純的基礎上,對大語文理念有了新的發展,他將“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具體化為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以培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第二課堂以閱讀為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條件,隨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說到底,“大語文”是以語文課堂為核心,同時向外部進行開拓和延展,進而“成全”語文在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主體即語文老師)更多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對其接受群體學生而言,不可過於複雜,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激發。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是經不起推敲的一個口號而已!

兩三年來,高考語文改革增加了大量閱讀,如果翻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你能發現一個現象:以前高考語文的各種基礎知識考查,已經融入到大量的閱讀材料之中,開篇就是閱讀!在閱讀過後伴隨幾道題,可以說,語文考試已經變成了以“大量閱讀”為前提的考查,閱讀題設計的類型很廣,既有科技文、論說文,也有文言文和當代散文、小說等,這讓許多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感到痛苦。

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一段溫儒敏教授的話語,大意是“未來的高考語文,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更是引發了許多家長的不滿。雖然溫儒敏教授一再闢謠,說:自己從沒有說過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只是強調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強,你未來參加高考語文考試,你可能答不完題。但許多家長對增加閱讀量本身並不滿意,覺得這是考試部門在有意刁難學生。我相信溫儒敏作為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絕不會以刁難學生為出發點。自然,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閱讀量增加),在體現語文之“大”的同時,也在加劇家長、學生和一部分語文老師的焦慮。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溫儒敏老師在微頭條的闢謠內容

不少人已經喊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口號,這可能是史上最強的語文學習口號,讓一些語文老師感到很快樂,因為體現出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老師的重要性。但我們必須要理性認識這個口號!

這個口號的來歷很清楚,每年高考結束,各省市第一名的成績公佈之後,你能發現:數理化英等成績對他們而言,幾乎能達到滿分!而主要的差異就在語文,一名狀元級的考生,常常是語文分數超過同齡人,才得到了第一名。這給人的印象是:省市第一名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語文的競爭。

其實理性去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各種選拔考試的競爭是綜合性的,沒有其他學科的接近滿分,是不可能榮獲省市第一名的。但我們能說最後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是最有價值的一顆稻草嗎?或者,你吃的第八個饅頭之後很飽,是因為這第八個饅頭才飽的嗎?顯然不是。我只能說,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在語文上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高考作文滿分已經很難,要想在現代文閱讀上拿到滿分,更是難乎其難!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檢索“得語文者得天下”得到3,430,000個結果

■語文的學習應該充分簡化

對學生而言,語文的學習應該簡化,簡化到從兩個角度去認識:一是語言,二是文學。前者是語文的工具性,後者是語文的人文性、文學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工具性,輕文學性,自然導致各種語文知識氾濫,漢語言的文字已經浩如煙海,常用的不過兩三千的樣子。到小學五年級結束,基本完成對常用漢字的認知,閱讀的障礙基本掃除。即在五年級過後,完全掌握了漢語拼音這種工具的人,也可以看大量有拼音的書籍;同時還可以查字典。筆者還能清晰記得,在當年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總是各種各樣的知識點,識字、組詞、造句、病句、成語、熟語、關聯詞、句子成分、修辭、詩詞名句等各種語文知識,彷彿置身在漢語的大海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小學語文應重基礎、重語文技能

其實,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通過反覆的認知,完全可以掌握語文的基本工具,識字是其中的核心,其它的東西可以在閱讀中逐步解決。我們不應在基礎技能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如果一個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上述基礎,卻不能擁抱好的文學作品,是很難真正學好語文的。

一個人連學語文的興致都失去了,是談不上學好語文的。

■學語文,需要的只是一個突破

縱然語文給人以無邊無際的感覺,但其實語文的學習,尋求一個突破就可以。

1.小學階段,重點在基礎技能上突破,真正掌握語文工具。適量閱讀一些類型化的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故事和兒童文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大部頭的作品嚐試閱讀,有計劃地加以閱讀,但不要貪多,不要傷害對語文的興趣。

2.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逐漸向大量閱讀轉向,通過不同類型的閱讀尋找突破。能夠形成這種突破的方向很多,如: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選擇一個方向,保持興趣,力爭突破

①古典詩詞、文言文的突破。反覆閱讀一些喜歡的唐詩、宋詞、元曲等,通過一定的背誦、吟詠、謄抄等,為自己創造出一片詩詞的天地。文言文方面可以集中學習《古文觀止》,或《史記精選》等,朝著精通它們的方向發展。真正學有餘力的孩子,才可以朝著一些喜歡的國學作品進發,最好不要盲目地展開各種國學的學習,每一種國學精品都富含深邃思想,值得大人、專家去探究,中小學生只能將它們作為一種學習材料,培養學習興致是關鍵。

②中國古典文學的突破。包括古典的文學名著,如《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拍案驚奇》,或一些戲劇名著如《牡丹亭》等,逐步養成自己的古典文學素養。

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突破。現代文學可以精選魯迅、老舍、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巴金等名家作品;當代文學可以精選餘華、格非、賈平凹、莫言等人的小說、散文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④外國文學的突破。精選一些世界名著,如《復活》《簡愛》《魯濱孫漂流記》《紅與黑》等進行研讀,探究其內在美。

⑤傳記文學的閱讀和欣賞。傳記是一種非虛構作品,閱讀名人傳記不僅可以提升語文素養,還能形成良好的激勵作用,幫助孩子形成高遠的志向。

"

文 陸九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焦慮的時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感到焦慮,年輕人為大城市的一套房而焦慮,中小學生的焦慮所在,無非是自己的學業。而在學業當中,這些年來凸顯而出的“大語文”理念,則給許多人帶來全新的焦慮。

■大語文概念提出

“大語文”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叫做張孝純,他是我國1979年首批特級教師中的一個。“大語文”理念強調的是,以課堂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去拓展,全面對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使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其人文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全人作文”等。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大語文理念的提出者 張孝純 我國第一批特級教師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當有多年。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已在1992年去世,該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才隨著教育發展而逐漸火熱起來。這一理念最終落在了“全人”教育上,走向了一種人文精神,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時對各種語文材料做外科手術般的“肢解”,繼而揚棄了語文教學中一貫側重的工具化,體現出一種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哲學。

■“大語文”概念的市場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眾生焦慮”

然而不管什麼理念,一旦市場化、產品服務化,一方面容易在資本運作下做大做強,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卻又就容易走向複雜,產生凌亂的社會效果。所以,大語文的市場化,自然也會引發一些人的歡騰,另一些人的焦慮。

同時,2017年發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文化的考查比重加大,學生整體閱讀量加大,這也促使與K12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快速佈局“大語文”項目,讓“語文”這一學科,大踏步地加入了和重點培訓學科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這隻大框,裝了太多的東西進來

大語文的“大”包容了哪些內容?這是多年來針對大語文展開的談論時,難以迴避的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許多人摒棄探討,一股腦將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納入“大語文”的範疇,從而讓語文這一學科看起來變得沒有邊際。一個看似沒有邊際的學科,對一線語文教育、受教者(各年級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長們,產生了大量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也包括了眾生焦慮。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至少導致了三個群體的焦慮:

①語文老師的焦慮:大語文怎麼教?

許多老師表示,語文本來就不好教,涉及的內容範圍比較廣,不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不願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和作文上。

②學生們的焦慮:大語文怎麼學?

各種語文考試,不可能侷限在教材上。大量閱讀材料的出現,各種樣式的作文題等,都是學生學習的苦惱。尤其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考查的內容不可能是書本上現成的,語文知識給人以浩瀚無邊的感覺,所以許多學生很焦慮、很苦惱:語文到底要怎麼學才好呢?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語文之“大”,讓人焦慮不堪

③家長們的焦慮:大語文是什麼?怎麼學,要不要報各種語文輔導班?

在學生的背後,是他們的家長。隨著大語文概念的流行,社會上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語文培訓機構,給出的知識內容異常廣泛,推薦閱讀的書目大部分連家長自己都沒讀過,真不知道語文到底如何學,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成績。

■到底什麼是大語文?大語文都包括了什麼呢?

大部分人來不及去思考、探究,搞不清楚“大語文”的基本範疇,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社會的潮流走,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探究大語文的內涵,我們能發現:它確實給人以沒有邊際的感覺。大語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張孝純先生,其本身的知識面異常豐富:

他對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文藝理論、中國文學史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和作品都較為熟悉,作為燕京大學的高材生,他通曉英語和歷史,使他在教學、寫作方面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被同事們稱之為“活詞典”。另外,他還擅長朗讀、書寫、演講、寫作、繪畫等,是教師隊伍中的多面手。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張孝純老師

張孝純老師無疑是語文教師中的佼佼者,但這只是張老師個體的人生選擇,並不能作為全體語文老師,更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迴歸到他的“大語文”理念,從源頭去查看“大語文”的內涵,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所針對的是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突破以傳授語文知識為目的,張孝純先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新結構,意在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主張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把教語文和教做人結合起來,發展語文素養,讓傳統的“聽說讀寫”更有機結合起來。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百科中的大語文定義

後來,張國生老師在張孝純的基礎上,對大語文理念有了新的發展,他將“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具體化為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以培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第二課堂以閱讀為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條件,隨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說到底,“大語文”是以語文課堂為核心,同時向外部進行開拓和延展,進而“成全”語文在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主體即語文老師)更多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對其接受群體學生而言,不可過於複雜,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激發。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是經不起推敲的一個口號而已!

兩三年來,高考語文改革增加了大量閱讀,如果翻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你能發現一個現象:以前高考語文的各種基礎知識考查,已經融入到大量的閱讀材料之中,開篇就是閱讀!在閱讀過後伴隨幾道題,可以說,語文考試已經變成了以“大量閱讀”為前提的考查,閱讀題設計的類型很廣,既有科技文、論說文,也有文言文和當代散文、小說等,這讓許多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感到痛苦。

社會上廣泛傳播的一段溫儒敏教授的話語,大意是“未來的高考語文,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更是引發了許多家長的不滿。雖然溫儒敏教授一再闢謠,說:自己從沒有說過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只是強調說:如果你的閱讀能力不強,你未來參加高考語文考試,你可能答不完題。但許多家長對增加閱讀量本身並不滿意,覺得這是考試部門在有意刁難學生。我相信溫儒敏作為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絕不會以刁難學生為出發點。自然,這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閱讀量增加),在體現語文之“大”的同時,也在加劇家長、學生和一部分語文老師的焦慮。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溫儒敏老師在微頭條的闢謠內容

不少人已經喊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口號,這可能是史上最強的語文學習口號,讓一些語文老師感到很快樂,因為體現出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老師的重要性。但我們必須要理性認識這個口號!

這個口號的來歷很清楚,每年高考結束,各省市第一名的成績公佈之後,你能發現:數理化英等成績對他們而言,幾乎能達到滿分!而主要的差異就在語文,一名狀元級的考生,常常是語文分數超過同齡人,才得到了第一名。這給人的印象是:省市第一名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語文的競爭。

其實理性去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各種選拔考試的競爭是綜合性的,沒有其他學科的接近滿分,是不可能榮獲省市第一名的。但我們能說最後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是最有價值的一顆稻草嗎?或者,你吃的第八個饅頭之後很飽,是因為這第八個饅頭才飽的嗎?顯然不是。我只能說,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在語文上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高考作文滿分已經很難,要想在現代文閱讀上拿到滿分,更是難乎其難!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檢索“得語文者得天下”得到3,430,000個結果

■語文的學習應該充分簡化

對學生而言,語文的學習應該簡化,簡化到從兩個角度去認識:一是語言,二是文學。前者是語文的工具性,後者是語文的人文性、文學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工具性,輕文學性,自然導致各種語文知識氾濫,漢語言的文字已經浩如煙海,常用的不過兩三千的樣子。到小學五年級結束,基本完成對常用漢字的認知,閱讀的障礙基本掃除。即在五年級過後,完全掌握了漢語拼音這種工具的人,也可以看大量有拼音的書籍;同時還可以查字典。筆者還能清晰記得,在當年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總是各種各樣的知識點,識字、組詞、造句、病句、成語、熟語、關聯詞、句子成分、修辭、詩詞名句等各種語文知識,彷彿置身在漢語的大海之中。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小學語文應重基礎、重語文技能

其實,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通過反覆的認知,完全可以掌握語文的基本工具,識字是其中的核心,其它的東西可以在閱讀中逐步解決。我們不應在基礎技能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如果一個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上述基礎,卻不能擁抱好的文學作品,是很難真正學好語文的。

一個人連學語文的興致都失去了,是談不上學好語文的。

■學語文,需要的只是一個突破

縱然語文給人以無邊無際的感覺,但其實語文的學習,尋求一個突破就可以。

1.小學階段,重點在基礎技能上突破,真正掌握語文工具。適量閱讀一些類型化的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故事和兒童文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大部頭的作品嚐試閱讀,有計劃地加以閱讀,但不要貪多,不要傷害對語文的興趣。

2.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逐漸向大量閱讀轉向,通過不同類型的閱讀尋找突破。能夠形成這種突破的方向很多,如: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選擇一個方向,保持興趣,力爭突破

①古典詩詞、文言文的突破。反覆閱讀一些喜歡的唐詩、宋詞、元曲等,通過一定的背誦、吟詠、謄抄等,為自己創造出一片詩詞的天地。文言文方面可以集中學習《古文觀止》,或《史記精選》等,朝著精通它們的方向發展。真正學有餘力的孩子,才可以朝著一些喜歡的國學作品進發,最好不要盲目地展開各種國學的學習,每一種國學精品都富含深邃思想,值得大人、專家去探究,中小學生只能將它們作為一種學習材料,培養學習興致是關鍵。

②中國古典文學的突破。包括古典的文學名著,如《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拍案驚奇》,或一些戲劇名著如《牡丹亭》等,逐步養成自己的古典文學素養。

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突破。現代文學可以精選魯迅、老舍、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巴金等名家作品;當代文學可以精選餘華、格非、賈平凹、莫言等人的小說、散文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④外國文學的突破。精選一些世界名著,如《復活》《簡愛》《魯濱孫漂流記》《紅與黑》等進行研讀,探究其內在美。

⑤傳記文學的閱讀和欣賞。傳記是一種非虛構作品,閱讀名人傳記不僅可以提升語文素養,還能形成良好的激勵作用,幫助孩子形成高遠的志向。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既然語文如此之大,沒必要平均用力!找到突破口才是關鍵

以上幾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一定的選擇,深度學習語文,其它方面的內容,可略作兼顧,有所涉獵,關鍵是拿出一定的精力,在某個方向上實現突破。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旦你在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是可以將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快速轉化到其它方面的,如果在起點上就平均用力,是很難實現突破,其結果,最大的可能是你的語文始終停留在膚淺的表面。

只要你選定了某一條道路,堅持下去,形成良好的興趣、愛好,是可以在語文這條路上收穫很多的,讀書切忌貪多,作為一名學生,要面對多個學科的學習,只有合理分配時間,才能不陷入到“大語文”的煙海之中,在我看來,大語文並不能、也不該脫離語文固有的內容,其本質不過是“語言課+文學課”,不值得我們過分焦慮。

參考文獻:

《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思想與實踐研究》.齊增會.2007年5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