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多年來,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邁進。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多年來,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邁進。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大理州屬國營企業北衙鉛礦,始建於1956年。至1977年間,北衙鉛礦是一家勞改企業,擔負著改造和生產兩大任務。1977年7月起,由勞改企業轉變為小冶金工人廠礦企業。1998年,雲南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承擔債務式兼併北衙鉛礦,成立了大理州北衙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企業改製為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2009年7月改製為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是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獨資企業。

在雲南省地礦局的勘探開發下,北衙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採礦、選礦、冶煉為一體的貴金屬礦山生產企業。目前,區累計探獲資源儲量金360噸、銀9000噸、鐵1.7億噸、銅81萬噸、鉛260萬噸、鋅80萬噸;露天採剝能力2300萬立方米/年;主要產品為黃金、白銀、銅精礦、硫精礦及鐵精礦,年產黃金6噸以上。北衙公司成為了雲南黃金集團旗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和利潤中心,在全國十大黃金礦山中黃金產量排名第三。

“十二五”期間,公司生產黃金26噸、白銀114噸、鐵精粉360萬噸,產值72.49億元,累計上繳稅費11.06億元,位居大理州第二、鶴慶縣第一。“十三五”期間,礦山計劃生產黃金27.5噸、白銀265噸、鐵精礦380萬噸,每年帶動就業約3500人。北衙鐵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採選技改擴建工程,計劃總投資95億元,在“十三五”期間計劃完成投資52億元。

實現重大找礦突破

北衙公司找礦突破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經歷了從20世紀50年代的鉛鋅鐵礦到20世紀70年代發現金礦。

1982年~1986年,武警黃金十三支隊在北衙第一次開展金礦普查,施工22個鑽孔,探獲黃金遠景資源量不到2000公斤,認為金礦體規模小而分散,未繼續開展工作。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多年來,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邁進。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大理州屬國營企業北衙鉛礦,始建於1956年。至1977年間,北衙鉛礦是一家勞改企業,擔負著改造和生產兩大任務。1977年7月起,由勞改企業轉變為小冶金工人廠礦企業。1998年,雲南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承擔債務式兼併北衙鉛礦,成立了大理州北衙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企業改製為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2009年7月改製為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是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獨資企業。

在雲南省地礦局的勘探開發下,北衙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採礦、選礦、冶煉為一體的貴金屬礦山生產企業。目前,區累計探獲資源儲量金360噸、銀9000噸、鐵1.7億噸、銅81萬噸、鉛260萬噸、鋅80萬噸;露天採剝能力2300萬立方米/年;主要產品為黃金、白銀、銅精礦、硫精礦及鐵精礦,年產黃金6噸以上。北衙公司成為了雲南黃金集團旗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和利潤中心,在全國十大黃金礦山中黃金產量排名第三。

“十二五”期間,公司生產黃金26噸、白銀114噸、鐵精粉360萬噸,產值72.49億元,累計上繳稅費11.06億元,位居大理州第二、鶴慶縣第一。“十三五”期間,礦山計劃生產黃金27.5噸、白銀265噸、鐵精礦380萬噸,每年帶動就業約3500人。北衙鐵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採選技改擴建工程,計劃總投資95億元,在“十三五”期間計劃完成投資52億元。

實現重大找礦突破

北衙公司找礦突破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經歷了從20世紀50年代的鉛鋅鐵礦到20世紀70年代發現金礦。

1982年~1986年,武警黃金十三支隊在北衙第一次開展金礦普查,施工22個鑽孔,探獲黃金遠景資源量不到2000公斤,認為金礦體規模小而分散,未繼續開展工作。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黃金集團以複合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識別出北衙金礦中心為銅金礦向外依次為銅金鐵礦、鐵金鉛鋅礦和鉛鋅銀礦。

1987年~1997年,西南有色局310隊對筆架山、紅泥塘、萬硐山含金褐鐵礦體及第三紀堆積“紅土型”金礦普查,探獲金礦資源量近7500公斤,勘查工作圍繞氧化次生富集的褐鐵礦“紅土型”佈置,提到金與鹼性斑岩有關,但未經證實。

1998年以後,雲南地礦三大隊、雲南黃金集團連續勘查並多次提交勘查報告,歷經多年產學研協同攻關,依託國家973科技支撐計劃,聚焦制約找礦的理論和技術難題,提出複合成礦系統成因模式、勘查模型和方法技術體系,實現理論技術創新,從而對北衙金礦的價值有了新的判斷,認識到北衙礦區是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斑岩有關,極有可能形成矽卡巖型金多金屬礦的大規模礦床,成礦元素會有規律地分佈。

最終,南黃金集團以複合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識別出北衙金礦中心為銅金礦向外依次為銅金鐵礦、鐵金鉛鋅礦和鉛鋅銀礦,結合物探化探資料認定北衙礦區成礦有利地段和成礦靶區,以鑽探工程定位礦體後,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探明新增金近380噸,使北衙金礦成為我國新增帶最大的矽卡巖型金多金屬礦床,也是我國西部最重要的黃金基地。

採礦技術不斷提升

早期北衙礦區以鉛鋅礦的開採和冶煉為主,地表淺層挖掘與坑道掘進同時進行,通過不斷探索與增儲,資源利用轉向金、銀、鐵等元素。採礦先輩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發揚“三光榮”精神邁出了北衙黃金開採堅實的第一步。

2005年3月8日公司正式啟動萬硐山採場露天剝離開採。隨著勘探加深及資源增儲,礦山規模向大型化、數字化、多元化邁進,先後分3個階段對礦山開採進行規劃設計。目前礦山露採設計規模360萬噸/年,為大型黃金露天礦山。

隨著露天採場的規模不斷升級,為滿足露天剝離廢石的庫容需要,礦山現有1號、2號、3號及落家井4個排土場,總庫容達到採場廢石排放需求。採礦人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立志用技術技能武裝自我,服務全局;堅持與時俱進,持續引進和培養人才,學習、傳承先進礦山的技術管理經驗;同時引入Geovia Surpac(大型三維數字化礦山軟件)等軟件輔助技術管理,大幅提升剝採設計、計算及計劃編制的效率。

採礦人在學習中求創新,在實踐中求改進。在精益生產管理理念的學習和實踐中,他們通過地質資料研究,明細礦巖界限、小規模礦體單點設計、分層爆破、礦巖分層/分盤分裝等措施,將複雜形態礦體的損失率、貧化率均控制在3%以內;通過數據採集、分析、結合礦體二次編錄信息,完善月、旬、日配礦計劃,確保選廠供礦品位均衡,保證選廠處理量及綜合回收率,降低生產成本。礦山立足長遠,立志用科技提升生產綜合效率,於2017年初建成礦山膠帶廢石輸送系統並投入使用,揭開了運輸方式改進的嶄新篇章。

實施選礦技術攻關

北衙公司選礦工藝在發展過程中,歷經小規模生產,即50噸/日選廠、100噸/日選廠;大規模開發利用,即2000噸/日選廠、4000噸/日選廠和3000噸/日選廠兩個階段。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多年來,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邁進。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大理州屬國營企業北衙鉛礦,始建於1956年。至1977年間,北衙鉛礦是一家勞改企業,擔負著改造和生產兩大任務。1977年7月起,由勞改企業轉變為小冶金工人廠礦企業。1998年,雲南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承擔債務式兼併北衙鉛礦,成立了大理州北衙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企業改製為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2009年7月改製為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是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獨資企業。

在雲南省地礦局的勘探開發下,北衙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採礦、選礦、冶煉為一體的貴金屬礦山生產企業。目前,區累計探獲資源儲量金360噸、銀9000噸、鐵1.7億噸、銅81萬噸、鉛260萬噸、鋅80萬噸;露天採剝能力2300萬立方米/年;主要產品為黃金、白銀、銅精礦、硫精礦及鐵精礦,年產黃金6噸以上。北衙公司成為了雲南黃金集團旗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和利潤中心,在全國十大黃金礦山中黃金產量排名第三。

“十二五”期間,公司生產黃金26噸、白銀114噸、鐵精粉360萬噸,產值72.49億元,累計上繳稅費11.06億元,位居大理州第二、鶴慶縣第一。“十三五”期間,礦山計劃生產黃金27.5噸、白銀265噸、鐵精礦380萬噸,每年帶動就業約3500人。北衙鐵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採選技改擴建工程,計劃總投資95億元,在“十三五”期間計劃完成投資52億元。

實現重大找礦突破

北衙公司找礦突破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經歷了從20世紀50年代的鉛鋅鐵礦到20世紀70年代發現金礦。

1982年~1986年,武警黃金十三支隊在北衙第一次開展金礦普查,施工22個鑽孔,探獲黃金遠景資源量不到2000公斤,認為金礦體規模小而分散,未繼續開展工作。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黃金集團以複合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識別出北衙金礦中心為銅金礦向外依次為銅金鐵礦、鐵金鉛鋅礦和鉛鋅銀礦。

1987年~1997年,西南有色局310隊對筆架山、紅泥塘、萬硐山含金褐鐵礦體及第三紀堆積“紅土型”金礦普查,探獲金礦資源量近7500公斤,勘查工作圍繞氧化次生富集的褐鐵礦“紅土型”佈置,提到金與鹼性斑岩有關,但未經證實。

1998年以後,雲南地礦三大隊、雲南黃金集團連續勘查並多次提交勘查報告,歷經多年產學研協同攻關,依託國家973科技支撐計劃,聚焦制約找礦的理論和技術難題,提出複合成礦系統成因模式、勘查模型和方法技術體系,實現理論技術創新,從而對北衙金礦的價值有了新的判斷,認識到北衙礦區是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斑岩有關,極有可能形成矽卡巖型金多金屬礦的大規模礦床,成礦元素會有規律地分佈。

最終,南黃金集團以複合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識別出北衙金礦中心為銅金礦向外依次為銅金鐵礦、鐵金鉛鋅礦和鉛鋅銀礦,結合物探化探資料認定北衙礦區成礦有利地段和成礦靶區,以鑽探工程定位礦體後,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探明新增金近380噸,使北衙金礦成為我國新增帶最大的矽卡巖型金多金屬礦床,也是我國西部最重要的黃金基地。

採礦技術不斷提升

早期北衙礦區以鉛鋅礦的開採和冶煉為主,地表淺層挖掘與坑道掘進同時進行,通過不斷探索與增儲,資源利用轉向金、銀、鐵等元素。採礦先輩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發揚“三光榮”精神邁出了北衙黃金開採堅實的第一步。

2005年3月8日公司正式啟動萬硐山採場露天剝離開採。隨著勘探加深及資源增儲,礦山規模向大型化、數字化、多元化邁進,先後分3個階段對礦山開採進行規劃設計。目前礦山露採設計規模360萬噸/年,為大型黃金露天礦山。

隨著露天採場的規模不斷升級,為滿足露天剝離廢石的庫容需要,礦山現有1號、2號、3號及落家井4個排土場,總庫容達到採場廢石排放需求。採礦人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立志用技術技能武裝自我,服務全局;堅持與時俱進,持續引進和培養人才,學習、傳承先進礦山的技術管理經驗;同時引入Geovia Surpac(大型三維數字化礦山軟件)等軟件輔助技術管理,大幅提升剝採設計、計算及計劃編制的效率。

採礦人在學習中求創新,在實踐中求改進。在精益生產管理理念的學習和實踐中,他們通過地質資料研究,明細礦巖界限、小規模礦體單點設計、分層爆破、礦巖分層/分盤分裝等措施,將複雜形態礦體的損失率、貧化率均控制在3%以內;通過數據採集、分析、結合礦體二次編錄信息,完善月、旬、日配礦計劃,確保選廠供礦品位均衡,保證選廠處理量及綜合回收率,降低生產成本。礦山立足長遠,立志用科技提升生產綜合效率,於2017年初建成礦山膠帶廢石輸送系統並投入使用,揭開了運輸方式改進的嶄新篇章。

實施選礦技術攻關

北衙公司選礦工藝在發展過程中,歷經小規模生產,即50噸/日選廠、100噸/日選廠;大規模開發利用,即2000噸/日選廠、4000噸/日選廠和3000噸/日選廠兩個階段。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北衙公司選礦團隊為公司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

2006年至2017年間,公司選礦團隊以問題為導向,拓展思維模式,逐一攻關擊破,通過系列工藝流程優化、設備技術改造,實現產能較大提升,從9000噸/日提升至11800噸/日,為公司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

公司在選廠管理中注重人力資源開發,招聘大量技術人員加入團隊,加速選礦技術的發展,並引入精益生產的管理理念,通過6S管理、提案徵集辦理、工資計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了員工思想從“要我工作”到“我要工作”的轉變。

隨著開採區域的轉變和礦石性質的改變,4000噸/日選廠、3000噸/日選廠將陸續完成氧化礦炭漿廠到硫化礦浮選廠的改造。技改後,公司選礦工作也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多年來,北衙公司選礦工作風雨兼程,但終究破繭成蝶,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選廠邁進。

詳細內容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多年來,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邁進。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大理州屬國營企業北衙鉛礦,始建於1956年。至1977年間,北衙鉛礦是一家勞改企業,擔負著改造和生產兩大任務。1977年7月起,由勞改企業轉變為小冶金工人廠礦企業。1998年,雲南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承擔債務式兼併北衙鉛礦,成立了大理州北衙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企業改製為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2009年7月改製為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是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獨資企業。

在雲南省地礦局的勘探開發下,北衙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一家集採礦、選礦、冶煉為一體的貴金屬礦山生產企業。目前,區累計探獲資源儲量金360噸、銀9000噸、鐵1.7億噸、銅81萬噸、鉛260萬噸、鋅80萬噸;露天採剝能力2300萬立方米/年;主要產品為黃金、白銀、銅精礦、硫精礦及鐵精礦,年產黃金6噸以上。北衙公司成為了雲南黃金集團旗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和利潤中心,在全國十大黃金礦山中黃金產量排名第三。

“十二五”期間,公司生產黃金26噸、白銀114噸、鐵精粉360萬噸,產值72.49億元,累計上繳稅費11.06億元,位居大理州第二、鶴慶縣第一。“十三五”期間,礦山計劃生產黃金27.5噸、白銀265噸、鐵精礦380萬噸,每年帶動就業約3500人。北衙鐵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採選技改擴建工程,計劃總投資95億元,在“十三五”期間計劃完成投資52億元。

實現重大找礦突破

北衙公司找礦突破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經歷了從20世紀50年代的鉛鋅鐵礦到20世紀70年代發現金礦。

1982年~1986年,武警黃金十三支隊在北衙第一次開展金礦普查,施工22個鑽孔,探獲黃金遠景資源量不到2000公斤,認為金礦體規模小而分散,未繼續開展工作。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雲南黃金集團以複合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識別出北衙金礦中心為銅金礦向外依次為銅金鐵礦、鐵金鉛鋅礦和鉛鋅銀礦。

1987年~1997年,西南有色局310隊對筆架山、紅泥塘、萬硐山含金褐鐵礦體及第三紀堆積“紅土型”金礦普查,探獲金礦資源量近7500公斤,勘查工作圍繞氧化次生富集的褐鐵礦“紅土型”佈置,提到金與鹼性斑岩有關,但未經證實。

1998年以後,雲南地礦三大隊、雲南黃金集團連續勘查並多次提交勘查報告,歷經多年產學研協同攻關,依託國家973科技支撐計劃,聚焦制約找礦的理論和技術難題,提出複合成礦系統成因模式、勘查模型和方法技術體系,實現理論技術創新,從而對北衙金礦的價值有了新的判斷,認識到北衙礦區是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斑岩有關,極有可能形成矽卡巖型金多金屬礦的大規模礦床,成礦元素會有規律地分佈。

最終,南黃金集團以複合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識別出北衙金礦中心為銅金礦向外依次為銅金鐵礦、鐵金鉛鋅礦和鉛鋅銀礦,結合物探化探資料認定北衙礦區成礦有利地段和成礦靶區,以鑽探工程定位礦體後,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探明新增金近380噸,使北衙金礦成為我國新增帶最大的矽卡巖型金多金屬礦床,也是我國西部最重要的黃金基地。

採礦技術不斷提升

早期北衙礦區以鉛鋅礦的開採和冶煉為主,地表淺層挖掘與坑道掘進同時進行,通過不斷探索與增儲,資源利用轉向金、銀、鐵等元素。採礦先輩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發揚“三光榮”精神邁出了北衙黃金開採堅實的第一步。

2005年3月8日公司正式啟動萬硐山採場露天剝離開採。隨著勘探加深及資源增儲,礦山規模向大型化、數字化、多元化邁進,先後分3個階段對礦山開採進行規劃設計。目前礦山露採設計規模360萬噸/年,為大型黃金露天礦山。

隨著露天採場的規模不斷升級,為滿足露天剝離廢石的庫容需要,礦山現有1號、2號、3號及落家井4個排土場,總庫容達到採場廢石排放需求。採礦人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立志用技術技能武裝自我,服務全局;堅持與時俱進,持續引進和培養人才,學習、傳承先進礦山的技術管理經驗;同時引入Geovia Surpac(大型三維數字化礦山軟件)等軟件輔助技術管理,大幅提升剝採設計、計算及計劃編制的效率。

採礦人在學習中求創新,在實踐中求改進。在精益生產管理理念的學習和實踐中,他們通過地質資料研究,明細礦巖界限、小規模礦體單點設計、分層爆破、礦巖分層/分盤分裝等措施,將複雜形態礦體的損失率、貧化率均控制在3%以內;通過數據採集、分析、結合礦體二次編錄信息,完善月、旬、日配礦計劃,確保選廠供礦品位均衡,保證選廠處理量及綜合回收率,降低生產成本。礦山立足長遠,立志用科技提升生產綜合效率,於2017年初建成礦山膠帶廢石輸送系統並投入使用,揭開了運輸方式改進的嶄新篇章。

實施選礦技術攻關

北衙公司選礦工藝在發展過程中,歷經小規模生產,即50噸/日選廠、100噸/日選廠;大規模開發利用,即2000噸/日選廠、4000噸/日選廠和3000噸/日選廠兩個階段。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北衙公司選礦團隊為公司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

2006年至2017年間,公司選礦團隊以問題為導向,拓展思維模式,逐一攻關擊破,通過系列工藝流程優化、設備技術改造,實現產能較大提升,從9000噸/日提升至11800噸/日,為公司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

公司在選廠管理中注重人力資源開發,招聘大量技術人員加入團隊,加速選礦技術的發展,並引入精益生產的管理理念,通過6S管理、提案徵集辦理、工資計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了員工思想從“要我工作”到“我要工作”的轉變。

隨著開採區域的轉變和礦石性質的改變,4000噸/日選廠、3000噸/日選廠將陸續完成氧化礦炭漿廠到硫化礦浮選廠的改造。技改後,公司選礦工作也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多年來,北衙公司選礦工作風雨兼程,但終究破繭成蝶,在逐步實現設備大型化、控制自動化的同時,保證了生產高效、工藝穩定、技術進步,並積極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選廠邁進。

詳細內容

大國金脈 | 從“小鉛礦”到“大金礦”的金路歷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