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千年古渡老江底

據《雲南通志》記載:兩界橋,在城東(今羅平縣城)百餘里棲革(今羅平鐘山鄉區格村)江底,舊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因此,1721年,老江底渡口處曾經修建了石橋,雍正初年,鄂爾泰被任命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在滇桂黔地區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雍正三年,老江底石橋重新維修後在橋面上“覆瓦屋”,變身廊橋,總督鄂爾泰為該橋題寫了“山水畫圖”的匾額。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千年古渡老江底

據《雲南通志》記載:兩界橋,在城東(今羅平縣城)百餘里棲革(今羅平鐘山鄉區格村)江底,舊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因此,1721年,老江底渡口處曾經修建了石橋,雍正初年,鄂爾泰被任命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在滇桂黔地區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雍正三年,老江底石橋重新維修後在橋面上“覆瓦屋”,變身廊橋,總督鄂爾泰為該橋題寫了“山水畫圖”的匾額。

千年古渡老江底

由於橋樑經常被洪水被沖毀,後來貴州普安州和雲南羅平州均在老江底設置了官方渡船。嘉慶2年,黔西南地區爆發了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人民起義。戰火蔓延至滇東地區,老江底渡船也因戰爭被焚燬,造成了老江底古道一度中斷。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千年古渡老江底

據《雲南通志》記載:兩界橋,在城東(今羅平縣城)百餘里棲革(今羅平鐘山鄉區格村)江底,舊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因此,1721年,老江底渡口處曾經修建了石橋,雍正初年,鄂爾泰被任命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在滇桂黔地區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雍正三年,老江底石橋重新維修後在橋面上“覆瓦屋”,變身廊橋,總督鄂爾泰為該橋題寫了“山水畫圖”的匾額。

千年古渡老江底

由於橋樑經常被洪水被沖毀,後來貴州普安州和雲南羅平州均在老江底設置了官方渡船。嘉慶2年,黔西南地區爆發了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人民起義。戰火蔓延至滇東地區,老江底渡船也因戰爭被焚燬,造成了老江底古道一度中斷。

千年古渡老江底

1807年春,雲南人陳熙出任興義縣知縣。為了便利雲貴兩地民眾的往來,解決私渡船家居奇壟斷問題,永遠杜絕渡船勒索過往旅客的弊端,陳熙決定在老江底渡口設立官渡,陳熙倡議並帶頭捐資購買了一隻大渡船、兩隻救生小船。

陳熙的倡議得到在興義的雲南商會的鼎力支持,商會捐資在渡口岸邊購買了田地,以其收益作為擺渡船夫的養膳之產,並用以獎勵拯救溺水者,維修保養渡船。與此同時,羅平州也捐資造船,在此渡口買田置產,作為撐船人的養家餬口之資,將私渡變為義渡。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千年古渡老江底

據《雲南通志》記載:兩界橋,在城東(今羅平縣城)百餘里棲革(今羅平鐘山鄉區格村)江底,舊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因此,1721年,老江底渡口處曾經修建了石橋,雍正初年,鄂爾泰被任命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在滇桂黔地區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雍正三年,老江底石橋重新維修後在橋面上“覆瓦屋”,變身廊橋,總督鄂爾泰為該橋題寫了“山水畫圖”的匾額。

千年古渡老江底

由於橋樑經常被洪水被沖毀,後來貴州普安州和雲南羅平州均在老江底設置了官方渡船。嘉慶2年,黔西南地區爆發了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人民起義。戰火蔓延至滇東地區,老江底渡船也因戰爭被焚燬,造成了老江底古道一度中斷。

千年古渡老江底

1807年春,雲南人陳熙出任興義縣知縣。為了便利雲貴兩地民眾的往來,解決私渡船家居奇壟斷問題,永遠杜絕渡船勒索過往旅客的弊端,陳熙決定在老江底渡口設立官渡,陳熙倡議並帶頭捐資購買了一隻大渡船、兩隻救生小船。

陳熙的倡議得到在興義的雲南商會的鼎力支持,商會捐資在渡口岸邊購買了田地,以其收益作為擺渡船夫的養膳之產,並用以獎勵拯救溺水者,維修保養渡船。與此同時,羅平州也捐資造船,在此渡口買田置產,作為撐船人的養家餬口之資,將私渡變為義渡。

千年古渡老江底

興義官渡和羅平義渡設立後,大大便利了客商和兩岸人民的往來。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千年古渡老江底

據《雲南通志》記載:兩界橋,在城東(今羅平縣城)百餘里棲革(今羅平鐘山鄉區格村)江底,舊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因此,1721年,老江底渡口處曾經修建了石橋,雍正初年,鄂爾泰被任命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在滇桂黔地區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雍正三年,老江底石橋重新維修後在橋面上“覆瓦屋”,變身廊橋,總督鄂爾泰為該橋題寫了“山水畫圖”的匾額。

千年古渡老江底

由於橋樑經常被洪水被沖毀,後來貴州普安州和雲南羅平州均在老江底設置了官方渡船。嘉慶2年,黔西南地區爆發了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人民起義。戰火蔓延至滇東地區,老江底渡船也因戰爭被焚燬,造成了老江底古道一度中斷。

千年古渡老江底

1807年春,雲南人陳熙出任興義縣知縣。為了便利雲貴兩地民眾的往來,解決私渡船家居奇壟斷問題,永遠杜絕渡船勒索過往旅客的弊端,陳熙決定在老江底渡口設立官渡,陳熙倡議並帶頭捐資購買了一隻大渡船、兩隻救生小船。

陳熙的倡議得到在興義的雲南商會的鼎力支持,商會捐資在渡口岸邊購買了田地,以其收益作為擺渡船夫的養膳之產,並用以獎勵拯救溺水者,維修保養渡船。與此同時,羅平州也捐資造船,在此渡口買田置產,作為撐船人的養家餬口之資,將私渡變為義渡。

千年古渡老江底

興義官渡和羅平義渡設立後,大大便利了客商和兩岸人民的往來。

千年古渡老江底

上世紀初,在羅平與興義之間的新江底村處修建了永康橋,老江底古渡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後來,324國道、汕昆高速公路和南昆鐵路成為了新的國家驛道,在羅平與興義交界的黃泥河上,陸續又建起幾座橋樑,兩岸人民的往來更加方便了,老江底渡口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千年古渡老江底

在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老江底電站庫區有一個村莊叫老江底村,老江底村村前有一條河,古稱“江底河”,江底河彙集羅平九龍河、塊澤河和富源黃泥河之水流到老江底村,河面寬闊數十丈,由於該處是古代滇粵黔相通之要道,因此成為重要的古渡口。

千年古渡老江底

老江底古渡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史料記載可考。在古代,雲貴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由於地處偏僻,加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退出西南,因此極少留下確切的文字記載,據宋朝時期的文獻推斷,該古渡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古渡才正式進入官方文獻記載。

據明天啟《滇志》記載,老江底是明代雲南出滇經貴州、廣西上京城的一條重要官道,稱為“羅平路”。為了保障該驛道的暢通,朝廷還在古道沿線設置了許多驛站。

千年古渡老江底

崇禎十一年八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正是沿著“羅平路”,經老江底古渡口進入貴州,他驚歎於羅平的奇山秀水,並不吝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老江底渡口的自然風光。

老江底渡口曾經也有過橋樑,名叫“兩界橋”。但是由於黃泥河在夏季洪水時節,水流洶湧,奔流迅激,瀰漫無涯,多次將人們建好的橋樑沖毀。

千年古渡老江底

據《雲南通志》記載:兩界橋,在城東(今羅平縣城)百餘里棲革(今羅平鐘山鄉區格村)江底,舊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因此,1721年,老江底渡口處曾經修建了石橋,雍正初年,鄂爾泰被任命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在滇桂黔地區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雍正三年,老江底石橋重新維修後在橋面上“覆瓦屋”,變身廊橋,總督鄂爾泰為該橋題寫了“山水畫圖”的匾額。

千年古渡老江底

由於橋樑經常被洪水被沖毀,後來貴州普安州和雲南羅平州均在老江底設置了官方渡船。嘉慶2年,黔西南地區爆發了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人民起義。戰火蔓延至滇東地區,老江底渡船也因戰爭被焚燬,造成了老江底古道一度中斷。

千年古渡老江底

1807年春,雲南人陳熙出任興義縣知縣。為了便利雲貴兩地民眾的往來,解決私渡船家居奇壟斷問題,永遠杜絕渡船勒索過往旅客的弊端,陳熙決定在老江底渡口設立官渡,陳熙倡議並帶頭捐資購買了一隻大渡船、兩隻救生小船。

陳熙的倡議得到在興義的雲南商會的鼎力支持,商會捐資在渡口岸邊購買了田地,以其收益作為擺渡船夫的養膳之產,並用以獎勵拯救溺水者,維修保養渡船。與此同時,羅平州也捐資造船,在此渡口買田置產,作為撐船人的養家餬口之資,將私渡變為義渡。

千年古渡老江底

興義官渡和羅平義渡設立後,大大便利了客商和兩岸人民的往來。

千年古渡老江底

上世紀初,在羅平與興義之間的新江底村處修建了永康橋,老江底古渡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後來,324國道、汕昆高速公路和南昆鐵路成為了新的國家驛道,在羅平與興義交界的黃泥河上,陸續又建起幾座橋樑,兩岸人民的往來更加方便了,老江底渡口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千年古渡老江底

來源:羅平法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