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行業使能者的華為,如何用雲撬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雲計算 物聯網 運營商 機器學習 數字人的數字化思考 2017-04-14

一年一度的華為分析師大會已經成為觀察中國這家最大「創業公司」(未上市的公司)未來動向的最好窗口。如果細心去看過去十三年華為分析師大會的宣傳語,不管是 2014 年的「共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還是 2015 年的「開放式創新」,抑或是 2016 年的「全面雲化」、「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等等,宣傳語變化的背後同時也是華為對於自己、以及對於行業發展不斷思考的總結。

而隨著這幾年整個 IT行業的快速發展,包括運營商在內的 ICT 企業,其數字化轉型、擁抱雲計算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從哪裡開始?又如何避免新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新者窘境」,也成為一道擺在華為面前以及整個 ICT 行業面前的命題。

這份總結思考到了 2017 年,被濃縮為四個單詞:「Go Digital,Go Cloud」。對此,華為副董事長、輪值 CEO 徐直軍的解讀是:「華為堅持做多聯接、撐大管道、使能行業數字化的戰略..... 雲服務已經成為了一個基本的商業模式。2017年開始,華為以公有云為契機,強力投資打造開放、可信的公有云平臺,並構建 Huawei Cloud Family。」

作為行業使能者的華為,如何用雲撬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這也可以被看作是華為 2016 設定的「全面雲化」戰略的延續,並再次重申了華為在 ICT 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位置。而理解這個口號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包括運營商在內的 ICT 企業面臨哪些挑戰。

數字化轉型的挑戰

其一,新技術帶來內部架構挑戰。過去二十多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人類進入人人可連接的新時代,還直接催生了基於互聯網架構的產品和技術。以當下最火熱的機器學習為例,當互聯網公司們已數以萬甚至十幾萬的數據標籤進行機器學習時,雖然掌控底層數據,但運營商們卻也只能在用戶基礎數據的維度上構建幾千個數據標籤,如此大的差距也直接導致運營商的所謂智能化運營和服務幾乎毫無勝算。

再來看雲。傳統意義上,運營商們都習慣在以本地數據中心的做法服務當地用戶,這種方式當然有其歷史背景和技術背景。但在當下,這樣的投資變得越來越不明智,不僅成本高昂(建設、運維、能耗),還無法實現靈活、彈性地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需求。

其二,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業務挑戰。語音、短信、數據(流量)構成了當下運營商的三大業務,然而這個業務體系已經非常脆弱。語音、短信已成過去時,數據(流量)的業務儘管增長迅速,但與「製造」這些數據的公司——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公司相比,運營商日益淪落為一種數據流動的管道,尤其是這幾年的視頻、直播的爆發,即便這類需要大帶寬的業務,運營商也無法從中分的一杯羹。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 5G 時代即將到來以及越來越多物聯網應用的成熟落地,數據流量生意也出現了新的變量。如果說之前的連接是人與人、人與物的連接,那麼 5G 時代將迎來物與物的連接,這是一種不同於過往的連接方式,也將衍生出不同的商業模式。試想一下,5G 時代自動駕駛汽車對於網絡的需求完全不同於當下人們上網看視頻的需求,如何快速適應變化莫測的技術趨勢,加速整個商業模式的升級換代,成為全球運營商們都要思考的問題。

雲服務撬動數字化轉型

而在華為常務董事、戰略 Marketing 總裁徐文偉看來,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顯而易見。徐文偉援引一份來自 GCI 2017(全球聯接指數 2017)的報告顯示,全球數字化進程持續加速,國家及區域在雲計算領域的加大投資和普及應用,將為數字化轉型提供跨越式發展的可能。

換句話說,華為要用雲撬動整個 ICT 行業的的數字化轉型。

事實上,正如徐直軍對於華為「行業使能者」的定義,華為要將雲服務聚焦在 ICT 企業數字轉型的方方面面,從內部架構調整、運營以及外部的商業模式創新。

第一,從運營商內部架構的角度,雲服務的模式間帶來企業內部架構和運維體系的全面優化。如上文所言,運營商傳統的數據中心和「煙囪式」的業務搭建體系,已經無法適應行業發展的要求,而基於雲的思維模式可以幫助運營商實現硬件資源池化、軟件智能化以及運維自動化。

這其中,越來越的人工智能技術將給運營商的運維帶來新的機遇。徐直軍直言:華為不把人工智能定位為新業務,而是一種使能技術。這意味著,華為將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算法融入到雲服務中,從服務客戶的角度提升客戶運維的效率。

比如在不久前 MWC 上,華為發佈的針對運營商骨幹網 CloudBackbone 就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雲化網絡——不僅能克服傳統骨幹網在不同地區數據中心之間傳輸的難題,還具備針對未來不確定業務需求的靈活性,從而能讓將傳統的煙囪式業務模塊轉化為「樂高式」業務模塊,大幅縮短業務開發的週期。

第二,從外部業務來看,視頻與雲業務將成為運營商的新業務。視頻成為運營商的新業務並不奇怪,傳統的 OTT 視頻廠商對於 4K、8K 的解決方案有著天然的不足,然而用戶的需求卻在直線上漲,坐擁網絡優勢的運營商完全可以在食品領域大有作為。早前徐直軍就公開表示:「話音時代為運營商帶來8千億美金市場,數據時代帶來1.2萬億美金市場,視頻時代可能再為電信運營商帶來上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

另一個新業務增長潛力則是雲。上月,華為宣佈成立 Cloud BU,而就在外界猜測華為如何開展公有云業務的時候,徐直軍在此次分析師大會上作了一番註解:

華為打造公有云策略有點不同,希望打造公有云的Family,包括華為自己運營公有云,和運營商合作.... 同時,我們也會跟運營商一起聚焦重點行業,攜手整個行業的夥伴,打造一個公有云的生態。基於這個生態,幫助各行各業的客戶,實現其應用上雲的遷移......

對運營商而言,華為的公有云業務更像是自身轉型的助推器,比如德國電信與華為在公有云的合作,就讓德國電信實現了雲業務的快速增長,成為其新的增長點,這個案例對於中國的運營商們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寫在最後

如果要給未來世界做一番概括或描述的話,「感知」、「聯接」、「智能」或許是比較恰當的詞彙,他們分別從設備、網絡、雲的驕傲度展現了未來社會應有的模樣,然而邁向未來社會的征程並不屬於某個或某幾個公司,而是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通力合作的結果。

站在 2017 年這個充滿變革機遇與挑戰的時間點回首,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紅利漸趨式微,雲計算帶來的深刻變革正在開啟,往前去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算法正在逐步成熟並落地,5G、物聯網應用前途無量。與技術發展直接相關的,還有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此時,橫跨終端、網絡與雲基礎設施的華為,未來的發展也格外引人注目,「華為定位自己是智能社會的使能者和推動者,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跟產業界一起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智能社會。」徐直軍早已為華為規劃了基本原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