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演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為一種可在廣場和舞臺上表演的載歌載舞的民間曲藝形式。目前,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府谷二人臺

二人臺不是二人轉,但兩者表演形式類似。一直流傳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境內和榆林市其他各縣,屬民間小唱藝術。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演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為一種可在廣場和舞臺上表演的載歌載舞的民間曲藝形式。目前,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府谷二人臺

二人臺不是二人轉,但兩者表演形式類似。一直流傳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境內和榆林市其他各縣,屬民間小唱藝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府谷因與晉蒙毗連,在府谷二人臺的音樂和表演中,可以看到與晉蒙民間藝術相互融合的顯著印記。府谷二人臺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德石雕

家門口的石獅子,廣場上的牌樓,街道上的雕欄、畫棟......這些都是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的代表。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演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為一種可在廣場和舞臺上表演的載歌載舞的民間曲藝形式。目前,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府谷二人臺

二人臺不是二人轉,但兩者表演形式類似。一直流傳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境內和榆林市其他各縣,屬民間小唱藝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府谷因與晉蒙毗連,在府谷二人臺的音樂和表演中,可以看到與晉蒙民間藝術相互融合的顯著印記。府谷二人臺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德石雕

家門口的石獅子,廣場上的牌樓,街道上的雕欄、畫棟......這些都是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的代表。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綏德石雕年代久遠,現已出土的500多塊東漢畫像石以及至今殘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時期的石雕和摩崖石刻等,都足以證明綏德石雕的源遠流長。目前,綏德石雕雕刻技藝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諺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演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為一種可在廣場和舞臺上表演的載歌載舞的民間曲藝形式。目前,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府谷二人臺

二人臺不是二人轉,但兩者表演形式類似。一直流傳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境內和榆林市其他各縣,屬民間小唱藝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府谷因與晉蒙毗連,在府谷二人臺的音樂和表演中,可以看到與晉蒙民間藝術相互融合的顯著印記。府谷二人臺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德石雕

家門口的石獅子,廣場上的牌樓,街道上的雕欄、畫棟......這些都是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的代表。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綏德石雕年代久遠,現已出土的500多塊東漢畫像石以及至今殘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時期的石雕和摩崖石刻等,都足以證明綏德石雕的源遠流長。目前,綏德石雕雕刻技藝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諺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陝北民諺表面看起來很土,卻是記錄陝北社會歷史最詳細最真實的“無字書”、“活化石”,對生產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陝北民諺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以信天游、小調為主,是陝北歷史發展中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大地上較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演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為一種可在廣場和舞臺上表演的載歌載舞的民間曲藝形式。目前,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府谷二人臺

二人臺不是二人轉,但兩者表演形式類似。一直流傳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境內和榆林市其他各縣,屬民間小唱藝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府谷因與晉蒙毗連,在府谷二人臺的音樂和表演中,可以看到與晉蒙民間藝術相互融合的顯著印記。府谷二人臺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德石雕

家門口的石獅子,廣場上的牌樓,街道上的雕欄、畫棟......這些都是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的代表。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綏德石雕年代久遠,現已出土的500多塊東漢畫像石以及至今殘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時期的石雕和摩崖石刻等,都足以證明綏德石雕的源遠流長。目前,綏德石雕雕刻技藝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諺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陝北民諺表面看起來很土,卻是記錄陝北社會歷史最詳細最真實的“無字書”、“活化石”,對生產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陝北民諺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以信天游、小調為主,是陝北歷史發展中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大地上較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幼時,我們坐在碾盤上,聽爺爺給我們講孟姜女的傳說。少年時,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父母的告誡:老不看三國,小不看水滸,耳邊卻環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長大了,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可是誰能想到,這些民間傳說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褪色。

如果你是真正的陝北人,你一定會明白,有些鄉俗、傳說是不能忘卻的,就像兒時父母長輩的叮囑,長大了才覺得受用無窮。還記得兒時最喜歡鬧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就等著十里八鄉的秧歌來沿門子。上學的時候,還因此而參加了學校的秧歌隊。可是長大了,工作了,我們幾乎忘卻了扭秧歌的十字步,可是陝北秧歌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底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民俗,還是這些民俗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值得我們回味。

閒話少敘,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瞭解一下,榆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有哪些你熟悉的記憶。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傳言在北宋時期就有“陽歌”,屬於一種祭祀活動。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目前,陝北秧歌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市井間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榆林小曲最早產生於明代中期,當時作為九邊重鎮的榆林,說唱藝術已經十分興盛。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目前,榆林小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米嗩吶

和小曲、秧歌有所不同,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境內,是一種宮廷器樂演奏形式,後傳入民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現在,綏米嗩吶由五件樂器和五人組成。兩個嗩吶手吹一把嗩吶,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小鑔、鉤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等樂器,吹奏風格委婉清麗。一直以來,吹奏嗩吶是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陝北綏米嗩吶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目前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老腰鼓

提到橫山老腰鼓,首屈一指的就是南塔鄉。在國慶六十週年閱兵式上,安塞腰鼓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傳,安塞腰鼓的根其實就在橫山。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據說,腰鼓最早是邊軍發現敵情,傳遞消息的工具。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目前,橫山老腰鼓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雲山道教音樂

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觀,佳縣白雲山的白雲觀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白雲山的道教音樂作為白雲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會配合廟會舉行。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白雲山道教音樂最早於明萬曆年間從北京白雲山傳入。傳承至今,白雲山道教音樂已包容並蓄,吸收百家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

據傳說,靖邊跑驢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靖邊跑驢也是陝北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主要和秧歌搭配,一般是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跑驢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目前,靖邊跑驢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澗道情

清澗道情始於唐代,成型於明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演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演變為一種可在廣場和舞臺上表演的載歌載舞的民間曲藝形式。目前,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府谷二人臺

二人臺不是二人轉,但兩者表演形式類似。一直流傳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境內和榆林市其他各縣,屬民間小唱藝術。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府谷因與晉蒙毗連,在府谷二人臺的音樂和表演中,可以看到與晉蒙民間藝術相互融合的顯著印記。府谷二人臺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德石雕

家門口的石獅子,廣場上的牌樓,街道上的雕欄、畫棟......這些都是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的代表。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綏德石雕年代久遠,現已出土的500多塊東漢畫像石以及至今殘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時期的石雕和摩崖石刻等,都足以證明綏德石雕的源遠流長。目前,綏德石雕雕刻技藝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諺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陝北民諺表面看起來很土,卻是記錄陝北社會歷史最詳細最真實的“無字書”、“活化石”,對生產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陝北民諺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以信天游、小調為主,是陝北歷史發展中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大地上較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原來,榆林竟然有這麼多國家級非遺

陝北民歌的內容涉及陝北生活的方方面面,與陝北人民的語言腔調、性格特徵、生存環境、生活情感有密切聯繫,展現出陝北黃土高原民歌的地域風采和特色。目前,陝北民歌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就是榆林的十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榆林人,你都知道嗎?

-END-

部分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 | 博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