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玉蘭古巷 抒秦州雅韻

遊玉蘭古巷 抒秦州雅韻

詠天水玉蘭花

文\閆桔林

消融白雪試新衣,瓣瓣清純拒蝶圍。

滿樹春光花正好,幽香獨向古城飛。

猶疑古巷落霞雲,借得東風賞早春。

白石題名天下譽,秦州處處見詩新。

綽約新妝細剪裁,高枝玉立遠塵埃。

群芳鬥豔爭春日,一世清名不用猜。

遊玉蘭古巷 抒秦州雅韻

《詠玉蘭》

文/王海珍

春風輕解羽衣新,身淨如荷不染塵。

暗沁幽香牽客步,依闌仰望嘆清純。

嬌身披雪探春歸,麗質壓芳玉滲輝。

初綻笑容遊客醉,駐留痴望戀芬菲。

玉潔冰清素一身,妖嬈仙女下凡塵。

清純高雅枝頭笑,此地若居願為鄰

春風拂面幾絲涼,雨潤龍城草木香。

雀鳥枝頭齊詠唱,玉蘭著筆點文章。

作者簡介:王海珍,女,麥積區花牛鎮人,天水市作家協會會員

遊玉蘭古巷 抒秦州雅韻

心如玉蘭,一路芬芳

文/凌峰

玉蘭巷的玉蘭開了,在我不經意的一個夜裡。

那夜,漫天細雨,那是今春來的第一場雨。今春多雪,寒流像一對無法割捨的痴男怨女,撕扯著春天的衣裙,久久不願離去。這場忽而轉暖的雨,就顯得格外彌足珍貴了,也就這一場溫暖的雨,竟然催開了整條巷子的花。一夜之間,花香撲鼻,沁人心肺。

天亮的時候,天上的雨停了,巷道里的雨還在凝結。電線上,樹枝上,剛剛綻放開來的玉蘭花瓣上,或懸掛、或靜默,一串串、一顆顆,如珍似露,密密麻麻。雨珠小心翼翼,顫顫巍巍,一不留神,掉落下來,砸在上學的孩子頭上,水滴四濺,驚起孩子詫異的目光。孩子的目光是清澈的,兩隻眼眶裡裝滿了藍天,還裝著一縷緋紅的朝霞和一朵羊脂玉般的花朵。那是昨夜綻放的玉蘭。玉蘭花瓣如玉,顏色凝白,花瓣深處有一縷縷紫暈,像少女藏在內心的嬌羞,在孩子純淨的眼珠裡掙扎吶喊:“春來了,我的秦州,花開了,我的玉蘭巷!”

玉蘭巷原名自由路,是秦州城最繁華最古韻的一條巷道。它東鄰龍城廣場,南接解放路,呈七字。巷道兩邊商鋪密集,菸酒鋪、理髮館、牛肉麵館、炒麵館、扯麵館,天水人愛吃麵,麵館最多,有十幾家,當然還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學校——解一小學。巷道一側是樓房,一側是二層古民居,不知房齡多大,青苔青瓦,古色古香,幾經修復,雖老猶榮,這才是天水的古蹟,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訴說著秦州古韻。巷道曲徑幽深,那些被古往今來萬千民眾踩踏過的青石板,光潔平整,像一面仰躺的鏡子,映照著秦州的歷史。

巷道兩邊是一排排形狀不一的玉蘭樹:樹身豐腴,有唐代女人的健美;樹梢纖長,有宋代學者的清高。花未開時,樹,無人問津,像兩排忠誠的奴僕,彎腰垂首,畢恭畢敬,默默地注視著古往今來的遊人;花開時節,花,清香漫天,驚豔全城,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有人從大唐來,羽扇綸巾,高坐閣樓雅窗,約三五知己,一壺濁酒,酒過三巡,詩出五斗,高聲吟誦:“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一時間只覺清風徐來,花朵搖曳,陣陣清香撲鼻,其間伴有串串空靈之聲,似從時空深處飄來,在枝頭花間跳躍、嬉戲。那是玉蘭花魂,穿越了無數個輪迴,依然高潔清純,不沾俗塵。

一輪紅日照進古巷,穿透樹枝,把青石板巷道切成形狀不一的網格,那一朵朵昨夜盛開的玉蘭花,在朝輝下晶瑩剔透:她,凝脂玉白,素雅高潔,無拘無束自由綻放;她,花苞玲瓏,春心蕩漾,三生三世無愧春光。

覓著花香而來,順著花影入巷,朵朵花兒懸掛高枝,串串風鈴冰清玉潔。大風起,花瓣落,那些凝白的,紫紅的花瓣在巷道上空迴旋飛舞,交織纏鬥,繼而落向地面,落在行人的肩膀上。不多時,巷道里便星星點點,花瓣滿地,將整條巷子裝扮得優雅奪目。引來遊客無數:賞花的,攝影的,還有藉著賞花來玉蘭巷吃飯喝茶的,大家其實都是奔著鬧市中少有的一份安逸而來。在熙熙攘攘的紅塵中,只有這裡才有一份安寧。閉上眼睛,貼在玉蘭花瓣上,花香入鼻,心曠神怡。那些煩亂紛擾瞬間蕩然無存,心中只有一朵玉蘭,心如玉蘭,一路芬芳。

晨起,巷道里會傳來解一小學學生郎朗的讀書聲;夜晚,巷道深處會傳來秦州劇院悅耳的絲竹聲。或許,正是這些古往今來的文化薰陶,讓古老的玉蘭巷,鶴髮童顏,成為天水古老的記憶。這一棵棵玉蘭樹,也成為了歷史的鑑證。那些年年盛開的玉蘭花,便是記憶的載體,花香帶著記憶,年復一年,生生不息。她們笑逐顏開,朝氣蓬勃。如若不信,請聽,她們在齊聲歡唱:

你是天之水

你是地之魂

你是華夏文明八千年的根

麥積煙雨秀

伏羲文化深

李杜詩歌悠悠代代永相承

天水啊天水

絲綢之路上最亮的星星

天水啊天水

龍的故鄉龍的傳人

我們在這裡

相聚一家親

共飲一杯天河水九州歡騰

……

作者簡介:凌峰,原名:張碧峰,甘肅天水人,80後。

遊玉蘭古巷 抒秦州雅韻

從玉蘭古巷說起

文/石拜軍

我向來不太會寫命題作文。這或許是因為,上學時命題作文寫的太多,對命題作文便產生了牴觸情緒。

寫命題作文,多數時候是虛假的“真情實感”,因為時刻要往主題上靠,如果對要寫的東西不甚瞭解,還需要蒐集一些素材,查閱一些資料。這樣一來,為了省事,勢必會抄一些,引用一些,留給自己的寫作空間,便十分有限。況且,以我的認知水平,寫自己不瞭解的東西,肯定會漏洞百出,搞不好,還會張冠李戴。

近日,區作協舉辦主題為“遊玉蘭古巷,抒秦州雅韻”的活動,要求根據個人時間,前往玉蘭古巷參觀欣賞玉蘭,創作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思索再三,覺得雖是命題作文,但我也有可寫的素材。這個地方,我專程去過不止一次,路過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以我對這個地方的熟悉程度而言,我完全有話說。

玉蘭古巷,實際就是自由路,一條狹窄的街道。東接大同路、澄源巷,西接交通巷。以前,這條路還算寬敞,車輛可以對向通行。被稱作玉蘭古巷,才是近兩年的事情。有關部門在這裡栽植玉蘭樹,搞綠化,整修路面,整治周邊環境,有意把這裡打造成秦州城中心區域的一處遊玩景點。這條路因而便顯得擁擠不堪,隨之變成了單行道,車輛只可自東向西通行。街道一側,保留著一部分比較古老的木質閣樓式建築,零星散佈著一些經營餐飲和日用品的小商鋪,有一所歷史比較悠久,辦學質量還不錯的小學,有幾個大小不等的家屬院,秦州區人民法院和秦州大劇院,也坐落在這條巷道里。過年期間,樹上掛了紅燈籠,一串串飄飄蕩蕩,如一個個熟透的柿子,讓人垂涎欲滴。元宵節期間,聽說還搞了燈謎,但我沒有閒時間去溜達。

玉蘭花有什麼特別之處,我一點都不懂,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所以,對於玉蘭,我可能沒有多少要說的。我更想說一說,玉蘭古巷周邊的幾個小巷道,以及遍及玉蘭古巷的美食。

在天水,在秦州城的中心區域,到處都散佈著古巷。自由路東口向北,是澄源巷。澄源巷呈南北走向,南接大同路,北接成紀大道,巷道內有哈銳故居。自哈氏一族入住以來,回漢兩個民族融合的故事,一直流傳在秦州城的大街小巷,故此巷又叫團結巷。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澄源巷。巷子的最深處,還有清代煊赫一時的天水北門張氏的居所。張氏以張慶麟發跡,為咸豐庚申科進士,曾任河北廣平縣令,歸故里後,因“品行高潔、樂善好施、濟危扶困”而名著鄉里,秦州人尊稱為北門張氏。西口向南,是交通巷,一併被納入了玉蘭古巷的範疇。所以,刻意打造的玉蘭古巷,只是遍及秦州城的小巷道之一。他的古意,並不十分突出,甚至,頗有幾分人為打造的痕跡,除了可供觀賞的玉蘭花,似乎沒有多少名勝古蹟。

實際上,包括玉蘭古巷在內的每一個巷道里,都有故事。有的故事,盡人皆知,遐邇聞名。有的故事,雞毛蒜皮,不值一提。但,恰是這些不值一提的小故事,交織疊加,構成了最真實的生活變奏曲。

記得我第一次來自由路,還是剛剛進城,到師範上學的時候。來這裡的目的,僅僅是因為一碗炒麵。

自由路、大同路,在中心廣場西側。中心廣場現在叫龍城廣場,是天水市區、秦州城區的中心地帶,最核心區域。自由路和大同路,因優越的地理優勢,臨街商鋪主要以小餐館為主。自由路東口,有一家回民經營的麵館,只賣炒麵。據說是最純正的張川風味炒麵,用牛肉炒,量大,味重,面片小而薄,有少量湯汁,裡面加了粉條。帶我來品嚐炒麵的,自然是我的張川同學。那天是我的同學請的客,雖然後來我又回請了他,但那份情誼,我還是得記著。剛上師範那會兒,我們每天都被關在學校,只能吃灶上的飯菜,雖然便宜,但天天吃,頓頓吃,也會膩。那一次,應該是我第一次吃炒麵,在那之前,我確實不知道,面也能炒著吃。自那以後,只要有機會,我定要在外面吃一碗炒麵,解解我肚子裡的饞蟲。自小就是吃著面和洋芋長大的,面肚子,只有把一大碗炒麵倒進胃裡,才會覺得很滿足。我感覺,那碗炒麵是我至今吃到的,最好吃的人間美味之一,以至於到如今,若是去自由路吃飯,第一選擇肯定是歐斯瑪炒麵。

有第一選擇,必然還有第二選擇。第二選擇便是柳巷面,就在歐斯瑪炒麵的隔壁。歐斯瑪炒麵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搬遷到了斜對面。

第一次吃柳巷面,是怎麼去的,我確實不記得了。只記得,確實好吃,同樣是在還是學生的時候去的。第一次吃的柳巷面,應該是西紅柿雞蛋的,因為西紅柿雞蛋的最便宜。作為學生的我,雖然很饞,但還吃不起排骨的和雞塊的。柳巷面其實是幹拌的扯麵,碗底鋪了一些開水燙過的蔬菜,有白菜、豆芽、黑木耳、油炸豆腐條和洋芋條等。實際上,我感覺多數人愛吃柳巷面,是喜歡軟綿的洋芋條。如果取掉柳巷面裡的洋芋條,柳巷面的美味程度,絕對要大打折扣。面是手工扯麵,厚而不硬,筋道爽滑,上面澆了油潑辣子,看起來紅豔豔,吃起來卻不怎麼辣,只覺得香。西紅柿雞蛋的,澆了一層炒好的西紅柿雞蛋汁,排骨和雞塊的,則是幾塊燉得很爛,入口即化的排骨或者雞塊,再撒上芫荽,色香味俱佳。

每次去吃柳巷面,人都很多,生意很火爆,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有時候,面端出來,卻找不到空座位,恨不得站著吃完了趕緊走。後來聽說,柳巷面一直恪守著一個原則,就是每天售賣多少碗,是固定的,賣完就關門,這也是柳巷面的生意長盛不衰的祕訣之一。還聽說,柳巷面的和麵技巧,一直祕而不傳,由一個人掌握,祖祖輩輩都是如此。

關於柳巷面的名稱由來,我也頗有幾分好奇。我曾經想,自由路會不會以前就叫柳巷,所以才有了柳巷面?但遍尋秦州城,也沒有一個巷道叫柳巷。終於,一次和同事無意間談起柳巷面,我又發出了相同的疑問。同事說,他還真聽說過,柳巷面名稱的由來,就是“煙花柳巷”。同事說,柳巷麵店鋪上面的閣樓,以前真是青樓。那時候,柳巷面就是專門給煙花女子供應的。新中國成立後,青樓被取締,但柳巷面卻流傳了下來。

最近,中午到自由路附近辦事,又去吃了一次柳巷面。進門要了一個排骨的,掃碼支付的時候,隨便掃了一眼價錢,16元,與我第一次吃的時候相比,價格漲了三倍不止。支付完成後,店主問我,你要加肉的嗎?我說,普通的啊!店主說,你付的是加肉的價錢,退錢給你,還是給你加肉?我回答,那就加肉吧!店主拿過紙票,寫上了加肉二字。我心想,這次真是奢侈了一回。再細細看,排骨麵的價格是12元,與歐斯瑪炒麵的價格一樣。相比於物價的上漲速度,這個價格還算合理。

去自由路吃麵的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由路的麵館,絕對能夠引領秦州城區麵食價格的走向。每一年麵食漲價,都是從自由路開始的。最先漲價的一般是牛肉麵,緊隨其後的就是炒麵。自由路的麵食漲了價,那整個秦州城的麵食,肯定會緊緊跟隨。隨後,蔬菜等一應物品,大體也會漲價。

我覺得,這就是生活。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如何,就先看他能不能吃得起自由路的炒麵和柳巷面。

作者簡介:石拜軍,男,1989年出生,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人,基層公安民警,有散文作品發表於《甘肅公安·警察文藝》《天水晚報》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