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作出發展中國核工業的決策,數以萬計的開拓者們在荒漠戈壁,荒山野嶺中開啟了我國核工業的艱難起步。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從第一座反應堆到第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64年間,幾代核工業人的奮鬥接力成就了中國核工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追夢之路。

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這裡是正在建設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站的施工現場,29歲的王沁宇和同事們正在進行核電站主要設備的安裝。

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正在建設中的福清核電站,有望在2020年建成,成為全球首個完成建設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王沁宇從2015年項目開工時就參與其中,見證著它每一步的成長。

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 王沁宇:

(華龍一號)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85%以上,它的核心設備都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生產的,供貨廠家遍佈了全國各地,有5300多家。

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核電技術,這是讓王沁宇特別自豪的一件事。王沁宇說,他已經是家裡的第三代核工業者了,爺爺王乃彥是中國核科學首屆畢業生,如今仍在北京從事核物理研究。

是(爺爺)帶我走進了核工業的領域,我覺得在精神上和工作上他都是我的榜樣。

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今年84歲高齡的王乃彥,已經在核工業一線整整奮鬥了63年。他與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們一起,創造了中國核事業從零到一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乃彥:

這是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迴旋加速器並稱為“一堆一器”。是中國核事業的火種,老母雞。

1958年,“一堆一器”的建成標誌著我國進入原子能時代,那個時候王乃彥和科研人員正是在這座核反應大廳裡日夜無休,為的是給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的研製提供關鍵數據。

沒有窗戶都不知道白天晚上,困了就裹著大衣在地上睡一覺,有的時候實在太困了,在機器旁邊睡著了,經常被電流電醒。

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1958年5月,原子彈的研製進入冷試驗階段,數以萬計的建設者挺進了海拔3000多米的金銀灘,這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生命禁區羅布泊,核試驗也在悄悄進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乃彥:

喝的那個水都是苦水,沒有淡水,都是鹹的,一颳起風來,飛沙走石,什麼都看不到了。

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中國核工業人在這裡隱姓埋名,成就著一項項偉大的事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這艘核潛艇沒有用一顆外國的螺絲釘。

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點火中子源裝置負責人 王方定:

(有人說)中國人想做原子彈,把褲子賣了也做不出來。當時有一種氣概,二萬五千里長徵我沒趕上,這個我趕上了,自然是非要做出來不可。

以身許國,敢為人先。這是老一輩核工業人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核工業建設者的底氣。

中核集團總工程師 雷增光:

60多年來,中國的核工業人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本著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的精神創造了核工業的輝煌。在今天,核技術應用不光為我們國家提供國防的基礎,還會為我們國家經濟的綠色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到今天,我們國家核電的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三位,在醫療的診斷,治療,食品的消毒,農業的育種,甚至於石油勘探,(核技術)應用非常廣泛。

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核工業發展,奮鬥精神代代傳

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4臺,全年核能發電量為29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為18.96%,創造歷史最高水平。

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 萬鋼:

新一代核工業人在新時代要有新的作為,我們要加強基礎研究、核能研發、成果轉換,使核技術能夠更多地惠及民生。

央視記者:崔霞 龐靜然 王佳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核集團,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聯繫電話 010-56002763,郵箱 [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