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差點被拆掉,多虧了這些老幹部,說城牆可以防原子彈!

原子彈 隋文帝 劉鎮華 中國近代史 每日漢字 2017-06-24

如果您到西安旅遊,一定會看西安的古城牆,感受歷史的厚重感。但是您可能不知道,這座城牆差一點就被拆掉。

西安城牆差點被拆掉,多虧了這些老幹部,說城牆可以防原子彈!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居於漢長安城,但當時的漢長安城破敗狹小,水汙染嚴重,於是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城。

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宮的修建拉開了大興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帝國遷至新京,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即“大興城”,宮城命名為“大興宮”。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併為後來的唐帝國所繼承沿用。隋大興、唐長安城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2米,周長36.74千米,總面積84平方千米,是中國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

此後,唐宋元明清政府,多對今日的西安城牆進行修繕。

西安城牆差點被拆掉,多虧了這些老幹部,說城牆可以防原子彈!

(西安古城牆)

1911年,清兵龜縮城內抵抗新軍的進攻,當時安遠門(北門)的城樓是清朝的彈藥庫,駐守清兵負隅頑抗,新軍集中火力轟擊彈藥庫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擊全線潰敗,至此統治西安265年的滿清政府被推翻了,遺憾的是雄偉壯美的安遠門城樓也在戰火中被毀。

1926年,憑藉“深溝高壘”的防守優勢,革命軍打敗了北洋軍閥。 1926年春,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派河南軍閥劉鎮華率所部“鎮嵩軍”12萬人馬由河南入陝,圍攻由陝西國民軍隊控制的西安城。當時,城內督辦李虎臣和二師師長楊虎城的部隊總數不足3萬人,全城40萬人被圍困長達八個月之久。因地形關係,東關戰場從戰爭開始一直到勝利,始終是鎮嵩軍進攻的重點,鎮嵩軍在城外設置炮兵群,炮轟東關陝軍陣地,並在城外掘地道多處,企圖轟炸城牆。楊虎城部的一個營奉命擔任東關防務,在城下挖掘塹壕,專門防禦鎮嵩軍的地道偷襲,鎮嵩軍幾次挖掘地道,都被陝軍發覺 。為了瓦解守軍,劉鎮華用棺材裝火藥轟塌了部分城牆。

“二虎”一方面動員全體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牆為屏障頑強抵抗,一方面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鎮嵩軍”也加緊了攻勢,窮凶極惡的“鎮嵩軍”因與城內的守軍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內的軍民,放火燒了城外已經成熟的40萬畝麥田,沖天火光延續了五六日,城內軍民餓死的就有兩萬餘人。“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城戰堅持得非常艱苦。直到10月受廣州國民政府編制的馮玉祥部隊奉命援陝,星夜兼程出奇制勝連打四仗使劉軍全線潰退,狼狽逃出潼關,西安之圍遂解。在這次戰鬥中炸燬了永寧門(南門)箭樓。

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經濟衰敗,當時的西安城也破舊不堪,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民國時期的地方當局為保護城牆,也做過一些必要的修護工作,如發佈保護城牆的措施,實施小規模修繕等,這些修護工作雖未能改變古城牆衰敗面貌,但對保護其完整性及為日後大規模修繕起到了積極作用。

西安城牆差點被拆掉,多虧了這些老幹部,說城牆可以防原子彈!

(西安城牆)

建國後,社會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扒掉西安城牆,因為社會已經穩定了,不需要城牆的防護措施,此外城牆還是封建堡壘的象徵,應該打破。一種觀點認為,不應該扒掉,這是歷史留給後人的財富。

周幹峙,樑思成的學生,同老師一樣主張保護古建築和城牆。當時他擔任西安城的規劃繪製工作,把西安城牆和護城河作為公園綠地,期望能在未來形成一條美麗的綠色項鍊。

蘇聯的工業專家對這個方案很不滿意。有多家大型軍工企業將在西安建成,大量北京、東北和四川的軍工技術人員和工人將遷入西安,居住和交通是個大問題。有人強調,工業企業佈局應該距離舊城更近,最好“拆掉城牆,發展更多的道路,解決當時的交通問題”。

最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幾位老幹部的表態:抗戰時期,就在城牆上挖了不少防空洞躲避轟炸,可見“城牆有利於防空,符合人防備戰要求”。最重要的是,“城牆有利於防原子彈、防地面衝擊波”。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核戰的陰雲仍籠罩著中國。防原子彈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理由,所有人都無話可說,西安的規劃方案就這樣敲定下來。

1983年,政府部門對城牆進行一次大規模修復,牆體維修加固工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按照清乾隆年間的牆體結構規格修復。

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

(每日漢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