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清末溥儀是以一種和平的方式退位的,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唯一的一次不流血的政權更替,的確是值得肯定與銘記的一刻,可同時這也不得不令人感到不解,為何清廷會同意了拱手讓出統治中國的政權呢?須知,當時清政府並不是沒兵可調,也並不是沒人擁護他的統治,可就以不抵抗的方式而結束了其統治,怎麼看都說不過去。

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要了解這百思不得其解的決定,就得了解當時清政府的實際狀況。

經過甲午戰爭,再經過庚子之亂,清政府已經被列強蹂躪的千瘡百孔,鉅額賠款使得清政府的經濟狀況已經瀕臨崩潰的地步,一次次的戰亂,帶來的不僅僅是鮮血和生命,還是朝廷公信力的嚴重下降,百姓麻木,統治者貪婪成性卻又無所作為,為了權力一次次的讓有識之士所失望,從而轉變成了以革命的形式來燎原。

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武昌首義的成功,使得的武漢三鎮脫離了清政府的統治,就是從這開始,袁世凱利用南方革命的力量,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啟用他,以北洋軍和南方革命軍為籌碼,直接將清政府拖下了金字塔,這一舉措令得清廷措手不及,最後乖乖就範。

話說,清廷鎮壓起義,為何就獨獨依靠袁世凱小站練的北洋六鎮呢?雖然八旗兵和綠營兵號稱百萬,但可以說是極為腐朽,經過裁撤,到辛亥革命前早就存在的不多了,戰鬥力羸弱不堪,其威名已經是明日黃花了。即使如此,可是清廷也早已在全國各地開始編練了不少新兵,計劃是編練36鎮。

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不過由於財政緊缺,除了北洋六鎮是由政府資助外,其它的皆由各地自行負責。辛亥革命爆發之時,全國訓練的新兵是14鎮、18混成協、四標,後期陸軍大多兵額不足,總計人數13萬多點。這可以說是當時清政府最大的兵力來源了,而在這新兵中,袁世凱訓練的北洋六鎮新軍又佔據了74500人,其中2到6鎮兵馬是袁世凱的嫡系部隊。

可能會有人說畢竟朝廷是佔據著正統性,而且不是還有其他的新軍可以調遣嗎?當時的情況是,各地的新軍戰鬥力並不太強,而且很多新軍的隊伍中混雜著不少的革命分子,從湖北新軍就可見一斑,所以其他的力量一時間是不太具備剿滅武昌起義的條件。

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這也就不奇怪清廷要依靠袁世凱編練的北洋軍進行鎮壓,其實從袁世凱退出政壇,也經過了三年時光,清廷自認為是掌控了這支武裝力量,沒曾想,在這三年間袁世凱可沒有少收買人心,再加上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一大批北洋將領都是袁世凱心腹,如此在局勢危急時刻,馮國璋對袁世凱的拜訪行為算是打了清廷一個措手不及,原來這支北洋武裝,清廷並沒有抓牢,不過那時亡羊補牢為時有點晚了,卻也並不能說是完全沒機會。

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當時,最為深受清廷信任的是1萬人的禁衛軍和1.2萬人的北洋陸軍第一鎮,因為他們的組成幾乎都是八旗子弟,自然是擁護清廷的統治,而且這兩支軍隊也是按照新編陸軍模式而訓練的軍隊,戰鬥力自然也是很強的,曾經以滿人良弼、鐵良為首組織的宗社黨,是堅決維護清廷統治而反對袁世凱的,為此他們差點以禁衛軍和第一鎮為核心向袁世凱進行奪權,只能說袁世凱運氣不錯,逃過一劫,如若不是後來良弼被炸死,宗社黨化作鳥獸散,相信袁世凱真就被其給除了 ,後來的歷史也就不好說了。

清帝就這麼退位了,不是還有著其它大軍嗎?不是八旗和綠林

可以這麼說,清廷的失敗源於其兵力上的軟肋,也可以認為是對袁世凱的步步退讓,如若早早的除去袁世凱,北洋五鎮未必就會對清廷有所反叛,須知,馮國璋對清廷的態度一直都是猶豫不決的,甚至於如果不是袁世凱的外力下,反叛的可能性當真不大;徐世昌和袁世凱是好友,可是其也是清廷的軍機大臣,是既得利益者,再加上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的軍力支持,清廷亡於1911年實在是有著太多的運氣和人為的運作。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