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於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丑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輜重,於是瘋狂地搶奪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丑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於劣勢,因此戰事不利。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於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於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丑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輜重,於是瘋狂地搶奪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丑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於劣勢,因此戰事不利。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於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在相持階段,曹操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缺糧。曹操甚至想放棄官渡,繼續往後退,來縮短自己的糧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諫下,曹操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曹操也分兵襲擊袁紹的糧車,彌補雙方在後勤上的差距。《三國志》當中記載了一次襲擾糧道的戰鬥。在荀攸的建議下,曹操派徐晃、史渙、曹仁擊破袁紹一方負責運糧的韓猛(有爭議),燒掉幾千輛車的糧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後勤上仍然落後於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汝南戰場

除了正面的官渡戰場,袁紹還開闢出位於許昌以南的汝南戰場。袁紹派劉備到汝南聯合汝南豪強劉闢、祝臂,騷擾曹操的後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擊敗劉備等人,劉備回到袁紹軍中。曹仁平定汝南後,迅速北上返回主戰場,曾經在官渡以西擊破分兵威脅曹操左翼的韓猛(有爭議),又參與斷糧的戰鬥。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於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丑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輜重,於是瘋狂地搶奪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丑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於劣勢,因此戰事不利。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於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在相持階段,曹操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缺糧。曹操甚至想放棄官渡,繼續往後退,來縮短自己的糧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諫下,曹操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曹操也分兵襲擊袁紹的糧車,彌補雙方在後勤上的差距。《三國志》當中記載了一次襲擾糧道的戰鬥。在荀攸的建議下,曹操派徐晃、史渙、曹仁擊破袁紹一方負責運糧的韓猛(有爭議),燒掉幾千輛車的糧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後勤上仍然落後於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汝南戰場

除了正面的官渡戰場,袁紹還開闢出位於許昌以南的汝南戰場。袁紹派劉備到汝南聯合汝南豪強劉闢、祝臂,騷擾曹操的後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擊敗劉備等人,劉備回到袁紹軍中。曹仁平定汝南後,迅速北上返回主戰場,曾經在官渡以西擊破分兵威脅曹操左翼的韓猛(有爭議),又參與斷糧的戰鬥。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劉備雖然戰敗,但是又得到袁紹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聯合豪強龔都。曹操曾派遣蔡陽進攻劉備,反而被劉備所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其餘勢力

雖然“官渡之戰”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紹,但其中也有其他勢力的影子。小編分列在下面。

關西軍閥:曹操為了保證西方無虞,令司隸校尉鍾繇安撫關西諸軍閥,在“官渡之戰”中,關西軍閥站在曹操一邊,起碼沒有反對曹操。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鍾繇)之勳也。”

荊州劉表:劉表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名義上支持袁紹,實際上並不出兵。但是劉表還是參與了“官渡之戰”,派人策反陽安(從汝南劃分出來)都尉李通,結果沒有成功。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紹遣使拜通徵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

江東孫策:按《三國志》記載,孫策打算奔襲許昌。這個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過孫策確實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殺。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孫策)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幽州鮮于輔:鮮于輔參與消滅公孫瓚,成為幽州的一股勢力。在田豫的勸說下,鮮于輔在袁紹、曹操對峙時選擇歸附曹操,成為曹操的臂助。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南陽張繡:袁紹拉攏南陽郡的張繡,張繡本來想支持袁紹,但在賈詡的勸說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張繡的投降不僅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更是減輕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壓力。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於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丑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輜重,於是瘋狂地搶奪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丑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於劣勢,因此戰事不利。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於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在相持階段,曹操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缺糧。曹操甚至想放棄官渡,繼續往後退,來縮短自己的糧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諫下,曹操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曹操也分兵襲擊袁紹的糧車,彌補雙方在後勤上的差距。《三國志》當中記載了一次襲擾糧道的戰鬥。在荀攸的建議下,曹操派徐晃、史渙、曹仁擊破袁紹一方負責運糧的韓猛(有爭議),燒掉幾千輛車的糧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後勤上仍然落後於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汝南戰場

除了正面的官渡戰場,袁紹還開闢出位於許昌以南的汝南戰場。袁紹派劉備到汝南聯合汝南豪強劉闢、祝臂,騷擾曹操的後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擊敗劉備等人,劉備回到袁紹軍中。曹仁平定汝南後,迅速北上返回主戰場,曾經在官渡以西擊破分兵威脅曹操左翼的韓猛(有爭議),又參與斷糧的戰鬥。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劉備雖然戰敗,但是又得到袁紹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聯合豪強龔都。曹操曾派遣蔡陽進攻劉備,反而被劉備所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其餘勢力

雖然“官渡之戰”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紹,但其中也有其他勢力的影子。小編分列在下面。

關西軍閥:曹操為了保證西方無虞,令司隸校尉鍾繇安撫關西諸軍閥,在“官渡之戰”中,關西軍閥站在曹操一邊,起碼沒有反對曹操。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鍾繇)之勳也。”

荊州劉表:劉表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名義上支持袁紹,實際上並不出兵。但是劉表還是參與了“官渡之戰”,派人策反陽安(從汝南劃分出來)都尉李通,結果沒有成功。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紹遣使拜通徵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

江東孫策:按《三國志》記載,孫策打算奔襲許昌。這個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過孫策確實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殺。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孫策)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幽州鮮于輔:鮮于輔參與消滅公孫瓚,成為幽州的一股勢力。在田豫的勸說下,鮮于輔在袁紹、曹操對峙時選擇歸附曹操,成為曹操的臂助。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南陽張繡:袁紹拉攏南陽郡的張繡,張繡本來想支持袁紹,但在賈詡的勸說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張繡的投降不僅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更是減輕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壓力。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第三階段:反攻袁紹,火燒烏巢

雖然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曹操一方好像是勝仗不斷,捷報連連,但有一個問題難以解決,就是糧草問題。而且曹操內部也是一團糟,不少人選擇反叛曹操支持袁紹。袁紹一方似乎勝利在握,但他的內部也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二五仔許攸。

許攸向袁紹獻策,讓袁紹趁曹操疲於守衛官渡的時候輕兵奔襲許昌,但袁紹覺得太過懸危,於是不用;許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審配收入獄中。外加許攸有些貪財,在袁紹這裡總得不到滿足。種種“打擊”之下,許攸選擇背叛袁紹,投奔曹操。

當時袁紹剛好有一萬多輛的糧車運往烏巢屯糧處,由淳于瓊負責。由於當初韓猛分兵被曹仁所破,袁紹就不敢繼續分兵,拒絕沮授分兵防衛斷糧的建議。許攸是知道這些情況的,於是向曹操建議奔襲烏巢燒燬袁紹軍糧,得到曹操的同意。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於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丑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輜重,於是瘋狂地搶奪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丑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於劣勢,因此戰事不利。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於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在相持階段,曹操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缺糧。曹操甚至想放棄官渡,繼續往後退,來縮短自己的糧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諫下,曹操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曹操也分兵襲擊袁紹的糧車,彌補雙方在後勤上的差距。《三國志》當中記載了一次襲擾糧道的戰鬥。在荀攸的建議下,曹操派徐晃、史渙、曹仁擊破袁紹一方負責運糧的韓猛(有爭議),燒掉幾千輛車的糧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後勤上仍然落後於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汝南戰場

除了正面的官渡戰場,袁紹還開闢出位於許昌以南的汝南戰場。袁紹派劉備到汝南聯合汝南豪強劉闢、祝臂,騷擾曹操的後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擊敗劉備等人,劉備回到袁紹軍中。曹仁平定汝南後,迅速北上返回主戰場,曾經在官渡以西擊破分兵威脅曹操左翼的韓猛(有爭議),又參與斷糧的戰鬥。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劉備雖然戰敗,但是又得到袁紹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聯合豪強龔都。曹操曾派遣蔡陽進攻劉備,反而被劉備所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其餘勢力

雖然“官渡之戰”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紹,但其中也有其他勢力的影子。小編分列在下面。

關西軍閥:曹操為了保證西方無虞,令司隸校尉鍾繇安撫關西諸軍閥,在“官渡之戰”中,關西軍閥站在曹操一邊,起碼沒有反對曹操。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鍾繇)之勳也。”

荊州劉表:劉表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名義上支持袁紹,實際上並不出兵。但是劉表還是參與了“官渡之戰”,派人策反陽安(從汝南劃分出來)都尉李通,結果沒有成功。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紹遣使拜通徵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

江東孫策:按《三國志》記載,孫策打算奔襲許昌。這個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過孫策確實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殺。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孫策)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幽州鮮于輔:鮮于輔參與消滅公孫瓚,成為幽州的一股勢力。在田豫的勸說下,鮮于輔在袁紹、曹操對峙時選擇歸附曹操,成為曹操的臂助。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南陽張繡:袁紹拉攏南陽郡的張繡,張繡本來想支持袁紹,但在賈詡的勸說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張繡的投降不僅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更是減輕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壓力。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第三階段:反攻袁紹,火燒烏巢

雖然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曹操一方好像是勝仗不斷,捷報連連,但有一個問題難以解決,就是糧草問題。而且曹操內部也是一團糟,不少人選擇反叛曹操支持袁紹。袁紹一方似乎勝利在握,但他的內部也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二五仔許攸。

許攸向袁紹獻策,讓袁紹趁曹操疲於守衛官渡的時候輕兵奔襲許昌,但袁紹覺得太過懸危,於是不用;許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審配收入獄中。外加許攸有些貪財,在袁紹這裡總得不到滿足。種種“打擊”之下,許攸選擇背叛袁紹,投奔曹操。

當時袁紹剛好有一萬多輛的糧車運往烏巢屯糧處,由淳于瓊負責。由於當初韓猛分兵被曹仁所破,袁紹就不敢繼續分兵,拒絕沮授分兵防衛斷糧的建議。許攸是知道這些情況的,於是向曹操建議奔襲烏巢燒燬袁紹軍糧,得到曹操的同意。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曹操留曹洪守家,自己率五千人做“最後決戰”,用袁紹的旗號,從夜間矇混到烏巢。袁紹得知烏巢有難後,一部分兵力救援烏巢,另外派張郃、高覽襲擊曹操官渡本營。曹操此時不成功便成仁,不分兵阻擋袁紹的援軍,而是一心向前,最後成功斬殺淳于瓊,燒掉了烏巢的軍糧。而張郃與高覽得知烏巢丟失,直接投降曹操。至此袁紹已經是大勢已去,丟棄大軍逃回河北,此戰曹操坑殺八萬降卒,取得“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

"

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範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北方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但是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當時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曹操擁有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於明顯的弱勢。拋開經濟、人口這些數據不談(因為東漢末年各州郡肯定受過不同程度的戰亂的影響,《後漢書》中各郡人口不一定準確,小編才疏學淺,實在無法確定“官渡之戰”發生時雙方人口的情況),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御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官渡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這個兵力有一定爭議,另有一說為五萬步兵,八千騎兵,但為史學家所不取),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於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丑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輜重,於是瘋狂地搶奪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丑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小編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於劣勢,因此戰事不利。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於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在相持階段,曹操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缺糧。曹操甚至想放棄官渡,繼續往後退,來縮短自己的糧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諫下,曹操放棄了這個想法。同時曹操也分兵襲擊袁紹的糧車,彌補雙方在後勤上的差距。《三國志》當中記載了一次襲擾糧道的戰鬥。在荀攸的建議下,曹操派徐晃、史渙、曹仁擊破袁紹一方負責運糧的韓猛(有爭議),燒掉幾千輛車的糧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後勤上仍然落後於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汝南戰場

除了正面的官渡戰場,袁紹還開闢出位於許昌以南的汝南戰場。袁紹派劉備到汝南聯合汝南豪強劉闢、祝臂,騷擾曹操的後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擊敗劉備等人,劉備回到袁紹軍中。曹仁平定汝南後,迅速北上返回主戰場,曾經在官渡以西擊破分兵威脅曹操左翼的韓猛(有爭議),又參與斷糧的戰鬥。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劉備雖然戰敗,但是又得到袁紹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聯合豪強龔都。曹操曾派遣蔡陽進攻劉備,反而被劉備所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其餘勢力

雖然“官渡之戰”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紹,但其中也有其他勢力的影子。小編分列在下面。

關西軍閥:曹操為了保證西方無虞,令司隸校尉鍾繇安撫關西諸軍閥,在“官渡之戰”中,關西軍閥站在曹操一邊,起碼沒有反對曹操。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鍾繇)之勳也。”

荊州劉表:劉表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名義上支持袁紹,實際上並不出兵。但是劉表還是參與了“官渡之戰”,派人策反陽安(從汝南劃分出來)都尉李通,結果沒有成功。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紹遣使拜通徵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

江東孫策:按《三國志》記載,孫策打算奔襲許昌。這個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過孫策確實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殺。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孫策)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幽州鮮于輔:鮮于輔參與消滅公孫瓚,成為幽州的一股勢力。在田豫的勸說下,鮮于輔在袁紹、曹操對峙時選擇歸附曹操,成為曹操的臂助。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南陽張繡:袁紹拉攏南陽郡的張繡,張繡本來想支持袁紹,但在賈詡的勸說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張繡的投降不僅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更是減輕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壓力。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第三階段:反攻袁紹,火燒烏巢

雖然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曹操一方好像是勝仗不斷,捷報連連,但有一個問題難以解決,就是糧草問題。而且曹操內部也是一團糟,不少人選擇反叛曹操支持袁紹。袁紹一方似乎勝利在握,但他的內部也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二五仔許攸。

許攸向袁紹獻策,讓袁紹趁曹操疲於守衛官渡的時候輕兵奔襲許昌,但袁紹覺得太過懸危,於是不用;許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審配收入獄中。外加許攸有些貪財,在袁紹這裡總得不到滿足。種種“打擊”之下,許攸選擇背叛袁紹,投奔曹操。

當時袁紹剛好有一萬多輛的糧車運往烏巢屯糧處,由淳于瓊負責。由於當初韓猛分兵被曹仁所破,袁紹就不敢繼續分兵,拒絕沮授分兵防衛斷糧的建議。許攸是知道這些情況的,於是向曹操建議奔襲烏巢燒燬袁紹軍糧,得到曹操的同意。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曹操留曹洪守家,自己率五千人做“最後決戰”,用袁紹的旗號,從夜間矇混到烏巢。袁紹得知烏巢有難後,一部分兵力救援烏巢,另外派張郃、高覽襲擊曹操官渡本營。曹操此時不成功便成仁,不分兵阻擋袁紹的援軍,而是一心向前,最後成功斬殺淳于瓊,燒掉了烏巢的軍糧。而張郃與高覽得知烏巢丟失,直接投降曹操。至此袁紹已經是大勢已去,丟棄大軍逃回河北,此戰曹操坑殺八萬降卒,取得“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

詳解“官渡之戰”,袁紹表現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蠢”

小結

“官渡之戰”其實是一場很精彩的戰役,袁紹也沒有人們印象中的那麼“蠢”,拉攏、破壞,曹操的後方;分兵威脅曹操側翼;在烏巢有失的時候選擇偷家,種種戰術都使用了。但是曹操的應對也非常精彩,從“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示敵以弱斬殺文丑;再到分別處理劉備等人和襲擊袁紹糧草,都是有利於己方的行動。而後自己奔襲烏巢的破釜沉舟之舉更是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雖然“官渡之戰”的勝利其實是有一些運氣(許攸投降)的,但更重要的還是曹操的軍事能力和正確決斷,只能說是一種帶有偶然性的必然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太平御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