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投餌能降低餌料係數,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經濟效益'

"

科學投餌能降低餌料係數,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經濟效益

投餌是高密度養殖草魚、鯉魚、鯽魚及鯿魚等吃食性魚類的重要養殖手段,科學投餌能降低餌料係數,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經濟效益。自制全價配合飼料既可降低養殖成本,更能根據養殖魚類的發病規律自制預防魚病的藥餌,以達到適時預防、降低餌料係數與促進生長的目的。筆者根據生產實踐將高效養魚中科學投餌經驗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一、配合飼料的種類

配合飼料是指根據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把多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加工成一定形狀的飼料產品。按其外形可分為粉狀飼料、顆粒飼料、膨化飼料、碎粒料、塊狀飼料等。

二、投餌的基本原則

“四定”與“三看”是投餌的基本原則。“四定”是指“定位、定時、定質、定量”。①定位,即投餌位置要相對固定,對無投餌機的養殖池塘投餌養魚時的地點要相對固定。②定時,是指投餌時間和投餌次數要相對穩定,投餌的時間與次數須根據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習性決定。③定質,是指保證投喂餌料的質量,特別是鮮活餌料,不投腐爛變質和黴變餌料,同時注意“生食要煮熟、鮮食要消毒”的原則。④定量,是指每日投餌量不能忽多忽少,以養殖動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為好,並根據天氣、水質及魚體生長情況靈活確定。“三看”是指看“天氣、看水質、看魚情”。具體內容指水質好時多投,水質惡化前後少投;水溫適宜時多投,水溫過高或過低時少投;魚體健康時多投,疾病發生時少投;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時多投,天氣惡劣、氣壓低時少投;優質餌料多投,反之少投。

三、促進養殖魚類快速生長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說明水質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最終養殖的效益。魚生活在水中,要想魚類快速健康生長,必須加強水質管理,使養殖水質適合魚類生長,其要點就是使其保持“肥、活、嫩、“爽”狀態。“肥”是指水色濃,水體浮游植物量高,一般透明度在 25~35 釐米;“活”是指水色與透明度早晚有變化,好的水質由於水中浮游生物受光照、水溫等變化而發生活動水層與水區變化,從而使水色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嫩”是指水肥而不老,表示水體中養殖動物容易消化的藻類生長良好,大部分藻類的細胞未老化;“爽”是指水質清爽,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量適度,水色不過濃。

“養魚不發瘟、富得發昏”,闡述了魚病防治的重要性,積極殺蟲,適時內服藥餌,做好魚類疾病的預防工作。眾所周知,魚病不僅會使養殖魚類發生死亡,同時病害的發生會使養殖魚類處於高度應激狀態,使之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因而水產養殖過程中必須在疾病高發或多發季節進行積極預防保健,以防止魚病的發生。在春季,魚類養殖過程中要積極殺蟲,因為此階段正是魚類寄生蟲病的高發與頻發時期,而在季節交替過程尤其是水溫及氣溫變化過大的養殖時期,為防止魚類產生應激必須加強使用“維生素C”等抗應激的藥物進行內服;為促進魚類的消化吸收,降低肝膽負荷,必須定期內服保肝護肝製劑。

四、降低餌料係數

餌料係數又稱飼料係數,是指投喂的飼料量與養殖對象總淨增產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單位水產品產量所用的飼料越少,因此餌料係數越低,養殖的經濟效益相應地就會越高。筆者認為在養殖模式確定的條件下可通過以下幾點舉措降低餌料係數:①適時施肥。池塘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對降低餌料係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施足基肥、適時追肥,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優良水質,不僅可以培養魚類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而且還能增加水體溶解氧,降低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濃度,改善魚類的生存環境,減少魚類的應激,提高餌料的轉化率,從而達到降低餌料係數的目的。②積極殺蟲。寄生蟲的寄生是引起養殖魚類食慾不振、吃食不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的罪魁禍首,並能直接使魚類致死。因而在魚類寄生蟲疾病高發時期要積極殺蟲,加強“防重於治”的意識,提高魚類的食慾,減少飼料的浪費,降低魚類的死亡率,從而降低餌料係數。③科學的飼養管理。正確運用“四定”投飼法進行投喂,根據不同的養殖階段與模式合理掌握“均勻、緩慢”的投喂原則,以減少餌料的浪費,從而降低餌料係數。

五、科學自制保健藥餌

魚病防治講究對症下藥,過去我們在魚病防治過程中一直注重潑灑外用藥物,其實魚病防治更應根據不同微生物的寄生或感染部位而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水產養殖動物體外寄生蟲須通過外用殺蟲劑全池潑灑,而肝膽及細菌性疾病等只靠外用藥物則很難做到根治。外用藥物是針對水體的致病微生物,而內服藥物針對的是魚體內的致病微生物。隨著近年來保健養魚蔚然成風,內服藥物也成為魚病防治的發展方向,這與外用藥物使用頻繁及用量過大而汙染水體相悖。當前,內服藥物在魚病的防治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產過程中可採取自制內服藥餌的方法:①拌草。將內服藥先溶於水並攪拌均勻,若黏性不夠則須加入黏合劑,把藥物黏在草上,然後晾乾即可投喂。②拌油糠。將內服藥溶於水後攪拌均勻,再均勻拌入油糠後投喂。③拌顆粒飼料。將內服藥先溶於水攪拌均勻,然後噴灑在顆粒餌料表面,1小時後即可投喂,但須注意噴灑均勻,也可將內服藥直接製成顆粒藥餌。

六、自制混合飼料的要點

自制混合飼料因工藝簡單,不僅生產方便,而且可以降低養殖成本,並可根據魚類的不同生長階段適時調整飼料的配方,以滿足養殖魚類的健康生長需要,因而自制混合飼料已廣泛被養殖戶所接受。要達到較好的飼養效果,在自制混合飼料中必須注意以下關鍵點:①配方要合理。自制混合飼料本著因地制宜、合理取材的原則,飼料配方必須儘可能地滿足魚類生長的需要,即飼料中應具備蛋白質、能量物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各種成分。②粒徑要適口。不同規格的水產養殖動物對飼料的粒徑或體積需求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製備飼料時必須注意,以減少飼料的浪費,提高飼料的轉化吸收率。③選材要因地制宜。飼料配方對蛋白質、能量等營養成分均有不同的含量要求,但對組成飼料的各類原料要求較低,因而對飼料原料的選用要本著適合、方便、保障充足等原則進行綜合考慮,以降低成本和滿足魚類生長需求的目的。④適時預防。具備自制飼料條件後在魚病高發、季節交替時應在飼料中添加防治藥物製備成藥餌,以達到對養殖魚類促消化、保護肝膽、提高免疫力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七、投餌養魚的池塘易老化

眾所周知,高密度精養條件下大量投餌的池塘特別容易老化。老化池塘因土壤團粒結構改變、有機物積累、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碳氮比例失調以及微量元素失衡等,造成了池塘生態系統紊亂,從而引起養殖魚類病害頻發與水質突變。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池塘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有機負荷過重。飼料投喂是養殖生產的重要管理環節,但常因殘餌產生有機質富積而汙染水體,且餌料的蛋白質含量一般較高,使水體中的有機負荷過重,進入水體中的有機質不僅存在於水體中,同時還積累於池塘的底部,從而打破池塘生態系統物質與能量循環的平衡。一是抑制有益微生物生長繁殖,為有害或致病微生物繁衍創造便利條件,從而造成水產養殖動物發生病害;再是因底泥對水體的緩衝能力降低而引起池塘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導致水質不穩定,容易引發“倒藻”;其三,由於池塘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水體緩衝能力的下降,誘發產毒微生物的繁殖併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硫化氫,引起魚類慢性中毒或免疫性能降低而發生各種病害。②氮磷比例失調引發水體營養元素不均衡。投餌養魚的餌料對魚類而言是全價配合飼料,但對提供藻類營養而言不夠全面。眾所周知,水質的改良是靠水體中的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中的關鍵環節在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生長是依賴於水體中的氮、磷、鉀以及各類微量元素,而池塘投餌增加更多的只是氮源,帶來的是水體中氮源過剩但磷源不足,從而引發池塘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受阻,導致池塘老化。③有毒有害物質富積。投餌養魚導致魚類排洩物、殘餌、生物殘體等有機物增多,水體嚴重富營養化,這些有機物氧化分解所產生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超標,導致水體環境惡化。上述原因的共同結果是造成池塘底泥結構發生改變,導致池塘一天內pH變化過大、有機物質積累、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碳氮比例失調以及微量元素失衡,從而使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積累,以至於池塘逐漸發生老化。

"

科學投餌能降低餌料係數,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經濟效益

投餌是高密度養殖草魚、鯉魚、鯽魚及鯿魚等吃食性魚類的重要養殖手段,科學投餌能降低餌料係數,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經濟效益。自制全價配合飼料既可降低養殖成本,更能根據養殖魚類的發病規律自制預防魚病的藥餌,以達到適時預防、降低餌料係數與促進生長的目的。筆者根據生產實踐將高效養魚中科學投餌經驗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一、配合飼料的種類

配合飼料是指根據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把多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加工成一定形狀的飼料產品。按其外形可分為粉狀飼料、顆粒飼料、膨化飼料、碎粒料、塊狀飼料等。

二、投餌的基本原則

“四定”與“三看”是投餌的基本原則。“四定”是指“定位、定時、定質、定量”。①定位,即投餌位置要相對固定,對無投餌機的養殖池塘投餌養魚時的地點要相對固定。②定時,是指投餌時間和投餌次數要相對穩定,投餌的時間與次數須根據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習性決定。③定質,是指保證投喂餌料的質量,特別是鮮活餌料,不投腐爛變質和黴變餌料,同時注意“生食要煮熟、鮮食要消毒”的原則。④定量,是指每日投餌量不能忽多忽少,以養殖動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為好,並根據天氣、水質及魚體生長情況靈活確定。“三看”是指看“天氣、看水質、看魚情”。具體內容指水質好時多投,水質惡化前後少投;水溫適宜時多投,水溫過高或過低時少投;魚體健康時多投,疾病發生時少投;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時多投,天氣惡劣、氣壓低時少投;優質餌料多投,反之少投。

三、促進養殖魚類快速生長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說明水質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最終養殖的效益。魚生活在水中,要想魚類快速健康生長,必須加強水質管理,使養殖水質適合魚類生長,其要點就是使其保持“肥、活、嫩、“爽”狀態。“肥”是指水色濃,水體浮游植物量高,一般透明度在 25~35 釐米;“活”是指水色與透明度早晚有變化,好的水質由於水中浮游生物受光照、水溫等變化而發生活動水層與水區變化,從而使水色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嫩”是指水肥而不老,表示水體中養殖動物容易消化的藻類生長良好,大部分藻類的細胞未老化;“爽”是指水質清爽,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量適度,水色不過濃。

“養魚不發瘟、富得發昏”,闡述了魚病防治的重要性,積極殺蟲,適時內服藥餌,做好魚類疾病的預防工作。眾所周知,魚病不僅會使養殖魚類發生死亡,同時病害的發生會使養殖魚類處於高度應激狀態,使之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因而水產養殖過程中必須在疾病高發或多發季節進行積極預防保健,以防止魚病的發生。在春季,魚類養殖過程中要積極殺蟲,因為此階段正是魚類寄生蟲病的高發與頻發時期,而在季節交替過程尤其是水溫及氣溫變化過大的養殖時期,為防止魚類產生應激必須加強使用“維生素C”等抗應激的藥物進行內服;為促進魚類的消化吸收,降低肝膽負荷,必須定期內服保肝護肝製劑。

四、降低餌料係數

餌料係數又稱飼料係數,是指投喂的飼料量與養殖對象總淨增產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單位水產品產量所用的飼料越少,因此餌料係數越低,養殖的經濟效益相應地就會越高。筆者認為在養殖模式確定的條件下可通過以下幾點舉措降低餌料係數:①適時施肥。池塘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對降低餌料係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施足基肥、適時追肥,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優良水質,不僅可以培養魚類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而且還能增加水體溶解氧,降低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濃度,改善魚類的生存環境,減少魚類的應激,提高餌料的轉化率,從而達到降低餌料係數的目的。②積極殺蟲。寄生蟲的寄生是引起養殖魚類食慾不振、吃食不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的罪魁禍首,並能直接使魚類致死。因而在魚類寄生蟲疾病高發時期要積極殺蟲,加強“防重於治”的意識,提高魚類的食慾,減少飼料的浪費,降低魚類的死亡率,從而降低餌料係數。③科學的飼養管理。正確運用“四定”投飼法進行投喂,根據不同的養殖階段與模式合理掌握“均勻、緩慢”的投喂原則,以減少餌料的浪費,從而降低餌料係數。

五、科學自制保健藥餌

魚病防治講究對症下藥,過去我們在魚病防治過程中一直注重潑灑外用藥物,其實魚病防治更應根據不同微生物的寄生或感染部位而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水產養殖動物體外寄生蟲須通過外用殺蟲劑全池潑灑,而肝膽及細菌性疾病等只靠外用藥物則很難做到根治。外用藥物是針對水體的致病微生物,而內服藥物針對的是魚體內的致病微生物。隨著近年來保健養魚蔚然成風,內服藥物也成為魚病防治的發展方向,這與外用藥物使用頻繁及用量過大而汙染水體相悖。當前,內服藥物在魚病的防治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產過程中可採取自制內服藥餌的方法:①拌草。將內服藥先溶於水並攪拌均勻,若黏性不夠則須加入黏合劑,把藥物黏在草上,然後晾乾即可投喂。②拌油糠。將內服藥溶於水後攪拌均勻,再均勻拌入油糠後投喂。③拌顆粒飼料。將內服藥先溶於水攪拌均勻,然後噴灑在顆粒餌料表面,1小時後即可投喂,但須注意噴灑均勻,也可將內服藥直接製成顆粒藥餌。

六、自制混合飼料的要點

自制混合飼料因工藝簡單,不僅生產方便,而且可以降低養殖成本,並可根據魚類的不同生長階段適時調整飼料的配方,以滿足養殖魚類的健康生長需要,因而自制混合飼料已廣泛被養殖戶所接受。要達到較好的飼養效果,在自制混合飼料中必須注意以下關鍵點:①配方要合理。自制混合飼料本著因地制宜、合理取材的原則,飼料配方必須儘可能地滿足魚類生長的需要,即飼料中應具備蛋白質、能量物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各種成分。②粒徑要適口。不同規格的水產養殖動物對飼料的粒徑或體積需求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製備飼料時必須注意,以減少飼料的浪費,提高飼料的轉化吸收率。③選材要因地制宜。飼料配方對蛋白質、能量等營養成分均有不同的含量要求,但對組成飼料的各類原料要求較低,因而對飼料原料的選用要本著適合、方便、保障充足等原則進行綜合考慮,以降低成本和滿足魚類生長需求的目的。④適時預防。具備自制飼料條件後在魚病高發、季節交替時應在飼料中添加防治藥物製備成藥餌,以達到對養殖魚類促消化、保護肝膽、提高免疫力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七、投餌養魚的池塘易老化

眾所周知,高密度精養條件下大量投餌的池塘特別容易老化。老化池塘因土壤團粒結構改變、有機物積累、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碳氮比例失調以及微量元素失衡等,造成了池塘生態系統紊亂,從而引起養殖魚類病害頻發與水質突變。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池塘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有機負荷過重。飼料投喂是養殖生產的重要管理環節,但常因殘餌產生有機質富積而汙染水體,且餌料的蛋白質含量一般較高,使水體中的有機負荷過重,進入水體中的有機質不僅存在於水體中,同時還積累於池塘的底部,從而打破池塘生態系統物質與能量循環的平衡。一是抑制有益微生物生長繁殖,為有害或致病微生物繁衍創造便利條件,從而造成水產養殖動物發生病害;再是因底泥對水體的緩衝能力降低而引起池塘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導致水質不穩定,容易引發“倒藻”;其三,由於池塘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水體緩衝能力的下降,誘發產毒微生物的繁殖併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硫化氫,引起魚類慢性中毒或免疫性能降低而發生各種病害。②氮磷比例失調引發水體營養元素不均衡。投餌養魚的餌料對魚類而言是全價配合飼料,但對提供藻類營養而言不夠全面。眾所周知,水質的改良是靠水體中的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中的關鍵環節在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生長是依賴於水體中的氮、磷、鉀以及各類微量元素,而池塘投餌增加更多的只是氮源,帶來的是水體中氮源過剩但磷源不足,從而引發池塘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受阻,導致池塘老化。③有毒有害物質富積。投餌養魚導致魚類排洩物、殘餌、生物殘體等有機物增多,水體嚴重富營養化,這些有機物氧化分解所產生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超標,導致水體環境惡化。上述原因的共同結果是造成池塘底泥結構發生改變,導致池塘一天內pH變化過大、有機物質積累、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碳氮比例失調以及微量元素失衡,從而使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積累,以至於池塘逐漸發生老化。

科學投餌能降低餌料係數,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經濟效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