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原生動物 水產養殖 藥品 中國水產頻道 中國水產頻道 2017-10-05

小瓜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凹口科、小瓜蟲屬,主要寄生在魚類的皮膚、鰭、鰓、頭、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點狀,肉眼可見,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嚴重時,魚體渾身可見小白點,故稱白點病。它引起體表各組織充血,魚類感染小瓜蟲後食慾減低至不能覓食,黑身靠邊漫遊,加之繼發細菌、病毒等感染,可造成大批魚死亡,對水產持續性養殖帶來嚴重威脅!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小瓜蟲是寄生性原生動物,分佈廣泛,遍及全世界。全球小瓜蟲病流行季節不同,我國每年4月~5月、10月~11月、水溫為15℃~20℃時是小瓜蟲的流行盛期。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幾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魚類,對體表光滑的無鱗魚、鱗片不發達的細鱗魚以及熱帶魚類的危害尤其嚴重,觀賞魚猶為嚴重。

此病發病快,死亡率高,魚種、成魚階段均會因此病造成大批死亡;溫室內熱帶魚類在27℃~28℃水溫條件下,小瓜蟲也容易大量發生。所有的淡水魚類一旦有小瓜蟲寄生就難以治癒,給水產養殖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從小瓜蟲的掠食體進入魚的皮膚或鰓絲後,到小瓜蟲成熟並離開魚體的時期,這個寄生階段,蟲體可以進行分裂繁殖,但是,一般分裂3~4次以後,基本就不再分裂了,這時候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復分裂蟲體細胞在宿主的上皮層下面呈排或呈叢聚集,當蟲體發育到這個狀態,基本不能殺死它們,因為這種蟲體通常不會離開宿主,外面包被一層較厚的宿主保護層,藥物基本不能經過上皮細胞滲透進去。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離開宿主保護層(魚體上皮細胞和粘液層很薄),這時的蟲體才對藥物敏感,藥物比較容易滲透進去。

寄生階段的小瓜蟲成熟後才會衝破保護層,離開魚體,自由遊動一段時間後(約3-6天)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包囊,包囊裡的蟲體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個幼蟲。

從包囊破裂後掠食體自由遊動到進入魚體的時期,即小瓜蟲的感染期。這個時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藉此遊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鑽入宿主魚的皮膚和鰓。

此期是藥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天內(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力較高),沒有找到易感宿主,幼蟲會自行死亡。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下一個生活史。

在水溫為15℃~20℃的實驗條件下感染30分鐘,部分小瓜蟲幼蟲鑽入魚的黏液裡,但還沒鑽入魚的表皮。

感染1小時,部分小瓜蟲幼蟲鑽入魚體表皮,但蟲體的部分身體還露在外面,沒被魚的上皮細胞包圍。

感染4小時,小瓜蟲完全鑽入魚的表皮,被魚的上皮細胞包圍起來。

從小瓜蟲幼蟲剛感染上魚體到開始寄生生活以及蟲體發育成熟需要96小時。

魚體感染小瓜蟲幼蟲之後,72小時~96小時看不出什麼異常現象,與正常魚相比,病魚顯得有些活潑,看上去很有精神,觀賞魚感染的在水族箱中時遊時停。

感染120小時~168小時,肉眼可見魚體表似披了一層輕紗,尾鰭呈乳白色,病魚在水中狂躁不安,觀賞魚常將身體與水族箱壁摩擦,竄出水面,魚體表黏附著一些食物渣滓或排洩物。

感染216小時~240小時,肉眼可見魚體表有小白點了,從頭到尾鰭均有,而且白點越來越大,在深色背景環境下,鰭條上的白點特別明顯,病魚精神不振,遊動緩慢,觀賞魚躲在水族箱的角落不太活動,用手觸摸魚時,由於魚體極力擺動,有小瓜蟲從魚身上掉下來。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白點病”的白點即指魚體上發育成很大個體的小瓜蟲成蟲。小瓜蟲一般喜歡寄生在運動器官,如胸鰭、尾鰭、鰓上。胸鰭上寄生的蟲體密度最大,往往最先發現有“白點”。

另外,嚴重感染時在魚的口腔、鼻腔和眼球上也寄生有小瓜蟲。小瓜蟲寄生在魚的眼部時會造成眼球潰爛、塌陷、瞎眼。

小瓜蟲在水溫為15℃~20℃的條件下只需96小時左右就發育成熟,而魚體感染小瓜蟲216小時左右肉眼才能見到其身上有“白點”,因此,在生產上發現魚身上有“白點”時已是魚嚴重感染寄生蟲了,蟲體一般已寄生在魚體深層部位,蟲體被魚的上皮細胞層層包裹,有些蟲體已寄生在魚的真皮內。

小瓜蟲寄生在魚類的鰓絲和鰓小片之間時,吞噬鰓小片,以鰓小片的上皮細胞、紅細胞、淋巴細胞等為食。小瓜蟲寄生在鰓上,引起鰓上皮細胞增生、腫脹,從而影響魚的呼吸;由於小瓜蟲對魚表皮、鰓的破壞,引起魚的電解液、營養物質、體液流失,造成代謝紊亂。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小瓜蟲還能鑽入鰓腔膜並穿過膜進入到胸腺組織內部,以胸腺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為食,使胸腺的正常組織結構紊亂,淋巴細胞明顯減少。

小瓜蟲在魚的體表寄生,引起體表傷口繼發感染,從而引起魚的死亡。

對於小瓜蟲的滅殺,因其寄生在魚體深層部位,蟲體被魚的上皮細胞層層包裹之故,歷來治療就有難度。治療需要掌握時機和技巧,再強的生命體,都有它的致命缺點,小瓜蟲雖然在包囊破裂前百毒不侵,然而它也有弱點,分析如下: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1.小瓜蟲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或剛脫離的滋養體和掠食體才對藥物敏感,而在滋養體的早期、中期和包囊體中幼蟲均對藥物不敏感。

因此,一種即使對蟲體很有效的藥物,都需要連續使用2-3個療程,才能完全殺死蟲體,一個療程需2--3天左右的時間,療程之間間隔期的具體長短視水溫而定。如在20-26℃時可以五天重複一療程。處理效果,需要在最少2個療程之後,在顯微鏡下檢查鰓絲中有無蟲體來判定。同時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更多的療程或預防措施。

2. 當環境不適,低溫時(特別是低於15度以下),小瓜蟲成蟲並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其中,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高溫時,胞囊內孵出幼蟲所需的時間隨溫度升高而變短,囊壁厚度隨水溫升高而變薄。所以溫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小瓜蟲對外界滲透壓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這一特性。利用食鹽刺激小瓜蟲離體之後再殺滅離體小瓜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處理辦法。

3.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時間隨著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該病發生的最適溫度是15--25度。蟲體通常在20--25度最易感染宿主,低於10度也可以感染(侵襲力明顯降低),在30度以上,蟲體基本不能發育。

在24度左右,生活史為4天,15度左右10天,但在10度以下,往往需要一個月以上,因此低溫時成蟲不易離開魚體包囊,藥物無法進入魚體皮膚而導致效果不明顯,另外,此病和魚的養殖環境、溫度、溶氧不足、營養、密度、過塘等等有關。

4.小瓜蟲幾乎均在晚上子時進行分裂繁殖,促進小瓜蟲提早突破保護層和齊整的在同一天破包囊,轉化成藥物可以殺滅的幼蟲,這時就是最佳用藥時期。

常用的殺滅小瓜蟲藥物不能滲透進入魚皮膚到達魚體上的“白點”,不能殺死寄生在魚身上的小瓜蟲,應多種藥物經高滲、空氣浸潤或表面活性劑浸泡給藥。能同時殺死裂殖體階段和滋養體階段小瓜蟲的藥物很少。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1.辣椒生薑法:對於辣椒生薑法,譭譽參半,有些人反映效果很好,有些反映效果很差。辣椒生薑法對小瓜蟲裂殖體階段有一定效果,而對滋養體階段的殺滅效果不明顯。

2.提高水溫:升高水溫法適用於小水體。在苗種培育期間提高水溫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較好。

將水溫緩慢提高到30℃左右(小瓜蟲適應的水溫為15℃~20℃左右),小瓜蟲處於一個熱的環境中,會脫落或者死亡。30℃水溫維持48小時後再大量換水(換入30℃的水),之後緩慢降溫到室溫即可。此方法尤其適用於家庭水族箱養殖觀賞魚。

3.尿磚:據有人對於水族缸內觀賞魚患病時,採用將新磚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時,取出晾乾(又稱尿磚),放入病魚的缸中,數日後就能見效。

4.紅藥水治療:這個方法宜用於水族缸內觀賞魚,因"人藥獸用"屬禁用之列。該方法的關鍵在於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紅色即可,寧少勿多,浸泡5-10分鐘,每天1-2次。

5.食鹽水浸泡:小瓜蟲對外界滲透壓十分敏感,可以利用食鹽刺激小瓜蟲掉離魚體,但之後仍要再殺蟲藥殺滅離體小瓜蟲。

6.福爾馬林:該法宜用於水族缸內觀賞魚,用50克每立方米水體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療效。

7.紫外線法:該法宜用於水族缸內觀賞魚,小瓜蟲對紫外線十分敏感,紫外線對包囊體的最小致死量約為每平方釐米100000微瓦秒。選用適合的紫外燈對養殖用水進行照射,能夠殺滅外來水源攜帶的小瓜蟲。

8.綠水高溫曝晒法:這是一種土法治療方法。將病魚放在盛有綠水的小容器中,置日光下曝晒,數日後可治癒。因為小瓜蟲對溫度較敏感,適宜水溫在16℃~22℃,綠水吸熱快,日晒後水溫逐漸上升,當達到26℃以上時,蟲體即自行脫落。此方法多見於用缸養殖觀賞金魚發生小瓜蟲病時,小水體可用此方法。

9.市售專殺小瓜蟲藥物。目前有廠家己生產出專殺小瓜蟲藥物,可參考使用。

秋冬時節,小瓜蟲感染魚體及防控措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