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人的運河記憶

游泳 雜技 旅遊 河北新聞網 2017-04-14

雖然現在大部分都已斷流,但只要向滄州人問起大運河,所有的人會用“母親河”“生命之河”來形容。

大運河,一直存在於“老滄州”們的內心深處。

滄州市民李子:

我今年83歲了,出生在滄縣張官屯村,那裡距離大運河只有兩公里。滄州大地自古是喝苦鹹水,但大運河兩岸的村莊,井打下去,水是甜的——都是大運河水滲透過來的。我們當地自古有“積德行善,生在運河兩岸”的民謠,在人們看來,生在運河兩岸,就是一種莫大的福氣。

因為有甜水,我們這一帶種菜的多,種瓜果的多,河堤上都是垂柳,那時的運河邊,畫兒似的,真叫美啊!

我記憶中幾乎所有的事兒,都跟大運河有關。小的時候,大運河就是我們的樂園啊!在岸邊割草,渴了就到河邊,咕咚咕咚喝一肚子水。大運河的水不是清的,是黃的,但喝多少也不鬧肚子,出身汗一會就冒出去了。後來我進城居住,市民們都是喝運河水,到河邊挑回水倒在缸里加白礬沉澱泥沙,就又清又甜。當時有專門挑運河水賣的,走街串巷喊“倒兩筲”,兩個大子兒一擔。當時許多市民都記得一個挑水工霸氣的話,他指著運河說,這都是我的錢!

大家最愛玩的是下河游泳,本領大的孩子一個猛子下去,就在對岸冒出來。大運河的水流很急,得斜著方向遊。北去的船很快,鼓滿帆的時候,嗖嗖地飄過去。往南走是逆水,很慢,得靠岸上拉縴、船上撐篙,上坡的時候,縴夫幾乎是爬著走,喊著整齊的號子……往北是瓜果鮮貨大米,往南運的是布匹百貨。

我們家附近的磚河就是一個碼頭,卸貨的、批貨的、賣吃食的、賣雜貨的,好不熱鬧,可惜現在沒有了碼頭,就是一個普通的村子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王寶和:

我出生在河北省吳橋縣聶莊村一個雜技世家,拿手絕活是“三仙歸洞”和“縮骨軟功”。吳橋是雜技之鄉,當年名震京城的“天橋八大怪”之一的雜技師王玉林,是我的曾祖父。小時候我經常跟著父輩賣藝討生活,吳橋藝人大部分是順著運河徒步行走,或父子,或師徒,肩挑手推著簡單的道具,走到哪兒賣到哪兒,其中不少藝人闖到了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

近代史上運河流域的大城市出現了著名的藝人活動聚集區,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天津的“三不管”等雜技集散地,江湖藝人稱之為“雜八地”。在這些“雜八地”上打把式賣藝的雜技藝人,幾乎都有吳橋人。

我們這一代吳橋雜技藝人,對運河都有感情,運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出外演出活動,一般稱畫鍋撂地“闖碼頭”,即使到一些遠離河、海,沒有碼頭的城鎮演出,也照樣稱為“闖碼頭”——這是從老一輩那裡流傳下來的,跟一出門就在運河邊的碼頭上闖蕩有關。我們所說的“走京串衛”或者“走南闖北”,與運河的走向是一致的。雜技藝人長期在運河邊謀生,與船家關係密切,因此在運河上過擺渡,船工也不收船錢。

滄州市東光縣連鎮五街村村民崔志新:

歷史上的滄州段運河一直是條豐水河。據說解放前運河水有六七米深,能走20多米長的大船,水滿槽是經常的事。

長期以來,村民的生活都和運河息息相關。過去運河水位很高,這裡有一個轉運碼頭,河水不僅可以灌溉莊稼,很多村民還以做船戶謀生。

小時候我就是喝著大運河的水長大的,還在運河裡游泳。那時候運河兩岸的莊稼也長得特別好,兩岸的樹密密麻麻。原先這兒還有個碼頭,我爺爺就在碼頭上賣饅頭。現在嘛都沒有嘍!如今水斷流了很可惜,真希望還能像小時候那般,就在運河邊游泳摸魚做船工,守著這條運河過著滋潤的日子。 (整理/記者 王思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