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油畫 故宮 清明上河圖 畢加索 齊白石 光明微教育 2018-12-09

大家好!我是三火老師,今天我們接著聊世界名畫

世界名畫當然包括中國名畫。想起享譽世界的藝術家畢加索與中國畫家張大千見面時所說的:我真的不明白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中國藝術天下第一呀。

我以為畢加索是真的懂得中國藝術的。藝術不爭所謂的第一,中西藝術互不認識,被擱在了一起,豐富著我們後來人的經驗及感受。畢加索的水墨畫與齊白石的寫意畫擱在一起看,童趣十足,性情彰顯。對比欣賞中西藝術本就是藝術教育的基本方法。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畢加索的“魚”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齊白石的“魚”

△ 第一隻魚是畢加索臨摹齊白石的作品,細緻甚至有些拘謹,他作為大藝術家,如孩子般專注地臨摹中國藝術,可敬!畢加索談到:中國畫神奇,齊先生畫水中的魚兒,不用上色,用一根線畫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當中國邀請畢加索來訪問時,畢加索風趣地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欽佩之情溢於言表。

那時的畢加索就已經很喜歡臨摹齊白石的作品,可畢竟畢加索體會的還是中國的寫意畫,而我以為寫意畫要入神品,定是要有深厚的工筆畫的基礎,齊白石就是顯例。他的《草間偷活》系列,那工筆昆蟲尤為細膩,一點兒不輸寫實油畫。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魯宗貴的“石榴”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齊白石的“石榴”

△ 中國的藝術品格與人文精神是全備的是飽滿的。南宋畫家魯宗貴的寫實工筆的石榴與近代齊白石的寫意粗筆的石榴,對比著看,會很有些意思,工筆與寫意對比,細膩與灑脫對比。中國毛筆的發明確實很了不起,當時張大千見到畢加索的水墨作品就很直接地評道:您不會用毛筆呀。

說到中國古畫,最出名的應該是《清明上河圖》吧。一幅畫要有足夠的名氣,在於一幅畫可挖掘的故事一定要足夠的多,內容的輸出與承載一定要是豐厚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價值。

我以為《清明上河圖》早就是繪畫界的《紅樓夢》了,研究《清明上河圖》早就成了一門學問,著作文章不勝枚舉。我仿著魯迅先生對《紅樓夢》的點評而評:一卷《清明上河圖》,史學家看見了宋代都城的流變,建築學家看見宋代建築的格局,文人看見了宋人生活的情趣,藝人看見了宋代風俗畫的工整細膩。

2015年,我在故宮排隊6個多小時,為了與《清明上河圖》見面幾分鐘,我恍惚著,恰似夢境,驚訝著這近千年前的絹素就在我面前,歷史不曾掩埋它,時間越久越覺得它耐看。我不停地在想象,如果入到這個卷軸裡,這麼細密的情境裡,我會身處何地,我會是誰……那麼多人物平凡而鮮活,面對原作思緒萬分。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 宋代的醫學已經非常發達,專設兒科等細緻科目。過去的店鋪的招牌很有意思,好似對仗,文氣十足。這家醫鋪店面居中有招牌:趙太丞家;左面招牌:太醫出丸醫腸胃藥;右面招牌: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我猜想店主可能是退休的御醫。

我無法考證宮廷畫家張擇端在哪年畫的《清明上河圖》,但宋徽宗理應作為歷史上《清明上河圖》的第一個見證者,畫卷中“清明上河圖”這幾個字很明顯是瘦金體題寫。可讓人疑惑的是,整個畫卷找不到張擇端的題款,在宋徽宗支持編纂的《宣和畫譜》中收錄了晉代到宋代,兩百餘位畫家的六千多幅作品,卻完全沒有提過《清明上河圖》,也不曾有張擇端這人物。

與同時期著名畫家郭熙、李唐等人相較,張擇端毫無名氣。關於其線索,無外乎就是一個叫張著的金朝官員在畫卷上的題跋。有人就臆想宋徽宗曾為端王,即位之前,宰相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而“擇”字在古代有“放棄”之意。

宋徽宗自己就是想通過描繪《清明上河圖》,來諷刺那些看不起他的人,認為在自己的統治下,社會繁榮清明。有好事者專門指出在《清明上河圖》尾處房屋,畫著一個有“趙太丞家”的牌匾,說趙太丞家就是趙官家,說的就是宋徽宗的一個巧妙的署名。我於此很有探求之趣,對固定的概念性的東西被顛覆有一種思維上的快感。

《清明上河圖》的歷史不必深究,有人會聯想到金國間諜,奸臣蔡京;有人狂言畫中幾百號人物都有真實姓名可考;有人會發散到宋代理學“窮理盡性”“格物致知”,以至於畫卷細緻入微,每個細節都無比辨析刻畫;有人談及政治“禮失而求諸野”,希冀通過畫卷“成教化、助人倫”,迎合世俗的口味,建立新的秩序;有人糾結《清明上河圖》的名字,在畫卷中,為何在清明時節人物的衣著比較單薄,畫中無雨卻有人撐傘,還有小販在買瓜,季節對不上;如果是張擇端或宋徽宗畫這幅畫期待朝廷清明盛世,那麼為何要在畫中出現衣衫襤褸的乞丐呢……

好多思緒湧過來,面對畫卷,我只想把《清明上河圖》還原成一幅畫,一幅地道純粹的中國古典繪畫來思考。

一般而言,稱《清明上河圖》為風俗畫。《漢書·地理志》雲:“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古語的教育讓人一下子就能意識到《清明上河圖》是“野逸”與“富貴”的雜糅,雖投其鄉野世俗所好,但出自宮廷精貴之手;雖現實描繪,但寓意重重,讓人浮想聯翩。五米多的長卷居然在沒有攝影技術的前提下,把這麼多內容安排的井然有序,遠近得宜,栩栩如生,讓人無法設想這麼浩大的一個長卷工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清明上河圖》也稱界畫,是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構建卷面建築、船隻等細節的,所謂“咫尺之內,體百里之回”。我們的工筆畫、風俗畫很早就開始使用工具,很早就開始思考設計與繪畫的關係了。《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可以成為神品,就是因為用了界畫的方式而不呆板,風俗而不流於俗。建築、船隻、包括人物儘管細緻但畫的十分輕鬆,勾線非常的靈活,界畫所成的建築等物的嚴謹恰好襯托了人物及動物的生動,這種脫離照片,融入想象成分的工筆寫實技巧及藝術狀態,堪稱一種絕技,這才是宮廷畫家的實力。

宋代一流的風俗畫都有這個狀態,如朱銳的《盤車圖》、李唐的《村醫圖》、劉松年的《鬥茶圖》、蘇漢臣的《嬰戲圖》 、王居正的《紡車圖》、李嵩的《貨郎圖》 等等,而《清明上河圖》集大成,最完整地呈現了風俗畫的狀態,一種人與景,生活與藝術完全相融的情態。

《清明上河圖》好比宋代史詩般的“電影”,似乎北宋都城汴梁裝滿了攝像頭,全方位地拍攝著城中物事,人們繁瑣世俗的生活盡收眼底:最小的人物米粒大小,鮮活異常,一壺茶、一張餅,一雙鞋都真實可信,畫卷可謂毫纖俱現,情趣無窮。我們來看看書寫生趣的各式招牌就可感受當時的豐富,什麼久住王員外家,久住曹三……我想應該是旅店吧,一個“久住”耐人尋味,招牌上的細字遒勁而彰顯,還有什麼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那個時候的香料生意)、王家羅錦疋帛鋪(買高級布料之地)、楊大夫以及楊家應診(宋代診所)、孫羊店(肉店)、正店(好比現在的酒樓)、腳店(供人臨時歇腳之店)、王家紙馬(掃墓祭品買賣)。

還有一個只露出一個香字的招牌,不是香湯洗澡就是香醪調酒。這些造型各異的招牌被細密的建築包裹著,整個畫卷饢餅新烙、茶香飄散、草藥溢鼻、新酒旗風、臨街香湯等等,整個畫卷用線勾勒出了一種可以讓人聞得到的世俗之味。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 《清明上河圖》的局部非常迷人,這些招牌很容易勾起人對生活的嚮往,招牌是對店面的人文解讀,是對世俗生活的詮釋。

細密的筆法縈繞著各種氣味鋪展彌散著,貼著生命在走,線條能描出味道,也能勾出聲音。畫卷畫活了人物與動物就會有聲音:打扮似和尚般的貨郎,敲著響板,沿街叫賣;一個病人捂著肚子哎呦的入了能開腸胃藥的診所;附近居民在街邊方井汲水,水聲嘩啦;說書人已經就位,準備為圍著的人群亮亮嗓子;頭頂貨架,手拿便攜式摺疊貨架的夥計正在招呼著人;城樓的更夫暮鼓晨鐘,好似在做著什麼準備;有人當街殺羊,想必羊在慘叫;從街的遠處衝出一群豬,吭哧著;一匹馬在郊外受到了驚嚇,嘶鳴不已;當街試穿鞋子的貴客覺得鞋不太合適正在嚷著;匠人在打鐵削木,乒乓製造車廂;虹橋搖櫓,船伕疾呼著要控制船的方向;背貨負重工人的喘息聲尤能聽見;蓋著書法的馬車叮噹行進,要去郊外銷燬舊黨的文集……我彷彿能聽見了《清明上河圖》的命運,這畫卷裡每個人的命運。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 貨郎敲著響板,沿街叫賣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 從街的遠處衝出一群豬,吭哧著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 虹橋搖櫓,船伕疾呼著要控制船的方向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 再次回看驢隊馱著蓋著印有書法布的文集的場景細節,有人考證是權臣蔡京打擊舊黨勢力,銷燬“三蘇”、秦觀、黃庭堅等人的文集

三火老師其實很難給同學們講《清明上河圖》,圖卷確實是用來看的,我們應該對同學的視覺觀察有信心,很多東西說了出來會變味道。老師儘量為同學營造一種真實的情境,讓同學們臨近觀察高仿的《清明上河圖》,讓同學思考,你對畫卷中的哪個人物,哪個情節感興趣,能否自己根據畫中細節編寫故事,你願意成為畫卷中的哪個人?讓同學們感受國寶的魅力,為國寶而感到自豪。

再次回看馬隊馱著蓋有印有書法布的文集的場景細節,有人考證是權臣蔡京打擊舊黨勢力,銷燬“三蘇”、秦觀、黃庭堅等人的文集,真不知這些人有沒有見過《清明上河圖》,我倒是想起了蘇轍所寫的一句話,叫做“超然而不累於物”,剛好來形容《清明上河圖》,畫面這麼多的物事,卻沒有累人之感,反添超然之意,風俗而讓人忘了俗,歷史及藝術詩意了世俗的生活。

畫面的人物、動物、建築、船隻再平凡不過了,可這些“平凡”在畫卷中卻交織成了一種感動,一種從歷史沉澱中從容走來的感動,帶給我們來無盡的文化及教育的遐思。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學生作品 ☟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王思璇畫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徐嘉航畫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姜秋楊畫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學生感想 ☟

同學姜秋揚: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傳世就是很珍貴的意思,老師說它是近千年前的絹素作品。它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畫家採用了一種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我們跟著流動的視角來欣賞作品。我感覺它畫得非常細,畫面中有500多個人物,每個人物的動作表情都不一樣,太生動了,整體非常壯觀,《清明上河圖》長5米多,生動地記錄了汴京都城的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畫中那座橋最熱鬧,有買東西的,賣東西的,還有帶著孩子買玩具的,人騎在驢上真搞笑……我驚歎我們中國還有這樣一幅作品。

同學徐嘉航:

觀察欣賞《清明上河圖》,乍一看就給人一種古樸、精緻的感覺。可仔細一看,應為一種繁榮,在畫上每一樣東西都給人一種繁榮的感覺:它雖長約5米,可四處都有驢、豬等牲畜,畫面很充實,每一個地方都是精心的設計。而且,城門處還有運貨的駱駝,我想當時的駱駝應是從西域來的吧,從此看出當時繁榮的經濟。不僅如此,繪製的方法也各有千秋;例如樓房的磚瓦,都是用濃墨細描的;而蒼翠挺拔的古鬆,是用淡墨渲染的。不同的手法,給人不同的感受,使這幅畫更加栩栩如生。

同學王思璇:

《清明上河圖》很有意思,畫出了一個節日,難以想象這麼多人是怎麼畫出來的。畫中有一座橋,聽老師說是當時繁華的虹橋。橋上人來人往,各種買賣,可見當時很熱鬧,大約是清明節,我翻了一下宋代歷史說是他們放假,看得出來當時是盛世,至少是想通過畫卷表現一種對盛世的嚮往。整幅畫下來,城牆、橋、瓦磚屋排列有序,我喜歡它們的秩序感,感覺《清明上河圖》不是畫出來的,是設計出來的。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作品介紹: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的風俗畫,被後世定為傳世國寶,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自《清明上河圖》問世,從南宋開始就有不同的摹本與版本出現,最出名的有明代仇英等版本,名畫都會有一種被持續仿摹的魅力。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清明上河圖》元代摹本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清明上河圖》明代仇英摹本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清明上河圖》清院本

備課思緒:

《清明上河圖》本就在小學教材之中,我總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把過多的歷史、德育等問題帶入藝術的課堂,要用藝術去引導學生純粹的觀看,要用藝術作為載體去感受周遭的生活。

欣賞評述課特別要把握與學生生活的聯繫,一方面,我準備5米多的高仿長卷給學生欣賞,增加現場震撼感;一方面,讓學生欣賞畫卷之時帶入自己的思緒,讓學生思考願意成為畫卷裡的哪一個人。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帶著思考仔細觀察畫卷裡的每一個細節,也讓學生中西寫實作品對比欣賞,讓學生自己形成審美判斷,體會國寶的魅力。在小練習方面,讓學生選擇一個生動的局部,採用油水分離法,增加畫面的斑駁感,通過畫一畫的方式再一次親近《清明上河圖》。

三火老師是誰 ☟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三火老師(聶焱老師)

聶焱,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組組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兼職東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主編美術叢書,論文多次獲獎,油畫作品被清華美術學院收藏,在《人民教育》《教師月刊》《光明日報》《中國中小學美術》《少兒美術》等發表教育心得。曾獲得海淀區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海淀區優秀教職工等殊榮,榮獲2014年搜狐教育盛典中國新銳教師殊榮,2015年新京報最具潛力新教師,2016年教師月刊年度教師稱號,《星教師》2017年度十大最具創新實踐星教師稱號,著有《回到童畫》《直指生命的臻美教育》等。

為了和這幅畫見一面,我在故宮排隊6小時,但值!

統籌/靳曉燕

編輯/邢妍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