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據記載,清朝對清河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次治理清河。第一次是1951年,北京市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疏浚治理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第十區(今屬朝陽區)組織5500人蔘加治河。第二次治理是1978年至1985年。當時,朝陽區組織萬名民工參與治理,疏挖河道8.12公里,修建羊坊閘、沈家墳閘、窪裡公路橋、清河營橋等。這兩次治理,對於清河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

但隨著城區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城市排汙河道,清河河道里排入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不僅喪失了防洪排水的功能,而且變成了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據記載,清朝對清河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次治理清河。第一次是1951年,北京市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疏浚治理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第十區(今屬朝陽區)組織5500人蔘加治河。第二次治理是1978年至1985年。當時,朝陽區組織萬名民工參與治理,疏挖河道8.12公里,修建羊坊閘、沈家墳閘、窪裡公路橋、清河營橋等。這兩次治理,對於清河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

但隨著城區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城市排汙河道,清河河道里排入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不僅喪失了防洪排水的功能,而且變成了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為改變清河的汙染狀況,北京市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對清河河道實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拓寬河道、增加水面、改造機閘、增加河岸綠化面積等。2013年《北京市加快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的出臺,給清河水環境的深度治理帶來了重大轉機,它為解決清河的水質問題提供總體部署和有力保障,最終促成清河的華麗變身。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據記載,清朝對清河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次治理清河。第一次是1951年,北京市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疏浚治理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第十區(今屬朝陽區)組織5500人蔘加治河。第二次治理是1978年至1985年。當時,朝陽區組織萬名民工參與治理,疏挖河道8.12公里,修建羊坊閘、沈家墳閘、窪裡公路橋、清河營橋等。這兩次治理,對於清河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

但隨著城區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城市排汙河道,清河河道里排入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不僅喪失了防洪排水的功能,而且變成了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為改變清河的汙染狀況,北京市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對清河河道實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拓寬河道、增加水面、改造機閘、增加河岸綠化面積等。2013年《北京市加快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的出臺,給清河水環境的深度治理帶來了重大轉機,它為解決清河的水質問題提供總體部署和有力保障,最終促成清河的華麗變身。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如今,清河水質明顯改善,整個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都在向良性發展,尤其是清河下游朝陽段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地恢復。據統計,清河沿岸有高等植物89種,禽鳥類動物有60種。

清河朝陽段碧波盪漾,兩岸綠樹成蔭,清河營郊野公園等不僅成為周邊居民休閒之所,更以石刻、圖文等承載清河歷史印記。今日清河再度名副其實,成為京城北部一條清澈的綠帶,滋潤著河流兩岸。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據記載,清朝對清河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次治理清河。第一次是1951年,北京市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疏浚治理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第十區(今屬朝陽區)組織5500人蔘加治河。第二次治理是1978年至1985年。當時,朝陽區組織萬名民工參與治理,疏挖河道8.12公里,修建羊坊閘、沈家墳閘、窪裡公路橋、清河營橋等。這兩次治理,對於清河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

但隨著城區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城市排汙河道,清河河道里排入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不僅喪失了防洪排水的功能,而且變成了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為改變清河的汙染狀況,北京市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對清河河道實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拓寬河道、增加水面、改造機閘、增加河岸綠化面積等。2013年《北京市加快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的出臺,給清河水環境的深度治理帶來了重大轉機,它為解決清河的水質問題提供總體部署和有力保障,最終促成清河的華麗變身。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如今,清河水質明顯改善,整個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都在向良性發展,尤其是清河下游朝陽段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地恢復。據統計,清河沿岸有高等植物89種,禽鳥類動物有60種。

清河朝陽段碧波盪漾,兩岸綠樹成蔭,清河營郊野公園等不僅成為周邊居民休閒之所,更以石刻、圖文等承載清河歷史印記。今日清河再度名副其實,成為京城北部一條清澈的綠帶,滋潤著河流兩岸。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地名由來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據記載,清朝對清河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次治理清河。第一次是1951年,北京市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疏浚治理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第十區(今屬朝陽區)組織5500人蔘加治河。第二次治理是1978年至1985年。當時,朝陽區組織萬名民工參與治理,疏挖河道8.12公里,修建羊坊閘、沈家墳閘、窪裡公路橋、清河營橋等。這兩次治理,對於清河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

但隨著城區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城市排汙河道,清河河道里排入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不僅喪失了防洪排水的功能,而且變成了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為改變清河的汙染狀況,北京市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對清河河道實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拓寬河道、增加水面、改造機閘、增加河岸綠化面積等。2013年《北京市加快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的出臺,給清河水環境的深度治理帶來了重大轉機,它為解決清河的水質問題提供總體部署和有力保障,最終促成清河的華麗變身。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如今,清河水質明顯改善,整個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都在向良性發展,尤其是清河下游朝陽段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地恢復。據統計,清河沿岸有高等植物89種,禽鳥類動物有60種。

清河朝陽段碧波盪漾,兩岸綠樹成蔭,清河營郊野公園等不僅成為周邊居民休閒之所,更以石刻、圖文等承載清河歷史印記。今日清河再度名副其實,成為京城北部一條清澈的綠帶,滋潤著河流兩岸。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地名由來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曾稱“會清河”“清水河”,據說早年間因河水清澈而得名,是北京的著名河流之一。關於清河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西山上有一條惡蟒,經常傷害山下的百姓。這事兒被東海老龍王知道了,龍王大怒,於是派他的五兒子小青龍去除掉惡蟒。小青龍接到父王的旨意就躍出東海,直奔西山而去。找到惡蟒後,就和它拼殺起來。這小青龍不愧是龍王之子,幾個回合下來,那惡蟒招架不住了,而小青龍則越戰越勇,最後打敗了惡蟒。小青龍雖然贏了,但卻傷了龍體。它掙扎著朝東海的方向爬行,但因傷勢太重,爬了不到30裡地,就再也爬不動了。他想,水流千里歸大海,我就變成一條小河流回大海去吧!於是一道青光閃過之後,它就變成了一條小河,向著大海的方向流去。人們為了紀念它,就把它化作的小河,命名為“小青河”,並在河邊修建了一座小龍王廟。後來河道越變越寬,而且河水清澈見底,於是就變成了“清河”二字。

"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在京城北部有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清河,從西山流經海淀、朝陽、昌平、順義,在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它早年因河水清澈得名,曾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如今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景觀河。

歷史故事

運輸防禦:曾是京北漕運動脈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關於清河的歷史,其久遠程度已無可考。有古地理學家說,清河是永定河的故道,在永定河沖刷北京平原的洪荒時代,清河曾經是它的一條河道。如此說來,清河也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清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防禦作用,可以說是為京畿北部輸送給養的動脈,是拱衛京城北大門的一道屏障。

早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就開始修建清河跨河石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竣工,石橋建成後得名“廣濟”,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出入北方的要道。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派人疏鑿南沙河,把沙河水引入清河,大大增加了它的通航能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朝政府又拓寬了清河河道,修建了漕運碼頭,設倉房營護衛糧倉、漕運,以使通州糧米可以經由北運河、溫榆河、清河,最終運到清河鎮本裕倉。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向在京西的“外三營”(火器營、健銳營和圓明園護軍營)撥付官米,又在運河之畔安河橋附近建造了豐益倉,於是清河上往來船隻更多了。漕糧運輸繁忙時,來往船隻不斷,絕大部分漕糧被儲存到糧倉裡,也有的被直接裝到車上運往各個旗營。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河河道重新整治,以供頤和園建築之需。但好景不長,隨著儲存漕糧的糧倉逐步轉到通州一帶,清河上來往運輸的船隻逐漸減少,其漕糧碼頭逐步廢棄,直至最後全部消失。加之隨著陸運的逐漸發達,清河航運的作用削弱了,疏於清理的清河水道也逐漸淤塞。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發展現狀

治洪除汙:古老清河復又“清”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在朝陽區域內長15.58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匯入清河的排水溝有史家溝、下清河溝、窪裡溝、仰山大溝、北苑溝、清河營溝、勇士營溝、沙子營溝等。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清河在北京城市河湖水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清河河面總體不寬、水流較急、河道不穩定等,常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據記載,清朝對清河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次治理清河。第一次是1951年,北京市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疏浚治理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第十區(今屬朝陽區)組織5500人蔘加治河。第二次治理是1978年至1985年。當時,朝陽區組織萬名民工參與治理,疏挖河道8.12公里,修建羊坊閘、沈家墳閘、窪裡公路橋、清河營橋等。這兩次治理,對於清河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

但隨著城區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作為北京市北部主要城市排汙河道,清河河道里排入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不僅喪失了防洪排水的功能,而且變成了一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為改變清河的汙染狀況,北京市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對清河河道實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拓寬河道、增加水面、改造機閘、增加河岸綠化面積等。2013年《北京市加快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的出臺,給清河水環境的深度治理帶來了重大轉機,它為解決清河的水質問題提供總體部署和有力保障,最終促成清河的華麗變身。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如今,清河水質明顯改善,整個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都在向良性發展,尤其是清河下游朝陽段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地恢復。據統計,清河沿岸有高等植物89種,禽鳥類動物有60種。

清河朝陽段碧波盪漾,兩岸綠樹成蔭,清河營郊野公園等不僅成為周邊居民休閒之所,更以石刻、圖文等承載清河歷史印記。今日清河再度名副其實,成為京城北部一條清澈的綠帶,滋潤著河流兩岸。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地名由來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圖片來源:朝陽報

清河曾稱“會清河”“清水河”,據說早年間因河水清澈而得名,是北京的著名河流之一。關於清河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西山上有一條惡蟒,經常傷害山下的百姓。這事兒被東海老龍王知道了,龍王大怒,於是派他的五兒子小青龍去除掉惡蟒。小青龍接到父王的旨意就躍出東海,直奔西山而去。找到惡蟒後,就和它拼殺起來。這小青龍不愧是龍王之子,幾個回合下來,那惡蟒招架不住了,而小青龍則越戰越勇,最後打敗了惡蟒。小青龍雖然贏了,但卻傷了龍體。它掙扎著朝東海的方向爬行,但因傷勢太重,爬了不到30裡地,就再也爬不動了。他想,水流千里歸大海,我就變成一條小河流回大海去吧!於是一道青光閃過之後,它就變成了一條小河,向著大海的方向流去。人們為了紀念它,就把它化作的小河,命名為“小青河”,並在河邊修建了一座小龍王廟。後來河道越變越寬,而且河水清澈見底,於是就變成了“清河”二字。

清河:京城北部的碧水綠帶


來源:朝陽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