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畫廊10萬家,93%畫廊虧損

藝術品 藝術 美術 油畫 國畫 大河藝術與收藏 2018-12-05

(導讀:有風險投資界調查顯示,國內有10萬家畫廊和畫店。而調查顯示,國內畫廊有93%經營虧損。曾經一度火爆的畫廊,如今大多陷入困境,從北京798畫廊低迷多年,上海莫干山M50畫廊區持續蕭條,到山東青州書畫市場崩盤,中國藝術品市場將走向何方?)

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禮品畫市場的逐漸退出以及互聯網經濟的衝擊,中國傳統畫廊業遭遇到了陣陣寒流。書畫藝術品市場交易量自2009年開始經歷了長達3年多的垂直上升後,於2012年後開啟了新一輪週期性的下降模式,至今仍未見低。

雖然畫廊從業者們不斷使出各種辦法頻繁救市,卻似乎對整個行業的回暖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今日,曾經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獨領風騷的中國畫廊業已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格局中迷失了繼續前行的方向。

在國家實施文化大發展戰略背景下,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畫廊業如何破局與突圍,實現行業的再次騰飛,這儼然已成為學界與業界不可迴避的話題。

國內畫廊10萬家,93%畫廊虧損

中國傳統畫廊的行業生態

畫廊業是西方藝術世界的“舶來品”,現代意義的畫廊模式誕生於19世紀的法國。中國內地的畫廊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全球藝術品市場蕭條,亞太地區籠罩在日本泡沫經濟之後的陰霾之下,中國的藝術生態還未得到西方社會的眷顧。中國畫廊業初期的開荒人之一—澳洲人布朗1991年在北京使館區做私人藝術品買賣,隨後創辦紅門畫廊(REDGATE GALLERY),實行國際化的簽約代理制度,畫廊在成立之初以餐廳的名義登記註冊。在上海,瑞士人何浦林首開的香格納畫廊(SHANHART)則註冊為禮品店,展廳只是波特曼酒店裡的一堵可免費使用的白牆,最終,畫廊在“走廊展廳”存活了下來。90年代中期後,從藝術品藏家或投資人創辦畫廊的模式也逐漸增多。譬如,上海的藝博畫廊、亦安畫廊,北京的環碧堂等畫廊創辦者同時也具有金融、貿易等投資行業的專業身份。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各種規模背景的畫廊開始大量湧現。北京的798、宋莊;上海M50創意園區、紅坊藝術園區;杭州的南山路;深圳的大芬村;山東的青州一度成為中國畫廊業的主要聚集區,中國傳統畫廊業迎來了它發展的黃金時期。北京798及宋莊畫家村高峰期一度聚集大小數百家畫廊、美術館,杭州南山路畫廊最多時也達到近百家。在深圳大芬村,2011年全年藝術品銷售總額達到39億元,僅2012年上半年銷售額就達到31億元。在山東青州,一個小縣城高峰期營業畫廊多達近500家,其中較大的畫廊一年營收最高時可達到1000萬元左右。一個縣城的畫廊銷售總額不輸南部沿海城市深圳,中國畫廊業驚人的市場消費能力一度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中國畫廊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地域性分化。山東、江浙等城市與內陸城市形成了以傳統中國書畫交易為主的市場,而以油畫等當代藝術為主的畫廊卻集中在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經濟發達、外來人口居多的特大城市。這種格局的分佈體現了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文環境與藝術產業之間的關係,大城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超前性,而地方城市則相對保守一點。就畫廊行業的市場份額而言,傳統中國書畫藝術品整體上所佔份額比重較大,國畫市場幾乎佔據了整個畫廊業的半壁江山。油畫市場則以消費市場為主,除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存在部分高價油畫藝術品交易,大部分內地城市油畫藝術品量大價低,行畫市場較為火爆。另外,版畫與水彩畫市場整體上最弱,多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畫廊銷售,但價格相比國畫、油畫更低。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畫廊的藝術品交易呈現出一種與國外畫廊市場完全不一樣的業態,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畫廊現象”。就交易方式而言,其售賣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與真正的買家或收藏家發生買賣關係,是一種較為正常合理的交易方式;二是與短期投機的商人發生買賣關係,這種交易往往有可能短期內炒高藝術品價格,使其價格偏離價值;三是禮品畫交易,這就涉及到一些不良甚至違法現象:如暗箱操作、哄抬畫價、洗錢、雅賄、圈子交易等。除了交易過程的紛亂,中國畫廊業還面臨稅收監管不嚴、政策法規滯後、管理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正是因為大量問題一直以來伴隨著中國畫廊行業成長,隨著社會政經體制改革的深化,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市場經濟逐漸進入一個強調以公正、科學、合理為基本規則的時代。面對突如其來的時代變革,畫廊行業首先必須面對的就是新舊商業模式的大博弈。在強大的、向上的新生力量面前,傳統的、落後的商業模式迅速淘汰,畫廊業在內憂外患的困頓中陡然失去方向,陷入集體迷茫,中國畫廊業的寒冬似乎從此開始。

國內畫廊10萬家,93%畫廊虧損

中國傳統畫廊業轉型中的現實困頓

多年來中國畫廊行業形成的問題是多元的,網狀的,同時還是動態發展的。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畫廊行業既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又面臨內在生態結構的失衡,更有政策引導的錯位,伴隨中國畫廊行業成長的環境並不太好。新的經濟環境中,中國的畫廊行業需要轉型,但是對於大多數畫廊從業者而言,傳統思維的干擾和創新方向的迷茫是個大問題,發展之路何其之難!

北京宋莊一家大畫廊的老闆C總最近準備轉行,原因是日益上漲的成本與極速下降的收益讓畫廊經營變得越來越艱難。“現在經濟形勢這麼低迷,關鍵是國家對畫廊業的稅收政策還這麼重且收稅這塊又極不合理,這不是與文化大發展戰略相矛盾的嗎?營業額在80萬以下的畫廊各種稅費佔到營業額的10%左右,營業額超過80萬以上的畫廊要交的營業稅、增值稅等各種稅費加起來要佔到營業額的40%左右,意味著畫廊生意好點時,反而賠錢較多,現在的稅收政策幾乎把很多畫廊逼進了死衚衕”C總非常懊惱地告訴我。

國內畫廊10萬家,93%畫廊虧損

作為上海市最著名也是畫廊業最集中的莫干山路50號創意園區,曾經連續多年門庭若市,熱鬧非凡。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藏家、藝術愛好者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給此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自2013年後,這種現象發生了急劇改變。“人流量下跌已是不爭事實,關鍵的問題是國內當代藝術的邊緣化趨勢導致藝術品價格直線下降,對於以經營當代藝術品為主的M50藝術區來說無異於正在經歷一場聲勢浩大的新的“文化大革命”,雖然現在許多畫廊還堅持將店內畫價標高,但是有價無市,一年下來也賣不出幾張畫。伴隨著房屋租金的上漲,這樣下去,畫廊生意很難再維持個一年半載。”園區一位畫廊老闆滿臉愁容向我訴說。

在青州業內小有名望的畫廊老闆W總告訴我:“以前高峰期作品供不應求,尤其是名家作品還要囤貨,一年收入輕鬆賺幾百萬不算多,現在完全不行了,2015年離年末只有2個多月了,才賣了不到20萬,青州很多畫廊都考慮轉型,但怎麼轉,何時轉始終是個問題,冒然轉型可能死得更快。現在我每天都在學習互聯網,瞭解藝術產業的新生態,瞭解國家政策,總想著搭上國家文化發展的快車,但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越學習越迷茫,因為有好多知識以前完全不懂啊!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思維多半定型,很多新生的事物已經無法把握了。”

國內畫廊10萬家,93%畫廊虧損

在西安做了10年畫廊生意的L先生也對我直言,以前在西安美術學院旁做字畫生意,最先賣“行畫”,一張賣幾百至上萬元不等。生意好時,一年收入有數十萬。但他並不滿足,後來瞭解到一些“竅門”,開始遊離於商人、政客之中用字畫做載體“搭橋”滿足多方利益,靠這種方式,他找到了一條財路,在行情好的2009至2011年三年之內就賺了差不多上千萬。但這兩年行情不好,之前屯了很多名家字畫,現在賺的錢基本又賠進去了。

“中國藝術品行業發展這麼多年,其實走的是一條極不規範的道路,很多拍賣行、畫廊、美術館為了追求利益而盲目擴大業務範圍,經營極不規範。中國畫廊業內部生態結構十分紊亂,倒買倒賣、投機取巧,藝術家代理也極不規範,誠信缺失,私下交易較為普遍。還有些畫廊甚至為一些不法商人、政客充當掮客賄賂、洗錢。同時,國內拍賣行、美術館、畫廊之間業務混亂,拍賣行、美術館也開展畫廊相似的業務,極大地壓榨了畫廊行業的生存空間。這些現象在互聯網時代都將逐漸消亡,取代的是公平、公正、合理、科學的交易方式與專業、細化的經營模式。”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藝術品拍賣中心主任劉雙舟教授如是說。互聯網經濟環境中國畫廊行業究竟該如何轉型?其持續發展的動能在哪裡?發展方向如何辨別?迷茫與困頓對於從業者而言從未如凝重!

作者:江哲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