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搬”進購物中心,“文藝消費”浪潮真的來了嗎

藝術 博物館 太古匯 建築 觀察與前沿 觀察與前沿 2017-10-16

上海可能正在逐漸取代北京,成為一座更有活力、更具話語權的文化藝術中心城市。能夠支持這一結論的,是一組官方統計數據——目前,全上海共有超過200間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及陳列館,其中超過1/4是像餘德耀美術館、觀復博物館這樣水平頗高的私人展館;年均舉辦的展覽超過500場,即使是最趕時髦的文藝青年,也得仔細挑著給自己安排日程表。

而且,也不是所有大排長隊、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覽,都發生在有些年頭、或是地處偏遠的正經“館”裡。這些年,位於上海市中心各處黃金地段的購物中心,辦展的水平同樣不遑多讓。原本空曠的中庭空間不再只是用來體現氣派,現在,它們才是商場時變時新的最重要“門面”:“星球大戰”、“LINE”等各類品牌與IP的合作項目;一夜之間迅速出現、又在數日後消失的“快閃店”;年輕人扎堆擺拍、不時打開錢包的主題市集……

“文藝消費”浪潮真的來了嗎

“文藝消費”的浪潮,似乎真的來了。而在各大商場間,這種較量的最高等級,就是對於藝術主題展覽的掌控力。一方面,是各種專業美術館和藝術機構侷限於專業身份、審美和受眾群體,而界定出的“自我選擇”;另一方面,則是交通、餐飲、休閒、購物等各類公共和資本資源高度聚集,所營造出的現代都市社會,如何在展覽與活動中平衡、甚至善加利用這樣的“衝突感”,以展現企業的精神內核與氣質,稱得上一門頂尖的學問。

最近加入這一戰線的,是位於上海頂級商圈南京西路、開業至今已經用數場主題活動玩法震撼業界的興業太古匯。全球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簡稱V&A)首次“搬”進購物中心,將其2015年曾於倫敦舉辦的《鞋履:樂與苦展覽》(Shoes: Pleasure and Pain)主題展覽帶到亞洲。而作為巡迴展首站,來自非洲、亞洲、歐洲、中東及北美洲等地,超過140雙傳奇鞋履和它們的故事,於9月22日至11月5日在興業太古匯購物中心率先與上海觀眾見面。

博物館“搬”進購物中心,“文藝消費”浪潮真的來了嗎

(興業太古匯《鞋履:樂與苦展覽》)

官方為此次展覽策劃了包括“改變的力量”、“地位的象徵”、“性感的誘惑”、“創造的產物”和“痴迷的對象”五大主題版塊,嘗試從不同角度探究鞋履選擇所反映的人類及社會行為。可以說,不管是從展品本身的價值,還是策展的理念上,其水平都不亞於在頂級藝術館內,體驗一場真正的嚴肅展覽。

博物館“搬”進購物中心,“文藝消費”浪潮真的來了嗎

(《鞋履:樂與苦展覽》性感的誘惑展區)

鑑於此前世界級重量級藝術作品或展覽中,能落戶於國內購物中心內進行較長時間展出的案例並不多,所以不管是從藝術水準、還是商業價值上來說,這次展覽都能與2014的“莫奈特展”和2016年的“早期蒙娜麗莎”特展相提並論——前者用52幅印象派大師作品,打破了由傳統購物中心改建而來的上海K11商場開業期的“曲高和寡”;後者則將藝術品的鑑賞過程與成果用一場展覽集中展示給觀眾,並幫助上海市中心較成功的商業地產項目“上海新天地”邁入新階段。

由於在文藝青年群體中所創造的持續話題熱度,以及門票、衍生品等帶來的實際銷售收入,和為商場部分帶來的顯著客流,這兩場展覽,曾被視為“藝術購物中心”概念落地過程中的兩個小小標誌性事件。而 K11及新天地模式,此後也在大陸各地被迅速複製,一時間,一二線城市競相踏入“文化消費浪潮”。

但從隨後的項目落地過程可以看出,這一仍顯脆弱的概念在流轉過程中,也極易產生劣化:最易被強化的商業理念日益凸顯,而原本就難以把控的藝術部分,則無情淡化為資本附庸。

藝術與商業,都不應脫離社區與生活的滋養

總有智者時時告誡:藝術與商業,都不應脫離社區與生活的滋養。優秀的經營者,更不會讓消費者在快節奏的日常中,消磨對藝術的好奇與敬畏之心。一個例子,即是2008年,興業太古匯項目的股東方之一太古地產曾將V&A博物館的Vivienne Westood“A Life in Fashion”世界巡迴時裝展引進專設文化場所ArtisTree。在各類形態的創意空間出現一輪增長後,這裡仍被認為是香港本地最具活力的藝術場所之一,並持續為各類原創的藝術項目與形式提供展示與市場空間,更碰撞出了獨具一格的氛圍,極大地促進了整個商業空間的良性發展。

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建築上。近年來,強調保護歷史建築的商業項目也不在少數,比如原址為張愛玲母校的長寧來福士即是在保留原始鐘樓、大草坪等歷史景觀的基礎上,實現歷史與現代的適應融合。而縱觀歷史建築在購物中心的呈現方式,除了尊重與保護作用,成為網羅全球文化藝術精品的全新呈現空間也許才能更好地使其煥發生命力。

在這一點上,興業太古匯項目內保留的一幢擁有百年曆史的優秀建築“查公館”則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查公館”的前身是上海民立中學校舍,現為紀念興業太古匯的股東方香港興業國際的前主席查濟民博士而得此名。項目在保留上海建築特色的基礎上對其精心修繕,同時以百年玉蘭古樹進行美化襯托,將老的建築與新的商業體驗相結合,相信在未來的至少五年內,這裡都將持續翻滾著文藝消費的浪潮,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名片。

商場和藝術的結合是在時代車輪向前推進的過程中的產物,如何走得更遠,需要後來的設計,更需要前瞻性。而購物中心的策劃團隊腦中,那個徘徊於IP展、主題市集、快閃店與藝術展間,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的“文化消費”概念,也許同樣需要抓住類似V&A鞋履展這樣高水平的機會,加以打磨、定型。引進V&A《鞋履:樂與苦展覽》,毋庸置疑稱得上是興業太古匯的一次大膽嘗試,它精緻地為我們展示著當博物館“搬”到購物中心,如何在兩者跨界混搭的基礎上實現藝術與商業的混融新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