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開父親墳墓後與屍骨合影惹非議,當事人:這是行為藝術,不是炒作

紅星新聞 成都商報 今天


4月6日,微博用戶@司原逐冀 發佈一篇文章,文章內容大意為:清明節他回到老家(安徽滁州),為已經去世30年的生父遷墳,並藉此機會與父親的骨殖赤身裸體合影。

此外,他還發布了一則視頻,記錄了從遷墳到合影的全過程。


挖開父親墳墓後與屍骨合影惹非議,當事人:這是行為藝術,不是炒作


△當事人發佈的微博


司原逐冀的微博發佈後,迅速點燃輿論,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認為其傷風敗俗,是“自我炒作”和“製造輿論”;還有部分網友聲稱應該將其以刑法中的“侮辱屍體罪”論處。

與此同時,司原逐冀曾經的微博也被網友扒了出來,由於其早年攝影作品涉及裸體、性、死亡等元素,遭到網友詬病。

就在該微博發佈後不久,司原逐冀個人賬號遭到封禁,目前已無法正常瀏覽。另據司原逐冀說,在微博發佈之前,相同內容也在微信發佈過一次,後遭到刪除。

4月8日,司原逐冀接受了紅星新聞的採訪。他告訴紅星新聞,自己本是藝術工作者,這個作品原本只想在藝術家圈子裡小範圍傳播,供圈內人鑑賞。由於此前的作品也是如此操作,並未引起公眾注意。他沒想到的是,這次意外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大量批評甚至辱罵。

遷墳時目睹父親真容

之前就有合影打算

司原逐冀是一名藝術工作者。自畢業以來,他就在藝術行業從事相關工作,只不過到近幾年才陸續創作了一些個人作品。

3歲時,生父司先付因罹患癌症去世,去世時年僅28歲。而後,其母改嫁。司原逐冀說,在自己的成長經歷裡,父親的角色其實並不缺位,因為有養父陪伴自己長大。

司原逐冀告訴紅星新聞,縱然幼年不記事時喪父,但他對自己生父不在人世這件事仍非常清楚,因為家中的親朋有時會提及其生父生前的生活片段。透過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段,司原逐冀稱自己會構建一個模糊的生父形象,會覺得自己仍然能感知到與生父之間的某種血脈關聯。

“實際上,就算是(與父親有關的)片段,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司原逐冀說,曾有人告訴他,父親很會畫畫,所以後來他才會告訴自己應該從事藝術工作,這在冥冥中有繼承父親愛好或者衣缽的意味。

在司原逐冀發佈的文章中,他這樣描述父親:“我完全沒有關於他的記憶,家裡只有一張全家福和一張肖像照能夠看清楚他的模樣。”

司原逐冀的文章裡還寫道,“父親最開始是土墳,後來96年換的這個墳,已經24年了,風化得非常厲害,外表所有的地方都已經開裂了。如果是夏天,會有很多樹從墳中鑽出,將墳墓擠得裂開。”生父的墳墓幾經風雨樹木侵蝕,現已風化嚴重,所以司原逐冀想在這次清明節為父親遷個新墳。

遷墳同時也是個機會,讓司原逐冀能夠一睹父親的真容,哪怕只剩下枯黃的骨殖。在遷墳之前,司原逐冀便做好了打算,他希望能將與生父的骨殖合個影,並將整個過程視為行為藝術,用影像的方式固定下來。“我一早就做好了打算,因為我覺得自己和父親的這種感情聯繫,也是藝術創作的素材。”

“父親連皮肉都沒有了,

我還要穿著衣服嗎?”

遷墳那日,首先拆除舊墳,移出骨殖。按照習俗,司原逐冀動手敲下了第一錘,而後便由修葺墳墓的工人進行接下來的步驟,包括拆掉頂蓋,推倒舊碑,移除蓋棺土壤等。

事後,司原逐冀告訴紅星新聞,反思整個遷墳儀式,他覺得自己在這一步沒有做好,“我覺得不應該交給師傅們代勞,這一步應該全部由我自己來做。”

遷墳儀式裡,主導者被叫做“山人”,一般是當地善於風水易數的人。考慮到自己後續合影的要求一定不會得到母親等親友的支持,所以他便繞開了親友,直接向主事的“山人”提出了請求。

剛提出合影請求時,“山人”並不支持,認為這事違反傳統。但在司原逐冀講述了自己和生父的感情以後,或許是被打動,“山人”稍加思考後便鬆了口。司原逐冀很高興,因為“‘山人’都答應了我的請求,親友們自然無話可說。”

隨後“山人”在司原逐冀親友的注視下,帶著司原逐冀生父的新棺和骨殖來到廕庇處,收拾妥當後供司原逐冀合影。司原逐冀說,自己只要了十分鐘的時間和父親共處,這才有了那一組“令人震驚”的照片。


挖開父親墳墓後與屍骨合影惹非議,當事人:這是行為藝術,不是炒作


△當事人發佈的圖片


“你躺在父親身邊的時候你在想什麼?”紅星新聞問司原逐冀。

“我腦海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想,那十分鐘我一直在接收信息,陽光、微風等等。那個時候老家並不暖和,但我脫光了衣服以後並不覺得冷,甚至覺得很暖和,就像回到了小時候躺在父親的懷裡一樣。”司原逐冀說自己其實完全沒有躺在父親懷裡這種記憶,但他覺得,當時的感覺就應該是那樣。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赤身裸體這種遭到強烈非議的形式,司原逐冀在接受每日人物採訪時說,“裸體是人類最真實的,最原始的形態,我父親連皮肉都沒有了,我還要穿著衣服嗎?每個人都是光著身子來,光著身子走的,何來的不尊重?”

“藝術創作需要反傳統,

只要帶著真心就可以”

司原逐冀說,自己發佈這些影像資料時並未想太多,更不是為了炒作。因為他的社交媒體平時都是藝術圈內人在參與探討,而此次的作品在藝術圈受到的非議明顯要小得多。“在現代藝術創作中,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題材出現過很多次,雖也有一些批評,但藝術工作者也多持包容和理解的態度。我這次的作品也是一樣,我的朋友圈對這件事的看法也多以理解為主。”

司原逐冀告訴紅星新聞,大眾和藝術圈對藝術作品的鑑賞視角是完全不一樣的,大眾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會傾向於對藝術作品作保守評價,不過他對這樣的批評並不畏懼。另一方面,藝術創作本身恰恰需要反傳統的精神,只要在創作的時候帶著真誠的心就可以了,至於採用了什麼表達形式那都是個人選擇而已。

網絡上,有網友批評稱,即便從藝術鑑賞的角度來看,這組照片的處理也過於粗糙,甚至有些簡陋。對此,司原逐冀迴應稱,不加任何後期處理是他有意而為之,“就像很多人自拍會修圖,但這組照片沒有經過‘修圖’,呈現的是最真實的狀態。”

對於此次行為,4月7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李顯東教授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稱,在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範的行為,即便是吸人眼球也沒有犯法。但這個不是我們民眾習慣性做法,在道德層面沒有習慣性法理,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嚴雨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