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一粟 收色彩萬千

藝術 美術 油畫 國畫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6-07

【藝境觀象】

作者:潘魯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在新中國美術史上,農民畫是一個獨特的畫種,它以村落文化為母體,民間美術為造型基礎,是民族民間美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畫種,農民畫融合了農耕生活文化、民間傳統藝術和鮮明的時代主題,自20世紀50年代興起,以直觀易懂的藝術形式表現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展現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和鄉土記憶。

時至今日,農民畫的概念已經從以畫家群體的定義方式逐漸轉向以繪畫風格來定義。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鄉土生活的變遷帶來的是創作內容、創作體驗以及情感的改變。部分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後,其創作環境、創作視野也隨之變化。農民畫創作者們進一步認識到農民畫承載鄉愁、體現發展中的鄉村文明風貌的重要價值。這不僅激發了農民畫家們的創作熱情和文化使命感,也使得農民畫創作呈現出新的氣象。60多年來,農民畫雖經歷衝擊和蛻變,但仍以蓬勃的生命力不斷髮展,發揮了宣傳、教育、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民間文化和現代農村發展的重要窗口。

鄉情一粟 收色彩萬千

沂蒙舊事 任忍

鄉情一粟 收色彩萬千

雪落無痕 大愛無疆 汪源

鄉情一粟 收色彩萬千

花與雞 阮四娣

鄉情一粟 收色彩萬千

國強民富 蘭友江

我國農民畫的發展可以總結為四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是農民畫創作的萌芽時期,這個時期的農民畫在藝術手法上注重表現現實生活,造型大膽。創作中主要使用線描、漫畫以及單線平塗等繪畫方法,大多數作品沒有色彩。

70年代至80年代,進入探索和成長時期的農民畫創作表現為現實主義繪畫風格,藝術手法向專業化發展,美院的畫家直接參與到美術培訓的行列,農民畫輔導開始傾向於造型準確、比例適度,線條和色彩的運用也變得更加專業、嚴謹。

80年代初到90年代,農民畫創作進入成熟發展時期。作品倡導“迴歸鄉土”的藝術傾向,強調農民畫區別於國畫、油畫、版畫等專業畫種,要彰顯出民間美術的特徵。農民畫作者將刺繡、剪紙與農民畫創作結合起來,先剪輪廓,然後描畫出形狀,最後上色,這種畫法後來被稱為“移植型”創作手法。作品《花與雞》正是按照剪紙的形式,運用刺繡裝飾紋樣的色彩,以圖案化的手法進行創作的。也正是這張作品奠定了上海金山農民畫迥異於其他地區農民畫的藝術風格。

90年代至今,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畫創作進入“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發展時期,農民畫作者群體逐漸走入社區,走向城市,其文化素質和審美觀念也全面提升。農民畫的功能定位已經逐漸轉變為鄉村社區文化產品,審美要求也變得更加符合大眾需求。

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許多農民畫作者全家總動員,畫鄉齊發動。創作語言和題材的豐富體現了當代農村文化生活的多樣性。水粉畫、油畫、國畫、版畫、漆畫、唐卡等多種樣式,不拘一格,灑脫自如,呈現出豐富的審美意象。其中,上海金山農民畫體現了海派藝術的色彩和傳統;廣東龍門農民畫體現了廣府文化的影響和客家文化符號的多樣性;浙江舟山漁民畫富有現代氣息和浪漫色彩。還有貴州龍裡巴江鄉平坡村的農民畫作者從當地節日慶典中汲取藝術元素,繪製魚紋圖騰造型,人物形象富有張力;山東日照的作者將“過門貼”的形式語言運用到農民畫的人物造型中,色彩鮮亮奪目。這些作品紮根現實生活的土壤,藝術主題和語言都來自日常生活,質樸醇厚,充實飽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充滿了泥土的芳香。可以說,農民畫創作隊伍的成熟、壯大和繁榮,既是民間文化生態的反映,也是民間文化自信的體現。

文藝理論家、美學家王朝聞先生曾評價農民畫家是用他們自己所掌握的樸素語言——“好看”“開心”和“自己也會笑出來”來表達他們對於形式美的摯愛。今天,廣大農民畫創作者能夠更加自如地運用傳統民間繪畫的藝術語言,來表達他們對農村生活的深刻思索和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創作了一批有夢想、有溫度、有情感、有感染力的作品,帶給我們很多鼓舞和感動。祝願農民畫在發展過程中繼續紮根農村生活,堅守民間特色,突出“農民敘事”,不斷創作新作品、表現新生活,不斷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傳播力和影響力。我們相信,農民畫作為民間生活的一部分,還將以嶄新的姿態彰顯中國精神,鼓舞人們堅定文化自信,守護精神家園,以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8日 05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