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評:為“我要脫貧”的困難群眾護航

易鵬飛 文章 時政 論道湖南 2017-06-26
紅評:為“我要脫貧”的困難群眾護航

桂東縣漚江鎮漚菜村周敬雄家。(紅網記者 朱麗萍 攝)

原文鏈接:把總書記的牽掛傳遞到貧困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深入全國貧困村鎮調研,瞭解各地困難群眾的生活境況,為困難群眾脫貧“支招”“打氣”,鼓勵他們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努力擺脫貧困實現小康。

這些基層調研中的真情實感,傳遞出黨中央惠澤於民的莊嚴承諾與為民情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連續三年在新年賀詞裡所談到的:“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是對“執政為民”理念的溫情傳達。具體到精準扶貧工作上,如何增強現實針對性,避免形式主義,將總書記對困難群眾的牽掛,落實到實際幫扶行動中,使他們擺脫貧困而過上美好生活,這無疑是各級黨政領導幹部不容推卸的責任,也是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核心要義。

真正精準識別困難群眾,提出脫貧的“精準之策”,重視引導困難群眾將“我要脫貧”的生存訴求,轉化為內心的堅強信念,持久地發揮與強化困難群眾擺脫貧困的“主體意識”,用行動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傳遞給貧困群眾,顯然是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面,不可有半絲懈怠。所謂“扶貧要扶志”,也就是這個道理。

基於這些理解,當讀了6月22日郴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易鵬飛發表在紅網的調研文章後,我更從基層實踐的角度,加深了對如何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理解。進村入戶走訪調研,“不打招呼、不做方案、不設路線”,“既為了掌握更多實際情況,也將總書記的牽掛傳遞給貧困群眾”,這種務實的工作作風與態度,無疑是當前精準扶貧工作所必須的。至少,這有助於瞭解困難群眾的實情,發現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易鵬飛結合走訪調研獲得的認識,在署名文章中提到,“扶貧不能忽視城市‘眼皮’底下的農村”,這很有現實針對性,糾正了許多領導幹部長期以來的固化思維。尤其是許多地方的扶貧工作,往往會忽視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民眾,忽視了致貧因素的多樣性,事實證明這種“一刀切”的認定是不科學不精準的;文章還提到,“如果簡單地以總收入定‘摘帽’,這是不精準的,也是不負責任的”,這為杜絕精準扶貧中的“形式主義”提供了一個實踐樣本等。通過務實的走訪調研,形成諸如此類的“精準認識”,進而可以轉變成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具體指南,意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精準務實,“不能搞形式、做表面文章”,這一與困難群眾促膝而談的走訪調研,既是一次把總書記的“牽掛”傳遞給困難群眾的具體行動,更是對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精準宣傳”。

總之,精準扶貧不搞形式主義,不搞“一刀切”,而是要腳踏實地“沉下去”,在“實”字上下足功夫,真正迴應困難群眾的現實訴求,這不僅是在向困難群眾傳遞總書記的“牽掛”,也是在最大限度確保社會的公平正義。一方面我們要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引導困難群眾樹立“我要脫貧”的信念與信心,激發他們主動要求脫貧的意志。另一方面,更要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做到不擾民,不給困難群眾造成額外的壓力與負擔,以此真正“牽掛”困難群眾,為他們的脫貧之路護航,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文/紅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