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音樂 流行音樂 搖滾樂 音樂節 音樂先聲 2017-05-14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在最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幾乎可以在每一檔音樂真人秀節目裡看到民謠歌手的身影。2013年,左立在《快樂男聲》唱火了《董小姐》,原唱宋冬野也終於熬出頭,順道帶著他的麻油葉兄弟們一起火了。

這種火不同於民謠圈內的“圈地自萌”,而是民謠真正意義上地進入了大眾流行視野。再到前段時間趙雷在《歌手》節目上憑藉《成都》一天微博漲粉11萬,更是收割了更廣闊的受眾市場。

幾年間,民謠幾乎搶盡了流行樂的風頭,連李宇春這類的主流歌手都紛紛“跨界”翻唱起民謠歌曲。更有業內人士直言,民謠就是當代的流行音樂

今年5月的音樂節上,民謠音樂人在諸如草莓音樂節這類“小清新”舞臺上依然活躍,並進一步跨界到了搖滾、流行音樂節的陣容當中。而另一邊,宋冬野低調地發行了一首新歌《郭源潮》,李志完成了自己“叄叄肆”巡演計劃的第一輪城市,趙雷罵了巡演主辦方。

2017年即將過半,有點遺憾的是,賺足了眼球之外,我們並沒有聽到太多優秀的民謠作品。甚至,連大家對於民謠的注意力似乎轉移到了看似即將起勢的嘻哈音樂上,特別是即將上線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鋪天蓋地的罵聲是真的,關注也是真的。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當民謠中的“詩和遠方”、“美麗的姑娘”被快速地消費之後,留給民謠音樂人和民謠音樂的又會是什麼?

民謠音樂的“未老先衰”

為了解民謠音樂在當下的發展現狀,音樂先聲(ID:nakedmusic)首先對QQ音樂、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酷狗音樂五個主流音樂平臺上排名前30位的“熱歌榜”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截止2017年5月11日21點)。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數據顯示,在前30位的熱歌中,民謠歌曲所佔的比重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小,榜單更多被被國內外的流行樂和少數電音歌曲瓜分。趙雷的《成都》依然勢不可擋,成為民謠屆新的“扛把子”;李健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作為最近上映的電視劇《春風十里,不如你》的主題曲,主演為周冬雨、張一山,關注度不言而喻。同時,上榜數量也再次證明,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這兩個平臺的獨立氣質比其他幾個平臺更加濃厚。

當然,鑑於國內民謠音樂的創作機制和發展階段,對應的歌曲創作與流行歌手的作品製作效率還有些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產出。但最致命的是,除了像李健、朴樹、趙雷、宋冬野這樣的話題人物的新作榜上有名,其他在榜作品發行時間都已經算“久遠”了。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宋冬野新單曲《郭源潮》封面

我們也許可以由此推斷:

首先,民謠歌曲的受眾還沒有達到“主流”的規模,即使在諸多的調查中,民謠歌曲的愛好者佔比可以高達70—80%,但這份對於民謠的喜愛並不具有排他性,消費者還是跟著好作品走,並不是非民謠不可。

其次,優秀民謠作品匱乏,大家聽來聽去,還是15、16年左右的作品,在民謠經歷了媒體、平臺和資本的“捧殺”之後,民謠音樂人的生活是改善了,但優秀民謠作品卻似乎被浮躁的行業氛圍“扼殺”了,音樂人的創造力急劇下滑。

今年初,文章《我分析了42萬字的歌詞,為了搞清楚民謠歌手們在唱些什麼》中,統計了民謠歌曲中最常出現的幾個意象:再見,姑娘,夜空,孤獨,快樂。這一方面揭示了民謠音樂的常見主題,也在另一方面顯露了民謠題材的相對侷限。

畢竟,第一個唱出這些意象的音樂人是牛X的,但當這些意象成了民謠創作的“萬金油”,所有歌曲要表達出的內心狀態都是“我覺得世界很操蛋,我喜歡的姑娘卻不喜歡我”,那聽一個歌手和聽一百個歌手又有什麼區別?千篇一律不僅是音樂人自身才能的消耗,更是對聽眾耐心的考驗。

民謠音樂人的光榮與妥協

他讀書了。從看守所出來後,公司和朋友們讓他避一陣,他住在一個朋友家裡,書架上有書,就拿來看,《浮士德》、《對話錄》一類的,其實也看不懂,就生看。他想找點東西。能打動他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這點他挺愁的。“要不然也不會抱本哲學書在那兒看啊。”

從看守所出來後,活兒也停了,心也落地了,他可以踏踏實實學點真功夫了。他開始做新歌,每天在錄音棚裡泡著。晚上打個地鋪,第二天一睜眼,看到軟件、音箱還在那兒閃著燈,立刻就來了勁。錄音師怎麼工作,樂隊每個樂器,都看一看,學一學。線路怎麼走,音箱怎麼接,都瞭解瞭解。他開始學編曲軟件,編一段旋律可能要在音軌上劃上千道,他一點一點劃,劃到某一道,把前面連起來聽,那一下真是通體舒暢。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個小樣,錄音師說,就按這個弄,不改。他終於爽了,自信許多。(摘自互聯網)

上面這段話,描寫了宋冬野涉毒被抓後的生活和心路歷程。在左立唱火《董小姐》之前,宋冬野在圈內就早有名氣,民謠徹底火了之後,這些原本在圈內風生水起的音樂人便從“池塘”折騰到了“大海”,粉絲更多了,除了Livehouse、酒吧,他們有了更多的大場地演出邀約、商業合作,出場費從原來的幾百到了後來的數十萬,民謠音樂人的商業價值和行業地位開始被承認。

民謠音樂的爆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契合了現代青年空洞迷茫、需要被慰藉的心靈。同時,傳統唱片工業下的造星機制在數字音樂和盜版猖獗出現之時迅速崩塌,高效、低成本的創作和傳播方式更容易存活下來,民謠音樂人便靠著演出維持創作。

伴隨內地流行樂的衰落,這塊市場的空缺則適時地被民謠音樂填補。各大平臺開始推出原創音樂人計劃,扶持了一批優秀的民謠歌手,比如2014年的蝦米“尋光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就引領了民謠的風潮。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媒體開始渲染“分眾時代”的到來,使得民謠對主流市場的分流更加合情合理。但並不是所有民謠音樂人都能享受一段長時間靜默之後的嘈雜,於是前段時間就出現了趙雷辱罵主辦方的事件。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看來,趙雷的行為肯定不對,首先是他作為公眾人物的身份,其次則是與主辦方有約在先,雙方也都是心甘情願。

但從中也能看出趙雷的無奈,被急劇膨脹的名利推著走,周而復始的工作是對於創作人創作靈感的傷害。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趙雷的無奈,是宋冬野的無奈,也是無數民謠歌手的無奈

當然,也有很多民謠出身的歌手成功轉型了。對於個人發展來說,他們是幸運的,恰當地對商業妥協,並迅速地適應了市場推進的節奏;但對於民謠音樂來說,又是不幸的,因為越來越多的民謠歌手知道如何去迎合消費者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陳粒在2017長沙橘洲音樂節

民謠,未來路在何方?

音樂先聲通過百度指數、微博指數、微信指數,來反映不同音樂類型的走勢。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注:微博指數和百度指數沒有實時趨勢)

作為綜合搜索入口,民謠在百度上的走勢最好;而微博作為年輕人聚集最多的社交媒體平臺,其用戶最關注的則是嘻哈音樂和流行樂,我們猜測,這可能要歸功於《中國有嘻哈》等節目的造勢效果,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嘻哈音樂在國內青年群體中的崛起;在微信平臺上,搖滾是大家最近討論最多的話題,民謠緊隨其後。

綜合來看,民謠在受眾中的討論度仍較高,即使考慮到“趙雷事件”以及最近頻繁出現在各大音樂節上的民謠歌手的影響,民謠也還未在消費者這裡失勢。

一個普遍的認知,民謠的繁盛與流行樂的衰敗有莫大關係。同時,作為原創力量的中堅,民謠音樂人成了各大平臺爭奪的重點。於是我們看到:民謠歌曲成了音樂真人秀節目的救命稻草,民謠歌手開始像流行音樂繁盛時期的天王巨星般穿梭於各大演出、商演中。

民謠已成“明日黃花”?

三年後的今天,當初引領了民謠風潮的蝦米“尋光計劃”迎來了第二季,同時打出了“更年輕、更國際、更好玩”的標語。而從去年底開始,各公司、內容方加快了對於嘻哈、電音的佈局,使得民謠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美麗世界的孤兒”。於是,趙雷和民謠音樂開始被質疑“火一把就死”。

我們為民謠預設了幾種“死法”:

1.大眾審美侷限,聽歌完全看歌曲傳播,當其他類型興起,分給民謠的觀眾不再;

2.再唱幾年詩和遠方和姑娘,大眾的耐心消耗殆盡,不再對民謠投去過多關注;

3.當市場和資本將視線轉向嘻哈和電音等其他類型時,民謠後續發展的助力不足。

但哪一種情況都不會出現

民謠不會死,在沒有被市場充分關注時,民謠音樂人也能安貧樂道,反而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哪怕現在的市場存在對民謠“捧殺”,民謠音樂本身已經開始慢慢有了生態。

民謠不會死,因為不論在什麼年代,人們通過民謠的方式表達心聲的訴求不會變。青年人可以用民謠撫慰心靈,而民謠音樂人用音樂以求共鳴的初衷也一直在。

但不可否認,已經有好久,民謠音樂沒有給我們的內心帶來觸動了。

文 | 王亞男 編輯 | vision 排版 | 福猴兒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 ,請聯繫:vision_275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