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音樂 日本 中庸 我想靜靜 孔伋 文化 晴天啦啦 2019-08-16
"

1.生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情緒

"

1.生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情緒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大家看到這幅圖有什麼感受?有沒有感覺:這就是我的日常啊。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大多是這個主題:生活就像一團亂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

而你又不可能快刀斬亂麻,只好任由小疙瘩縈繞在心頭。

於是就成為各種情緒的導火索,解不開的小疙瘩變成解不開的小情緒。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情緒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子思在《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如今許多自媒體也站出來引導:穩定的情緒,是人最好的教養;要和情緒穩定的人結婚。

村上春樹也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很符合日本含蓄內斂的文化)。

許多人就算沒有看過《舞!舞!舞!》,偶然間看到這句話,也會把它懷揣在心間。

固然它讓我們看清,長大就是一個把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但同時它也詩意地透露了我們對成熟、從容、淡定向前的渴望。

"

1.生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情緒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大家看到這幅圖有什麼感受?有沒有感覺:這就是我的日常啊。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大多是這個主題:生活就像一團亂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

而你又不可能快刀斬亂麻,只好任由小疙瘩縈繞在心頭。

於是就成為各種情緒的導火索,解不開的小疙瘩變成解不開的小情緒。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情緒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子思在《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如今許多自媒體也站出來引導:穩定的情緒,是人最好的教養;要和情緒穩定的人結婚。

村上春樹也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很符合日本含蓄內斂的文化)。

許多人就算沒有看過《舞!舞!舞!》,偶然間看到這句話,也會把它懷揣在心間。

固然它讓我們看清,長大就是一個把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但同時它也詩意地透露了我們對成熟、從容、淡定向前的渴望。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2.大多數人對情緒缺乏正確的認知

儘管如此,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好像沒有太多的改變。

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一般人對待情緒有許多誤區,我們先來看看比較常見的做法:

發洩:對親近的人發洩、瘋狂購物、亂扔亂砸東西、暴飲暴食

壓抑:隱藏在心裡,以為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

逃避:刷某音、煲肥皂劇、工作狂,讓自己忙起來不去想相關的事情

這三種途徑都沒有效果,我們也逐個進行分析。

首先是發洩。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十分影響人際關係,如果一直重複這種行為模式,別人都怕你了,傷人傷己。而像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些具有強迫性重複傾向,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過後反而更懊悔,有後遺症。

其次壓抑。這個要著重說明一下,因為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著含蓄、以和為貴的基因,不喜歡抒發自己的感受,是壓抑情緒的天才。

但是別以為壓著情緒,它自己就會溜走。情緒無法流動,反倒纏你越久,不快樂像背景音樂般循環播放。長久積壓在心裡,相貌也會發生變化,老話說“相由心生”其實是有道理的。

許多嚴重的心理或生理問題也會由此引發。當我們產生的負面情緒,最先攻擊到的是身體器官的免疫系統,由此導致不同疾病的產生,比如腸胃疾病多數由吃力、緊張引起,長期頭痛是由於壓力、好強所致。

此外,千萬不要以為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每個人都是很有智慧的,尤其是小孩,對於情緒的感知力更強。當你憋著一股難受,周圍便形成了一個被汙染的能量場,別人稍微走近就能感到難受。

最後是逃避。逃避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情緒仍然會追著你不放。當你從“世外桃源”走出來後,那暫時潛伏的困擾又浮上心頭,此時便能清晰地體會“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感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情緒呢?

一般人對情緒感知並不那麼敏銳,許多人只知道自己不開心,但不知道這份不開心的具體感受是什麼。

其實不開心只是負面情緒的統稱,它不是某種情緒。這也說明許多人對自己的內心發生什麼知之甚少。

每個人都知道情緒,但要想定義或解釋它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實際上,情緒體驗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由4個部分組成:

1.感受:比如焦急、擔心、激動、恐懼、感激、祥和等

2.身體感覺:如緊繃、放鬆、沉重、溫暖、心跳加速等

3.想法:對刺激事件的評價,和對感受的評價

4.行為:面部表情:聳肩、皺眉,肢體表情:握緊拳頭、擁抱等

舉個例子:

"

1.生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情緒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大家看到這幅圖有什麼感受?有沒有感覺:這就是我的日常啊。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大多是這個主題:生活就像一團亂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

而你又不可能快刀斬亂麻,只好任由小疙瘩縈繞在心頭。

於是就成為各種情緒的導火索,解不開的小疙瘩變成解不開的小情緒。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情緒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子思在《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如今許多自媒體也站出來引導:穩定的情緒,是人最好的教養;要和情緒穩定的人結婚。

村上春樹也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很符合日本含蓄內斂的文化)。

許多人就算沒有看過《舞!舞!舞!》,偶然間看到這句話,也會把它懷揣在心間。

固然它讓我們看清,長大就是一個把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但同時它也詩意地透露了我們對成熟、從容、淡定向前的渴望。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2.大多數人對情緒缺乏正確的認知

儘管如此,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好像沒有太多的改變。

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一般人對待情緒有許多誤區,我們先來看看比較常見的做法:

發洩:對親近的人發洩、瘋狂購物、亂扔亂砸東西、暴飲暴食

壓抑:隱藏在心裡,以為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

逃避:刷某音、煲肥皂劇、工作狂,讓自己忙起來不去想相關的事情

這三種途徑都沒有效果,我們也逐個進行分析。

首先是發洩。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十分影響人際關係,如果一直重複這種行為模式,別人都怕你了,傷人傷己。而像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些具有強迫性重複傾向,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過後反而更懊悔,有後遺症。

其次壓抑。這個要著重說明一下,因為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著含蓄、以和為貴的基因,不喜歡抒發自己的感受,是壓抑情緒的天才。

但是別以為壓著情緒,它自己就會溜走。情緒無法流動,反倒纏你越久,不快樂像背景音樂般循環播放。長久積壓在心裡,相貌也會發生變化,老話說“相由心生”其實是有道理的。

許多嚴重的心理或生理問題也會由此引發。當我們產生的負面情緒,最先攻擊到的是身體器官的免疫系統,由此導致不同疾病的產生,比如腸胃疾病多數由吃力、緊張引起,長期頭痛是由於壓力、好強所致。

此外,千萬不要以為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每個人都是很有智慧的,尤其是小孩,對於情緒的感知力更強。當你憋著一股難受,周圍便形成了一個被汙染的能量場,別人稍微走近就能感到難受。

最後是逃避。逃避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情緒仍然會追著你不放。當你從“世外桃源”走出來後,那暫時潛伏的困擾又浮上心頭,此時便能清晰地體會“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感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情緒呢?

一般人對情緒感知並不那麼敏銳,許多人只知道自己不開心,但不知道這份不開心的具體感受是什麼。

其實不開心只是負面情緒的統稱,它不是某種情緒。這也說明許多人對自己的內心發生什麼知之甚少。

每個人都知道情緒,但要想定義或解釋它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實際上,情緒體驗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由4個部分組成:

1.感受:比如焦急、擔心、激動、恐懼、感激、祥和等

2.身體感覺:如緊繃、放鬆、沉重、溫暖、心跳加速等

3.想法:對刺激事件的評價,和對感受的評價

4.行為:面部表情:聳肩、皺眉,肢體表情:握緊拳頭、擁抱等

舉個例子: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面這幅圖中,這個人的情緒體驗是:

1.感受:孤獨、愧疚、害怕

2.身體感覺:沉重、冰冷、發抖

3.想法:我錯了,我想躲起來或者消失不見

4.行為:捂著頭蜷縮在角落裡,緊閉雙眼

在這四個部分中,感受通常不是一個接一個地襲來,而是好幾個交織在一起,瀰漫在心上,“剪不斷、理還亂”,所以情緒體驗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

傳統上,人們認為情緒是由外在的人事物引起的,只要這些人事物出現,就會勾起你的負面情緒。

其實,外在環境只不過是導火索,而我們內心的一系列想法(由信念系統支持和運轉)才是情緒的真正來源。

舉個例子:

你搭乘公交車,車上人很多,座位已滿。這時你看到一個20多歲的女生坐在椅子上,臉望著窗外,旁邊站著一個老人。這個時候,如果你內心冒出一股怒過,是很自然的吧?這位年輕女生居然不給老人讓座,這引起了你的憤怒。

可是如果你得知,這個女孩剛從醫院出來,被醫生診斷為不治之症,現在你的情緒又是怎樣的?恐怕你會覺得很同情吧。

完全一樣的行為,引起完全不一樣的情緒,說明事情本身並不決定情緒,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信念和價值觀才是源頭。前者你會認為,年輕人應該給老人讓座,所以如果有人觸犯了這一標準,你便會感到憤怒。後者你會認為,年紀輕輕得重病很慘,你會覺得很同情。

知道了這些有什麼用呢?

它會幫助我們建立起對情緒的正確認知。

感受和身體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如果認為自己不應該悲傷、不應該激動,本質上就是在否定生命、否定自己的體驗。對待感受和身體感覺,最好的方式是接納。

同時,為了把事情處理得更妥當,想法和行為則可以更靈活、更具彈性,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從現在開始,請樹立一個觀念:接納你的感受和身體感覺,調整你的信念系統和行為。

"

1.生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情緒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大家看到這幅圖有什麼感受?有沒有感覺:這就是我的日常啊。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大多是這個主題:生活就像一團亂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

而你又不可能快刀斬亂麻,只好任由小疙瘩縈繞在心頭。

於是就成為各種情緒的導火索,解不開的小疙瘩變成解不開的小情緒。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情緒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子思在《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如今許多自媒體也站出來引導:穩定的情緒,是人最好的教養;要和情緒穩定的人結婚。

村上春樹也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很符合日本含蓄內斂的文化)。

許多人就算沒有看過《舞!舞!舞!》,偶然間看到這句話,也會把它懷揣在心間。

固然它讓我們看清,長大就是一個把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但同時它也詩意地透露了我們對成熟、從容、淡定向前的渴望。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2.大多數人對情緒缺乏正確的認知

儘管如此,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好像沒有太多的改變。

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一般人對待情緒有許多誤區,我們先來看看比較常見的做法:

發洩:對親近的人發洩、瘋狂購物、亂扔亂砸東西、暴飲暴食

壓抑:隱藏在心裡,以為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

逃避:刷某音、煲肥皂劇、工作狂,讓自己忙起來不去想相關的事情

這三種途徑都沒有效果,我們也逐個進行分析。

首先是發洩。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十分影響人際關係,如果一直重複這種行為模式,別人都怕你了,傷人傷己。而像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些具有強迫性重複傾向,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過後反而更懊悔,有後遺症。

其次壓抑。這個要著重說明一下,因為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著含蓄、以和為貴的基因,不喜歡抒發自己的感受,是壓抑情緒的天才。

但是別以為壓著情緒,它自己就會溜走。情緒無法流動,反倒纏你越久,不快樂像背景音樂般循環播放。長久積壓在心裡,相貌也會發生變化,老話說“相由心生”其實是有道理的。

許多嚴重的心理或生理問題也會由此引發。當我們產生的負面情緒,最先攻擊到的是身體器官的免疫系統,由此導致不同疾病的產生,比如腸胃疾病多數由吃力、緊張引起,長期頭痛是由於壓力、好強所致。

此外,千萬不要以為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每個人都是很有智慧的,尤其是小孩,對於情緒的感知力更強。當你憋著一股難受,周圍便形成了一個被汙染的能量場,別人稍微走近就能感到難受。

最後是逃避。逃避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情緒仍然會追著你不放。當你從“世外桃源”走出來後,那暫時潛伏的困擾又浮上心頭,此時便能清晰地體會“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感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情緒呢?

一般人對情緒感知並不那麼敏銳,許多人只知道自己不開心,但不知道這份不開心的具體感受是什麼。

其實不開心只是負面情緒的統稱,它不是某種情緒。這也說明許多人對自己的內心發生什麼知之甚少。

每個人都知道情緒,但要想定義或解釋它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實際上,情緒體驗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由4個部分組成:

1.感受:比如焦急、擔心、激動、恐懼、感激、祥和等

2.身體感覺:如緊繃、放鬆、沉重、溫暖、心跳加速等

3.想法:對刺激事件的評價,和對感受的評價

4.行為:面部表情:聳肩、皺眉,肢體表情:握緊拳頭、擁抱等

舉個例子: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面這幅圖中,這個人的情緒體驗是:

1.感受:孤獨、愧疚、害怕

2.身體感覺:沉重、冰冷、發抖

3.想法:我錯了,我想躲起來或者消失不見

4.行為:捂著頭蜷縮在角落裡,緊閉雙眼

在這四個部分中,感受通常不是一個接一個地襲來,而是好幾個交織在一起,瀰漫在心上,“剪不斷、理還亂”,所以情緒體驗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

傳統上,人們認為情緒是由外在的人事物引起的,只要這些人事物出現,就會勾起你的負面情緒。

其實,外在環境只不過是導火索,而我們內心的一系列想法(由信念系統支持和運轉)才是情緒的真正來源。

舉個例子:

你搭乘公交車,車上人很多,座位已滿。這時你看到一個20多歲的女生坐在椅子上,臉望著窗外,旁邊站著一個老人。這個時候,如果你內心冒出一股怒過,是很自然的吧?這位年輕女生居然不給老人讓座,這引起了你的憤怒。

可是如果你得知,這個女孩剛從醫院出來,被醫生診斷為不治之症,現在你的情緒又是怎樣的?恐怕你會覺得很同情吧。

完全一樣的行為,引起完全不一樣的情緒,說明事情本身並不決定情緒,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信念和價值觀才是源頭。前者你會認為,年輕人應該給老人讓座,所以如果有人觸犯了這一標準,你便會感到憤怒。後者你會認為,年紀輕輕得重病很慘,你會覺得很同情。

知道了這些有什麼用呢?

它會幫助我們建立起對情緒的正確認知。

感受和身體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如果認為自己不應該悲傷、不應該激動,本質上就是在否定生命、否定自己的體驗。對待感受和身體感覺,最好的方式是接納。

同時,為了把事情處理得更妥當,想法和行為則可以更靈活、更具彈性,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從現在開始,請樹立一個觀念:接納你的感受和身體感覺,調整你的信念系統和行為。

總覺得心累,哪還有力氣賺錢,成年人該如何對待情緒?

3.接納身體感覺,做情緒覆盤日記

如何深入到情緒的源頭,提高自己對情緒的調控力呢?

晴天結合身心靈以及NLP學說,給出的藥方是:接納感受和身體感覺,做好情緒覆盤日記。

我們的信念大部分時候都潛藏在潛意識之下,平常很難看到它浮出水面。

而情緒就是潛意識信念的最好信差,每一次的情緒,都在提醒你看到它背後信念。

生活中別人的行為令你感到生氣或不滿,其實也只是別人的行為不符合你信念的標準。

所以每一次情緒到來的時候,不要再去抗拒或逃避,願意觸碰它、直面它的存在,全然地接納你的感受。

什麼叫做全然地接納?就是無論你產生怎樣的情緒,你都歡迎它、允許它的存在,帶著這份允許的態度,把一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和它待一會,看看它的變化。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打個比方,一個小孩總是對你惡作劇,你越厭惡、反抗越激烈,這個小孩更有可能變本加厲。但如果你安靜地讓他惡作劇,不反抗也不喜歡,很快他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不再對你惡作劇。

情緒就像是喜歡惡作劇、擁有很大力量的小孩,不被它掌控的方法就是接納它。《奇蹟課程》裡面有一句話切中這個要點:凡抵制的必持續,凡靜觀的必消融。

如果可以,事後可以做好情緒覆盤日記:

我今天經歷了什麼樣的情緒?這份情緒強度是多少(1-10打分)

這份情緒帶給我的感受和身體感覺是什麼?

它使我產生了什麼想法(畫面)和行為?

這次情緒是想提醒我什麼?它背後的信念是什麼?

這個信念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這個信念合理嗎?不合理的地方是什麼?

這個信念的對立面是否能夠成立,有什麼支持的證據?

我完整地舉個例子:

你今天要上臺發表演講,離站上講臺還有1小時,你感覺身體緊繃、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心裡十分緊張。

你越想讓自己冷靜下來,身體越不聽話。此時你可以做的是找個不被打擾的地方(衛生間),什麼都別想,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的身體感受,任由這份強大的能量流過身體。

當這份情緒能量達到最頂峰的後,它會慢慢減弱直至消失。然後你再上去演講,會發現自己平靜了許多。

事後,你可以進行一個完整的情緒覆盤日記,此處給出一個簡化的參考例子:

今天我經歷了緊張、害怕的情緒,這份情緒很強烈,可以打9分。

它讓我的身體緊繃、手心出汗、心跳加速

我採取的措施是到全然地接納這份感受,讓情緒流過我的身體,事後演講很平靜。

這份如此緊張的情緒說明我很想做好這次演講。

它背後的信念是我害怕失敗。

這個信念的根源是以前我演講失敗被人嘲笑。

這個信念合理嗎?

不合理,我還可以這樣解讀失敗:不存在所謂的失敗,只有不斷地試錯,從錯誤中總結經驗。

.....

(形式、內容都可以變化,自己腦補)

接納和覆盤是兩個強大的武器,它們能能極大幅度提高你對情緒的感知度,並且能深入情緒的源頭,覺察到自己的潛藏信念,因為“覺察”是一切改變的第一步

我是晴天,專注於心理學、思維升級、職場成長,一起學習,成為一個有趣且可愛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