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與人類翻譯,到底誰不可取代?'

英語 技術 文章 詩歌 人工智能 數據庫 散文 潤界本地化 2019-08-06
"
"
機器翻譯與人類翻譯,到底誰不可取代?

翻譯發展至今已經存在幾千年,之所以長盛不衰是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翻譯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如今崛起的機器翻譯雖給翻譯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神經網絡翻譯較於之前基於實例和規則的機器翻譯,在譯文質量方面取得恆很大的進步,但相較於專業的高端翻譯人才,兩者之間的譯文質量還差很多。

儘管機器翻譯發展迅猛,不同語言、不同類型的翻譯準確性浮動較大,針對結構比較相似、單詞意思完整對應、具有一定轉換規律的語言,機器翻譯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人類譯員只需要少量的編輯修改,就可以做正式的翻譯文本使用。但對於結構差異較大、概念對應不整齊的語言,比如漢語和英語,機器翻譯還有更多上升的空間,此外在小說、詩歌、散文、喜劇、相聲等文學類題材的機器翻譯質量還很差。

此外機器翻譯還存在中很多盲點,而這些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克服的,針對目前的機器翻譯,用戶想要利用機器翻譯設備進行交流,為提高翻譯結果的準確性,就必須使用結構最簡單、語法最完整、用詞最基礎的語言,想要順暢無誤的實現自然語言的處理,恐怕還需要不斷的發展。

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一個單詞可以表現出多種意思,譯者憑藉自身的經驗可以準確的判斷,例如mission一詞,在中文中表示“使命”“使團”等意思,可是要準確的翻譯為漢語,譯者就必須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而交給機器翻譯,其通常會根據統計得出的概率,選擇最常見的那個意思,而這往往會出差錯。

此外在一些關於機器翻譯的文章稱,在對法律文獻等比較正規的語言翻譯時,機器翻譯相對準確性較高。這是由於歐洲語言的結構比較相似,不需要太多結構調整,然而將英文轉換為中文就不得不考慮其中的結構問題,如何將英文的複雜結構變為漢語的簡單結構,人類譯員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技術進行調整,但機器翻譯依靠其背後的語料數據庫,本身就缺乏邏輯分析能力,也就難以將複雜結構轉化為有意義的簡單結構。同時由於中文的語言表達習慣獨具特色,想要將之完全的翻譯成英語,也需要細細參透文字之外的含義。

此外,翻譯結果的質量除了與譯員有關係外,當提供的源文件質量比較低劣時,對於其中出現的不嚴謹的表達,人類譯員會主動同客戶交流溝通,從而主動避免質量問題,然而機器卻無法辨別文章的質量好壞,只會單純地進行翻譯。因此有才能的譯者無需擔心,在未來會因機器翻譯失業,只有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實力,積極拓展眼界和翻譯技術,藉助現代技術的力量提升自我。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