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驗證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英國 不完美媽媽 倫敦 演講 阿呦木哇嘎 2019-05-27

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並非毫無根據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佔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佔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入“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後的性格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所以說,三歲看大確實有一定的科學根據。

現在再看看7歲看老。

兒童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2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30%則在7~17歲間獲得。不僅智力如此,身體的發育和性格的形成,其大部分也均在7歲前完成。因此,孩子從胎兒到7歲前這一段時期,就是人生的黃金期——萌芽期。

以7歲作為萌芽期的結束標誌,是因為人在發展到這個時間點上以後,生理、心理,體力和智力都達到了一個成型的階段。以識字為例,人到7歲的時候,大腦才具備比較成熟的能力。

也就是說,7歲以前,兒童的智力已經逼近成熟了,可見7歲前的成長過程,對兒童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學習早教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卓越父母指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