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百萬人反對,英國女王為何依然批准議會“關門”?'

""海外網評:百萬人反對,英國女王為何依然批准議會“關門”?

英國民眾反對議會休會。(圖源:環球網)

隨著英國10月31日“脫歐”期限日益臨近,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8月28日向女王提出請求,要求議會從9月第二週起休會直至10月14日,並獲得女王批准。休會期間,英國議會無法討論和通過法案,議員希望通過立法反對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變得更加渺茫,英國“硬脫歐”可能性大增。

約翰遜這一做法引發英國民間和政界人士的強烈批評。就在暫停議會的消息公佈幾小時後,大批民眾聚集在英國各大城市中心舉行抗議活動,有超過100萬人在一份要求政府不要安排議會休會的請願上簽名。保守黨後座議員多米尼克格里夫,稱鮑里斯此舉為“令人髮指的舉動”。

英國素有“憲政之母”之稱,其所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已成為世界政治體制中的一個樣本。如今,為何出現了被工黨副黨魁沃特森稱之為“民主醜聞”的議會休會事件?

這就要先從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說起。休會是英國君主根據樞密院的建議行使的一項特權。英國保持這一程序已有一個多世紀。在英國現代憲政體制下,英國女王只有被諮詢的權利、提供意見的權利和警告的權利。因此,實際操作中,則是政府建議君主使議會休會,君主則在按照程序“俯允所請”。即,英國女王哪怕不贊同議會休會,也只能選擇答應。

當然,英國議會也不是沒有反擊的機會。根據英國憲法,立法權歸於議會,行政權歸於政府,司法權則相對獨立。也就是說,英國議員可以訴諸法庭,針對向女王提出建議的首相展開司法複核,來決定這樣的建議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休閉議會”可能會被推翻。

不過,議會能否在短時間能完成繁瑣的司法複核程序依然存疑。根據英國三權分立制度,在實際運作中,行政權和立法權一直有交叉混合之處,相對獨立的司法機構的裁定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議會和政府的權力格局。比如,2016年公投結果出來後,英國普通公民吉娜·米勒獨自向高等法院挑戰英國政府,要求議會而不是政府,作為脫歐事宜的最終權力機關。她的勝訴使得昔日的梅政府可以獨自操作“脫歐”進程,轉為必須獲得議會通過。這也間接導致了無力解決議會和政府向左意見的梅政府的倒臺。

這也因此牽扯出另一個問題,為何在“脫歐”這樣關乎英國國計民生的大事上,英國沒有任何法律條文可以遵循,法院裁定或者政客向女王的請願能夠影響“脫歐”進程?這與英國無成文憲法有關。英國的憲法不是條文法,而是憲法性文件,這也意味著,遇到無先例可循的事物時,如何釋法成為關鍵。政客們也就忙於尋找自身政策的合法性。

2016年“脫歐”公投後,憲法沒有規定英國政府必須遵循公投結果,但為了保住執政地位,保守黨決定遵循“民意”,並稱遵循公投具有合法性;憲法沒有規定英國首相必須要在不信任案落敗後辭職,因此工黨希望女王可以在不信任案通過,約翰遜拒絕辭職時,對其解職。畢竟,理論上,政府是“女王陛下的政府”,女王依然是國家元首,尋求女王對政策的認可也是解釋自身政策合法性的方式之一。正如英國牛津大學政治歷史專家拉里·西登託普爵士所說:“英國不成文憲法的靈活性讓英國很容易做出離開歐盟的決定,但其靈活性也正是脫歐過程如此複雜的原因。”當然,英國曆史學家夏馬就曾建議,英國是否可以改成成文憲法,但這就涉及憲法大翻修的龐大工程,同時也威脅了英國數百年來的傳統。

數百年來,英國依靠不成文憲法確立了自己“憲法之母”的地位,如今,在“脫歐”問題上,這部憲法卻成為政客鑽空子的庇護所。在各政黨堅持己見,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的當下,政客們假借“民主”而上演的鬧劇,不知何時才能終結。(海外網評論員 戴尚昀)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