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這個合作新機制,為中日關係改善注入柔性力量

海外網評:這個合作新機制,為中日關係改善注入柔性力量

6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阪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圖源:新華社)

6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本大阪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兩國領導人在會談中達成了十點共識。其中,年內啟動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關心“會不會有更多日本電影進入中國院線”。

日本經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近日在中國的首映賺足了眼球,上映僅7天電影票房就超過了3億人民幣,中日人文交流的巨大需求由此可見一斑。雖然目前還不能確認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的細節,但隨著該機制的啟動,相信中日將掀起人文交流合作的熱潮。

人文交流在對外關係關係中並不少見,但中外人文交流稱得上“機制”,而且被冠以“高級別”定性的卻並不多,此前中國只與俄羅斯、美國、英國、歐盟、法國、印尼、南非、德國、印度建立了九大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

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通常由副總理級別的國家領導人擔任中方委員會主席,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各層次的對外人文交流管道,覆蓋教育、科技、文化、旅遊、青年等多領域。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具有極強的示範帶頭作用,有利於形成一個高層支持、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中日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傳統上一脈相承。用日本駐華大使橫井裕的話說,很多日本人對中國的古典文學耳熟能詳,日本學生對杜甫的《春望》等唐詩非常熟悉。這就意味著,中日做好人文交流合作有十分優越的條件和極為豐富的資源。

而回顧建交以來的中日關係,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確曾掀起人文交流的爆發式熱潮。20世紀80年代,《追捕》《生死戀》《姿三四郎》《血疑》等大量日本電影電視劇湧入中國,日本三千青年訪華更成為戰後中日關係史中的佳話。這些中日人文交流的生動場景,留下了人們關於中日關係“蜜月期”的深刻印記。

在中日關係重回正軌的當前,挖掘兩國在歷史上的文化共同點,拉近文化上的情感,具有格外特殊的意義。中日雖然在“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上已達成政治共識,但要把這種政治共識擴展為兩國社會各界的共同認知,轉化為兩國人民的自覺行動仍需久久為功,國民感情的障礙是中日關係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坎。期待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能夠掀起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人文交流合作,為中日關係改善發展注入一份柔性而堅韌的力量。(海外網評論員 毛莉 戴尚昀)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