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正如蔣委員長死扛日本的進攻,撐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變化,美國當時也一樣,仗打的跟屎一樣,不過一直死扛著,(這些年研究發現英國指揮官可能是同情美國人,而且他自己在美國有投資,所以仗才打那麼爛,後來那個英國指揮官也被撤職回國差點被抓起來,英國國內也發現他可能是美國間諜),後來法國開始支持美國,而且印度也在鬧事,英國被迫在美國和印度之間選一個,後來選了印度,乾脆在美國撤兵了。美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就革命成功了。

我們以往看故事書,每次看到王子殺掉了巨龍營救了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生活本身卻不這麼浪漫,因為永遠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等著大家,“接下來呢?”

接下來美國就掉坑裡了。

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並沒有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大批有錢人跑掉了。這個好理解,我們歷史書上說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英國,其實真實情況複雜的多。新大陸的老百姓並不是全部反對,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嘛,很多人是要跟英國人做買賣的,鬧起來對他們沒啥好處。

所以獨立戰爭之後這批人賣了房子帶著錢直接回英國去了,還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去,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這些跑到加拿大的親英分子在那裡積極籌備訓練民兵,隨時準備反攻美國。也就有了後來的加拿大民兵“1812年火燒白宮”的事,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加拿大民兵給潑上油燒的黑乎乎,美國人怒不可遏,用白灰刷白了,終於好多了,然後就成了白宮。

其次貿易受到了大幅影響。在獨立前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英國,現在英國要封鎖死美國,那個感覺就是“龜兒子你不是不服管教嗎?那就滾,再也別進家門”,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英國隨後對美國進行經濟封鎖,當時美國經濟的支柱是兩項業務,北方打漁南方種菸草,但是美國人的漁場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加拿大是英國的底盤,英國人說龜兒子你離家出走就別到爹這裡來打漁,美國北方打漁業和造船業立刻就垮了。


"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正如蔣委員長死扛日本的進攻,撐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變化,美國當時也一樣,仗打的跟屎一樣,不過一直死扛著,(這些年研究發現英國指揮官可能是同情美國人,而且他自己在美國有投資,所以仗才打那麼爛,後來那個英國指揮官也被撤職回國差點被抓起來,英國國內也發現他可能是美國間諜),後來法國開始支持美國,而且印度也在鬧事,英國被迫在美國和印度之間選一個,後來選了印度,乾脆在美國撤兵了。美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就革命成功了。

我們以往看故事書,每次看到王子殺掉了巨龍營救了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生活本身卻不這麼浪漫,因為永遠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等著大家,“接下來呢?”

接下來美國就掉坑裡了。

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並沒有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大批有錢人跑掉了。這個好理解,我們歷史書上說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英國,其實真實情況複雜的多。新大陸的老百姓並不是全部反對,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嘛,很多人是要跟英國人做買賣的,鬧起來對他們沒啥好處。

所以獨立戰爭之後這批人賣了房子帶著錢直接回英國去了,還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去,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這些跑到加拿大的親英分子在那裡積極籌備訓練民兵,隨時準備反攻美國。也就有了後來的加拿大民兵“1812年火燒白宮”的事,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加拿大民兵給潑上油燒的黑乎乎,美國人怒不可遏,用白灰刷白了,終於好多了,然後就成了白宮。

其次貿易受到了大幅影響。在獨立前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英國,現在英國要封鎖死美國,那個感覺就是“龜兒子你不是不服管教嗎?那就滾,再也別進家門”,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英國隨後對美國進行經濟封鎖,當時美國經濟的支柱是兩項業務,北方打漁南方種菸草,但是美國人的漁場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加拿大是英國的底盤,英國人說龜兒子你離家出走就別到爹這裡來打漁,美國北方打漁業和造船業立刻就垮了。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而且英國開始不進口美國種的菸草,這就悲劇了,總不能自己吸吧,美國最重要的外貿品菸草貿易也蕭條了。

當時英國的意思很清楚,先封鎖幾年,等解決了印度,回過頭來再收拾你。

不過後來印度終於穩定了,拿破崙起來了,英國人又去對付拿皇,一次又一次地組織反法同盟,焦頭爛額。等到拿皇被流放,法國徹底踏實了,俄國人又起來了,英國回頭一看,美國已經成立了聯邦,英國評估了下,發現再打美國成本可能太高,而且可能便宜了俄國,就沒再想這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花費太大,欠錢太多,戰後需要提高老百姓賦稅來還錢。所以當初美國老百姓為了抵制英國對他們徵稅起來反抗,現在英國人走了,稅負更高了,你說美國老百姓的內心是不是覺得日了吉娃娃了?

所以仗打完了,事情卻越來越糟,那種感覺就好像王子和公主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在了一起,但是公主驚訝地發現王子是個同性戀。美國也一樣,離開英國爹之後沒走幾步就走不下去了。

各州風起雲湧,有的州稅負太高,老百姓準備再一次造政府的反,有的州給其他州設立了高關稅,準備學習民國或者印度,以鄰為壑。還有一些州覺得原來英國也挺好,要不把英國叫回來吧,給爹認個錯,說不定爹還會不計前嫌垃圾回收呢。


"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正如蔣委員長死扛日本的進攻,撐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變化,美國當時也一樣,仗打的跟屎一樣,不過一直死扛著,(這些年研究發現英國指揮官可能是同情美國人,而且他自己在美國有投資,所以仗才打那麼爛,後來那個英國指揮官也被撤職回國差點被抓起來,英國國內也發現他可能是美國間諜),後來法國開始支持美國,而且印度也在鬧事,英國被迫在美國和印度之間選一個,後來選了印度,乾脆在美國撤兵了。美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就革命成功了。

我們以往看故事書,每次看到王子殺掉了巨龍營救了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生活本身卻不這麼浪漫,因為永遠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等著大家,“接下來呢?”

接下來美國就掉坑裡了。

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並沒有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大批有錢人跑掉了。這個好理解,我們歷史書上說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英國,其實真實情況複雜的多。新大陸的老百姓並不是全部反對,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嘛,很多人是要跟英國人做買賣的,鬧起來對他們沒啥好處。

所以獨立戰爭之後這批人賣了房子帶著錢直接回英國去了,還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去,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這些跑到加拿大的親英分子在那裡積極籌備訓練民兵,隨時準備反攻美國。也就有了後來的加拿大民兵“1812年火燒白宮”的事,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加拿大民兵給潑上油燒的黑乎乎,美國人怒不可遏,用白灰刷白了,終於好多了,然後就成了白宮。

其次貿易受到了大幅影響。在獨立前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英國,現在英國要封鎖死美國,那個感覺就是“龜兒子你不是不服管教嗎?那就滾,再也別進家門”,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英國隨後對美國進行經濟封鎖,當時美國經濟的支柱是兩項業務,北方打漁南方種菸草,但是美國人的漁場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加拿大是英國的底盤,英國人說龜兒子你離家出走就別到爹這裡來打漁,美國北方打漁業和造船業立刻就垮了。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而且英國開始不進口美國種的菸草,這就悲劇了,總不能自己吸吧,美國最重要的外貿品菸草貿易也蕭條了。

當時英國的意思很清楚,先封鎖幾年,等解決了印度,回過頭來再收拾你。

不過後來印度終於穩定了,拿破崙起來了,英國人又去對付拿皇,一次又一次地組織反法同盟,焦頭爛額。等到拿皇被流放,法國徹底踏實了,俄國人又起來了,英國回頭一看,美國已經成立了聯邦,英國評估了下,發現再打美國成本可能太高,而且可能便宜了俄國,就沒再想這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花費太大,欠錢太多,戰後需要提高老百姓賦稅來還錢。所以當初美國老百姓為了抵制英國對他們徵稅起來反抗,現在英國人走了,稅負更高了,你說美國老百姓的內心是不是覺得日了吉娃娃了?

所以仗打完了,事情卻越來越糟,那種感覺就好像王子和公主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在了一起,但是公主驚訝地發現王子是個同性戀。美國也一樣,離開英國爹之後沒走幾步就走不下去了。

各州風起雲湧,有的州稅負太高,老百姓準備再一次造政府的反,有的州給其他州設立了高關稅,準備學習民國或者印度,以鄰為壑。還有一些州覺得原來英國也挺好,要不把英國叫回來吧,給爹認個錯,說不定爹還會不計前嫌垃圾回收呢。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國家危難之際,就要說到我們的漢密爾頓同志了,有些國家比較幸運,就是在關鍵時候有個彆強人牢牢地把握住了列車的方向,有些國家倒黴,就是那種下坡的時候領導狠狠踩了一腳油門,而且後者是主流,這也是為啥絕大部分國家很垃圾的原因。

漢密爾頓在美國國父裡有點像韓信蕭何那個角色,是那種幹活能力強而且思考國家未來架構的人。而華盛頓,類似於劉邦,是個天生的領導,領導嘛,自己啥也不會,你們去看華盛頓打仗,打的要多矬有多矬,連美國人自己都不提華盛頓將軍的帶兵能力,後來有法國人幫忙才徹底贏得戰爭,你們再去看他施政,也基本上沒做啥,主要是靠漢密爾頓,華盛頓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威儀,指出方向,平衡各方勢力,不至於各方沒法談打起來,對,真正的領導就是幹這些的。

這裡就有個問題,美國有些啥派系呢需要華盛頓來平衡?

主要分成兩派,第一派是他的親密戰友漢密爾頓,另一派是他的另一個親密戰友傑斐遜。咱們先說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在中國不咋提,但是在美國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他的頭像被印在了美元上,相比較禿頂而雙下巴的富蘭克林,和滿口假牙表情詭異的華盛頓,年紀輕輕鼻樑高挺的漢密爾頓無論氣質還是形象都是美國國父裡中最能看的,咱們上兩張圖,大家體會下:

這是富蘭克林:


"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正如蔣委員長死扛日本的進攻,撐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變化,美國當時也一樣,仗打的跟屎一樣,不過一直死扛著,(這些年研究發現英國指揮官可能是同情美國人,而且他自己在美國有投資,所以仗才打那麼爛,後來那個英國指揮官也被撤職回國差點被抓起來,英國國內也發現他可能是美國間諜),後來法國開始支持美國,而且印度也在鬧事,英國被迫在美國和印度之間選一個,後來選了印度,乾脆在美國撤兵了。美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就革命成功了。

我們以往看故事書,每次看到王子殺掉了巨龍營救了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生活本身卻不這麼浪漫,因為永遠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等著大家,“接下來呢?”

接下來美國就掉坑裡了。

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並沒有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大批有錢人跑掉了。這個好理解,我們歷史書上說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英國,其實真實情況複雜的多。新大陸的老百姓並不是全部反對,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嘛,很多人是要跟英國人做買賣的,鬧起來對他們沒啥好處。

所以獨立戰爭之後這批人賣了房子帶著錢直接回英國去了,還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去,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這些跑到加拿大的親英分子在那裡積極籌備訓練民兵,隨時準備反攻美國。也就有了後來的加拿大民兵“1812年火燒白宮”的事,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加拿大民兵給潑上油燒的黑乎乎,美國人怒不可遏,用白灰刷白了,終於好多了,然後就成了白宮。

其次貿易受到了大幅影響。在獨立前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英國,現在英國要封鎖死美國,那個感覺就是“龜兒子你不是不服管教嗎?那就滾,再也別進家門”,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英國隨後對美國進行經濟封鎖,當時美國經濟的支柱是兩項業務,北方打漁南方種菸草,但是美國人的漁場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加拿大是英國的底盤,英國人說龜兒子你離家出走就別到爹這裡來打漁,美國北方打漁業和造船業立刻就垮了。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而且英國開始不進口美國種的菸草,這就悲劇了,總不能自己吸吧,美國最重要的外貿品菸草貿易也蕭條了。

當時英國的意思很清楚,先封鎖幾年,等解決了印度,回過頭來再收拾你。

不過後來印度終於穩定了,拿破崙起來了,英國人又去對付拿皇,一次又一次地組織反法同盟,焦頭爛額。等到拿皇被流放,法國徹底踏實了,俄國人又起來了,英國回頭一看,美國已經成立了聯邦,英國評估了下,發現再打美國成本可能太高,而且可能便宜了俄國,就沒再想這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花費太大,欠錢太多,戰後需要提高老百姓賦稅來還錢。所以當初美國老百姓為了抵制英國對他們徵稅起來反抗,現在英國人走了,稅負更高了,你說美國老百姓的內心是不是覺得日了吉娃娃了?

所以仗打完了,事情卻越來越糟,那種感覺就好像王子和公主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在了一起,但是公主驚訝地發現王子是個同性戀。美國也一樣,離開英國爹之後沒走幾步就走不下去了。

各州風起雲湧,有的州稅負太高,老百姓準備再一次造政府的反,有的州給其他州設立了高關稅,準備學習民國或者印度,以鄰為壑。還有一些州覺得原來英國也挺好,要不把英國叫回來吧,給爹認個錯,說不定爹還會不計前嫌垃圾回收呢。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國家危難之際,就要說到我們的漢密爾頓同志了,有些國家比較幸運,就是在關鍵時候有個彆強人牢牢地把握住了列車的方向,有些國家倒黴,就是那種下坡的時候領導狠狠踩了一腳油門,而且後者是主流,這也是為啥絕大部分國家很垃圾的原因。

漢密爾頓在美國國父裡有點像韓信蕭何那個角色,是那種幹活能力強而且思考國家未來架構的人。而華盛頓,類似於劉邦,是個天生的領導,領導嘛,自己啥也不會,你們去看華盛頓打仗,打的要多矬有多矬,連美國人自己都不提華盛頓將軍的帶兵能力,後來有法國人幫忙才徹底贏得戰爭,你們再去看他施政,也基本上沒做啥,主要是靠漢密爾頓,華盛頓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威儀,指出方向,平衡各方勢力,不至於各方沒法談打起來,對,真正的領導就是幹這些的。

這裡就有個問題,美國有些啥派系呢需要華盛頓來平衡?

主要分成兩派,第一派是他的親密戰友漢密爾頓,另一派是他的另一個親密戰友傑斐遜。咱們先說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在中國不咋提,但是在美國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他的頭像被印在了美元上,相比較禿頂而雙下巴的富蘭克林,和滿口假牙表情詭異的華盛頓,年紀輕輕鼻樑高挺的漢密爾頓無論氣質還是形象都是美國國父裡中最能看的,咱們上兩張圖,大家體會下:

這是富蘭克林: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這是漢密爾頓:


"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正如蔣委員長死扛日本的進攻,撐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變化,美國當時也一樣,仗打的跟屎一樣,不過一直死扛著,(這些年研究發現英國指揮官可能是同情美國人,而且他自己在美國有投資,所以仗才打那麼爛,後來那個英國指揮官也被撤職回國差點被抓起來,英國國內也發現他可能是美國間諜),後來法國開始支持美國,而且印度也在鬧事,英國被迫在美國和印度之間選一個,後來選了印度,乾脆在美國撤兵了。美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就革命成功了。

我們以往看故事書,每次看到王子殺掉了巨龍營救了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生活本身卻不這麼浪漫,因為永遠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等著大家,“接下來呢?”

接下來美國就掉坑裡了。

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並沒有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大批有錢人跑掉了。這個好理解,我們歷史書上說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英國,其實真實情況複雜的多。新大陸的老百姓並不是全部反對,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嘛,很多人是要跟英國人做買賣的,鬧起來對他們沒啥好處。

所以獨立戰爭之後這批人賣了房子帶著錢直接回英國去了,還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去,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這些跑到加拿大的親英分子在那裡積極籌備訓練民兵,隨時準備反攻美國。也就有了後來的加拿大民兵“1812年火燒白宮”的事,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加拿大民兵給潑上油燒的黑乎乎,美國人怒不可遏,用白灰刷白了,終於好多了,然後就成了白宮。

其次貿易受到了大幅影響。在獨立前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英國,現在英國要封鎖死美國,那個感覺就是“龜兒子你不是不服管教嗎?那就滾,再也別進家門”,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英國隨後對美國進行經濟封鎖,當時美國經濟的支柱是兩項業務,北方打漁南方種菸草,但是美國人的漁場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加拿大是英國的底盤,英國人說龜兒子你離家出走就別到爹這裡來打漁,美國北方打漁業和造船業立刻就垮了。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而且英國開始不進口美國種的菸草,這就悲劇了,總不能自己吸吧,美國最重要的外貿品菸草貿易也蕭條了。

當時英國的意思很清楚,先封鎖幾年,等解決了印度,回過頭來再收拾你。

不過後來印度終於穩定了,拿破崙起來了,英國人又去對付拿皇,一次又一次地組織反法同盟,焦頭爛額。等到拿皇被流放,法國徹底踏實了,俄國人又起來了,英國回頭一看,美國已經成立了聯邦,英國評估了下,發現再打美國成本可能太高,而且可能便宜了俄國,就沒再想這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花費太大,欠錢太多,戰後需要提高老百姓賦稅來還錢。所以當初美國老百姓為了抵制英國對他們徵稅起來反抗,現在英國人走了,稅負更高了,你說美國老百姓的內心是不是覺得日了吉娃娃了?

所以仗打完了,事情卻越來越糟,那種感覺就好像王子和公主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在了一起,但是公主驚訝地發現王子是個同性戀。美國也一樣,離開英國爹之後沒走幾步就走不下去了。

各州風起雲湧,有的州稅負太高,老百姓準備再一次造政府的反,有的州給其他州設立了高關稅,準備學習民國或者印度,以鄰為壑。還有一些州覺得原來英國也挺好,要不把英國叫回來吧,給爹認個錯,說不定爹還會不計前嫌垃圾回收呢。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國家危難之際,就要說到我們的漢密爾頓同志了,有些國家比較幸運,就是在關鍵時候有個彆強人牢牢地把握住了列車的方向,有些國家倒黴,就是那種下坡的時候領導狠狠踩了一腳油門,而且後者是主流,這也是為啥絕大部分國家很垃圾的原因。

漢密爾頓在美國國父裡有點像韓信蕭何那個角色,是那種幹活能力強而且思考國家未來架構的人。而華盛頓,類似於劉邦,是個天生的領導,領導嘛,自己啥也不會,你們去看華盛頓打仗,打的要多矬有多矬,連美國人自己都不提華盛頓將軍的帶兵能力,後來有法國人幫忙才徹底贏得戰爭,你們再去看他施政,也基本上沒做啥,主要是靠漢密爾頓,華盛頓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威儀,指出方向,平衡各方勢力,不至於各方沒法談打起來,對,真正的領導就是幹這些的。

這裡就有個問題,美國有些啥派系呢需要華盛頓來平衡?

主要分成兩派,第一派是他的親密戰友漢密爾頓,另一派是他的另一個親密戰友傑斐遜。咱們先說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在中國不咋提,但是在美國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他的頭像被印在了美元上,相比較禿頂而雙下巴的富蘭克林,和滿口假牙表情詭異的華盛頓,年紀輕輕鼻樑高挺的漢密爾頓無論氣質還是形象都是美國國父裡中最能看的,咱們上兩張圖,大家體會下:

這是富蘭克林: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這是漢密爾頓: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這件事告訴我們,注意保護髮際線不要出現雙下巴是多麼的重要,不過漢密爾頓跟富蘭克林相比,最大的問題是活的太短,才活了49歲,剛提到的富蘭克林活了84歲,前兩天不知道在哪看到的,說是巴菲特96%的財富是在他60歲以後獲得的,可想而知活的長是多麼的有優勢。而且漢密爾頓是跟別人決鬥死的,非常尷尬,這件事也教育我們,衝動是魔鬼,大家不要學習他。

而且漢密爾頓這樣奠定了美國商業文明的基石,終生為了擁護聯邦而戰鬥到底的神一樣的人物,在故事的開場卻非常尷尬。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爹是誰。

相比於絕大部分美國國父們都出身豪門有錢有閒,漢密爾頓的出身就卑微的不得了,他應該是國父裡起點最低的,而且他也不是出生於美國,他出身於西印度群島。

這是個什麼地方呢?我們前文說過地理大發現,好地方都被又勇又二的西班牙人搶走了,以至於英國到了美洲的時候,只好搶了一些邊邊角角,或者是西班牙人都不屑於去的地方,比如北美那塊地,還有我們剛才提到的西印度群島。在這一帶:


"

本來是想寫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怎麼回事的,因為很多小夥伴想了解下美國的兩黨淵源。準備了幾天這個主題,發現事情必須得回到兩百多年前,因為美國的黨派之爭,不但早於這兩個黨本身,甚至早於建國,還沒有美國,這些政治分歧已經出現,隨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要講黨派,得先說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因為美國後來權力結構,正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形成的,而且獨立戰爭對美國國父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在國父們心裡打下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隨後又施加到了漢密爾頓改變國家的行動上。

首先必須得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一次戰爭。

總共打了八年,磨磨唧唧拖泥帶水打打停停,英軍對北美民兵的優勢是完全碾壓式的,實力差距接近現在美國和阿富汗之間的實力對比,華盛頓的日常就是帶著衣衫襤褸的隊伍到處溜達,英國軍隊在後邊懶懶散散地跟著,雙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英國人好幾次都有機會撲上去把華盛頓的隊伍一舉剿滅,但是就跟故意不作為,一次次讓華盛頓溜走。

而且華盛頓也沒打幾個勝仗,偶爾打了一次,突襲了一次英國的僱傭兵營地,也沒打死幾個人,但是還是被美國史學界大書特書,並且畫成了畫,現在去了美國到處都能看到,就是這張: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正如蔣委員長死扛日本的進攻,撐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變化,美國當時也一樣,仗打的跟屎一樣,不過一直死扛著,(這些年研究發現英國指揮官可能是同情美國人,而且他自己在美國有投資,所以仗才打那麼爛,後來那個英國指揮官也被撤職回國差點被抓起來,英國國內也發現他可能是美國間諜),後來法國開始支持美國,而且印度也在鬧事,英國被迫在美國和印度之間選一個,後來選了印度,乾脆在美國撤兵了。美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就革命成功了。

我們以往看故事書,每次看到王子殺掉了巨龍營救了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生活本身卻不這麼浪漫,因為永遠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等著大家,“接下來呢?”

接下來美國就掉坑裡了。

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並沒有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大批有錢人跑掉了。這個好理解,我們歷史書上說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英國,其實真實情況複雜的多。新大陸的老百姓並不是全部反對,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嘛,很多人是要跟英國人做買賣的,鬧起來對他們沒啥好處。

所以獨立戰爭之後這批人賣了房子帶著錢直接回英國去了,還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去,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這些跑到加拿大的親英分子在那裡積極籌備訓練民兵,隨時準備反攻美國。也就有了後來的加拿大民兵“1812年火燒白宮”的事,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加拿大民兵給潑上油燒的黑乎乎,美國人怒不可遏,用白灰刷白了,終於好多了,然後就成了白宮。

其次貿易受到了大幅影響。在獨立前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英國,現在英國要封鎖死美國,那個感覺就是“龜兒子你不是不服管教嗎?那就滾,再也別進家門”,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英國隨後對美國進行經濟封鎖,當時美國經濟的支柱是兩項業務,北方打漁南方種菸草,但是美國人的漁場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加拿大是英國的底盤,英國人說龜兒子你離家出走就別到爹這裡來打漁,美國北方打漁業和造船業立刻就垮了。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而且英國開始不進口美國種的菸草,這就悲劇了,總不能自己吸吧,美國最重要的外貿品菸草貿易也蕭條了。

當時英國的意思很清楚,先封鎖幾年,等解決了印度,回過頭來再收拾你。

不過後來印度終於穩定了,拿破崙起來了,英國人又去對付拿皇,一次又一次地組織反法同盟,焦頭爛額。等到拿皇被流放,法國徹底踏實了,俄國人又起來了,英國回頭一看,美國已經成立了聯邦,英國評估了下,發現再打美國成本可能太高,而且可能便宜了俄國,就沒再想這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花費太大,欠錢太多,戰後需要提高老百姓賦稅來還錢。所以當初美國老百姓為了抵制英國對他們徵稅起來反抗,現在英國人走了,稅負更高了,你說美國老百姓的內心是不是覺得日了吉娃娃了?

所以仗打完了,事情卻越來越糟,那種感覺就好像王子和公主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在了一起,但是公主驚訝地發現王子是個同性戀。美國也一樣,離開英國爹之後沒走幾步就走不下去了。

各州風起雲湧,有的州稅負太高,老百姓準備再一次造政府的反,有的州給其他州設立了高關稅,準備學習民國或者印度,以鄰為壑。還有一些州覺得原來英國也挺好,要不把英國叫回來吧,給爹認個錯,說不定爹還會不計前嫌垃圾回收呢。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國家危難之際,就要說到我們的漢密爾頓同志了,有些國家比較幸運,就是在關鍵時候有個彆強人牢牢地把握住了列車的方向,有些國家倒黴,就是那種下坡的時候領導狠狠踩了一腳油門,而且後者是主流,這也是為啥絕大部分國家很垃圾的原因。

漢密爾頓在美國國父裡有點像韓信蕭何那個角色,是那種幹活能力強而且思考國家未來架構的人。而華盛頓,類似於劉邦,是個天生的領導,領導嘛,自己啥也不會,你們去看華盛頓打仗,打的要多矬有多矬,連美國人自己都不提華盛頓將軍的帶兵能力,後來有法國人幫忙才徹底贏得戰爭,你們再去看他施政,也基本上沒做啥,主要是靠漢密爾頓,華盛頓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威儀,指出方向,平衡各方勢力,不至於各方沒法談打起來,對,真正的領導就是幹這些的。

這裡就有個問題,美國有些啥派系呢需要華盛頓來平衡?

主要分成兩派,第一派是他的親密戰友漢密爾頓,另一派是他的另一個親密戰友傑斐遜。咱們先說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在中國不咋提,但是在美國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他的頭像被印在了美元上,相比較禿頂而雙下巴的富蘭克林,和滿口假牙表情詭異的華盛頓,年紀輕輕鼻樑高挺的漢密爾頓無論氣質還是形象都是美國國父裡中最能看的,咱們上兩張圖,大家體會下:

這是富蘭克林: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這是漢密爾頓: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這件事告訴我們,注意保護髮際線不要出現雙下巴是多麼的重要,不過漢密爾頓跟富蘭克林相比,最大的問題是活的太短,才活了49歲,剛提到的富蘭克林活了84歲,前兩天不知道在哪看到的,說是巴菲特96%的財富是在他60歲以後獲得的,可想而知活的長是多麼的有優勢。而且漢密爾頓是跟別人決鬥死的,非常尷尬,這件事也教育我們,衝動是魔鬼,大家不要學習他。

而且漢密爾頓這樣奠定了美國商業文明的基石,終生為了擁護聯邦而戰鬥到底的神一樣的人物,在故事的開場卻非常尷尬。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爹是誰。

相比於絕大部分美國國父們都出身豪門有錢有閒,漢密爾頓的出身就卑微的不得了,他應該是國父裡起點最低的,而且他也不是出生於美國,他出身於西印度群島。

這是個什麼地方呢?我們前文說過地理大發現,好地方都被又勇又二的西班牙人搶走了,以至於英國到了美洲的時候,只好搶了一些邊邊角角,或者是西班牙人都不屑於去的地方,比如北美那塊地,還有我們剛才提到的西印度群島。在這一帶:


延續兩百年的美國黨派之爭



那地方主要是在種甘蔗榨糖,白人們沒法在那麼熱的地方勞動,乾點活就容易疲勞而且免疫力下降,輕則感冒發燒,重則吃點好的料理後事,白人得了沒法幹活的病,這可咋整?

於是西印度群島的白人們開始大規模從非洲進口奴隸,黑人怕冷,沒法在美國北部接近加拿大那地方勞動,據說黑人在冷的地方幹活容易死,但是在南方炎熱地區,黑人卻風生水起,而且不怕瘧疾,後來英國人經常把中國勞工也拉到赤道附近去幹活,很快就不行了,因為除了黑人,其他人種都扛不住瘧疾。後來我國幫越南打美國,飽受瘧疾困擾,所以毛主席讓屠呦呦他們研究治療瘧疾的藥,才有了我們熟知的青蒿素。

而漢密爾頓他外公,就是在黑人莊園裡給黑人檢查身體的醫生,當然了,這裡說的檢查不是做X光驗血驗尿檢查視力看看有沒有結石,這裡說的檢查是替奴隸主把關看看奴隸能不能買,幹這個活的。

為啥說他外公呢?因為不知道他爺爺是誰,漢密爾頓他媽是個妖豔賤貨,前後結婚好幾次,姘頭們不計其數,其中一任老公姓“漢密爾頓”,所以後來的美國國父就跟著這人姓了這個姓。但是現在有足夠證據顯示,國父漢密爾頓肯定不是這個老漢密爾頓的孩子,老漢密爾頓也知道,所以從來沒把他當兒子看待。

後來漢密爾頓他媽死後,他走投無路,一個富豪出手相救,收留他去店裡做夥計,他才有機會去大學讀書,而且那個富豪的兒子跟他也成為了一生的好友,奇怪的是,那個富豪的兒子,跟漢密爾頓長得一模一樣,這不禁又讓人覺得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美國史學界普遍覺得這個富豪就是漢密爾頓的親爹。

漢密爾頓上大學的時候正趕上美國獨立戰爭,他隨後參軍,並且在軍隊中結識華盛頓,並且成了華盛頓副官,平時吃住都和華盛頓在一起。而且美國上等人普遍有寫信和記日記的好習慣,現在的信件裡又被挖掘出一堆很尷尬的東東,比如不止一人說漢密爾頓跟華盛頓不止一起吃飯,睡都睡一張床上。。。。。

所以據此很多人又得出結論,非主流說法是他倆有一腿,另一類非主流的說法是漢密爾頓可能是華盛頓的私生子。華盛頓早年意氣風發,要不看書,要不旅遊,肉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然後他就溜達到了西印度群島,在那裡一頓折騰,據美國部分史學家說他染上了梅毒,因此沒了生育能力,而且懷疑很有可能那段時間華盛頓跟漢密爾頓的媽有了一腿。

儘管華盛頓可能染上梅毒沒了生育能力,還好他後來娶了有錢的寡婦,寡婦帶了幾千畝的地和倆娃一起嫁過來,一舉兩得,現在的美國阿林頓國家公墓,埋著美國陣亡了的軍人們,這塊地的一部分就是華盛頓的寡婦媳婦的地。多說一句,那個時代梅毒很常見,尼采,貝多芬他們都有梅毒,那時候不太有辦法防範,而且沒有抗生素,不太好治療。

不過拋開各種陰謀論,有一點是百分百確認的,就是華盛頓和漢密爾頓情同父子,沒有華盛頓的提攜,絕不會有後來的漢密爾頓。

美國內戰結束後,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接下來怎麼搞?”,以漢密爾頓為首的一夥精英形成了一套解決方案。

而且為啥說漢密爾頓偉大呢?因為自從漢密爾頓開始,後發國家就形成了穩定的套路,也就是漢密爾頓寫在他的《製造業報告》裡,後來李斯特在美國逗留的時候反覆抓學習,結合美國經驗,形成了李斯特後來的思想,也就是德國崛起的理論支持,李斯特受漢密爾頓的影響非常大,文章裡經常大段大段引用漢密爾頓的文章內容。

然後李斯特這套邏輯傳到亞洲,啟發了日本,形成東亞模式,隨後又啟發了我國,可以理解成一個兩百年中經濟崛起的《葵花寶典》,主要是下邊的四點,牛逼後發國家都是這麼搞的:

-仿效英國,建立統一的集權國家,廢除內部關稅,建立大規模全國性市場;(後來三個後發國家,美國,德國,新中國是最早解決了這個問題,印度這兩年也在積極解決這個問題)

-徵收外部關稅,保護國內尚處於嬰兒期的工業,抵抗來自發達國家的競爭;也就是說,國內自由競爭,對外先保護,等工業發展起來再放開。

-建立銀行,穩定貨幣並提供商業資金;

-建立大眾教育,加快創新和發明。

如果大家看著眼熟,也正常,因為兩百年的時間,當初比較新穎的這些東西,如今已經成了常識,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強國幾乎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而當初美國奉行這套邏輯的人,就叫“聯邦黨人”,因為剛才那些東西的前提,就是有個中央集權的“聯邦”,所以這夥人就叫“聯邦黨人”,也就是現在共和黨的前身。當然了,後來聯邦黨解散了,現在的共和黨繼承的是聯邦黨的思想,不是直接傳承。

多說一句,很多人看到“中央集權”,就覺得是個壞東西,其實不是,有問題的是“過度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是所有強國必須要點的技能,只有先把這個科技點點了,才會演化出後來的一切,才能集中力量追趕,避免內耗,形成內部市場,比如民國就不是統一內部市場,印度現在還不是。

比如德國強大的開始,是1871年的統一戰爭,日本崛起的基礎,是消滅幕府。所以一般大國都得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能管的太死,也不能完全放任,那樣跟德國之前似的,三百多個小邦,啥也幹不成。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要說了,那方案已經提出來了,美國按照這個邏輯往前走,是不是後來成了世界頭號強國?

早著呢?因為漢密爾頓宿命中的另一個人該上場了,也就是傑斐遜。

傑斐遜是誰?

這個人不得了,他跟漢密爾頓一起成了美國的兩尊神,一個是裡子,一個是面子。

漢密爾頓就是那個裡子,美國的精神就是商業,聯邦,金融,精英治國,防範民主(對,沒寫錯,漢密爾頓他們把民主當洪水猛獸來防範)。

而傑斐遜,就是那個面子,主張自由,民主,人權,此外還有奴隸制,後來第二次獨立戰爭中把奴隸制給丟掉了。

我們現在知道,美國的旗幟叫“民主”,“民主”是左翼旗幟,但是深層次的,美國是個右翼國家,也就是包裹在“民主”裡邊的,是漢密爾頓的右派思想。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納悶了,他們這些主張不矛盾啊,那他們鬧啥鬧?往下說大家就明白了。

傑斐遜,出身弗吉尼亞豪門,十四歲死了爹,當即繼承了五千英畝的土地以及數十名奴隸,現在傑斐遜的故居也是他們弗吉尼亞的一個重要旅遊景區,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傑斐遜作為一個富二代,卻完全不像個富二代,終生手不釋卷,博學的不得了,後來當上了律師,年紀輕輕就通過家族財富和個人努力,躋身弗吉尼亞富豪階層。

我們剛才說了,傑斐遜和漢密爾頓都是華盛頓的左膀右臂,漢密爾頓主要是跑前跑後幹活的,而傑斐遜就是給提供理論武器的,類似華盛頓的政治祕書,從理論角度論證新大陸應該獨立,他天天鼓吹新大陸人民都是自由的人民,不堪忍受英國國王的壓迫,也就是說,傑斐遜擅長鼓動大家一起搞事。

我們現在熟知的“自由、民主、人權”,當時傑斐遜天天在喊,傑斐遜不僅喊,而且還信,後來傑斐遜他們一夥成了現在“民主黨”的前身,傑斐遜本人後來成了他們這一黨的第一個頭目。不過尷尬的是,傑斐遜他們黨絕大部分人都是奴隸主,一群奴隸主聲稱自己熱愛民主和人權,多多少少讓人有些尷尬,不過你只要知道黑人在他們眼裡不算人,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現在英國人走了,漢密爾頓他們要搞個新的聯邦政府,凌駕於十三州上,所以傑斐遜一夥首先跳出來反對,認為聯邦政府會繼續壓迫大家。當時傑斐遜一夥一起罵漢密爾頓,說北美人民費盡千辛萬苦,終於趕走了英王,你們“聯邦黨人”要再搞個國王到我們頭上去?你們怎麼不把英王請回來呢?這明顯違背了“自由”的原則。

“聯邦黨人”認為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現在這個爛攤子發展下去,北美十三州遲早會跟非洲的那些部落似的打起來,得有個中央政府,控制軍隊,防治內亂,統一還國債,傑斐遜他們說那就亂唄,治亂興衰,本來就是歷史的常態,干預它幹嘛?這就是“自由”的代價嘛。

漢密爾頓他們說,要發展工業,發展商業,製造業,金融業,不然就會重演在獨立戰爭中被英國人碾壓的態勢。傑斐遜一夥說你就是個英國人,隨時準備把英國那套搬到新大陸來,製造業工商業不就是剝削人的工具嗎?我們現在這樣種地多好,幹嘛要發展那些玩意,尤其是金融業,傑斐遜恨透了銀行,他覺得這些玩意統統是剝削,是食利。他一直把華爾街稱為“人性墮落的大陰溝”,傑斐遜認為貧富差距會導致窮人的權利受到侵蝕,也就不民主了。

漢密爾頓他們說要廢除奴隸制,傑斐遜他們反而不同意,因為他們說的天賦人權和人人平等都說的是白人,黑人都不是人,跟他們平等啥平等?你會跟你家牛平等嗎?

說到這裡,大家也看出來了,漢密爾頓的聯邦黨代表的是右派金融工業資本家,傑斐遜一夥代表的是左翼民粹田園小清新,你們看看現在的民主黨,就能發現這兩百年裡民主黨儘管黨章變了好幾次,從厭惡黑人變成了強烈支持黑人,但是風格一點都沒變。從國家崛起的角度講,漢密爾頓是對的,可是呢,傑斐遜他們一直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幾乎無往不利。

所以就這麼一直吵來吵去,建立新聯邦政府這事一直在拖著。1783年獨立戰爭就打完了,到了1786年,終於混不下去了,各個州都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比如有的州天天被印第安人修理,有的州老百姓稅負太高要造反,都希望其他州幫忙,所以在漢密爾頓的推動下,大佬華盛頓出來號令諸侯,齊聚費城,坐下來開了個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制憲會議。

制憲會議我們將來慢慢講,今天就說一句,來了55個代表,其中25個是奴隸主,剩下的是放高利貸者、地主、工業主什麼的。

正是在這個會議上,達成了一系列的妥協,比如傑斐遜一黨終於接受了聯邦政府,但是前提是他們的黑奴算3/5個自由人(因為當時認為黑人生產力是3/5個自由人),好處是漢密爾頓他們的目的達成了,毛病是從那以後一直到內戰,美國南方奴隸主們主導了總統選舉、眾議院議長、以及最高法。傑弗遜那個“民主”的目標也達成了,不過聯邦黨人給擺了一堆柵欄,硬生生把傑弗遜目標的雅典式民主搞成了羅馬式共和

不知道什麼叫雅典式民主?

就是雅典的奴隸主們到一個場子裡大家一起投票,聲音大或者投票的人多說了算。舉個例子,大家知道那個蘇格拉底吧。當時古希臘人信教嘛,天天給神搞祭祀,蘇格拉底作為一個哲學家,覺得這不扯淡嗎 ,你們天天賄賂神,那神和妓女有啥差別,不給錢就不上鍾,低俗,所以他自己發明了一個神,這個神不需要祭祀,然後他就被大家民主決策當作異教徒處死了。

美國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搞的是羅馬式的代議制,也就是老百姓人多選票多,但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所以萬一老百姓投票均平富怎麼辦?萬一老百姓投票要投死蘇格拉底怎麼辦?所以設置了複雜的防火牆,由精英替老百姓來決策,老百姓只能選,而且選完就拉倒,不能再逼逼,而且也不是一人一票那種,比如美國是選舉人制度,希拉里的總票數比川普多,但是還是沒選上。

文章今天準備寫到這裡了,不過吧,美國兩黨之間的糾纏才開始,剛建國的時候聯邦特別小,最高法也沒人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聯邦越來越凶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