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英美'特朗普'夾擊,英國駐美國大使無奈辭職…不過,約翰遜怎麼感覺被設計了?

深海區工作室 齊旭 衛蔚

9日,圍繞英國保守黨領袖一職角逐的辯論一結束,英國駐美國大使金·達羅克就意識到自己被暗算了。理由很簡單,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本國未來首相候選人、英版"特朗普"鮑里斯·約翰遜的"前後夾擊",達羅克知道,是時候走人了。

2017年以來批評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電文被洩密,還是遭自家英國媒體曝光,這個大使看起來真是當了冤大頭。但就在保守黨領袖的爭奪進入尾聲的檔口,達羅克顯然不是"暗算"的最終目標,英版特朗普——約翰遜才是。

只要不支持就是錯

7月7日,英國小報刊登多份達羅克發給英國政府的備忘錄和電報,達羅克在這些密件中稱特朗普政府"運行不暢""難以預測""能力不足"。得知被好兄弟背後插刀的特朗普自然火冒三丈,在推特宣佈跟達羅克割袍斷義之後,還順便看過這些密件卻選擇隱瞞的梅姨罵了個狗血淋頭。他最後還不忘宣佈好消息:英國很快將迎來一個新首相。

敏感的英國小報們頓時覺得,很有可能入住唐寧街10號的鮑里斯·約翰遜怎麼都與這波洩密脫不了干係……而接下來的黨內辯論,似乎印證了這種懷疑:

與仗義的現任外交大臣傑里米·亨特承諾力保達羅克不同,熱門人選、前任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選擇迴避,拒絕明說會不會解僱達羅克。畢竟達羅克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他沒必要"手上沾血"。不過在9日的辯論上,約翰遜對達羅克的批評已經很是表明立場:"將他(特朗普)拖入英國的政治辯論,我認為這不是正確的做法。但讓我們面對現實,我們與美國的關係非常重要。"

畢竟,在約翰遜看來,目前英國最急迫的事,是如何鬥贏歐盟、順利"脫歐",而不是得罪美國。

遭英美'特朗普'夾擊,英國駐美國大使無奈辭職…不過,約翰遜怎麼感覺被設計了?

不過,作出這番表態的約翰遜真的得分了嗎?或許並不是。

按照英國媒體的說法,這個貴公子1977年就開始當公務員,沿著外交這條路去過日本、到過意大利、如今當上駐美大使,高大、儒雅、擅長社交,在英國外交部的綽號是"Kimbo"。英國《衛報》說,莊園里長大的達羅克,"是最知道如何舉辦一場成功的外交派對的高手",在外交圈裡長袖善舞、人脈豐厚。

達羅克因為當過前首相布萊爾的歐洲問題最高顧問、布朗政府時期的歐洲常駐代表,這些身份令他總是被"脫歐派"攻擊。因此,對"脫歐"不熱心、但外交上足夠資深的達羅克絕對是射向約翰遜的一枚有力的子彈,足以考驗後者對下屬的保護、對國家的忠誠。而且誰都能料到,得到了特朗普支持的約翰遜無論如何都不會站在達羅克這一邊。

"拋棄"下屬的候選人

約翰遜不出意料地中招了。

混外交圈子的人自然對這個不修邊幅、私德甚差的"前老闆"這種不表態非常不滿。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鄧肯說,約翰遜"將我們的大使扔下了公交車",作為保守黨領袖角逐的領跑者,他的行為是可恥的。

影子外交大臣索恩伯裡說:"這件事讓我們的政府淪為笑柄,讓英國每一個駐外代表知道,下一屆保守黨的首相是不會支持他們的。"

畢竟,按照達羅克的朋友、曾任歐盟駐華盛頓大使的戴維·奧沙利文看來,當駐外大使的人擁有兩張面孔很正常,況且達羅克對特朗普的評價"是華盛頓每個人都在公開討論的"。

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甚至在評論中趁機插刀:"約翰遜在外交部的兩年是動盪的時期,在他手下幹活兒的人都不會懷念那會兒。"

約翰遜的反對者也普遍將他迴避的姿態直接解讀為"不支持",並質疑約翰遜的忠誠度:

"這是蓄意的破壞行為……約翰遜選擇背叛他,因為他認為自己與特朗普的關係對英國'脫歐'成功與否至關重要。而他根本無力承擔起為一個與他無關緊要的大使而與美國對峙的後果""約翰遜渴望取悅白宮""這一事件警告英國公共服務部門的所有人以及約翰遜先生目前的盟友,他可沒什麼忠誠的概念。"……

也是,這可是個婚內不停傳出緋聞、與美國關係曖昧的政客。

遭英美'特朗普'夾擊,英國駐美國大使無奈辭職…不過,約翰遜怎麼感覺被設計了?

工黨領袖科爾賓更是一如既往地落井下石:"鮑里斯·約翰遜拒絕支持金·達羅克,這表明他不會反抗特朗普,也不會支持英國。他希望和特朗普達成一項甜心的交易,將我們的國民保健服務向美國公司開放。我絕不會讓另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選擇在英國的代理人。"

給領跑者製造的麻煩

必須承認,如果槍真的是對準鮑里斯·約翰遜,子彈射出的時間還是稍許晚了些。按英國廣播公司的說法,16萬保守黨黨員最後將決定前外交大臣約翰遜還是現任外交大臣亨特擔任黨領袖和首相。目前看來,約翰遜的領先優勢還算穩固。

而最近的民意調查也顯示,英國民眾看待這件事的態度是十分分裂的。41%的受訪者表示,大使應該留任,並得到政治家的支持,而認為應該讓能改善英美關係的人取代達羅克的受訪者也有35%。

換句話說,即便認為美國這位老大哥如今的帶頭人是"蠢貨",英國人還是不想跟它翻臉。畢竟,老牌海軍強國的英國,自家新航母近日居然再次被曝漏水,以致於不得不停止試水。形勢比人強,高傲的英國人不得不承認,在安全防務方面還得靠著大洋彼岸的那頂保護傘。

遭英美'特朗普'夾擊,英國駐美國大使無奈辭職…不過,約翰遜怎麼感覺被設計了?

至於這場"洩密門"本身,英國廣播公司透露,這些絕密的文件抵達外交部後,應該只有不超過100名政府高官才能看到,此次遭到洩露,只有兩種可能:內部人員洩密或是黑客盜取。無論是哪一種,選在新首相選戰之時曝光,顯然經過精心設計。

至於稱自己遭到"暗算"的達羅克究竟是這場"朝鬥"的犧牲品還是參與者,不重要。因為7月23日以後,無論是陰謀陽謀,一切見分曉。而這位新黨魁未來勢必要接下"脫歐"這個燙手山芋,既非善始、也未必能善終……如今的機關算盡,或許最後反害了卿卿性命。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深海區】出品,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