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英國 歐洲 大西洋 萊茵河 阿姆斯特丹 環球情報員 2018-12-14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地理、歷史、人文知識待你發現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17世紀上半葉,統治了半個歐洲的西班牙帝國逐漸解體。在西班牙帝國的廢墟上,荷蘭人創造了一段商業傳奇。

荷蘭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英國的敵視,兩國關係很快便從盟友轉變為生意上的競爭對手,全方位對抗在所難免。


一、蜜月期:共抗西班牙

中世紀時期,尼德蘭地區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經過複雜的王室聯姻,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尼德蘭。1516年,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尼德蘭也隨之置於西班牙的掌控下。

西班牙在尼德蘭地區推行殘酷的封建統治,尼德蘭人民怨聲載道。1568年—1648年,尼德蘭人民為反抗西班牙帝國的殘酷統治,展開了長達80年的獨立戰爭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尼德蘭

英格蘭與尼德蘭僅僅隔海相望,西班牙在尼德蘭的軍事存在一直令英格蘭感到如芒在背。另一方面,英格蘭與尼德蘭同為新教國家,如果尼德蘭的新教事業被鎮壓,英格蘭的新教事業也岌岌可危。

英格蘭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對尼德蘭方面給予大量軍力與財力的支持。英西兩國在海洋與陸地上多次大打出手

1588—1601年,西班牙發起了五次針對英格蘭的無敵艦隊遠征,均以失敗告終。

1648年,在英格蘭和尼德蘭的聯合打擊下,西班牙與尼德蘭簽署了《明斯特和約》,荷蘭共和國誕生,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為主權國家。

“海上馬車伕”由此開始了傳奇的商業擴張之路。


二、大樹底下好乘涼

16-17世紀,荷蘭是歐洲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幾乎也是唯一的)貿易中心。荷蘭的貿易地位主要來自兩個地理因素:

一、荷蘭位於歐洲大西洋沿岸的中段,歐洲的中心,是地理意義上的西歐、中歐與北歐的分界點,是歐洲各大區貨物溝通的必經之路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荷蘭在歐洲的地理位置極佳,因此也常淪為戰場

二、 荷蘭還位於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入海口,從萊茵河到威尼斯的商路連接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兩大貿易圈,這條商路通過眾多支線商路輻射了歐洲大部分人口,而荷蘭恰好位於該商路在大西洋一側的起點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直布羅陀海峽時而受到對岸穆斯林的侵擾,不太穩定,很多商人更願意通過意大利翻越阿爾卑斯山,運用萊茵河水運把貨物運輸到入海口的尼德蘭地區

英格蘭的地理位置同樣適合作為大西洋貿易的中轉站,為什麼17世紀的英格蘭沒有取得荷蘭的商業地位呢?原因在於荷蘭海運業相比英國海運業,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英格蘭與西班牙自1588年便展開了半個多世紀的海上拉鋸戰英格蘭商船隨時會徵做軍艦使用,也經常被西班牙海軍追著打。

所以,英格蘭商船造的與軍艦別無二致,建造與運營成本都很大。

而荷蘭人既是英格蘭的盟友,又是西班牙的臣屬,兩國海軍都不會為難荷蘭商船。

因此,荷蘭商船可以搭載更少的火炮和水手,船體也不用造的太厚,省下來的重量都可以用來裝貨,海運成本非常低。

英國商人做海運生意根本做不過荷蘭人,就連英屬殖民地的貿易也被荷蘭商人壟斷了。17世紀初,由於英國航運業的份額丟失,英國造船業也呈現衰落的跡象。

在本土爭取獨立的過程中,荷蘭商人也不忘從西班牙帝國的軟柿子葡萄牙身上揩油。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葡萄牙最先掌控了通往遠東的商路,但因國力弱小,最終被荷蘭獨佔了遠東貿易

西葡兩國曾於1493年劃分了一條教皇子午線,葡萄牙獨享東半球的殖民利益。1580年西葡合併後,葡萄牙也置於西班牙的統治之下,於是,葡萄牙也成了荷蘭的敵人。

荷蘭商人敏銳地發現,小國寡民的葡萄牙,在東半球享有鉅額的貿易利潤,但軍力十分薄弱,荷蘭人遂起了打劫的心思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這個國營海盜團伙在隨後的40年間,逐漸從葡萄牙手中搶來了雅加達、臺灣、馬六甲、好望角等貿易重鎮。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荷蘭人長期壟斷日本的國際貿易,因此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把所有來自西方的知識都統稱為“蘭學”

17世紀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代”。17世紀的荷蘭人口常年徘徊在200萬左右,國內市場非常小,主要從事的是轉口貿易。

在1670年,荷蘭海運業年運載量達到56.8萬噸,佔到全歐洲航運吞吐量的一半;商船2萬艘,佔歐洲總商船噸位的3/4,世界總商船噸位的1/3,荷蘭的貿易網絡遍佈全世界。

發達的轉口貿易業,使大量閒置資金沉澱在荷蘭,金融業應運而生。1609年,阿姆斯特丹出現了人類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同年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現代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荷蘭成為了整個歐洲的金融中心。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荷蘭大帝國




三、《航海法案》— 英國優先

荷蘭人不僅在貿易問題上佔英國人的便宜,最可氣的是荷蘭漁船竟然在英國海域肆意捕魚,再高價賣給英國人。忍無可忍的英國人終於決定反擊了。

1651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格蘭議會通過了影響深遠的《航海法案》。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護國公克倫威爾

該法案規定,只有英國本土和殖民地擁有的船隻可運載英國殖民地的貨物,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只允許販賣至英國本土和殖民地,運往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本土發出。

簡而言之,《航海法案》將荷蘭商船排除出英國市場,所有發往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要通過英國中轉,赤裸裸的搶了荷蘭人的生意,保住了英國岌岌可危的航海業和造船業。

該法案還使得英國本土成為殖民地商品的唯一市場,而英國殖民地恰好大量出產羊毛和棉花。在本土獲得大量原材料供給後,英國商人紛紛轉向投資紡織業,英國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最終孕育出工業革命。

即使在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也遠高於歐洲同行,自17世紀末,英國經濟便以進出口加工業為核心,而同時期的荷蘭仍躺在轉口貿易的鉅額利潤上醉生夢死。

與此同時,英國加緊擴軍備戰,等著與荷蘭來一番真刀真槍的較量。


四、英荷戰爭—商業資本主義的反擊

1652年5月,兩國海軍在多佛海峽擦槍走火。英國憑藉船堅炮利的優勢強行封鎖英吉利海峽,荷蘭經濟陷入癱瘓。1654年,兩國簽署《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認輸並承諾遵守《航海法案》。

在隨後的20餘年間,兩國又爆發兩次戰爭,荷蘭人憑藉海軍上將德·勒伊特的神勇發揮,兩次戰爭均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但是,荷蘭始終無法逼迫英國廢除《航海法案》,英國最終在18世紀取代了荷蘭的海洋霸主地位,兩國貿易戰實際上是以英國的勝利劃上了句號。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抗英奇俠”德 ·勒伊特,最輝煌的戰績莫過於夜襲泰晤士河,英國海軍一夜之間損失8艘主力艦

英荷戰爭充分展現了兩國不同的優勢,這種熱戰的碰撞最終為日後的兩國命運的此消彼長奠定了基礎。

英國奉行重商主義政策,國家機器通過關稅壁壘、出口退稅、財政補貼、軍事幹預等手段增強本國工商業的競爭力。

荷蘭奉行自由貿易政策,沒有關稅壁壘,也反對其他國家的關稅壁壘,為了維持自由貿易,荷蘭多次與設置關稅壁壘的國家發生戰爭。

英國之所以輸掉了兩次英荷戰爭,卻最終贏得了貿易戰,主要得益於英國的戰爭模式促進了工業的發展

在與荷蘭的戰爭中英國海軍部堅持採購大批專用戰艦,這類船隻造價不菲,英國政府為了籌錢大量發行國債。

發債令英國政府債臺高築,但是軍火訂單刺激了英國造船業和軍事工業的蓬勃發展,英國工人的生產效率,尤其是造船業工人,第一次追上了荷蘭同行的水平。

軍火訂單還充實了英國工業資本家的錢包,使得工業資本家在英國的影響力大大提高。

海峽對岸的荷蘭也需要通過發債維持戰爭。荷蘭與英國不同的是,荷蘭是一個商人共和國,國家機器完全掌握在商人手裡,發售債券的人和認購債券的人其實都是同一撥人,荷蘭議會可以把利息定的很低。

另外,由於荷蘭有歐洲最發達的金融業,荷蘭議會可以撬動的資金規模遠大於英國政府。

但是荷蘭的戰爭模式對經濟沒有任何促進作用。荷蘭海軍沒有專用戰艦,戰時徵調商船組成艦隊,戰爭款也主要用來支付徵調商船的費用。

戰爭沒有促進荷蘭工商業的發展,只是消耗了荷蘭的社會總財富而已。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第三次英荷戰爭期間,荷蘭軍艦的數量比法國和英國海軍加起來都多

與船堅炮利的英國海軍比,荷蘭海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數量龐大。在戰爭中,荷蘭多線開戰,英國海軍顧此失彼,英國在波羅的海和地中海的貿易據點紛紛被荷蘭掃除。

然而,持久戰令荷蘭商人長期揹負著軍費開支,海運生意的利潤空間被大幅擠佔。

英國的日子更不好過,因為戰爭欠了一屁股債,英國政府只能加稅。無法忍受加稅的資產階級新貴們在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趕走了英王詹姆斯二世。

光榮革命後,荷蘭總督威廉三世通過其妻子瑪麗公主的血緣關係,繼承了英國王位,英荷兩國結為同盟。按理說,荷蘭人當了英王,荷蘭這回算是徹底戰勝英國了吧?然而並不是。


五、英荷同盟—工業資本主義最終勝出

威廉三世剛到英國,他敏銳的商業眼光馬上就發現,英國遠離歐陸紛爭,紡織品暢銷歐洲,人口規模也更大,這是一個比荷蘭更適合賺錢的地方。在威廉三世的帶領下,荷蘭的金融業人才、資本家、航海人才等紛紛湧向英國。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威廉三世雖是親王,但他深受荷蘭商業文明影響,本質上就是個商人

16世紀中葉,美洲白銀大量湧入造成了歐洲出現了嚴重的通脹,而到17世紀70年代,由於歐洲工業的迅猛發展,物產極大豐富,歐洲地區又出現了嚴重的通縮。

此時荷蘭地區有大量熱錢,當地的工資遠高於歐洲大陸。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抵消了低廉的造船成本帶來的競爭優勢。而威廉三世遠走英國,無意間帶動了荷蘭本土去工業化,荷蘭在造船業上積累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也逐漸喪失了。

海上馬車伕:曾經壟斷了世界貿易的荷蘭人,是如何被英國掏空的?

▲早在英荷戰爭前,荷蘭本土工業就已停滯,荷蘭人寧可炒作鬱金香也不願投資本土工業

到18世紀,荷蘭海運業不可避免地沒落了,而荷蘭資本早已飛速逃離本土,大舉湧向英國。

在荷蘭人才與資本的助力下,英國海軍實力和工業生產能力均顯著提升,18世紀英國贏得了一系列戰爭,新的日不落帝國崛起。

諷刺的是,成為世界霸主後,英國也放棄了國家保護下的重商主義政策,轉而擁抱自由主義經濟了。重商主義與自由主義沒有優劣之分,只是針對不同的經濟形勢的應對策略。

18世紀以後的英國,正是憑藉在兩種政策之間靈活切換,將世界霸主的位置維持了整整兩百年。

作者: 李中堂 編輯: Thomas (唐)

—(End 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