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兩名第一書記獲省委組織部表彰

英德兩名第一書記獲省委組織部表彰

在駐村期間,張雪凡的手機經常響個不停,不少問題需要他來協調解決。

英德兩名第一書記獲省委組織部表彰

段周偉到貧困戶家中核查有關情況。

日前,省委組織部對全省“百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百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進行表彰。清遠市6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7名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登上光榮榜。其中,清遠市政府辦公室派駐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原第一書記張雪凡獲評省“百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清遠市委宣傳部派駐英德市西牛鎮花田村原第一書記段周偉獲評省“百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

張雪凡:

全身心投入扶貧 帶領村民脫貧奔康

2016年5月,駐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張雪凡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硬仗,堅持以黨建引領,帶動產業項目建設,強化人居環境整治,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脫貧,促使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發生巨大變化,全村55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目標,深受當地幹部群眾讚揚,不少村民稱他為“為村為民的老黃牛”。

主動請纓駐村扶貧

據悉,連樟村距離連江口鎮區12公里,轄17個村民小組,屬省定相對貧困村,村委會集體經濟十分薄弱,而村黨總支部也被列為“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2016年,作為精準扶貧掛鉤聯繫幫扶單位之一的清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選派了祕書一科科長張雪凡擔任連樟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張雪凡告訴記者,當知道單位要選派人手到農村開展扶貧,自己主動報名。“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特殊感情。之前曾在陽山有過幾年基層工作經驗,對農村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張雪凡說,當作出這個決定時,家人其實並不贊同,妻子十分擔憂,認為農村工作比較繁雜,條件艱苦。但他認為,既然選擇就要安心做下去,遇到再大困難,也要想辦法克服。

後來,連樟村扶貧的成效逐漸出來,妻子也開始體會到丈夫當初選擇幹扶貧工作的意義。有時週末,妻子也會到村裡幫他整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她經常過來給我煲湯,也時常提醒我注意別熬壞身體,得到家人的支持是我堅守扶貧戰線的動力之一。”張雪凡道。

帶領黨組織煥發新面貌

“我記得剛到連樟村第一天,心情十分沉重,同時下定決心要改變這裡的落後面貌。”張雪凡說,雖然該村環境非常好,但是黨組織“軟弱渙散”,基礎設施差,產業幾乎為零,而且還有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

為更好開展扶貧工作,張雪凡到位後,花了近2個月時間用於摸底瞭解情況,並記錄下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摸清基礎情況後,張雪凡確定了首先要乾的工作,就是重新激發黨組織活力。“此前因村集體收入微薄,缺乏辦公場所和經費,樟村委大門常年關閉,幹部流動辦公,黨支部工作流於形式。”為此,在扶貧工作組的帶領下,連樟村黨總支部樹立“黨建+X”的工作理念。2017年,村級“兩委”換屆中,該村黨總支部選優配強了村“兩委”班子,並推選年輕退伍軍人陸飛紅擔任“頭雁”。

此外,張雪凡注重在致富能手、返鄉青年、退伍軍人和大學生村官中發展黨員,解決黨員隊伍老化等問題;開展黨員設崗定責活動,促進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通過整頓和提高,連樟村黨總支部順利摘去“軟弱渙散”帽子,並於2018年9月成為英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此後,連樟村黨組織的活力重新煥發,黨員的公信力也樹立起來,對連樟村之後的振興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展產業扶貧 村容村貌大變樣

產業是精準扶貧的基礎。連樟村裡山多地少,靠人均不足半畝的水田難以維持生活,集體經濟匱乏,長期處於貧困之中。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如何打造‘造血型’的長期穩定增收項目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張雪凡說,連樟村通過統籌省、清遠市、英德以及社會各界資源,大力引進產業項目,建成扶貧車間玩具加工點、西瓜芭樂種植基地、擴大麻筍竹生產等項目,並引進仙草公園林下經濟、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英紅九號茶葉種植等產業項目,既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也使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2018年,村委會集體經濟純收入從原來的2000元躍至10多萬元。

另外,張雪凡還帶領扶貧工作組進行村公共服務站、貧困戶危房改造、電網升級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綜合整治人居環境,實施教育醫療等扶貧措施等,切實改善了該村生產生活條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連樟村獲得“2018中國最美村鎮鄉風文明獎”,成為2018年度英德市十大最美鄉村。

連樟村是“第二個家”

在扶貧工作組進駐連樟村三年多時間裡,該村的變化無疑是巨大的,這一切與張雪凡的默默付出分不開。

三年來,張雪凡每天忙得連軸轉,白天要協調推進各個扶貧項目,奔波於村裡每個角落,晚上寫總結並列出下一步工作計劃,經常熬到凌晨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又爬起來工作。他深扎基層一線,克服種種艱苦不利條件,深受當地幹部群眾讚揚。“自從張書記來我們村後,他天天都紮在村裡,經常連週末都不回家,把全部精力都奉獻在村裡。”該村一名村幹部表示。

如今,張雪凡已結束三年扶貧回到清遠工作,但對他來說,連樟村就是他“第二個家”,仍常與新到任的第一書記商量村裡未來的發展道路,“雖然我已經調離,但只要連樟村有需要,我隨時響應號召”。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陳詠懷 通訊員 英組宣

段周偉:

抓產業促扶貧 助農脫貧增收

2016年5月,段周偉以英德市西牛鎮花田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的“新身份”進駐花田村。

在花田村駐村的三年時間裡,段周偉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主動擔當,帶領當地幹部群眾致力脫貧攻堅,特別是通過發展蔬菜種植產業項目、建立種植養殖基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廠等產業扶貧,有效促進了當地貧困戶就業增收和村民共同富裕,助力花田村在鄉村振興上邁出堅實步伐。

主動擔當決心改變落後面貌

段周偉出身農村,但從未在農村工作過。當得知新一輪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需要派人掛點幫扶花田村時,軍人出身又是共產黨員的段周偉挺身而出,扛下了這份責任。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段周偉說,儘管已做好心理準備,但初看到村內情況,段周偉還是有點蒙,“那時村裡到處都是泥磚房,還有很多危房,我當時心情很複雜”,段周偉回憶道,正因此如,他幫助花田村改變落後面貌的決心更加堅定了,暗下決心“不管有什麼困難,必須要在農村扶貧攻堅的路上趟出一條道路來”。

深入群眾“摸底”

因戶而異規劃幫扶項目

要想更好更快開展工作,首先要“摸清”情況。到花田村裡的第二天,段周偉便全面組織開展宣傳發動和調查摸底工作。

花田村作為英德市新時期精準扶貧78個相對貧困村之一,全村有貧困戶62戶189人。如何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如何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做到“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對於一系列問題,段周偉結合調研實際深入思考,並精心編制出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項目實施規劃。

在選擇幫扶項目時,段周偉注重因戶而異、因人不同,從突出針對性、效益性、持續性三個方面入手。如對有勞動力無生產技術的貧困戶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勞動力無啟動資金的採取金融扶持、鼓勵自主創業,對於懶惰致貧的耐心進行思想教育等,有效促進了貧困戶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探索“造血式”扶貧

以產業促進貧困戶脫貧

如何實現“造血式”扶貧?段周偉反覆調研研究,決定以做大做強當地傳統優勢產業為出發點,大力發展以“花田白菜乾”為特色品牌的蔬菜種植項目,以產業促進貧困戶脫貧。

2016年7月,花田村100畝蔬菜種植試驗基地完成整合和規劃,該基地每年可出產優質菜乾3.2萬斤,銷售收入達到57.6萬元。2018年6月,根據市場需要,蔬菜種植基地全部轉型為種植韭菜,預計每年畝產達到2萬斤以上,收入可達1萬元/每畝以上。

在段周偉的帶頭奔走下,花田村還引進多個特色產業項目,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2016年12月,花田村與碧桂園公司合作,建立樹山苗圃種植基地;2017年2月,村小學樓頂建設了一個30.24千瓦光伏發電項目;2017年5月,花田村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成立鴻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已建成水蛭養殖、蔬菜種植、睡蓮種植等三個“百畝基地”,還建起一個農產品加工廠,預計年純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2018年10月,建設西牛鎮第一家集觀光、休閒於一體的花田民宿“賴屋人家”……

目前,花田片區已形成蔬菜種植、苗圃基地、水蛭養殖、光伏發電、睡蓮種植、農產品加工廠、花田民宿等多個扶貧產業項目齊頭並進的格局。2018年底,花田村貧困戶共分得紅利48萬餘元。

認真總結幫扶心得

開展農村工作需注重方法

如今的花田村煥然一新,不僅經濟收入提高了,民風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段周偉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得到當地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和花田村村民的高度認可,連續4年考評為優秀,2018年被評為清遠市“道德模範”。

如果總結農村工作經驗,段周偉總結道:要提高思想認識,端正態度,樹立責任感;要勤於學習,特別是農村各種惠民政策、種養知識、農村工作方式方法等,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要埋頭苦幹,靜下心來紮在農村,踏踏實實地開展工作。

他還提醒,農村工作要特別注重方法,面對多重複雜的情況,要多請示、多彙報,及時溝通,靈活協調。最重要的還是為人處世公平公正,嚴守紀律底線,把好廉政關,樹立好形象。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鄧文燕

通訊員 英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