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農村經濟的破壞使封建主收入急劇減少。為了維持奢華生活,蓄養僱傭兵、鷹獅、舞女,賄買官爵,封建主不得不向高利貸者舉債。高利貸者則獲得采邑包稅權利。莫臥兒皇帝和大臣也競相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以補充封建剝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采邑制度的逐漸破壞,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三、宗教鬥爭加劇了社會矛盾

1657年,莫臥兒皇帝沙·傑汗患病,四個皇子爭奪帝位。1658年,皇位歸於奧朗則布(1658-1707年)。奧朗則布信奉伊斯蘭教,而他的長兄達拉希科則對各種宗教抱寬容態度,與異教徒往來,研究吠檀多哲學和新約聖書等。奧朗則布在信奉正統的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封建主支持下,戰勝了達拉希科和其他弟兄即位後對印度教採取歧視迫害政策。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農村經濟的破壞使封建主收入急劇減少。為了維持奢華生活,蓄養僱傭兵、鷹獅、舞女,賄買官爵,封建主不得不向高利貸者舉債。高利貸者則獲得采邑包稅權利。莫臥兒皇帝和大臣也競相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以補充封建剝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采邑制度的逐漸破壞,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三、宗教鬥爭加劇了社會矛盾

1657年,莫臥兒皇帝沙·傑汗患病,四個皇子爭奪帝位。1658年,皇位歸於奧朗則布(1658-1707年)。奧朗則布信奉伊斯蘭教,而他的長兄達拉希科則對各種宗教抱寬容態度,與異教徒往來,研究吠檀多哲學和新約聖書等。奧朗則布在信奉正統的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封建主支持下,戰勝了達拉希科和其他弟兄即位後對印度教採取歧視迫害政策。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印度教寺廟或改建為清真寺。或夷為平地,所屬土地轉伊斯蘭教封建主。伊斯蘭教封建主對印度教徒的債務概予廢除。1665年又規定伊斯蘭教商人輸入商品只繳納2.5%的內地關卡稅,而印度教商人則須做5%。兩年後,伊斯蘭教商人的美卡稅更是完全豁免。1679年,奧朗則布恢復自阿克巴以來即已廢止的異教徒人頭稅,使佔農村人口80%的印度教農民捐稅負擔增加了三分之一。群情怨憤,印度教農民和封建主都起而反對。他還曾下令禁止印度教徒任政府低級官職,但因嚴重影響行政機構,不得不收回禁令。

奧朗則布為求控制沿海港口以增加商稅收入,力圖向南部擴張領土。經過長期戰爭,於1686和1687年先後征服南印度的比作普爾和戈爾孔達,帝國領土直抵克利斯那河。印度教王公統治地區僅餘半島極南端部分。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農村經濟的破壞使封建主收入急劇減少。為了維持奢華生活,蓄養僱傭兵、鷹獅、舞女,賄買官爵,封建主不得不向高利貸者舉債。高利貸者則獲得采邑包稅權利。莫臥兒皇帝和大臣也競相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以補充封建剝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采邑制度的逐漸破壞,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三、宗教鬥爭加劇了社會矛盾

1657年,莫臥兒皇帝沙·傑汗患病,四個皇子爭奪帝位。1658年,皇位歸於奧朗則布(1658-1707年)。奧朗則布信奉伊斯蘭教,而他的長兄達拉希科則對各種宗教抱寬容態度,與異教徒往來,研究吠檀多哲學和新約聖書等。奧朗則布在信奉正統的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封建主支持下,戰勝了達拉希科和其他弟兄即位後對印度教採取歧視迫害政策。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印度教寺廟或改建為清真寺。或夷為平地,所屬土地轉伊斯蘭教封建主。伊斯蘭教封建主對印度教徒的債務概予廢除。1665年又規定伊斯蘭教商人輸入商品只繳納2.5%的內地關卡稅,而印度教商人則須做5%。兩年後,伊斯蘭教商人的美卡稅更是完全豁免。1679年,奧朗則布恢復自阿克巴以來即已廢止的異教徒人頭稅,使佔農村人口80%的印度教農民捐稅負擔增加了三分之一。群情怨憤,印度教農民和封建主都起而反對。他還曾下令禁止印度教徒任政府低級官職,但因嚴重影響行政機構,不得不收回禁令。

奧朗則布為求控制沿海港口以增加商稅收入,力圖向南部擴張領土。經過長期戰爭,於1686和1687年先後征服南印度的比作普爾和戈爾孔達,帝國領土直抵克利斯那河。印度教王公統治地區僅餘半島極南端部分。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四、對內政策的不利和對外戰爭嚴重消耗了國力

奧朗則布的對內政策和長期對外戰爭嚴重破壞社會經濟,進一步促使農民貧困破產。17世紀中葉開始的反莫臥兒帝國的人民鬥爭,更加廣泛展開。1666-1678年,蘇里曼山脈南北的阿富汗人起義,要求擺脫莫臥兒帝國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參加者主要是農民,領導權掌握在部落貴族之手。奧朗則布利用阿富汗各部落的分裂,把起義鎮壓下去。德干高原西部的馬拉特人國家,17世紀時為莫臥兒帝國和比乍普爾蘇丹所瓜分。信奉印度教的馬拉特人不堪忍受征服者的壓迫,於1656年發動起義,爭取獨立。

領導者西瓦吉(1627—1680年)實行徵兵制,出征不違農時,將官和士兵生活相近,軍紀嚴明。西瓦吉在同奧朗則布長期鬥爭後,終於在1674年收復大部分土地,自立為摩訶拉陀國王。他廢除采邑制度,以貨幣支付文武官吏的俸祿,廢止官職世襲和包稅制,並將地租由收成的50-60%減為30-40%。奧朗則布征服南印兩國後,繼續對馬拉特人用兵達二十年。行軍時輜重眾多,又有嬪妃和大批工匠、商人等隨從,馱運行李的大象和駱駝共有數萬。宿營之地儼如鬧市,行動遲緩,坐受襲擊,嚴重消耗國力,終不能取勝。馬拉特人國家的興起對莫臥兒帝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農村經濟的破壞使封建主收入急劇減少。為了維持奢華生活,蓄養僱傭兵、鷹獅、舞女,賄買官爵,封建主不得不向高利貸者舉債。高利貸者則獲得采邑包稅權利。莫臥兒皇帝和大臣也競相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以補充封建剝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采邑制度的逐漸破壞,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三、宗教鬥爭加劇了社會矛盾

1657年,莫臥兒皇帝沙·傑汗患病,四個皇子爭奪帝位。1658年,皇位歸於奧朗則布(1658-1707年)。奧朗則布信奉伊斯蘭教,而他的長兄達拉希科則對各種宗教抱寬容態度,與異教徒往來,研究吠檀多哲學和新約聖書等。奧朗則布在信奉正統的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封建主支持下,戰勝了達拉希科和其他弟兄即位後對印度教採取歧視迫害政策。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印度教寺廟或改建為清真寺。或夷為平地,所屬土地轉伊斯蘭教封建主。伊斯蘭教封建主對印度教徒的債務概予廢除。1665年又規定伊斯蘭教商人輸入商品只繳納2.5%的內地關卡稅,而印度教商人則須做5%。兩年後,伊斯蘭教商人的美卡稅更是完全豁免。1679年,奧朗則布恢復自阿克巴以來即已廢止的異教徒人頭稅,使佔農村人口80%的印度教農民捐稅負擔增加了三分之一。群情怨憤,印度教農民和封建主都起而反對。他還曾下令禁止印度教徒任政府低級官職,但因嚴重影響行政機構,不得不收回禁令。

奧朗則布為求控制沿海港口以增加商稅收入,力圖向南部擴張領土。經過長期戰爭,於1686和1687年先後征服南印度的比作普爾和戈爾孔達,帝國領土直抵克利斯那河。印度教王公統治地區僅餘半島極南端部分。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四、對內政策的不利和對外戰爭嚴重消耗了國力

奧朗則布的對內政策和長期對外戰爭嚴重破壞社會經濟,進一步促使農民貧困破產。17世紀中葉開始的反莫臥兒帝國的人民鬥爭,更加廣泛展開。1666-1678年,蘇里曼山脈南北的阿富汗人起義,要求擺脫莫臥兒帝國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參加者主要是農民,領導權掌握在部落貴族之手。奧朗則布利用阿富汗各部落的分裂,把起義鎮壓下去。德干高原西部的馬拉特人國家,17世紀時為莫臥兒帝國和比乍普爾蘇丹所瓜分。信奉印度教的馬拉特人不堪忍受征服者的壓迫,於1656年發動起義,爭取獨立。

領導者西瓦吉(1627—1680年)實行徵兵制,出征不違農時,將官和士兵生活相近,軍紀嚴明。西瓦吉在同奧朗則布長期鬥爭後,終於在1674年收復大部分土地,自立為摩訶拉陀國王。他廢除采邑制度,以貨幣支付文武官吏的俸祿,廢止官職世襲和包稅制,並將地租由收成的50-60%減為30-40%。奧朗則布征服南印兩國後,繼續對馬拉特人用兵達二十年。行軍時輜重眾多,又有嬪妃和大批工匠、商人等隨從,馱運行李的大象和駱駝共有數萬。宿營之地儼如鬧市,行動遲緩,坐受襲擊,嚴重消耗國力,終不能取勝。馬拉特人國家的興起對莫臥兒帝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五、反莫臥兒帝國的起義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

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和阿格拉與德里地區的闍特人也爆發了反封建起義。錫克教創始於16世紀初,最初反映城市商人和高利貸者等富裕階層利益。商人和高利貸者受封建主階級的壓迫,又直接間接參與對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封建剝削,因此錫克教派一方面主張在神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種姓特權;同時又宣傳輪迴思想,主張逆來順受,麻痺廣大人民,使其俯首聽命於莫臥兒皇帝。錫克教首領世襲,稱為“古魯”,從阿克巴領取封地,成為旁遮普的封建王公。到17世紀後半期,成千上萬農民和破產手工業者都信奉錫克教。

當錫克教不抵抗思想被清除之後,它開始成為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第十代古魯進行改革,廢止專制政權,成立錫克教徒公社。他號召建立“真理王國”,土地歸於農民,發動反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的武裝起義。錫克教徒的起義從1705年到1715年前仆後繼,曾一度逐走德里和拉合爾之間廣闊地區的封建主。1715年,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旁遮普事實上已脫離莫臥兒帝國。阿格拉和德里地區的闍特人起義從1669年開始,除短時期間斷外,堅持鬥爭將近五十年。他們一度逼近德里,還曾在首都鄰近的許多地區驅逐了封建主和包稅人。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農村經濟的破壞使封建主收入急劇減少。為了維持奢華生活,蓄養僱傭兵、鷹獅、舞女,賄買官爵,封建主不得不向高利貸者舉債。高利貸者則獲得采邑包稅權利。莫臥兒皇帝和大臣也競相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以補充封建剝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采邑制度的逐漸破壞,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三、宗教鬥爭加劇了社會矛盾

1657年,莫臥兒皇帝沙·傑汗患病,四個皇子爭奪帝位。1658年,皇位歸於奧朗則布(1658-1707年)。奧朗則布信奉伊斯蘭教,而他的長兄達拉希科則對各種宗教抱寬容態度,與異教徒往來,研究吠檀多哲學和新約聖書等。奧朗則布在信奉正統的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封建主支持下,戰勝了達拉希科和其他弟兄即位後對印度教採取歧視迫害政策。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印度教寺廟或改建為清真寺。或夷為平地,所屬土地轉伊斯蘭教封建主。伊斯蘭教封建主對印度教徒的債務概予廢除。1665年又規定伊斯蘭教商人輸入商品只繳納2.5%的內地關卡稅,而印度教商人則須做5%。兩年後,伊斯蘭教商人的美卡稅更是完全豁免。1679年,奧朗則布恢復自阿克巴以來即已廢止的異教徒人頭稅,使佔農村人口80%的印度教農民捐稅負擔增加了三分之一。群情怨憤,印度教農民和封建主都起而反對。他還曾下令禁止印度教徒任政府低級官職,但因嚴重影響行政機構,不得不收回禁令。

奧朗則布為求控制沿海港口以增加商稅收入,力圖向南部擴張領土。經過長期戰爭,於1686和1687年先後征服南印度的比作普爾和戈爾孔達,帝國領土直抵克利斯那河。印度教王公統治地區僅餘半島極南端部分。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四、對內政策的不利和對外戰爭嚴重消耗了國力

奧朗則布的對內政策和長期對外戰爭嚴重破壞社會經濟,進一步促使農民貧困破產。17世紀中葉開始的反莫臥兒帝國的人民鬥爭,更加廣泛展開。1666-1678年,蘇里曼山脈南北的阿富汗人起義,要求擺脫莫臥兒帝國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參加者主要是農民,領導權掌握在部落貴族之手。奧朗則布利用阿富汗各部落的分裂,把起義鎮壓下去。德干高原西部的馬拉特人國家,17世紀時為莫臥兒帝國和比乍普爾蘇丹所瓜分。信奉印度教的馬拉特人不堪忍受征服者的壓迫,於1656年發動起義,爭取獨立。

領導者西瓦吉(1627—1680年)實行徵兵制,出征不違農時,將官和士兵生活相近,軍紀嚴明。西瓦吉在同奧朗則布長期鬥爭後,終於在1674年收復大部分土地,自立為摩訶拉陀國王。他廢除采邑制度,以貨幣支付文武官吏的俸祿,廢止官職世襲和包稅制,並將地租由收成的50-60%減為30-40%。奧朗則布征服南印兩國後,繼續對馬拉特人用兵達二十年。行軍時輜重眾多,又有嬪妃和大批工匠、商人等隨從,馱運行李的大象和駱駝共有數萬。宿營之地儼如鬧市,行動遲緩,坐受襲擊,嚴重消耗國力,終不能取勝。馬拉特人國家的興起對莫臥兒帝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五、反莫臥兒帝國的起義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

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和阿格拉與德里地區的闍特人也爆發了反封建起義。錫克教創始於16世紀初,最初反映城市商人和高利貸者等富裕階層利益。商人和高利貸者受封建主階級的壓迫,又直接間接參與對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封建剝削,因此錫克教派一方面主張在神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種姓特權;同時又宣傳輪迴思想,主張逆來順受,麻痺廣大人民,使其俯首聽命於莫臥兒皇帝。錫克教首領世襲,稱為“古魯”,從阿克巴領取封地,成為旁遮普的封建王公。到17世紀後半期,成千上萬農民和破產手工業者都信奉錫克教。

當錫克教不抵抗思想被清除之後,它開始成為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第十代古魯進行改革,廢止專制政權,成立錫克教徒公社。他號召建立“真理王國”,土地歸於農民,發動反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的武裝起義。錫克教徒的起義從1705年到1715年前仆後繼,曾一度逐走德里和拉合爾之間廣闊地區的封建主。1715年,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旁遮普事實上已脫離莫臥兒帝國。阿格拉和德里地區的闍特人起義從1669年開始,除短時期間斷外,堅持鬥爭將近五十年。他們一度逼近德里,還曾在首都鄰近的許多地區驅逐了封建主和包稅人。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這些起義雖未獲最後勝利,但都嚴重打擊了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從1707年奧朗則布死後,莫臥兒帝國開始逐漸解體。到1857年,共傳十個皇帝。政令所及,只有德里、阿格拉、克什米爾、信德、白沙瓦和喀布爾等地。帝國各個省區如敖德、孟加拉和海德拉巴的總督事實上已成獨立君主。馬拉特人國家依然強大。西瓦吉的後裔為其丕什瓦即首相所控制,定都浦那。馬拉特封建主逐漸擴張,建立那格浦爾、瓜遼爾、因陀爾和巴羅達等國,以浦那為首結成聯盟。馬拉特人聯盟控制印度中部廣大地區和西岸一帶,曾在1722年擊敗荷荷牙和英國的聯合艦隊。

六、印度莫臥兒帝國最終被分裂

莫臥兒帝國的分裂和衰落給它的近鄰以可乘之機。1739年,伊朗納狄爾沙率軍侵入旁遮普,佔領德里,進行搶劫和血腥屠殺。他迫使莫臥兒皇帝割讓印度河以西的土地,1740年滿載財寶返回伊朗。

"

從17世紀起,印度的商品貨幣關係有了顯著發展。城市作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作用加強,城鄉間交換關係也日益頻繁。手工業產品雖仍以滿足封建上層的需要和銷往國外為主,但也開始銷售於農村市場。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一、莫臥兒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時,莫臥兒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已有許多地區專門生產某種作物,如古札拉特出產藍靛,比哈爾盛產小麥,孟加拉出產甘蔗。實物地租從16世紀已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民和市場的聯繫加深。農村手工業逐步轉向為市場生產,紡紗業和織布業尤為顯著。由於城市手工業還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商人和包買主必須向農村手工業者特別是織工訂貨。到17世紀中期,在孟加拉、古札拉特、旁遮普等以及半島東南、西南海岸地方,生產出口棉織品的農村手工業者已有幾十萬戶。印度棉織品運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西亞和非洲東南岸,有的遠達俄國和西歐。

17世紀後期,戈爾孔達已有商人從封建王公處租地開礦,以貨幣僱用工人,而且人數多達六千餘人,勞動組織也具有較高水平。到18世紀中期,孟加拉出現由商人經營的繅絲手工工場,有僱工十餘人。18世紀90年代,有些繅絲工場擁有三十口煮鍋,數十名工人,計件支付工資。商業資本以貸款方式控制手工業者,用合同規定產品質量和數量。馬蘇裡帕坦等地手工業者往往不從商人處貸款則無法生產。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二、商業高利貸者和包稅人的興起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促進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農村對貨幣的需要因而增加,商業高利貸資本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許多貧困農民陷入高利貸的羅網,土地轉入社會上層和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因而逐漸形成小封建主。城市商人通過他們奴役和控制農村的織工和生產蔗糖、藍靛的手工業者。封建主階級對貨幣的需要也不斷增加,他們無止境地加強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到18世紀,土地稅的稅率由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封建主把徵稅權轉讓給高利貸者和包稅人。包稅人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勒索農民,以榨取更多的財富。農民不堪忍受,往往拋棄田園,淪為乞丐或遊民,有的成為僱傭兵。農業日趨衰落,不少農民參加了反莫臥兒帝國的各次起義。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農村經濟的破壞使封建主收入急劇減少。為了維持奢華生活,蓄養僱傭兵、鷹獅、舞女,賄買官爵,封建主不得不向高利貸者舉債。高利貸者則獲得采邑包稅權利。莫臥兒皇帝和大臣也競相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以補充封建剝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采邑制度的逐漸破壞,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

三、宗教鬥爭加劇了社會矛盾

1657年,莫臥兒皇帝沙·傑汗患病,四個皇子爭奪帝位。1658年,皇位歸於奧朗則布(1658-1707年)。奧朗則布信奉伊斯蘭教,而他的長兄達拉希科則對各種宗教抱寬容態度,與異教徒往來,研究吠檀多哲學和新約聖書等。奧朗則布在信奉正統的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封建主支持下,戰勝了達拉希科和其他弟兄即位後對印度教採取歧視迫害政策。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印度教寺廟或改建為清真寺。或夷為平地,所屬土地轉伊斯蘭教封建主。伊斯蘭教封建主對印度教徒的債務概予廢除。1665年又規定伊斯蘭教商人輸入商品只繳納2.5%的內地關卡稅,而印度教商人則須做5%。兩年後,伊斯蘭教商人的美卡稅更是完全豁免。1679年,奧朗則布恢復自阿克巴以來即已廢止的異教徒人頭稅,使佔農村人口80%的印度教農民捐稅負擔增加了三分之一。群情怨憤,印度教農民和封建主都起而反對。他還曾下令禁止印度教徒任政府低級官職,但因嚴重影響行政機構,不得不收回禁令。

奧朗則布為求控制沿海港口以增加商稅收入,力圖向南部擴張領土。經過長期戰爭,於1686和1687年先後征服南印度的比作普爾和戈爾孔達,帝國領土直抵克利斯那河。印度教王公統治地區僅餘半島極南端部分。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四、對內政策的不利和對外戰爭嚴重消耗了國力

奧朗則布的對內政策和長期對外戰爭嚴重破壞社會經濟,進一步促使農民貧困破產。17世紀中葉開始的反莫臥兒帝國的人民鬥爭,更加廣泛展開。1666-1678年,蘇里曼山脈南北的阿富汗人起義,要求擺脫莫臥兒帝國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參加者主要是農民,領導權掌握在部落貴族之手。奧朗則布利用阿富汗各部落的分裂,把起義鎮壓下去。德干高原西部的馬拉特人國家,17世紀時為莫臥兒帝國和比乍普爾蘇丹所瓜分。信奉印度教的馬拉特人不堪忍受征服者的壓迫,於1656年發動起義,爭取獨立。

領導者西瓦吉(1627—1680年)實行徵兵制,出征不違農時,將官和士兵生活相近,軍紀嚴明。西瓦吉在同奧朗則布長期鬥爭後,終於在1674年收復大部分土地,自立為摩訶拉陀國王。他廢除采邑制度,以貨幣支付文武官吏的俸祿,廢止官職世襲和包稅制,並將地租由收成的50-60%減為30-40%。奧朗則布征服南印兩國後,繼續對馬拉特人用兵達二十年。行軍時輜重眾多,又有嬪妃和大批工匠、商人等隨從,馱運行李的大象和駱駝共有數萬。宿營之地儼如鬧市,行動遲緩,坐受襲擊,嚴重消耗國力,終不能取勝。馬拉特人國家的興起對莫臥兒帝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五、反莫臥兒帝國的起義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

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和阿格拉與德里地區的闍特人也爆發了反封建起義。錫克教創始於16世紀初,最初反映城市商人和高利貸者等富裕階層利益。商人和高利貸者受封建主階級的壓迫,又直接間接參與對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封建剝削,因此錫克教派一方面主張在神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種姓特權;同時又宣傳輪迴思想,主張逆來順受,麻痺廣大人民,使其俯首聽命於莫臥兒皇帝。錫克教首領世襲,稱為“古魯”,從阿克巴領取封地,成為旁遮普的封建王公。到17世紀後半期,成千上萬農民和破產手工業者都信奉錫克教。

當錫克教不抵抗思想被清除之後,它開始成為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第十代古魯進行改革,廢止專制政權,成立錫克教徒公社。他號召建立“真理王國”,土地歸於農民,發動反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的武裝起義。錫克教徒的起義從1705年到1715年前仆後繼,曾一度逐走德里和拉合爾之間廣闊地區的封建主。1715年,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旁遮普事實上已脫離莫臥兒帝國。阿格拉和德里地區的闍特人起義從1669年開始,除短時期間斷外,堅持鬥爭將近五十年。他們一度逼近德里,還曾在首都鄰近的許多地區驅逐了封建主和包稅人。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這些起義雖未獲最後勝利,但都嚴重打擊了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從1707年奧朗則布死後,莫臥兒帝國開始逐漸解體。到1857年,共傳十個皇帝。政令所及,只有德里、阿格拉、克什米爾、信德、白沙瓦和喀布爾等地。帝國各個省區如敖德、孟加拉和海德拉巴的總督事實上已成獨立君主。馬拉特人國家依然強大。西瓦吉的後裔為其丕什瓦即首相所控制,定都浦那。馬拉特封建主逐漸擴張,建立那格浦爾、瓜遼爾、因陀爾和巴羅達等國,以浦那為首結成聯盟。馬拉特人聯盟控制印度中部廣大地區和西岸一帶,曾在1722年擊敗荷荷牙和英國的聯合艦隊。

六、印度莫臥兒帝國最終被分裂

莫臥兒帝國的分裂和衰落給它的近鄰以可乘之機。1739年,伊朗納狄爾沙率軍侵入旁遮普,佔領德里,進行搶劫和血腥屠殺。他迫使莫臥兒皇帝割讓印度河以西的土地,1740年滿載財寶返回伊朗。

伊朗曾吊打印度,阿富汗曾對印度肆意搜刮,而印度卻無力抵禦

18世紀中葉,伊朗衰落,阿富汗興起。1748年,阿富汗的封建主開始入侵印度,於50年代征服旁遮普和克什米爾,並屢次進佔德里。阿富汗的阿赫美德沙操縱莫臥兒朝政,對印度肆意搜刮。旁遮普的錫克教徒起而反抗,力圖統治全印的馬拉特封建主也不能坐視阿富汗人的入侵。但這時由僱傭兵組成的馬拉特軍隊,紀律鬆弛,組織龐雜,兵不滿額,已經失去西瓦吉時期的戰鬥力。各王公之間又互不協作,未能積極防禦。1761年1月,馬拉特軍在帕尼帕特被圍三月後,終被阿富汗軍擊敗。印度至此已處於分裂的局面,屢遭外族佔領,並且無力抵禦。

參考資料:

《聖戰與文明》

《阿克巴本紀》

《伊斯蘭的冒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