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移民 美國 大學 背影 海外眼 海外眼 2017-09-12

作為中國空前絕後一代的獨生子女,80、90後的我們, 從小就和父母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聯繫。在空巢老人已經成為中國一大難題的今天,許多留學生思考自己在美國的去留問題上,都把父母養老問題列入到重要的考慮層面。

有人最終選擇了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有人則把父母接到美國養老。

而所有把父母接到美國的子女,以及奔赴美國投奔子女的父母,在籌劃這一切的時候,理想的畫面想必是這樣的:父母在美國的藍天白雲下,白天踱踱步、散散心、參加些社區活動,晚上和子女及孫輩共處一室、其樂融融,孫輩還能跟祖父母練練中文。

但事實是,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非常罕見……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李安導演的“家庭三部曲”中的《推手》,就講了一個留美兒子把喪偶父親從臺灣接到美國養老的故事。身為太極大師的父親,在美國住得並不習慣。文化習慣上的不同,導致父親最後離家出走,以父親獨居告終。

李安導演的電影是藝術,而現實中的故事,和這也差不太多……

我們今天就借這篇文章,探討一下獨生子女移民後,父母的養老問題。

1

剛下飛機差點被罰25萬!

美國西海岸是華人聚集最多的區域,洛杉磯機場每天都有從中國飛來的老人們。

他們帶著第一次出國的不安,捏著兒女給的中英文通關祕籍,面對著海關人員連珠炮的問題,吃力的回答著,生怕一個答錯就不準入境,讓在美國的兒女白等一場。

去美國給兒子帶孩子的老孫,就因為不熟悉過關規則,沒有如實申報帶來的東西,差點被罰了三萬五千美元(相當於25萬人民幣)。

老孫下飛機,按規矩要填一張入境申請表,一般都是兒女打印出來填好,老人照葫蘆畫瓢即可,但粗心的兒子並沒有準備這些,面對全英文的表格,老孫只好請一位留學生幫忙。

留學生一邊問老孫:“有沒有帶違禁品?武器、毒品、藥品……”一邊全選了NO。

結果老孫被海關攔了下來。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從他的包裡,檢查人員翻出了蓮子、筍乾、紅棗……都是老家特產,煲湯必備。可是美國的傻海關怎麼也不知道蓮子是個什麼東西,按照規則,要給這些東西稱重,超出多少重量罰多少錢,結果就是上面那個金額。

老孫急了,再三解釋,海關允許他給兒子打電話,由電話那頭的兒子跟海關解釋,才終於“化險為夷”,在另一張看不懂的表格上簽字之後,老孫和他的行李才被放出海關。

2

去美國養老=坐牢?

老孫兒子一家在美國五年了,從工作簽證到綠卡,從地下公寓到獨立屋,已經打算長住下來。五年時間老孫一個人在中國,每當兒子去美國,老孫都拒絕:“我一句英文都不會講,去那幹啥?”

直到夫妻倆有了孩子,老孫這才動身。

鄰居都羨慕老孫:“要去美國養老了。”

老孫總是搖頭:“什麼福?是去坐牢,那是美國,我去了就是聾子和啞巴!”

剛到美國的日子,老孫儘量不去想“坐牢”的事情,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孫子,然後給一家人做飯。

日子久了,兒子覺得他天天在家裡不出門也不好,鼓勵他有空去社區走走,那裡也有一些中國老人,打麻將、唱歌、跳舞、唱戲什麼的,兒子原話是“融入美國社會,從華人社區開始”

老孫不以為然,自己這麼一把年紀了,還“融入什麼美國社會”?等孫子長大一點他就打算回國,還是家鄉更加習慣。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老孫心裡也清楚,兒子希望他“融入美國社會”,是想要他也在美國長住。

自從兒子去外地上大學之後,父子倆相聚的時間就減少了,工作之後,一年在一起的日子不超過10天。

老伴還在的時候,老孫覺得做“留守老人”也沒什麼,兩個人白天看看電視、串串門,晚上去跳廣場舞,生活有滋有味,老伴走了之後,房子裡就剩下他一個人和一群花花草草和幾隻鸚鵡,鄰居們看了都覺得老孫可憐。

其實像老孫這樣的老人,在社會劇變的中國非常多。兒女們不願意在小縣城裡度過一生,紛紛跑到北京、上海、廣東,更遠的跑到美國、澳洲、歐洲,催生了“留守老人”這樣的群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老孫有時候也看得很透徹。

他不可能要求兒子放棄現在的生活,回到自己身邊,兒子一個人在外打拼,才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也不容易。而他也不可能去過美國人的生活,多少回在美國的房子裡醒來,要半天才反應過來,自己是在美國,想要去老人中心跟老戰友下棋的事,是不可能了。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4

他一定很愛你

經不住兒子的勸說,也受夠了孤獨的折磨,老孫終於還是去社區,試著跟一些中國老人“套近乎”。

大家都很熱情,尤其是對新來的老孫,覺得他剛到,需要幫助他早點適應這裡,畢竟每個人幾乎都有和老孫差不多的經歷。

一群中國老人在一起打麻將、下象棋、唱老歌,還有專門的電影放映室,播放著老電影,大家來自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廣東、福建……輪流著帶自己老家的美食特產,輪流講述著自己剛到美國的囧事……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老人們最喜歡的環節是在一起唱歌,各種紅歌、老歌,大家一邊拍手打節拍,一邊合唱。最受歡迎的歌曲,是90年代初特別流行的《大中國》。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

家裡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

還有珠穆朗瑪峰是最高山坡。

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的一個家,

永遠,那個永遠,

那個我要伴隨他……”

老孫唱完,心裡無限感概。兒子以後就是美國人了,孫子直接出生在美國,更加是美國人了,等到自己老到不能動的那一天,是不是也得到美國來,才有人給養老送終呢?

即便是心裡一萬個不情願,老孫也明白,這種生活是無法避免的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這句話老孫最近越來越多地脫口而出。

幾個月後,老孫的簽證快要到期了,得回國一次辦過。在機場,老孫戀戀不捨地抱著孫子親了一口,轉身去了安檢通道。

這一次,兒子的眼眶有點溼潤,看著父親的背影,他想起中學課本上朱自清的那篇《背影》,之前每一次離別,都是父親送他,他把背影留給父親。

他知道,父親在美國不習慣,雖然從沒有當面說。父親願意來回折騰,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到美國來幫他們照顧孩子,是因為父親真的很愛自己,很愛這個家。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

5

總要有一代人犧牲

回國之後,兒子跟老孫通了一次電話,這麼多年來,父子倆的交流時長加起來,都沒有這次通話多。

兒子首先向老孫表達了歉意,然後希望父親下一次過來,就不要走了。“您年級也大了,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您,國內雖好,但一家人在一起,有什麼問題都能有個照應,相隔那麼遠,您身體要是有什麼不舒服,我們在這邊都沒辦法照顧,況且,您的孫子也需要爺爺。”

老孫明白兒子的意思,這段時間,他從抗拒面對到逐漸說服自己去接受這個現實,他答應了兒子的請求,可以在美國養老,但有一點,每年清明、過年等回中國,給老伴掃墓。還有就是,等他死後,骨灰也要帶回中國,和老伴葬在一起。

聽到父親這樣說,電話那頭的兒子泣不成聲,一直說自己“不孝”。

老孫安慰兒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但下一代人總要比我們這代活得好,所以,總要犧牲一代人吧。”

6

結束語

把父母接到美國同住,往往猜得到開頭猜不到結局。

為什麼?

你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在國內,你是否會跟父母同住?

如果不會,那麼情況並不會因為換了個國家而消失;如果會,那麼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換個國家會被放大,會讓這件事情比原來更難。這些跨文化的因素包括:與外界語言不通導致父母的受挫感與對子女的依賴感、在異國土地上對下一代教育的分歧等等。

老人們不止與美國兒媳/女婿有著根深蒂固的文化衝突,就連中國的婆媳矛盾也不會因為換了居住國就緩和,反而會更加放大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美國的價值觀格外強調“核心小家庭”的概念。老人來到美國後,由於語言文化的不適應,只會比在中國時更加依賴子女最後引發矛盾衝突

如果接父母來美國不同住,那麼剩下的選擇,要麼就是父母自己居住,要麼就是父母在養老院養老。有條件讓父母自己居住當然最好,然而現實中,還是沒有條件的居多。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讓父母在養老院養老,換個國家待養老院,這樣的移民有意義嗎?

身在海外的子女,放心不下遠在家鄉的父母,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國度,原本是為了增加相聚的時間。可還是讓父母住養老院?某些古板的父母聽到這個建議,都要被氣壞了。

即使父母對養老院的主意不排斥,甚至對美國的養老院印象不錯,這是否就真的是個好主意呢?

年紀輕輕的留學生都要不少時間適應“美式孤獨”,更別說上了年紀的父母了。

任何對於故土的別離,都難免引發人們長久的思鄉情結。一個人上了年紀以後,脫離以前的工作社交環境原本就容易覺得孤單,需要時間調整適應新生活,這個時候換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在美留學的學子,常常調侃在美國是好山好水好無聊。老年人何嘗不是這麼覺得呢?

國內的朋友、親人都不在身邊了,在美國的子女又有自己的事業和小家庭要忙碌,即使有心,又能分出多少時間來看望老人?

在一個人的老年時光裡,是好山好水好身體重要,還是親朋好友常走動的熱鬧更重要?這真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本文由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