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古鎮背靠龍柏山而建,老街呈“丫”字形鑲嵌在山邊。站在龍柏山上,日興場鎮一覽無餘。東邊是正街,乃舊時商貿集市,也是各客家姓氏聚居區。街中建有文昌宮,街對面是戲樓,百米開外又有關帝廟。場頭有江西移民“老表會”修建的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距場頭百餘米,還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閣。北邊是廣東街,為廣東、廣西籍人的聚居區。場頭有兩廣移民“客家會”修建的龍母宮,又名廣聖宮,亦名“廣西會館”。西邊是舊時買賣草料雜物的街道,叫草街子。草街子大多是湖南、湖北籍人的聚居區。草街子場頭有兩湖移民“楚蜀會”修建的禹王宮,又名“楚蜀會館”。場中心建有一樓一底的矩形“圖書館”,佔地300多平方米,是日興民眾閱覽之處,民國以後,便衍變為文百步之遙,還建有一座財神樓。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古鎮背靠龍柏山而建,老街呈“丫”字形鑲嵌在山邊。站在龍柏山上,日興場鎮一覽無餘。東邊是正街,乃舊時商貿集市,也是各客家姓氏聚居區。街中建有文昌宮,街對面是戲樓,百米開外又有關帝廟。場頭有江西移民“老表會”修建的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距場頭百餘米,還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閣。北邊是廣東街,為廣東、廣西籍人的聚居區。場頭有兩廣移民“客家會”修建的龍母宮,又名廣聖宮,亦名“廣西會館”。西邊是舊時買賣草料雜物的街道,叫草街子。草街子大多是湖南、湖北籍人的聚居區。草街子場頭有兩湖移民“楚蜀會”修建的禹王宮,又名“楚蜀會館”。場中心建有一樓一底的矩形“圖書館”,佔地300多平方米,是日興民眾閱覽之處,民國以後,便衍變為文百步之遙,還建有一座財神樓。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這八處宮廟樓閣館舍,像一顆顆明珠, 鑲嵌於日興場上,構成了場鎮的基本格局。其中的萬壽、龍母、禹王、文昌四大宮,均系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築,為四合院結構,佔地面積均在3500平方米左右,宮牆高3丈,厚1.5尺,院內有正殿、偏殿戲樓、廂樓、天井、廣場,有的還有後花園。神像高大、莊嚴肅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日興場的街道是清色的石板路, 兩旁建有間間穿木結構的店鋪,店鋪相連,門樓對望,前店後室,功能分明。臨街屋簷外伸,能遮陽避雨。舊時的日興場集市興旺,商貿繁榮。一到逢場天,滿街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擁擠如潮,熱鬧非凡。若站在10裡外的蠻子埡口,就能聽見場上“嗬一嗬一嗬”的嘈雜聲浪,如雷鳴,似濤吼,頗為壯闊。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古鎮背靠龍柏山而建,老街呈“丫”字形鑲嵌在山邊。站在龍柏山上,日興場鎮一覽無餘。東邊是正街,乃舊時商貿集市,也是各客家姓氏聚居區。街中建有文昌宮,街對面是戲樓,百米開外又有關帝廟。場頭有江西移民“老表會”修建的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距場頭百餘米,還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閣。北邊是廣東街,為廣東、廣西籍人的聚居區。場頭有兩廣移民“客家會”修建的龍母宮,又名廣聖宮,亦名“廣西會館”。西邊是舊時買賣草料雜物的街道,叫草街子。草街子大多是湖南、湖北籍人的聚居區。草街子場頭有兩湖移民“楚蜀會”修建的禹王宮,又名“楚蜀會館”。場中心建有一樓一底的矩形“圖書館”,佔地300多平方米,是日興民眾閱覽之處,民國以後,便衍變為文百步之遙,還建有一座財神樓。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這八處宮廟樓閣館舍,像一顆顆明珠, 鑲嵌於日興場上,構成了場鎮的基本格局。其中的萬壽、龍母、禹王、文昌四大宮,均系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築,為四合院結構,佔地面積均在3500平方米左右,宮牆高3丈,厚1.5尺,院內有正殿、偏殿戲樓、廂樓、天井、廣場,有的還有後花園。神像高大、莊嚴肅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日興場的街道是清色的石板路, 兩旁建有間間穿木結構的店鋪,店鋪相連,門樓對望,前店後室,功能分明。臨街屋簷外伸,能遮陽避雨。舊時的日興場集市興旺,商貿繁榮。一到逢場天,滿街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擁擠如潮,熱鬧非凡。若站在10裡外的蠻子埡口,就能聽見場上“嗬一嗬一嗬”的嘈雜聲浪,如雷鳴,似濤吼,頗為壯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後,四大宮殿的神像被統統搞毀,財神樓、關帝廟、觀音閣和圖書館被先後拆除,萬壽宮成了日興區公所所在地,龍母宮成了日興鄉政府所在地,禹王宮成了目興區糧站的庫房,文昌宮成了日興區供銷社的門市。街道兩邊的屋簷被律鋸短,街道石板路也被陸續撬掉。日興古鎮改變了舊時的模樣。

舊時,日興場的四大宮殿裡都建有戲樓。戲樓正面有簷坊、藻井,左為松鶴,右為梅鹿,彩繪細膩,雕刻精美。戲樓伸出的兩個挑角,有如鳳凰展翅,恰似俊鳥競飛。20世紀30-50年代,場上居民組織了一個玩友戲班“清華劇社”。平常夜晚,大家聚集在茶館裡“打圍鼓”、唱“板凳戲”,自娛自樂。每逢春節、祭神、廟會等傳統節日,就要登戲臺演大戲。常演的劇目有《滿堂福》《雙富貴》《鐵龍山》《獅子樓》等等。尤其是每年春節,要從初唱到十五, 還要舉辦耍龍燈、舞獅子、抬社火、劃早船、踩高蹺等大型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滿街遊行, 十分熱鬧。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的夜晚,人們聚集在街中心圖書館西面的廣場上,迎接火龍的到來,舞龍者赤膊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圍觀者手持煙火,燃得煙花四處飛濺,明亮璀璨,將節日氣氛推向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 迎接火力向高潮。當時有詩讚曰:“入夜月圓玩火龍,迎龍街巷彩燈紅,大家閨秀藏樓上,龍過街前方露容。”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古鎮背靠龍柏山而建,老街呈“丫”字形鑲嵌在山邊。站在龍柏山上,日興場鎮一覽無餘。東邊是正街,乃舊時商貿集市,也是各客家姓氏聚居區。街中建有文昌宮,街對面是戲樓,百米開外又有關帝廟。場頭有江西移民“老表會”修建的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距場頭百餘米,還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閣。北邊是廣東街,為廣東、廣西籍人的聚居區。場頭有兩廣移民“客家會”修建的龍母宮,又名廣聖宮,亦名“廣西會館”。西邊是舊時買賣草料雜物的街道,叫草街子。草街子大多是湖南、湖北籍人的聚居區。草街子場頭有兩湖移民“楚蜀會”修建的禹王宮,又名“楚蜀會館”。場中心建有一樓一底的矩形“圖書館”,佔地300多平方米,是日興民眾閱覽之處,民國以後,便衍變為文百步之遙,還建有一座財神樓。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這八處宮廟樓閣館舍,像一顆顆明珠, 鑲嵌於日興場上,構成了場鎮的基本格局。其中的萬壽、龍母、禹王、文昌四大宮,均系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築,為四合院結構,佔地面積均在3500平方米左右,宮牆高3丈,厚1.5尺,院內有正殿、偏殿戲樓、廂樓、天井、廣場,有的還有後花園。神像高大、莊嚴肅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日興場的街道是清色的石板路, 兩旁建有間間穿木結構的店鋪,店鋪相連,門樓對望,前店後室,功能分明。臨街屋簷外伸,能遮陽避雨。舊時的日興場集市興旺,商貿繁榮。一到逢場天,滿街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擁擠如潮,熱鬧非凡。若站在10裡外的蠻子埡口,就能聽見場上“嗬一嗬一嗬”的嘈雜聲浪,如雷鳴,似濤吼,頗為壯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後,四大宮殿的神像被統統搞毀,財神樓、關帝廟、觀音閣和圖書館被先後拆除,萬壽宮成了日興區公所所在地,龍母宮成了日興鄉政府所在地,禹王宮成了目興區糧站的庫房,文昌宮成了日興區供銷社的門市。街道兩邊的屋簷被律鋸短,街道石板路也被陸續撬掉。日興古鎮改變了舊時的模樣。

舊時,日興場的四大宮殿裡都建有戲樓。戲樓正面有簷坊、藻井,左為松鶴,右為梅鹿,彩繪細膩,雕刻精美。戲樓伸出的兩個挑角,有如鳳凰展翅,恰似俊鳥競飛。20世紀30-50年代,場上居民組織了一個玩友戲班“清華劇社”。平常夜晚,大家聚集在茶館裡“打圍鼓”、唱“板凳戲”,自娛自樂。每逢春節、祭神、廟會等傳統節日,就要登戲臺演大戲。常演的劇目有《滿堂福》《雙富貴》《鐵龍山》《獅子樓》等等。尤其是每年春節,要從初唱到十五, 還要舉辦耍龍燈、舞獅子、抬社火、劃早船、踩高蹺等大型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滿街遊行, 十分熱鬧。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的夜晚,人們聚集在街中心圖書館西面的廣場上,迎接火龍的到來,舞龍者赤膊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圍觀者手持煙火,燃得煙花四處飛濺,明亮璀璨,將節日氣氛推向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 迎接火力向高潮。當時有詩讚曰:“入夜月圓玩火龍,迎龍街巷彩燈紅,大家閨秀藏樓上,龍過街前方露容。”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場除了有厚重的文化氛國外,還有眾多的名勝古蹟。現僅存於世的尚有“古樓”“峰巒””“文塔”等歷史景觀。儀隴古八景,日興就佔有兩景。

“古樓曉雲”為儀隴古八景之一。

日興鎮北面最 高的大山是古樓山,峰頂有“古樓寨”清初時山頂建起-座文昌廟。藏經樓上有大鼓,僧侶擊載誦經,放稱“鼓樓”。後文昌廟幾度興衰,年深日久,鼓樓漸被人們附會為“古樓”了。

古樓察有石砌的大小兩道寨門,大案門下有一岩石, 直徑3尺許,仰置於巨石之上, 形如一面銅鑼,當地人叫它“石鑼”。寨西懸崖上裸露一塊天生的黃褐色圓形巨石,直徑約9米,厚約6米,形似戰鼓,人們稱它為“石鼓”。當地人視“石鑼” “石鼓”為風水寶物。有民謠雲:石鑼對石鼓,金銀二萬五,有人識破了,財寶不用數。

站在古樓寨頂,俯瞰古樓山麓,每日晨曦初露之前, 朝霞萬道,託紅日冉冉升起,其景極佳, 故有“古樓曉雲”之稱。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古鎮背靠龍柏山而建,老街呈“丫”字形鑲嵌在山邊。站在龍柏山上,日興場鎮一覽無餘。東邊是正街,乃舊時商貿集市,也是各客家姓氏聚居區。街中建有文昌宮,街對面是戲樓,百米開外又有關帝廟。場頭有江西移民“老表會”修建的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距場頭百餘米,還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閣。北邊是廣東街,為廣東、廣西籍人的聚居區。場頭有兩廣移民“客家會”修建的龍母宮,又名廣聖宮,亦名“廣西會館”。西邊是舊時買賣草料雜物的街道,叫草街子。草街子大多是湖南、湖北籍人的聚居區。草街子場頭有兩湖移民“楚蜀會”修建的禹王宮,又名“楚蜀會館”。場中心建有一樓一底的矩形“圖書館”,佔地300多平方米,是日興民眾閱覽之處,民國以後,便衍變為文百步之遙,還建有一座財神樓。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這八處宮廟樓閣館舍,像一顆顆明珠, 鑲嵌於日興場上,構成了場鎮的基本格局。其中的萬壽、龍母、禹王、文昌四大宮,均系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築,為四合院結構,佔地面積均在3500平方米左右,宮牆高3丈,厚1.5尺,院內有正殿、偏殿戲樓、廂樓、天井、廣場,有的還有後花園。神像高大、莊嚴肅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日興場的街道是清色的石板路, 兩旁建有間間穿木結構的店鋪,店鋪相連,門樓對望,前店後室,功能分明。臨街屋簷外伸,能遮陽避雨。舊時的日興場集市興旺,商貿繁榮。一到逢場天,滿街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擁擠如潮,熱鬧非凡。若站在10裡外的蠻子埡口,就能聽見場上“嗬一嗬一嗬”的嘈雜聲浪,如雷鳴,似濤吼,頗為壯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後,四大宮殿的神像被統統搞毀,財神樓、關帝廟、觀音閣和圖書館被先後拆除,萬壽宮成了日興區公所所在地,龍母宮成了日興鄉政府所在地,禹王宮成了目興區糧站的庫房,文昌宮成了日興區供銷社的門市。街道兩邊的屋簷被律鋸短,街道石板路也被陸續撬掉。日興古鎮改變了舊時的模樣。

舊時,日興場的四大宮殿裡都建有戲樓。戲樓正面有簷坊、藻井,左為松鶴,右為梅鹿,彩繪細膩,雕刻精美。戲樓伸出的兩個挑角,有如鳳凰展翅,恰似俊鳥競飛。20世紀30-50年代,場上居民組織了一個玩友戲班“清華劇社”。平常夜晚,大家聚集在茶館裡“打圍鼓”、唱“板凳戲”,自娛自樂。每逢春節、祭神、廟會等傳統節日,就要登戲臺演大戲。常演的劇目有《滿堂福》《雙富貴》《鐵龍山》《獅子樓》等等。尤其是每年春節,要從初唱到十五, 還要舉辦耍龍燈、舞獅子、抬社火、劃早船、踩高蹺等大型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滿街遊行, 十分熱鬧。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的夜晚,人們聚集在街中心圖書館西面的廣場上,迎接火龍的到來,舞龍者赤膊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圍觀者手持煙火,燃得煙花四處飛濺,明亮璀璨,將節日氣氛推向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 迎接火力向高潮。當時有詩讚曰:“入夜月圓玩火龍,迎龍街巷彩燈紅,大家閨秀藏樓上,龍過街前方露容。”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場除了有厚重的文化氛國外,還有眾多的名勝古蹟。現僅存於世的尚有“古樓”“峰巒””“文塔”等歷史景觀。儀隴古八景,日興就佔有兩景。

“古樓曉雲”為儀隴古八景之一。

日興鎮北面最 高的大山是古樓山,峰頂有“古樓寨”清初時山頂建起-座文昌廟。藏經樓上有大鼓,僧侶擊載誦經,放稱“鼓樓”。後文昌廟幾度興衰,年深日久,鼓樓漸被人們附會為“古樓”了。

古樓察有石砌的大小兩道寨門,大案門下有一岩石, 直徑3尺許,仰置於巨石之上, 形如一面銅鑼,當地人叫它“石鑼”。寨西懸崖上裸露一塊天生的黃褐色圓形巨石,直徑約9米,厚約6米,形似戰鼓,人們稱它為“石鼓”。當地人視“石鑼” “石鼓”為風水寶物。有民謠雲:石鑼對石鼓,金銀二萬五,有人識破了,財寶不用數。

站在古樓寨頂,俯瞰古樓山麓,每日晨曦初露之前, 朝霞萬道,託紅日冉冉升起,其景極佳, 故有“古樓曉雲”之稱。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峰巒煙雨”也是儀隴古八景之一

峰巒山距8興鎮約8裡,每至秋日,淫雨霏霏,終日煙雲繚繞,遂有“煙雨繞峰巒,秋雨下不斷”之說。昔日山上有一小寨名日“峰巒寨”,寨上有古廟”峰巒寺。始建於清康照年間,嘉慶中葉又重修。寺內有彌勒、如來、觀音三重殿宇。

峰巒寺前還有一尊飛來石,孤蹲獨立,高約5米,周長17.5米。早年在頂部修有日觀亭。東北兩面各有4個石窟神龕,共刻摩崖神像八尊。飛來石下方有水井一口,銀泉清澈,味道甘美,終年不涸。

金山文塔鑑古今。大金山海拔660米以上,離日興鎮約10日之遙。文塔似一支玉筍、一把利劍, 矗立在大金山上。據《儀隴縣誌》記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儀隴知縣王者政主持修建文塔於大金山上,冀望儀邑文風鼎盛。此後人們便把大金山稱為“塔子山”或“白塔山”了。

文塔通體雪白,塔基為正六邊形,全系磚石木結構,上下共9層,高27米。跨進正門,沿級盤旋而上,經過五層佛龕,便蒞臨文塔最高層。文塔每層均勻地排列著六孔圓形小窗臺,透過窗戶極目遠眺,重重疊疊的深丘溝壑好似江海波濤,競奔眼底,令人心神陶醉。

"

日興鎮位於儀隴縣西北部,老縣城金城鎮以東10公里處,距離新縣城新政鎮30公里,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 日興鎮是儀隴縣的農業、集貿和交通樞紐重鎮。

日興鎮起源於清初。清康熙十年至雍正初年(1671- -1723年),兩廣兩湖和江西等省的移民陸續遷來日興定居,在石板埡口建立集鎮,俗稱石埡場,又名日興場。1940年設日興鄉,1953年更名石埡鎮,1958年改名為日興鎮至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古鎮背靠龍柏山而建,老街呈“丫”字形鑲嵌在山邊。站在龍柏山上,日興場鎮一覽無餘。東邊是正街,乃舊時商貿集市,也是各客家姓氏聚居區。街中建有文昌宮,街對面是戲樓,百米開外又有關帝廟。場頭有江西移民“老表會”修建的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距場頭百餘米,還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閣。北邊是廣東街,為廣東、廣西籍人的聚居區。場頭有兩廣移民“客家會”修建的龍母宮,又名廣聖宮,亦名“廣西會館”。西邊是舊時買賣草料雜物的街道,叫草街子。草街子大多是湖南、湖北籍人的聚居區。草街子場頭有兩湖移民“楚蜀會”修建的禹王宮,又名“楚蜀會館”。場中心建有一樓一底的矩形“圖書館”,佔地300多平方米,是日興民眾閱覽之處,民國以後,便衍變為文百步之遙,還建有一座財神樓。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這八處宮廟樓閣館舍,像一顆顆明珠, 鑲嵌於日興場上,構成了場鎮的基本格局。其中的萬壽、龍母、禹王、文昌四大宮,均系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築,為四合院結構,佔地面積均在3500平方米左右,宮牆高3丈,厚1.5尺,院內有正殿、偏殿戲樓、廂樓、天井、廣場,有的還有後花園。神像高大、莊嚴肅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日興場的街道是清色的石板路, 兩旁建有間間穿木結構的店鋪,店鋪相連,門樓對望,前店後室,功能分明。臨街屋簷外伸,能遮陽避雨。舊時的日興場集市興旺,商貿繁榮。一到逢場天,滿街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擁擠如潮,熱鬧非凡。若站在10裡外的蠻子埡口,就能聽見場上“嗬一嗬一嗬”的嘈雜聲浪,如雷鳴,似濤吼,頗為壯闊。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後,四大宮殿的神像被統統搞毀,財神樓、關帝廟、觀音閣和圖書館被先後拆除,萬壽宮成了日興區公所所在地,龍母宮成了日興鄉政府所在地,禹王宮成了目興區糧站的庫房,文昌宮成了日興區供銷社的門市。街道兩邊的屋簷被律鋸短,街道石板路也被陸續撬掉。日興古鎮改變了舊時的模樣。

舊時,日興場的四大宮殿裡都建有戲樓。戲樓正面有簷坊、藻井,左為松鶴,右為梅鹿,彩繪細膩,雕刻精美。戲樓伸出的兩個挑角,有如鳳凰展翅,恰似俊鳥競飛。20世紀30-50年代,場上居民組織了一個玩友戲班“清華劇社”。平常夜晚,大家聚集在茶館裡“打圍鼓”、唱“板凳戲”,自娛自樂。每逢春節、祭神、廟會等傳統節日,就要登戲臺演大戲。常演的劇目有《滿堂福》《雙富貴》《鐵龍山》《獅子樓》等等。尤其是每年春節,要從初唱到十五, 還要舉辦耍龍燈、舞獅子、抬社火、劃早船、踩高蹺等大型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滿街遊行, 十分熱鬧。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的夜晚,人們聚集在街中心圖書館西面的廣場上,迎接火龍的到來,舞龍者赤膊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圍觀者手持煙火,燃得煙花四處飛濺,明亮璀璨,將節日氣氛推向上陣,舞得火龍上下翻騰: 迎接火力向高潮。當時有詩讚曰:“入夜月圓玩火龍,迎龍街巷彩燈紅,大家閨秀藏樓上,龍過街前方露容。”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場除了有厚重的文化氛國外,還有眾多的名勝古蹟。現僅存於世的尚有“古樓”“峰巒””“文塔”等歷史景觀。儀隴古八景,日興就佔有兩景。

“古樓曉雲”為儀隴古八景之一。

日興鎮北面最 高的大山是古樓山,峰頂有“古樓寨”清初時山頂建起-座文昌廟。藏經樓上有大鼓,僧侶擊載誦經,放稱“鼓樓”。後文昌廟幾度興衰,年深日久,鼓樓漸被人們附會為“古樓”了。

古樓察有石砌的大小兩道寨門,大案門下有一岩石, 直徑3尺許,仰置於巨石之上, 形如一面銅鑼,當地人叫它“石鑼”。寨西懸崖上裸露一塊天生的黃褐色圓形巨石,直徑約9米,厚約6米,形似戰鼓,人們稱它為“石鼓”。當地人視“石鑼” “石鼓”為風水寶物。有民謠雲:石鑼對石鼓,金銀二萬五,有人識破了,財寶不用數。

站在古樓寨頂,俯瞰古樓山麓,每日晨曦初露之前, 朝霞萬道,託紅日冉冉升起,其景極佳, 故有“古樓曉雲”之稱。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峰巒煙雨”也是儀隴古八景之一

峰巒山距8興鎮約8裡,每至秋日,淫雨霏霏,終日煙雲繚繞,遂有“煙雨繞峰巒,秋雨下不斷”之說。昔日山上有一小寨名日“峰巒寨”,寨上有古廟”峰巒寺。始建於清康照年間,嘉慶中葉又重修。寺內有彌勒、如來、觀音三重殿宇。

峰巒寺前還有一尊飛來石,孤蹲獨立,高約5米,周長17.5米。早年在頂部修有日觀亭。東北兩面各有4個石窟神龕,共刻摩崖神像八尊。飛來石下方有水井一口,銀泉清澈,味道甘美,終年不涸。

金山文塔鑑古今。大金山海拔660米以上,離日興鎮約10日之遙。文塔似一支玉筍、一把利劍, 矗立在大金山上。據《儀隴縣誌》記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儀隴知縣王者政主持修建文塔於大金山上,冀望儀邑文風鼎盛。此後人們便把大金山稱為“塔子山”或“白塔山”了。

文塔通體雪白,塔基為正六邊形,全系磚石木結構,上下共9層,高27米。跨進正門,沿級盤旋而上,經過五層佛龕,便蒞臨文塔最高層。文塔每層均勻地排列著六孔圓形小窗臺,透過窗戶極目遠眺,重重疊疊的深丘溝壑好似江海波濤,競奔眼底,令人心神陶醉。

儀隴北面的一顆明珠,漫談日興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興還有一處已有300多年的老宅 一 蔣家大院

坐落在古樓山坎下,系蔣姓人家所建。院落坐北朝南,為三合院式佈局,佔地300多平方米。由正房6間左右對稱組成。中間為主庭,東西為廂房。廂房一側還有三層碉樓一座。全院青瓦屋頂,穿鬥結構,門窗雕花,為典型的川北古民居大院。大院的門上有“忠孝傳家勒為先,耕讀為本儉養廉”的楹聯,書房內有“為善最樂,讀書更佳”的楷體大字。

日興建鎮300多年來名人輩出,比較有名的有20餘人。如: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委兼教育總署督辦王莫,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唐成海,山東省軍區原顧問(副軍職待遇)鄧才文,鐵道部第二設計院劇院長王國佐等,還有民間工藝美術家何作霖,書法家林品強等。

作者/ 蔣立憲(原儀隴縣中學高級教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