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其實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到這次已經是第4次,最早一次是期權形式,算上這次的後3次都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會對伊利集團的戰略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可以穩定住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會提升伊利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管理效能可以更加充分地釋放。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其實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到這次已經是第4次,最早一次是期權形式,算上這次的後3次都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會對伊利集團的戰略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可以穩定住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會提升伊利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管理效能可以更加充分地釋放。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同時股權激勵計劃是分為5個時間段的,也就是考慮到了公司2030年的長遠目標。因此從這點上看,伊利集團有著自己清晰的戰略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因為對激勵對象而言,其實6年的時間並不短,如果為了一己私利,想解禁套現的話那麼這麼週期會設計的更短的。比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週期都是3-4年的,因此從這點上可以看出伊利管理層的誠意。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其實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到這次已經是第4次,最早一次是期權形式,算上這次的後3次都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會對伊利集團的戰略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可以穩定住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會提升伊利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管理效能可以更加充分地釋放。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同時股權激勵計劃是分為5個時間段的,也就是考慮到了公司2030年的長遠目標。因此從這點上看,伊利集團有著自己清晰的戰略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因為對激勵對象而言,其實6年的時間並不短,如果為了一己私利,想解禁套現的話那麼這麼週期會設計的更短的。比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週期都是3-4年的,因此從這點上可以看出伊利管理層的誠意。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有些投資者對於股權激勵計劃中的8.2%淨利率(按複合增長率計算)考核指標覺得定的低了,其實是思考的維度不夠。一方面僅以以前的業績作為參考沒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式的影響;另一個面陷入財務分析的偏執,而沒有以產業視角思考析業財融合趨勢下,企業的戰略規劃以及乳業的行業特性。

那麼讓我們具體展開一下,看一下伊利集團這個8.2%的淨利潤增速指標是不是合理的。

從全球範圍來看,荷蘭銀行最新的年度全球最大乳製品公司調查顯示, 2018 年,商品價格下跌,主要出口地區的惡劣天氣條件,強勢美元以及匯率變化影響了全球乳業 20 強公司的總營業額。按美元計算,年增長率 2.5%,而去年為 7.2%; 然而,以歐元計算的 2018 年合併營業額下降 2.0%,而 2017 年的上升趨勢為 5.1%。

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以及匯率的波動性,原料成本的進口成本,具體如牧草就勢必受到影響。同時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豬肉帶動的通脹提升,使得原奶的貨源越發的難找,而且原奶的收購價格也同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

乳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沒有壟斷優勢,因此成本的變動必然導致企業淨利潤的波動。因此在原材料漲價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以及國際宏觀態勢不穩定的形勢下,做到8.2%的淨利潤的增長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考慮到連續5年保持的難度。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其實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到這次已經是第4次,最早一次是期權形式,算上這次的後3次都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會對伊利集團的戰略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可以穩定住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會提升伊利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管理效能可以更加充分地釋放。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同時股權激勵計劃是分為5個時間段的,也就是考慮到了公司2030年的長遠目標。因此從這點上看,伊利集團有著自己清晰的戰略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因為對激勵對象而言,其實6年的時間並不短,如果為了一己私利,想解禁套現的話那麼這麼週期會設計的更短的。比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週期都是3-4年的,因此從這點上可以看出伊利管理層的誠意。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有些投資者對於股權激勵計劃中的8.2%淨利率(按複合增長率計算)考核指標覺得定的低了,其實是思考的維度不夠。一方面僅以以前的業績作為參考沒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式的影響;另一個面陷入財務分析的偏執,而沒有以產業視角思考析業財融合趨勢下,企業的戰略規劃以及乳業的行業特性。

那麼讓我們具體展開一下,看一下伊利集團這個8.2%的淨利潤增速指標是不是合理的。

從全球範圍來看,荷蘭銀行最新的年度全球最大乳製品公司調查顯示, 2018 年,商品價格下跌,主要出口地區的惡劣天氣條件,強勢美元以及匯率變化影響了全球乳業 20 強公司的總營業額。按美元計算,年增長率 2.5%,而去年為 7.2%; 然而,以歐元計算的 2018 年合併營業額下降 2.0%,而 2017 年的上升趨勢為 5.1%。

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以及匯率的波動性,原料成本的進口成本,具體如牧草就勢必受到影響。同時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豬肉帶動的通脹提升,使得原奶的貨源越發的難找,而且原奶的收購價格也同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

乳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沒有壟斷優勢,因此成本的變動必然導致企業淨利潤的波動。因此在原材料漲價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以及國際宏觀態勢不穩定的形勢下,做到8.2%的淨利潤的增長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考慮到連續5年保持的難度。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除去蒙牛伊利兩大巨頭,其他乳品公司已經零增長

對於此時的伊利而言,由於乳業結構的特點,產品毛利是穩定的,通過杜邦財務分析公式可知,這個時候如果想要提高淨利潤,就只有通過品類和市場規模的擴展完成。

故而,伊利集團在這個逆週期的背景下,沒有選擇保守的收縮,而是繼續執行其國際化平臺戰略,分別在品類上推出新品,比如聖瑞斯咖啡,以及joyday冰淇淋等。

同時,由於行業逆週期性,所以此時也是產業併購的良機。荷蘭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 年,乳製品行業發生了 111 宗交易,略低於去年的 127 宗交易。但截至 2019 年中期,乳製品交易數量已達 85 個,其中 32 個為跨境交易。

伊利集團也抓住機會,加快國際併購,包括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業Chomthana、新西蘭乳業第二大合作社Westland,相信在整體大趨勢下,未來也不排除其它戰略併購行為。這些都為集團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此時收購價格很低,所以其實這些舉措會提高公司未來的經營性利潤,是有利於所有股東的事情。但是任何好事情都需要時間的沉澱,也就是很多時候需要有耐心,因為從短期財務上看,這些併購活動,確實讓公司短期的淨利額減少了,但是長期看是有利於公司長遠的淨利潤的。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其實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到這次已經是第4次,最早一次是期權形式,算上這次的後3次都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會對伊利集團的戰略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可以穩定住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會提升伊利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管理效能可以更加充分地釋放。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同時股權激勵計劃是分為5個時間段的,也就是考慮到了公司2030年的長遠目標。因此從這點上看,伊利集團有著自己清晰的戰略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因為對激勵對象而言,其實6年的時間並不短,如果為了一己私利,想解禁套現的話那麼這麼週期會設計的更短的。比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週期都是3-4年的,因此從這點上可以看出伊利管理層的誠意。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有些投資者對於股權激勵計劃中的8.2%淨利率(按複合增長率計算)考核指標覺得定的低了,其實是思考的維度不夠。一方面僅以以前的業績作為參考沒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式的影響;另一個面陷入財務分析的偏執,而沒有以產業視角思考析業財融合趨勢下,企業的戰略規劃以及乳業的行業特性。

那麼讓我們具體展開一下,看一下伊利集團這個8.2%的淨利潤增速指標是不是合理的。

從全球範圍來看,荷蘭銀行最新的年度全球最大乳製品公司調查顯示, 2018 年,商品價格下跌,主要出口地區的惡劣天氣條件,強勢美元以及匯率變化影響了全球乳業 20 強公司的總營業額。按美元計算,年增長率 2.5%,而去年為 7.2%; 然而,以歐元計算的 2018 年合併營業額下降 2.0%,而 2017 年的上升趨勢為 5.1%。

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以及匯率的波動性,原料成本的進口成本,具體如牧草就勢必受到影響。同時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豬肉帶動的通脹提升,使得原奶的貨源越發的難找,而且原奶的收購價格也同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

乳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沒有壟斷優勢,因此成本的變動必然導致企業淨利潤的波動。因此在原材料漲價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以及國際宏觀態勢不穩定的形勢下,做到8.2%的淨利潤的增長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考慮到連續5年保持的難度。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除去蒙牛伊利兩大巨頭,其他乳品公司已經零增長

對於此時的伊利而言,由於乳業結構的特點,產品毛利是穩定的,通過杜邦財務分析公式可知,這個時候如果想要提高淨利潤,就只有通過品類和市場規模的擴展完成。

故而,伊利集團在這個逆週期的背景下,沒有選擇保守的收縮,而是繼續執行其國際化平臺戰略,分別在品類上推出新品,比如聖瑞斯咖啡,以及joyday冰淇淋等。

同時,由於行業逆週期性,所以此時也是產業併購的良機。荷蘭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 年,乳製品行業發生了 111 宗交易,略低於去年的 127 宗交易。但截至 2019 年中期,乳製品交易數量已達 85 個,其中 32 個為跨境交易。

伊利集團也抓住機會,加快國際併購,包括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業Chomthana、新西蘭乳業第二大合作社Westland,相信在整體大趨勢下,未來也不排除其它戰略併購行為。這些都為集團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此時收購價格很低,所以其實這些舉措會提高公司未來的經營性利潤,是有利於所有股東的事情。但是任何好事情都需要時間的沉澱,也就是很多時候需要有耐心,因為從短期財務上看,這些併購活動,確實讓公司短期的淨利額減少了,但是長期看是有利於公司長遠的淨利潤的。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集團近年財報數據

在估值領域,唯一受到業內認同是DCF估值法,也就是所謂的企業現金流折現估值法,這個也是巴菲特秉承的估值理念。從這個估值法可以計算出企業的合理股價,應該就是企業所有時間內現金流的折現值的加總。合理的併購業務雖然有損於企業短期的淨利潤,但是其實在長期看是很有利於股東權益的。故而這個8.2%的增速,也是伊利集團財務穩健性的體現。畢竟這只是底線而已,其實它蘊含著企業長遠的考量。

"

伊利集團在8月5日公佈了最新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股價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看得出有些投資者對於這次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有著自己的想法。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其實伊利的股權激勵計劃到這次已經是第4次,最早一次是期權形式,算上這次的後3次都是限制性股票形式。

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會對伊利集團的戰略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可以穩定住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會提升伊利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管理效能可以更加充分地釋放。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同時股權激勵計劃是分為5個時間段的,也就是考慮到了公司2030年的長遠目標。因此從這點上看,伊利集團有著自己清晰的戰略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因為對激勵對象而言,其實6年的時間並不短,如果為了一己私利,想解禁套現的話那麼這麼週期會設計的更短的。比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週期都是3-4年的,因此從這點上可以看出伊利管理層的誠意。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股權激勵計劃

有些投資者對於股權激勵計劃中的8.2%淨利率(按複合增長率計算)考核指標覺得定的低了,其實是思考的維度不夠。一方面僅以以前的業績作為參考沒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式的影響;另一個面陷入財務分析的偏執,而沒有以產業視角思考析業財融合趨勢下,企業的戰略規劃以及乳業的行業特性。

那麼讓我們具體展開一下,看一下伊利集團這個8.2%的淨利潤增速指標是不是合理的。

從全球範圍來看,荷蘭銀行最新的年度全球最大乳製品公司調查顯示, 2018 年,商品價格下跌,主要出口地區的惡劣天氣條件,強勢美元以及匯率變化影響了全球乳業 20 強公司的總營業額。按美元計算,年增長率 2.5%,而去年為 7.2%; 然而,以歐元計算的 2018 年合併營業額下降 2.0%,而 2017 年的上升趨勢為 5.1%。

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以及匯率的波動性,原料成本的進口成本,具體如牧草就勢必受到影響。同時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豬肉帶動的通脹提升,使得原奶的貨源越發的難找,而且原奶的收購價格也同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

乳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沒有壟斷優勢,因此成本的變動必然導致企業淨利潤的波動。因此在原材料漲價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以及國際宏觀態勢不穩定的形勢下,做到8.2%的淨利潤的增長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考慮到連續5年保持的難度。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除去蒙牛伊利兩大巨頭,其他乳品公司已經零增長

對於此時的伊利而言,由於乳業結構的特點,產品毛利是穩定的,通過杜邦財務分析公式可知,這個時候如果想要提高淨利潤,就只有通過品類和市場規模的擴展完成。

故而,伊利集團在這個逆週期的背景下,沒有選擇保守的收縮,而是繼續執行其國際化平臺戰略,分別在品類上推出新品,比如聖瑞斯咖啡,以及joyday冰淇淋等。

同時,由於行業逆週期性,所以此時也是產業併購的良機。荷蘭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 年,乳製品行業發生了 111 宗交易,略低於去年的 127 宗交易。但截至 2019 年中期,乳製品交易數量已達 85 個,其中 32 個為跨境交易。

伊利集團也抓住機會,加快國際併購,包括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業Chomthana、新西蘭乳業第二大合作社Westland,相信在整體大趨勢下,未來也不排除其它戰略併購行為。這些都為集團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此時收購價格很低,所以其實這些舉措會提高公司未來的經營性利潤,是有利於所有股東的事情。但是任何好事情都需要時間的沉澱,也就是很多時候需要有耐心,因為從短期財務上看,這些併購活動,確實讓公司短期的淨利額減少了,但是長期看是有利於公司長遠的淨利潤的。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集團近年財報數據

在估值領域,唯一受到業內認同是DCF估值法,也就是所謂的企業現金流折現估值法,這個也是巴菲特秉承的估值理念。從這個估值法可以計算出企業的合理股價,應該就是企業所有時間內現金流的折現值的加總。合理的併購業務雖然有損於企業短期的淨利潤,但是其實在長期看是很有利於股東權益的。故而這個8.2%的增速,也是伊利集團財務穩健性的體現。畢竟這只是底線而已,其實它蘊含著企業長遠的考量。

也談伊利股票激勵計劃 8.2%淨利潤增速背後的戰略意義

伊利集團2019年排名世界第八

而且,考慮到伊利集團的體量畢竟是乳業亞洲第一,世界第八,它蘊含的8.2%淨利潤增長和小企業有本質不同,因為利潤的絕對值是不同量級的。所有這些都是一般的投資者沒有看到的維度,以產業思維回眸財報數據的時候會有不同感悟,故而可知8%的利潤指標不僅不低,而且可為未來充分的蓄力。

甚至於有時候太高的淨利潤增長是不好的,比如在柯達的末期由於沒有投入必要的研發錯過市場,所以在一開始其淨利潤甚至創了新高,但是幾年之後蘋果的智能機就徹底改變了市場的認知。這些都是鮮活的例子,也就是設定淨利潤的目標,更多的是根據產業的結構,以及公司的遠期戰略制定的,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合理制值,而非一個最高值,這也體現於比如波特五力模型理論中,以及德魯克的企業經營哲學中。

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財政部“會計名家”入選者王斌教授以專業的視角解讀了8.2%這個數據的含義。

王斌教授表示,伊利過去3年扣非口徑的銷量淨利率,可以大體分別是7.50 %、7.88%、 7.39%,簡單加權平均後的銷售淨利率為7.59%,假定此經營效率為穩定並在未來保持不變,按激勵計劃,也即按照2018年扣非淨利(58.78億),依照8%增長的話,2019年新增扣非淨利測算為4.7億;如果用4.7億扣非淨利按照7.59%的淨利潤去反推,可得伊利2019年的營業收入至少要新增62億,要知道在當前的中國乳業市場,這一新數字已讓相當於一個一定規模的乳企的全年的營收。

而如果進一步以18%、28%、38%、48%去推算,伊利未來5年內,營收增加額就更加龐大了。王斌教授表示,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8.2%的複合增長率對於規模基數大的公司,是有很大的挑戰性的,這個限制性的條件是公允而合理的。

除了從財報數據推導的維度考量之外,讓我們再從真實的產業經營維度去看一下這個8.2%淨利潤增速的含義。

對於現在動盪的經濟週期而言,管理者持有股份本身就需要相當的勇氣。因為不要忘了,這是一個持續6年的過程,也就是要有決心穿越週期的變動,以及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前景,這也體現出伊利集團的核心骨幹和股東利益一致性的決心。

再看一下具體的A股市場,其實連續5年保持淨利潤率8.2%以上的公司只有210家,佔比僅僅是6%而已。很多時候企業連續盈利的難度被低估了,其實企業的成長過程更像是一次長跑,比的是耐力、勇氣、智慧。連續的8.2%淨利潤增長是相當不容易的,尤其面對現在宏觀的不穩定情況。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宏觀是必須接受的,微觀是自己可以改變的。這也體現出一家偉大企業的本色。

因此從上面多個維度的分析可知,伊利集團給自己制定的8.2%的年均淨利率增速是合理的,這也反映出伊利集團對自己清晰的市場定位,以及達成自己戰略目標的決心。

雲南網通訊員 劉宇 攝影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