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改變了世界走向,同時也決定了現代世界格局的戰爭,所以也是很多愛好歷史的朋友特別喜歡關注的一個點。而二戰之所以被稱為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它牽涉的國家特別多,而且涉及的地域特別大。比如在大家感覺二戰中似乎風平浪靜的西亞地區,在不列顛之戰仍然持續,蘇德戰爭剛剛爆發,蘇軍節節敗退的最緊要關頭,竟然也因為某種原因引發英蘇兩國出動大軍,廢黜了一個國家的國王。而這個國家就是伊朗,那麼當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伊朗和德國,“雅利安”同盟?

其實如果大家瞭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臺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1935年將國名從波斯改成“雅利安國”(伊朗)的禮薩汗

而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係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係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鬥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範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裡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也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因何引得英俄大動干戈?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佈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係)。

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希特勒送給禮薩汗的本人親筆簽名照片

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被英軍佔領之後的阿巴丹煉油廠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英蘇聯合出兵並佔領伊朗

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蘇軍與英軍在伊朗北部的加茲溫會師

而在控制伊朗局勢之後,英蘇兩國立即廢黜了伊朗國王禮薩汗,立了他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禮薩則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則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蘇兩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英蘇承諾在伊朗駐紮軍隊不是要佔領伊朗,並保證不會瓜分伊朗,而且會在二戰結束六個月之後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萬美軍也進駐了伊朗領土。當然在佔領期間,英國和蘇聯也都沒那麼老實,英國在其佔領區支持各個部落的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蘇聯則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內的左翼勢力,並建立了政權,擴大自己的影響。

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準備參加英蘇聯合德黑蘭閱兵式的英蘇軍隊接受雙方軍官的檢閱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儘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覆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採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二戰激戰正酣時,為何英國蘇聯聯合出兵伊朗?

蘇軍(北)和英軍(南)在伊朗的佔領區


而蘇軍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果然完全倒向了美國,伊朗議會很快否決了伊蘇石油協議,成為了和以色列比肩的美國盟友,直到其1979年被推翻。此次對抗後來也被視為美蘇雙方在歐洲之外進行的最主要的冷戰對抗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