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鬆雒

編輯:遠風

審校:一條輝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金龍魚跳進創業板游泳 或將成為“創業板一哥”

“1:1:1金龍魚黃金比例調和油”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廣告語。目前,金龍魚是市場的知名食用油品牌之一。

近日,食用油“金龍魚”品牌的運營主體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有限公司(下稱“益海嘉裡”)在A股上市的消息迎來了新進展。6月11日,中信建投發佈公告益海嘉裡完成上市輔導。

益海嘉裡的創始人是傳奇人物、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他不僅擁有“亞洲糖王”的稱號,還被貼上了“酒店大王”的標籤,在中國擁有香格里拉酒店等多項知名產業,其中主營辦公出租的嘉裡中心以及總面積達到了110萬平方米北京國貿均是他麾下產業。

所以網友調侃“在郭鶴年家族旗下產業貫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你每天上班的北京國貿,還有你每天要吃的金龍魚食用油,以及你出差要住的香格里拉酒店。”

佈局十年,IPO只為“去外資化”?

6月11日,據上海證監局披露,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上市輔導,進入衝刺A股的實質性階段。消息一出立馬吸引了資本市場的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金龍魚第一次被分拆上市。

早在2009年,金龍魚的運營主體就曾有拆分中國30%的業務在香港上市的計劃,拆分後預計上市規模在30-40億元左右。由於當時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發行價格無法達到預期,因此上市的計劃只能暫時擱淺。

如今,隨著我國明確取消了油脂加工外資准入限制,逐漸放寬了外企在該領域的投資,這對於謀求“去外資化”的金龍魚來說,無疑是一個拓展業務的好機會,從而也使得“上市”變得更加迫切。

益海嘉裡集團副董事長、CEO穆彥魁曾對外表示,金龍魚在國內上市,融資並不是主要目的,而在於上市之後,金龍魚便能順理成章地變身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徹底擺脫“外資”的限制。

佈局十年,作為食用油第一品牌,此次IPO瞄準的是創業板。

從財報數據來看,2016-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1334.94億元、1507.66億元和1670.7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8.54億元、52.84億元和55.17億元。

眾所周知,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為暫時達不到在主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和新興企業,提供另外的證券交易市場。即創業板上市的條件相對寬鬆,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主要以科技公司為主。

益海嘉裡並不具備一般認為的創業板高新技術或者高速成長的特點,財務數據可觀,在創業板裡堪稱“巨無霸”。這就令人存疑,益海嘉裡為什麼不直接進軍主板,而是衝擊創業板呢?難道“去資本化”後,從創業板再轉戰主板?

低利潤率或將引發低估值

雖然收入規模放眼創業板,益海嘉裡堪稱“巨無霸”,但還存利潤率低以及估值低的考驗。

公司在2018年實現營收為1670.74億元,實現淨利潤為55.17億元。但是如果將益海嘉裡的營收和淨利潤水平與A股其他食品消費類龍頭企業相比,細分行業利潤率低的特點就凸現出來了。

伊利(600887.SH)在2018年營業總收入為796億元,不足益海嘉裡的一半,但是淨利潤卻超過前者為64.52億元。茅臺(600519.SH)2018年實現營收為772億元,也不足益海嘉裡的一半;但實現淨利潤卻為352億元,是益海嘉裡的5倍不止。

當然經營業務不同不好類比,但是細分行業普遍利潤率低不是個別現象。中糧集團旗下糧油板塊上市公司中國糧油控股(00606.HK)2018年實現營收為953.49億元,但實現歸母淨利潤僅為11.79億元。儘管業績整體落後於益海嘉裡,但是細分行業利潤率低的特點還是可以顯現。

細分行業低利潤率的特性也為公司上市後的估值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的陰影。

據業內人士分析,益海嘉裡選擇在創業板上市,但它並不具備一般認為的創業板高新技術或者高速成長的特點,因此未來估值會相對下降。

在食用油行業中,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佔據第一梯隊,約佔小包裝食用油銷量的70%。從整個行業格局來看,第一梯隊的品牌以綜合性的食用油品類構成為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益海嘉裡”的金龍魚和“中糧集團”旗下的福臨門品牌。此次,如果公司上市後,將與中糧集團展開激烈的交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