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中最大隱患不是老白兔,是認知巨嬰:越不確定的時代危害越大

人是觀念的動物,被自己相信的東西所驅使。

這一篇我們討論一個話題:組織中什麼樣的人最可怕,也最可悲。追逐狼性文化的企業,都在砍殺小白兔,對老白兔一定要清理乾淨絕不手軟,本質上他們認為一隻老白兔會帶出一窩老白兔。

這只是表面現象,“白兔”觀點的支持者並沒有思考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原因讓組織出現了老白兔?我認為是整個組織都深陷於認知巨嬰的困局中,突破認知困局的只有當年打天下的創始團隊,而守業特別是大量的大大小小的螺絲釘都未曾跨越出這一步。

組織中最大隱患不是老白兔,是認知巨嬰:越不確定的時代危害越大


01、工業時代VS網絡時代

可見的範圍內,人類社會其實至少經歷了四個時代,以採集與狩獵為代表的採集社會時代;以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社會時代;以工業為代表的工業社會時代;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社會的網絡時代。我將以上資格階段總結成了點、線、網的時代。

點時代:採集與農業時代,全人類是完全離散的,一個個村莊、部落構成了無數個離散的點,但由於生存關係單一,點和點之間並不能形成有效的閉環。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是生產效率低、數據化程度低、人類結網的程度低等等。

線時代:工業時代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伴隨著戰後重建的事實,由於戰後各種物質匱乏,整個人類社會都處於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物質匱乏階段,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找到比農業社會更加高效的生產方式,從而實現大家都能用得起的核心目的。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最主要的動作就是流水線和標準化,關鍵的手段就是強調高強的管控,強調管理的重要性,從而實現大規模和低成本。實際上這個過程人性是被抹殺的,在工廠流水線上,你只是一個個螺絲釘,不能有其它任何溢出,否則會危害到整個流水線的正常運轉。

其實這個階段,由於國際貿易的誕生,人類社會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結網,只不過由於這種結網質量非常薄弱,並無法改變整個人類文明邁入更高階的形式。所以人類社會亟待出現新的技術將其帶上新的高度。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基本滿足,社會逐步從短缺經濟進入到了過剩經濟,這個時代誕生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工廠簡單枯燥的螺絲釘工作,物質上的標品也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側,都亟待一場大的變革,網絡經濟應用而生。

電話的出現第一次讓全人類有了雙向結網的可能性,但它的結網能力依然有限,只允許一對一的雙向通訊,互聯網就在這時候應用而生。

網時代:互聯網的誕生標誌著人類社會第一次進入了全面聯網的時代。因為標準化的物質嚴重過剩,人開始追求一對一、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疊加移動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採集、分析、滿足、採集等等整個閉環過程,再加上工業化時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誕生的柔性化供應鏈,四者一起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網絡化世界。

網絡化世界的特徵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

  • 供給端:標準化的物質嚴重過剩;
  • 需求端:追求個性化、一對一;
  • 連接端:供給需求的連接,要找到新的交互方式,從而滿足需求層的同時,提升效率;
  • 社會現狀: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建設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柔性供應鏈平臺,恰好可以滿足大規模、實時、柔性供給的需求。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第一類大的特徵,三端同時引領變革,進入拐點期。同時,互聯網技術也有其自身的特徵,這是第二類:

  • 供給端:以軟件為主,硬件為載體,目前所有市值最高的都是軟件為主,蘋果是軟硬結合;
  • 需求端:軟件由於其先天特性,第一次初步實現了個性化一對一的特性,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特點再一次被放大;
  • 連接端:PC時代的瀏覽器,各種軟件,移動時代的各種App;
  • 社會現狀:雲、網、端一起成熟。


前後兩個對比就會發現,在滿足一對一、個性化的需求上,軟件要走在硬件和其它實物的前面,而且要遙遙領先。軟件先滿足了個性化、一對一,然後很可能是硬件,最後是實物。

軟件時代的一對一、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國內典型的代表性企業就是PC時代BAT,移動新星螞蟻、頭條和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等。這些企業的組織架構和人才結構,和工業時代的企業完全不一樣。

硬件和實物的生產,要想滿足一對一個性化的需求,複雜程度要遠高於PC和移動時代軟件所滿足的組織能力需求,除了技術賦能以外,關鍵在人,即所謂的“人即目的”,這就回到了文章的主體:在當前局勢下,什麼樣的組合和人才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先來看世界局勢。


02、世界在變

商業內嵌於政治之中,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色很可能會因為大國間的政治博弈,導致整個世界的降維危機。要想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理解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區別。

兩個主義在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的版本,簡單的來說現實主義認為世界的真相就像英國大思想家霍布斯說的叢林社會,沒有法律,沒有規則,沒有共識,沒有信任,只有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什麼都是假的,只有生存、利益和權力是真的,而三者是一回事。因此一切要依靠自己。而理想主義認為人類如果基於規則、共識的合作與共存會帶來安全,這是對現實主義的某種超越,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的結局是走向共同的毀滅,我們應該竭力避開雙輸的陷阱,在信任、共識和規則的基礎上共存,兼容、獲益。

(1)國際政治更多是赤裸裸的現實主義

著名的財經作家王爍在解讀《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中講到,國際政治經歷了三大典型的階段,從戰前幾百年間的現實主義框架,演化到大國之間的防守型現實主義階段,再演化到二戰後基於規則的國際關係,每一次大的演化都是因為霸主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政治中的絕對統治地位。由於當下美帝的國際霸主地位再一次受到挑戰,當下的最大危險是可能出現返祖現象,進攻性現實主義重回舞臺,使世界面臨降維風險。

(2)零和遊戲讓世界降維

劉慈欣在《三體》裡第一次提到了“降維打擊”這個詞,這裡面的降維是指高等級的文明用一個叫二向箔的東西,把太陽系從三維世界降成二維,席捲,推平。現實世界中,商業演化路線和生態競爭維度,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維度。

現實中的人類合作秩序有多重維度,零和思維就像二向箔,能將正和思維推平降維的實力——只要對方是零和思維,你就只好也變成零和思維。

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形成於冷戰結束之後,過去幾十年間,一直與世界政經形勢格格不入,在理論界處於邊緣。但今天大不同,仔細看特朗普政府各種做法,如果說是由進攻性現實主義世界觀驅動的,看著像是,聽著像是,做著也像是,那它就是。

國家間從來是實力政治為本,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未來可能會更赤裸裸。

降維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風險。接下來的航程連維度都不明朗。

實際上,全世界74.4億人,絕大多數每天忙碌於一方水泥框、兩個鼻孔、三張證書、四個輪胎和五斗米,對危機全無察覺。

(3)經濟結構的拐點

我們所有人和商業所附著的經濟體,得益於國內獨特的制度優勢,和國際環境持續“製造”的便利,正在超越霸主的速度上升,無限的接近霸主的地位。

拐點正在來臨,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一次的時代重組,是除了戰爭外,和平年代影響你我未來最為激烈的一部分。全球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商業格局、技術格局、供應鏈格局等等都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重組。

組織中最大隱患不是老白兔,是認知巨嬰:越不確定的時代危害越大


03、人性難變

卡爾·波普爾說,科學就是能夠被證明是錯的那個東西。為了證明不變,人類發明了科學,又在科學體系中發現了數學、統計學和物理學,所有這個過程被稱之為歷史。而人自我成長的過程,也就是不斷自我證偽的過程,差別在於每個人甚至物種自我證偽的速度、密度、廣度和深度(廣深高速)都不一樣,因此誕生了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種種。

為了在混沌與不確定性中贏得生存,人性不得不“惡”,在個人成長的這個維度上,只能是一切靠自己,所以人性難變。難變的另外一種原因在心理學領域被解釋為極為遙遠歷史所遺留的“集體潛意識”,這個集體潛意識要麼是人類狩獵時代的共同記憶,要麼是基因自帶的自我繁衍邏輯,現如今的科技發展難有定論。

組織中最大隱患不是老白兔,是認知巨嬰:越不確定的時代危害越大


04、生態的另外一種邏輯

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生態的另外一種邏輯,本質上還是物種為了生存而展現出性惡的延續,適者生存的潛在臺詞就是不適者必須死亡,我們看到的都是活了下來的,看不到的都是已經死亡的,這和商業何其相似,BAT是我們每天看到的耀眼明星,但看不到的是累累“白骨”。

商業中的互聯網生態的區別,在於大環境在積極向善,也就是人為控制的原因,理想主義者不斷的通過規則、共識和紅利來引導複雜網絡的演化方向。

如果從這個角度講,好像除了人性,就沒有亙古不變的東西,商業亦如是,如此以來,所謂的商業模式、護城河、競爭壁壘、價值引擎、規模引擎、利潤引擎等等,都是快變量。只要人性之惡存在,所有這一切一定會被新業態顛覆,也就自然而然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商業優勢,動態演變才是常態。

如果真如是,我們貌似並沒有太多的選擇,真正的生態建設,只能是內生於政治格局之中,服務於人性之下。


05、創新必須講政治

人性的研究從來就是複雜的部分,別人罵你有病,你如果一定要頂回去很可能就會陷入大國政治博弈所謂的“零和遊戲”之中。

既然互聯網生態是商業行為,內嵌於政治當中,那麼生態作為創新的最大結果,就必須講政治,因為廣義的政治沒有任何人和機構可以躲得開。

從來都不存在純粹的政治、規則,因為他們之所以存在,本身就是用來被打破的,打破的拐點在於力量的對比。互聯網生態中最具價值的部分網絡效應,也是越多人接受一個產品、服務或者標準,就會驅動更多人接受同一個產品、服務或者標準。至於這個產品、服務或者標準本身相對於競爭者的客觀優劣,只是多個因素中的一個,還不是最重要的那個。

新理論之所以會贏是因為反對它的人都死光了。

科學史家科恩在其名著《科學中的革命》裡講,科學理論的“進步”,是通過科學家共同體放棄舊理論,接受新理論實現的。但驅動科學家共同體作棄取選擇的動力,不見得是理論的“客觀”優劣,它就是個由少到多最後越過臨界點的過程。接受新理論的人多,新理論就贏了。至於接受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多?有可能是因為新理論有壓倒性優勢,但常常並非如此。大物理學家普朗克說,一個理論之所以被接受,只是因為反對它的人都死光了。不管普朗克是不是反諷,但他說出了真相。

生態本身就是在搞變革,驅動創新,因此一定要講政治。

心流理論創始人契克森米哈利(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其名著《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說,創新有這麼幾個環節,少一環也不行:

  • 第一環:專業領域及代代積累的專業知識(domain);
  • 第二環:專業領域的守護者(guardian),也就是行業大佬;
  • 第三環:你帶來新想法(new idea);
  • 第四環:你帶來新想法被守護者認可(accepted)。


對創新來說最重要的是哪一環?被專業領域的守護者認可最重要。契克森米哈利甚至斷言, 不被守護者認可的就不是創新。創新是由結果決定的,而不是常識以為的那樣,反過來先有創新後被接受。這就是當下互聯網生態之所以存在的邏輯:反對它的人都已經消失殆盡。


06、小朋友們還不夠格?

很多人可能會說你看比爾·蓋茨創立Microsoft,馬克·扎茨伯格創立了Facebook,哪個不是在大學時期,但人往往忽略了概率。當樣本足夠多的時候,系統總會有溢出,但你一定不是最幸運的那個。

我們講創新,講變革,不能在自己還是毛毛蟲的時候就動手,任正非曾經評北大畢業生剛入華為的萬字戰略書言:有病治病,沒病辭退!這就是規則,你可以理解為語言中透漏著對無知毛毛蟲的人性之惡,八個字很可能毀了年輕人的一生,但現實就是現實。小朋友還不夠格。

無論是處於仰攻角色的毛毛蟲,還是處於規則捍衛者角色的守護者,博弈從未停止,只要種子已經播到合適的土壤。

任正非的這個故事本身,任總作為守護者,是規則從零到一的創造者,任總經歷了“反對它的人都逐漸死光的”演化過程。而現實中極為可怕的是,守護者本身是一群巨嬰。

組織中最大隱患不是老白兔,是認知巨嬰:越不確定的時代危害越大


07、可悲的巨嬰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作品叫《巨嬰國》,武志紅髮現,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所謂的巨嬰型守護者,就是那些商業體制中的螺絲釘,無論大小。這群人有很鮮明的特徵:不是創造者,拿著守護者的俸祿,暗地裡吮吸著創新者的知識成果,用守護者的“故事”抨擊著創新者的成果,自認為自己就是守護者本尊。特別是如果守護者本身是“國”字頭企業,巨嬰們的俸祿本身也是創新者的交稅,飲水不思源。網絡暴力的誕生也常常源於此類人群。

因為,如果小朋友們的“仰攻”一旦有所成就,巨嬰們鐵飯碗不保,脫離舒適區將水土不服。

從兩個主義的任何角度,我都是鼓勵“小朋友”們用正確的姿勢“仰攻”的,只有這樣社會才有進步,文明才有希望。

那如何讓創新獲得認可?


08、如何讓創新獲得認可

王爍老師在他的得到課程總結了一套簡單的方法論,全文引用,供參考:

一、首先,在守護者群體中,你要找對人。正如契克森米哈利所說,創新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專業群體認可。專業群體指的不是你的客戶群體也不是你的金主群體,而是你的同行群體。沃頓商學院教授格蘭特(Adam Grant)說,對一個新產品能否取得成功,投資人的意見是靠不住的,消費者調查得出的結論也一樣靠不住。這兩個群體都太重視既往經驗。預測未來,誰的成功率都不會很高,相對而言最準確的預測來自同行。最重要的既不是打動客戶,也不是打動投資者,而是打動同行。 二、接下來的問題是,哪些同行?你要找的是兼具內部人與外部人雙重角色的同行。首先,他成長於體制之內,其次,他有一個外部的視角。這種人其實也很難找,他往往會在體制的邊緣。但他不能太邊緣,他如果邊緣化了,他也幫不到你。所以他既要有體制內的成長經歷、資源動員能力、地位和影響力,又要具有外部視角。這種人很難找,如果你在職業生涯中遇到一個這樣的人做你的領導,你非常幸運。光是內部人的話,會宥於偏狹,所以總是高估一切變革的難度;光是外部人的話,不懂行,所以總是低估一切變革的難度。既是內部人又是外部人,才能既深入瞭解本專業又有廣博見識,知道變革不易但可能。他們才是你最重要的同路人。一個佐證,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當中,懂藝術的比例遠高於在科學家整體中的比例。藝術跟科學本身沒有什麼相關性,只是揭示了懂藝術的科學家能自由出入於自己的專業領域,這種人更有可能創造變革。三、怎樣爭取這些同行的支持?第一,耐心積累實力,等待合適時機。你要改變一個領域一個組織一個系統,不能在自己還是毛毛蟲的時候就動手。任正非說,誰要是一進公司就來跟我談戰略,我就把他開掉。小朋友,你還不夠格。這不是勢利,而是現實。在系統內部獲得一定地位以後,說話才可能具有撬動槓桿的分量。第二,如果時機精準選擇太難,那麼慢比快好,時機不到就拖著。拖字訣的美德往往被低估,其實讓它在時間中多發會兒酵比欠點火候總是好些。在推動變革這件事上,先發往往是劣勢。古人早有這個智慧:帝王之興,必有為之驅除者。第一個起來砸爛罈罈罐罐的往往成為先烈,最好的機會屬於第二個起來打掃殘局,撥亂反正的人。第三,隱藏劇烈變革的遠大計劃,把它分解成一個個不引人注目的小步驟。時勢造英雄,是因為英雄在還沒站起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勢變化一步步做了許多鋪墊。第四,少傳教,多做事;少說為什麼這樣做,多說怎樣做。首先是因為行勝於言,更重要的是做事情可作多重解釋,如果能見度高對你推動變革不利,你就不要主動提高能見度。少說兩句顛覆,多做顛覆的事。第五,當你力量豐滿、羽翼已成的時候,要注意到,你想巔覆的那個專業、組織、系統裡,維持現狀的聯盟,它的瓦解過程有獨特的動力學:最早是單峰偏好,就是最保守派最看不慣你,其次看不慣那些次保守派;最後會變成雙峰偏好,就是最保守的固然看不慣你,但更看不慣那些反對你的程度沒他那麼激烈的次保守派。面對新勢力,舊聯盟陷入內爭,把內部的細小分歧看得比天還大:敵人可恨,叛徒更可恨,而跟我不一樣的都是叛徒。恭喜你,你就要贏了。


當然,僅僅王爍老師的一家之言也不能全篇採納,如果完全輕信這個步驟,你很可能就會陷入“手裡拿的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僵局中,你可以當做孵化變量的創新體系中的有益補充,萬事並無絕對,否則就沒有像扎茨伯格這樣孤品的溢出。


09、降維中雕琢自我

前面說了零和思維帶來的危機,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想好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一個月的今天此時,年三十,我剛參加完高中同宿舍兄弟的葬禮,車禍,32歲,正值當打之年,這就是生命最為脆弱的部分。

各位,各自珍重!

所以,毛毛蟲們,如果你有夢想,大方向是對的,出發點是為了美好,哪怕當下執行的落腳點真的錯誤,也要堅持,也要為此不懈努力,弱小而無知不是生存與成長的障礙,傲慢才是。

如果你不去嘗試,你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但一旦嘗試,巨嬰們會玩命的打擊你,使用的武器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規則和不斷的網絡暴力。

這是大環境,是大現實,是弱小者最無能為力的部分,但往往是變量最活躍的部分。

全文完~

用文字的張力雕琢自我~

歡迎行業前輩,批評指正~

這一節大國博弈的內容受到得到《王爍·30天認知訓練營》的啟發,謝謝得到、王爍老師的認知贊助~

組織中最大隱患不是老白兔,是認知巨嬰:越不確定的時代危害越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