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最近,網上有人討論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其中三大發明都跟互聯網有關,獨特的互聯網創新文化造就了全球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

如今,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巨頭中,中美各佔5席;全球30%的“獨角獸”企業是中國企業;中國移動支付規模已達美國的70倍,阿里巴巴旗下的餘額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幣基金;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入選MIT 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科技……中國和美國已然成為驅動世界互聯網進步的“兩極”!

“作為一個歐洲人,我很難承認這點。”BCG諮詢公司全球資深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範史華幽默了一把,他說,馬雲曾用“長江中的揚子鱷”和“海洋中的鯊魚”來形容中美互聯網企業的較量,現在全球都對中國的“鱷魚”投來好奇的眼光,因為只有這些公司能挑戰美國公司的互聯網地位。

9月13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攜手阿里研究院、百度發展研究中心、滴滴政策研究院發佈最新報告《中國互聯網經濟白皮書:解讀中國互聯網特色》,報告首次將中國與美國的互聯網行業特徵進行了全面對比,並深度剖析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特色及趨勢。

作 者: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中國互聯網特色:

企業長成獨角獸平均耗時4年

1.市場特徵

截至2016年,中國的網民總數已達7.1億,約等於美國與印度的網民總量,佔全球網民總數的1/5。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消費規模高達967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網易5家中國公司入列,與美國分庭抗禮。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2.用戶特徵

對比美國,中國網民更年輕,以2016年數據為例,中國互聯網用戶平均年齡為28歲,美國平均年齡為42歲,相差14歲。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3.競爭格局

BAT三大巨頭已經“生態化”,百度、阿里、騰訊在不同行業都有涉獵,培育起大量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比如阿里持股的微博,百度持股愛奇藝、攜程,由阿里和騰訊共同持股的滴滴等等。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對比美國,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更容易“一夜成名”。中國的獨角獸公司(估值10億美元以上)平均成長期是4年,而美國則要花費7年。其中,在中國2年內成為獨角獸的佔比為46%,而美國只有9%。

可以預測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互聯網巨頭或“獨角獸”企業將大概率超越美國。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中國互聯網經濟“三大迷思”

1.為什麼是中國?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這麼快?有人講,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那為什麼不是印度而是中國?

“美國是‘四個輪子’(汽車)上的國家,中國是移動互聯網上的國家。”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指出,其實是一些複合因素以及中國互聯網應用的獨特文化造成的,中國對互聯網的擁抱高於任何一個國家,中國人平均每天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差不多4個小時,超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

中國互聯網市場不僅規模大、成長快,而且很多新興應用領域(如電商、移動支付等)在中國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美國!背後原因主要基於三個因素:整體經濟環境紅利、行業高透明度、“跳躍成長”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達國家,互聯網經濟是漸進式的,即在原先良好的產業基礎上逐步升級;而中國部分傳統行業(尤其是零售、金融領域)在互聯網初期成熟度較低,留下大量市場空白和痛點,給了互聯網企業快速超車的機會。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以電商為例,互聯網發展初期,中國線下渠道覆蓋相比美國嚴重不足!201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千人零售營業面積僅18平米,而美國相應數據高達1105平米,是中國的61倍。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中國低勞力成本、高人口密度等獨特的基礎環境,也為有賴於快遞、物流服務的電商提供了非常有利發展條件。據統計,2016年中國快遞員平均時薪不到美國的1/3,快遞員總人數是美國的近3倍。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移動支付是中國實現“跳躍成長”的最新代表。過去,中國線下支付以現金為主,信用卡普及程度較低;而發達國家已有成熟的信用卡生態體系,消費者非常習慣用信用卡完成線上、線下消費。

隨著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工具的出現,中國消費者很快就接受了移動支付的便利。截至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金額規模已達8.5萬億美元,約為美國的70倍!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2.為什麼中國互聯網“風口”頻出?

相比美國等成熟市場,中國互聯網企業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競爭尤其激烈,對風口的追逐更是達到極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相比美國,中國互聯網企業更偏向商業模式、應用和內容層面的創新,導致競爭門檻相對較低,容易形成對風口和熱點的追逐、廝殺。

以Crunchbase的175家中美兩國的獨角獸為樣本,我們對阿里、百度、滴滴等40位專家展開問卷調查。調研發現,中國企業以應用驅動型創新居多,技術型創新企業明顯少於美國。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創新,主要由商業模式創新帶動技術創新。每年的‘雙11’交易量的暴增,迫使阿里不斷提升數據庫和計算能力,倒逼阿里變成了雲計算的公司。”高紅冰指出,淘寶用13年時間超過3萬億交易規模,而傳統的零售企業、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用了54年。商業模式的創新,使中國互聯網企業可以超過工業經濟時代誕生的巨頭。

3.為什麼國際巨頭在中國“水土不服”?

對眾多國際互聯網企業來說,中國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愛”在於吸引力十足的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恨”在於國際互聯網巨頭在華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見:

2002年,eBay進入中國市場,市場份額從70%下滑到2007年的不足10%;

2004年,亞馬遜收購中國在線圖書零售商卓越網,高調進軍中國。市場份額連年下降,從2008年15%掉到現在的不到1%;

2005年,MSN中國上線,一度在中國商務市場份額達53%,在QQ的攻勢下節節敗退;

2014年,優步進入中國市場,與滴滴等本土對手正面交鋒依然表現不俗,但最終於2016年被滴滴收購;

2015年,全球最大短租平臺Airbnb進入中國,迄今各項業務表現落後於本土企業;

……

與此同時,一大批優秀的中國本土企業卻紛紛崛起,阿里、騰訊、百度、京東、滴滴……中國互聯網行業有哪些“祕笈”?通過行業解析和國內外企業案例研究,我們總結了三大關鍵要素:

1)本土化定製能力

由於不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國用戶的需求和歐美有很大差異,而且中國用戶需求高度多元化,這意味著企業要高度貼近市場。但國際巨頭,尤其是技術創新驅動的互聯網企業,往往重視標準化、可複製性、全球運營,因而在針對中國市場提供定製化產品和服務方面有一定限制。

2)快速市場響應能力

中國互聯網競爭者眾多,節奏快,微創新、改良性創新往往成為關鍵。國際巨頭往往採取全球產品開發模式,決策權多在全球總部,中國市場多偏重銷售和運營,產品研發資源投入和授權不足,從而導致決策鏈條冗長、效率低下

3)線上線下結合能力

中國傳統線下行業成熟度不高,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必須能夠管理大規模地推和運營團隊,然而,對大部分從成熟市場走出來的國際互聯網巨頭而言,往往習慣了線上為主的商業模式,線下運營經驗有限,對中國線下市場負責度和難度的認識不足。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中國互聯網還有多久好日子?

過去二十年,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呈現出了很多特色。在部分領域,前期“跳躍成長”帶來的優勢將有助於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下一階段的成長。面向未來,伴隨特色背後的驅動因素的變化,中國互聯網將會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1.慣性還會持續,但紅利正在漸弱

·人口老齡化,年輕化優勢減少;

·海外人才迴流,但勞動力成本優勢將減少;

·貨幣政策趨緊,資本市場逐步趨於理性。

2.多變程度將變低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從應用型驅動轉向技術型驅動,這將一定程度上改變市場行為,使市場波動性降低。

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根據烏鎮智庫統計,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709個,躋身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人工智能申請專利數量達15745個,與美日兩大技術創新強國並駕齊驅。

3.BAT巨頭們的平臺作用

BAT等巨頭構建起互聯網基礎設施,為未來互聯網行業發展提供了平臺。以共享單車為例,ofo共享單車正式推出一年後,總訂單量突破500萬,快速發展背後是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用戶“掃碼”通訊、交易習慣的養成,以及微信、支付寶等大平臺提供的億級引流。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國際互聯網巨頭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因為欠缺3種能力

5招制勝!提前佈局下一波成長

互聯網企業要在中國求勝,除了建立實現本地需求、快速響應、經營線上線下等關鍵能力,也要考慮未來中國互聯網產業趨勢(如與傳統產業更深度的結合、轉向技術驅動創新等),提前佈局下一波成長重點。其中可行的“攻略”包括:

1.瞭解並實現本地需求:產品層面取得全球平臺和地方特色之間的平衡;

2.快速響應:從組織方面調整,確保重要市場有及時反應需求的能力;

3.線上、線下整合:考慮整體用戶體驗,預留足夠資源佈局必要的線下服務;

4.生態圈構建:可考慮與關鍵第三方(如:雲服務、線上支付、物流服務等)建立合作關係,活化資源,確保有足夠的資本、人才供給及合作的應用場景等;

5.提升技術能力:順應整體行業技術提升,透過技術研發創造差異化的產品和競爭壁壘。

我們相信,互聯網經濟跟商業進一步融合之後,還會帶來更大增長的紅利。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而不單純是技術,藉助互聯網平臺來促進各個領域的創新,是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互聯網應用和創新的主要方向。

高紅冰認為,“過去10年互聯網應用使零售業發生巨大變革,接下來5年,製造業將面臨跟零售業一樣的鉅變,接下來10年,金融業一樣將發生像零售業的巨大變革。

關於互聯網社會的未來趨勢,有一點共識值得關注,即以前的互聯網是人與信息的連接,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人與萬物的連接。加之中國城鎮化、消費升級等外部經濟環境,中國互聯網經濟還有很多新的機會。

“過去,中國互聯網創新更多是集中於消費、信息、娛樂領域,通過降低中間環節提升效率。而未來將是數據的時代、人工智能的時代,數據產生的‘化學反應’會讓各行各業產生顛覆式創新。”百度公司總編輯趙承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