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移動互聯網 張小龍 iPhone 7 軟件 數字人的數字化思考 2017-05-08

本文選自第 34 期「I/O」會員通訊存檔,原文發表於 2017 年 1 月 4 日。歡迎加入「I/O」會員服務獲取最新內容,每週你還會收到三封專屬會員郵件,包括獨家的科技書評,科技新聞、趨勢的獨家解讀以及別處看不到的文章、圖書、視頻推薦 。

如果套用一個時髦的詞語來形容當下的移動互聯網,那麼我一定會選擇「下半場」。

在這場沒有「中場戰事」的上半場裡,智能手機新銳蘋果、三星橫掃全球,確立全球性的壟斷地位;傳統廠商集體謝幕,與之相對的,則是以小米、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企業的強勢崛起。當然,在這個上半場,那些安裝到手機上的應用、遊戲也不斷刷新人們對於安裝量、用戶打開率、活躍度乃至財富的認知,下圖是一份來自 應用數據和分析公司 App Annie 的統計數字,展現了基於 iOS 上的 App 收入情況: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則是:上半場已經結束,而下半場的競爭之慘烈也會遠遠超過上半場。

先來看智能手機市場,蘋果的 iPhone 銷量持續下滑,在 iPhone 7 發佈前的財報中,iPhone 銷量同比下滑了 5.2%,由於新財報還未公佈,因此新一代 iPhone 7 的銷量如何還未知曉,但站在一個個體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產品,無論是功能還是外形,並沒有帶來真正的驚喜,因此,其銷量也不容樂觀。

而與蘋果的式微相比,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廝殺則進入白熱化階段,從當初的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到現在的「線下渠道為王」,從當年的小米一統天下到如今小米、華為、魅族與藍綠兩廠的群雄逐鹿,這似乎是個令人欣慰的局面。但擺在這些手機公司面前的問題不少:

  • 手機同質化嚴重,從硬件設計到軟件系統,並沒有真正帶來突破;

  • 專利隱患,不管是大廠如華為,小公司如魅族,都不得不面對一系列專利困難,而專利,也是中國手機廠商能否走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條件;

  • 智能手機紅利期的消退:如果說上面兩個難題還能解決,那麼這個難題就是個無解,它是行業趨勢發展到某個階段的必然現象,蘋果、三星也解不開。

另一個展示智能手機被人遺忘的事實就是,一年一度的 CES 早已沒有手機的「席位」,即便是每年 3 月的所謂世界移動大會(MWC),更多地不過是大公司如三星、華為發佈手機的地方,而並未給用戶和媒體帶來尖叫的契機。來自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的預測也顯示:2017 年智能手機的銷量達到 18 億部,與 2016 年持平。

硬件之外,軟件或應用所遭遇的「下半場戰事」也不樂觀。全球範圍內,以 FB、Google 為代表的巨頭形成了移動應用的絕對壟斷地位,下圖是一份來自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的統計數據,統計了全美 2016 年十大熱門移動應用: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Facebook 和 Google 佔據了這個榜單的前八名,各自有 3 款和 5 款產品入圍。

中國市場的情況幾乎類似,不過目前還缺乏更多來自第三方機構的年度數據支持1,僅以百度年度熱搜報告來看,十大熱門應用當中,BAT 三家佔據了幾乎六成: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另一份稍早一點的數據來自易觀,這是一份 2016 年 11 月移動應用 1000 強,大致也是這樣的分佈: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智能手機或者說移動互聯網不得不進入一個新的戰場,所謂「下半場」的爭奪戰,頗為有趣的是,這個下半場裡,硅谷和中國的公司幾乎都在一個領域—— 社交應用,前者瞄準了 Chatbot,後者則是微信的小程序。

從產品形態來說,Chatbot 部分意義上也「抄襲」了微信的服務號的功能,如果你經常在微信裡使用諸如招商銀行信用卡這樣的服務號,也能明白所謂「Chatbot」的真正面目:將所有服務的交互變成一種對話的交互。也因此,如果你再從其他媒體上看到諸如對話機器人、對話界面、聊天機器人等等名詞,可以直接理解為微信服務號就可以了。

Chatbot 毫無疑問是過去 2016 年硅谷最火熱的裝逼詞彙之一。大公司大規模開放基於聊天應用的 bot 開發框架、風險資本的追捧以及媒體不間斷的熱議,讓 Bot 變得無處不在。Evernote 創始人,如今已是投資人的 Phil Libin 這樣描述自己對於 Bot 的態度:重新感受到2007 年在波士頓 Apple store 前排隊四個小時買下 iPhone 的心情。

ChatBot 代表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模式,要解決移動互聯網「App 信息孤島」的難題,而微軟、FB 如此熱衷 Bot 的主要動力則是打破蘋果、Google 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換句話說,當聊天應用成為所謂「超級應用」時,移動操作系統的區別已經無足輕重了,就像國人現在對於微信之於手機的意義,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表帶類似的看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有兩類人,一類是微信用戶,另一類則是移動互聯網用戶。

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去看,Chatbot 的火熱,也是一種人機關係的微妙體現。作為有史以來第一款 Chatbot——伊莉莎的創造者,約瑟夫·魏澤鮑姆(Joseph Weizenbaum)驚訝地發現,很多人沉迷與伊莉莎的聊天。伊莉莎「出生」在1966年的MIT,用於在臨床治療中模仿心理醫生。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儘管伊莉莎的實現技術僅為關鍵詞匹配及人工編寫的回覆規則,導致對話是單向的而且也會產生一些很奇怪的回覆,比如,當用戶提到自己的媽媽時,伊莉莎會以「你說你媽媽?」這樣的句子來回復。魏澤鮑姆後來提到,很多用戶喜歡這種體驗,甚至會透露一些私密的個人信息。

對此,硅谷資深記者約翰· 馬爾科夫在《與機器人共舞》裡這樣評價:「這一發現對機器的本質來說或許用處不大,但對人類的本質來說則是了不起的,這證明人類習慣在與自己互動的對象中尋找人性存在的跡象,從沒有生命的物體到提供虛擬人工智能的軟件程序,無一不是如此。」

而在 2016 年的 Chatbot 領域,所謂「對話」已經不再侷限在文本,語音、圖像也逐步成為新的「對話」方式,得力於深度學習的快速發展,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交互等技術開始大幅被武裝到 Chatbot 領域。蘋果和 Google 希望牢牢抓住智能手機上的虛擬助理,將虛擬助理的角色上升到系統層面的 Chatbot 產品,以此對抗 FB 、微軟們的侵蝕,這場戰役還將在 2017 年繼續打下去。

在中國,微信的小程序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魏武揮在一篇文章裡簡要歸納了微信小程序以及張小龍的野心:

他(張小龍)決定站在微信龐大的用戶群和超高粘性的基礎上,讓web捲土重來。

這就是小程序。

小程序,就是小網站。

而微信,像極了一個瀏覽器。

如果說微信是瀏覽器,那麼也形成了一種與曾經 PC 時代幾乎一樣的格局:

  • PC 時代:微軟掌控操作系統,瀏覽器逐步開發,國內百家齊鳴,國外 Chrome、Firefox 兩分天下;

  • 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蘋果、Google 掌控系統,微信成長新的瀏覽器,掌控國人一切移動互聯網的操作;

魏武揮特別提到了一點:

他(張小龍)充滿戀舊之情地回顧到了這樣一點:網站,並不需要一個訂閱關係。

網站是用戶想上才會和用戶link的,它並不會下發消息。

網站是“用完即走”的。

「用完即走」出自張小龍的演講,也同樣構成了觀察和判斷微信小程序產品走向的基礎。上述這番類比同樣引出另一個話題:微信小程序的入口究竟該在哪裡?

張小龍給出的答案是「二維碼」,這是一種類似於曾經要在瀏覽器上輸入網址的做法,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張小龍也明確表示不會有所謂的小程序導航或者小程序商店,倘若張小龍的這番表態最終落實,其意義不言而喻。比如沒有官方商店的做法,就能大幅減少官方層面的流量干預,對前期小程序的發展極為有利,也將讓微信——這個新一代的瀏覽器更具價值。

某種意義上說,這的確是一種反潮流的舉動。當 iPhone 重新定義了手機,App Store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使用方式,一個個 App 就成為用戶與手機產生交互的唯一觸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瀏覽器,如 Chrome、Safari 變得無足輕重,用戶不會在瀏覽器上輸入「taobao.com」購物,也不會打開12306 的網站買車票,這些需求都可以在相應的 App 中完成,而微信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改變用戶使用移動應用的習慣,從打開一個個 App 到打開微信,掃描二維碼,進入相應的小程序。

這是一個比 Chatbot 更具野心的嘗試,因為 Chatbot 要做的,不過是提升消息應用的粘性,而微信的此舉,是顛覆或者重新定義用戶的認知。

2017 年是 iPhone 發佈的第十個年頭,各種不確切的消息都聲稱今年的 iPhone 會帶來質的變化,不過相比於 Chatbot、微信的變化,iPhone 以及其他各種移動設備的進化都顯得無足輕重。因為在美國,你離不開 Facebook 、Google 以及它旗下的多個應用,在中國,你也離不開微信、淘寶、百度,所有這些「離不開」與設備、操作系統的關係越來越小,換句話說,移動互聯網真正綁架我們的,不是智能手機,而是 FB、Google 、微信、淘寶、百度。

在這個下半場,還有一些略顯另類的挑戰者們。比如 Snapchat,再比如亞馬遜。a16z 合夥人 Benedict Evans 前兩天發了一條推文:

Last year every damn thing at CES had a camera. This year will probably be a microphone.

Evans 的感慨也對應了 Snapchat 與亞馬遜這兩家公司對於行業的影響。我曾在之前的會員通訊裡詳細分析了 Snapchat 所帶來的意義,這裡重點談談亞馬遜以及 Echo。

嚴格意義上說,Echo 並不是移動互聯網產品,它根本無法移動、無法攜帶,它只是「安靜」地呆在家裡,或客廳、或廚房、或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一句語音喚醒:「Alexa,blabla」。但 Echo 卻展現亞馬遜對於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想象力:用聲音操控一切。

對,Echo 唯一的入口就是聲音。基於聲音,你可以直接在亞馬遜下單購物,直接安排日程、打電話,直接操控家用電器運轉情況,當然,你還可以之結合它聊天.....如果以微信小程序的野心來看待亞馬遜 Echo 的野心,你或許會發現,兩者幾乎都是新一代瀏覽器的雛形,所不同的只是微信以相機(二維碼)為入口,Echo 以聲音為入口。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與當前程序員對於小程序躍躍欲試的態度類似,圍繞在 Echo 周邊的生態體系也開始逐步完善。據研究機構 CIRP 的統計,截至 2016 年 4 月,Amazon Echo 的銷量已經突破 300 萬臺。同時,第三方開發者為 Echo 內置的語音助手 Alexa 開發的技能已經從最初的十幾個增加到數千種。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Chatbot、小程序以及其他

完善的生態圈與簡單到極致的交互,成就了 Echo 的快速崛起,也帶動了亞馬遜股價的上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智能手機、平板毫無建樹的亞馬遜,利用 Echo 成功翻身,再加上 AWS 的成長潛力,亞馬遜的未來早已不是所謂電商公司所能概括的。

另一個潛在的挑戰是在汽車領域。汽車可謂一款不折不扣的「移動產品」,放眼中外主流科技公司,幾乎都與汽車行業產生了各種關係,隨便舉幾個例子:

  • 百度、Google 的無人駕駛項目;

  • Uber 的共享出行與無人駕駛;

  • 阿里巴巴與上汽榮威的互聯網汽車;

....

而最近幾年無論是 CES 還是 MWC,汽車公司或汽車行業的產品都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Benedict Evans 同樣也認為,汽車會成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新變數:

The obvious next market is cars, which in aggregate are much larger in revenue terms, and where a large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will be fundamentally remade by the shift to electric and (in due course) to autonomy. Cars are a Big Deal for the tech industry.

下面的這幅圖也極具參考性:

但這裡的汽車,已不再是工業時代的產品,而是數據時代各種傳感器的綜合體。譬如無人駕駛,就是一種人機交互的進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則是整個汽車行業乃至交通以及城市的變革。

不過,當下更大公司對於無人駕駛的過度渲染,有意無意地讓公眾以為無人駕駛即將「降臨人間」或觸手可及,但眾多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新聞的背後,則是用錢堆起來的機器,比如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且不說汽車價格如何,單就其核心傳感器激光雷達的價格,保守估計都在百萬人民幣左右。相對而言,特斯拉的「攝像頭+傳感器」的解決方案在價格上更合適,不過可用性上也要大打折扣。

從這個角度出發,無人駕駛落地的第一步絕對不是普通消費級市場,而是商用市場,更確切一點來說是共享出行領域。這也是我看好 Uber 無人駕駛的主要原因——通過共享經濟的長尾效應,可以大幅降低無人駕駛汽車的使用成本,最終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無人駕駛的樂趣——這和當年 Uber 一度讓普通人坐上豪車的感覺是一樣一樣的。

寫在最後

用「一個最好的時代」來形容當下,往往還會接一句「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同樣適用於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舊王老去,新王將立的背後,是技術、商業與政治的多重博弈,2017 年就這樣在一種惶恐中開始了。


  1. 當然,你可以不會輕易相信這些所謂的第三方數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