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風口下你是那頭豬麼?

“風來了, 豬都會飛”這句話,我聽到無數人談論著,那時這句話還是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中流行起來的,尤其是在互聯網創業、創投圈,大家都覺得自己就是那頭豬!但是隨著中國的科技金融服務的對象已經逐漸由C端遷移至B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小,資金端關注C端領域的意願也在變化,重心都轉移到從事服務B端的企業。從最近1年的大型互聯網企業的組織結構調整中可見一斑,比如騰訊的組織結構調整等,以及各種賦能型大數據科技類的公司融資信息層出不窮,基本上可以確定面向B端賦能型的科技類企業已經站在了所謂的風口上。說到這是不是無數從事B端企業的科技類企業的從業人員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感覺人生即將達到了巔峰。剛好本人也是這個大軍中的一員(而且是互聯網C端轉型過來的),看上去風光無限、前景無限的行業在實操中缺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這篇文章中我也總結一下從事B端這行這麼久的心得體會(一起分享)。從事”B端“服務的企業,往往講的比較多的是賦能,這裡面需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一、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從事”B端“服務的企業我目前瞭解到的絕大部分都是科技類的企業,他們往往提供的各種類型的解決方案、能力輸出(比較虛),這些類型的解決方案和能力具備一定技術門檻,這裡面會存在很多偽命題,提供的解決方案和能力是客戶真實需要的麼?這個和當時互聯網+時代是類似的,很多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們有一個idea,覺得市場、客戶是需要的,結果還沒有做到1.0就感覺自己跑偏了。所以自己要開始做的時候一定明確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什麼,這個核心能力是否能夠幫助到你要服務的對象或者是即將服務的對象,而且是能夠幫助客戶們能夠做到效率、經營模式大幅提升的效果。 如果不確定是否可以通過某些途徑進行小範圍的驗證,降低前期的成本。

二、服務模式是什麼

明確了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後,後續需要找的是如何服務你的客戶。這個行業說白還是服務性行業,服務的模式由淺入深會有 1、標準的服務模式,例如行業裡面常提到的SAAS產品,這類產品往往是針對的客戶群體自身沒有開發能力的對象,服務方通過自己在某一行業做深、做透的前提下制定出標準品來進行服務,客戶的特點具備橫向眾多的特性,但是這類的客戶的客單價往往不高,但是有一定的量。同時這種服務模式下服務方同樣需要具備比服務對象對該行業有更深的理解,這個理解能力還需要反應到具體的產品形態中,否則是無法打動你的客戶的。2、另外一種服務模式是現在行業裡面經常說的服務中臺模式(同樣很虛),這種模式針對的服務群體往往是具備自己的業務開發實力的客戶,他們往往需要在現有自身的業務體系裡面進行再升級,大部分情況下是依賴服務方的數據能力、技術能力等,對於此類的用戶來說強調的是性價比,他們在短期內是期望在自身投入和產出上做一個短期的權衡,畢竟市場的變化太快了。此類的客戶說實話不太好忽悠,而且很挑剔。 3、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模式,說白了就是服務方全乾了,這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外包這個行業,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幹外包的同行們真的把這個方向給幹爛了,不管是從客戶的場景理解、項目的執行、項目的質量、運營等等都做不到位,導致這種模式被詬病的太多了,基本屬於幹一票拉到,典型的人力輸出的交付模式,這壓根起不到賦能的效果。但往往這種客單價是最高的,如果真正沉下心來將客戶的場景和自身的能力有效的結合,這將是一個長期的生意,客戶永遠都無法離開你。

三、團隊的執行力

之前互聯網圈內的人很多都不願意轉行做B端,究其根本原因是做互聯網方向相對來說專注一些,整個企業就幾個方向,大家都能夠專注自己的某一個方向和點來做,但是做B端的話由於服務的對象眾多而且容易讓大家想到外包,大多望而卻步,生怕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做毀了,尤其是技術方向的人(外包出來的技術我原來是不看,別噴我)。在B端的服務體系裡面,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客戶群體眾多團隊需要多線穿插作戰,同時伴隨的項目的高效管理、客戶的預期管理、內部資源協調統籌問題都在不斷的挑戰著團隊的執行力。客戶敲定下來了,如果執行不到位,項目達不到客戶預期那還不如不做,這裡的預期包含項目交付的預期,項目的實際業務產生效果的預期,簡言之要想做好B端服務搭建一套高效協作、行業經驗豐富的團隊尤其重要。

B端確實是未來的比較熱的一個方向(不是我從事這個行業才這麼說),做好了是個5-10年的穩定生意,屬於悶聲發大財的行業,前提是自身有兩把刷子(核心能力),有自身清晰的服務模式,有高效的執行團隊,我個人體會的是:想要做好這行,就是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B端服務。

注:本文只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探討、批評指正,人身攻擊請繞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