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意大利,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鬥獸場、比薩斜塔、文藝復興、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詞讓人如數家珍。這裡厚重的文化積澱,絢麗斑斕的油彩繪畫,栩栩如生的藝術雕刻,姿態各異的古老建築,無不讓人神往。而《羅馬假日》《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等經典影片取景於此,也吸引了無數遊客探訪意大利。

歐洲文化興盛地:羅馬

14—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的意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一直以來,歐洲文化被認為源於古希臘,盛於古羅馬。

意大利首都羅馬是其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也是歐洲文明古都之一。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數沒被戰火波及的城市之一,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

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並有悠久的歷史,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恆之城”。

羅馬帝國時期,中國正處於東漢,而東漢班超延伸到歐洲的絲綢之路首次將中國和羅馬連結起來。東漢時,羅馬人順著絲綢之路第一次來到東漢京師,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洛陽,故而一直有著“東洛陽,西羅馬”的說法。

羅馬還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曆史博物館”,這裡有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也稱“鬥獸場”,建於公元1世紀,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羅馬競技場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該遺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這裡可容納九萬觀眾。從外觀上看,呈正圓形;俯瞰時,呈橢圓形。

零距離接觸意大利

古羅馬露天競技場

在這片露天競技場遺址的北面,是塞維魯皇帝遠征帕提亞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提圖斯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績的提圖斯凱旋門。在提圖斯凱旋門南面不遠處,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馬克森提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帝國大道東邊的圖拉真廣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中心。廣場旁矗立著一根高40米的凱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繪了圖拉真皇帝遠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

羅馬集中了意大利獨立統一運動的大部分紀念物。在威尼斯廣場右邊的紀念碑中央高臺上,矗立著艾馬努埃爾二世騎馬的鍍金大銅像。艾馬努埃爾是曾經領導人民趕走外國侵略者、統一意大利的國王。這座紀念碑被意大利人稱為“祖國祭壇”。

在《羅馬假日》中出現的許願池名為特萊威噴泉,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池中有一尊巨大的海神雕像,駕馱著馬車,四周環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尊雕像神態不一,栩栩如生。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泉水從各雕像與海礁石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又彙集一處。據說,背轉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幣就可以許三個願望,但其中的一個必是“再回羅馬”。

零距離接觸意大利

特萊威噴泉

國中國:梵蒂岡

到了羅馬不能不提梵蒂岡,由於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

梵蒂岡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以教宗為首的教廷所在地。梵蒂岡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

早在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紀念在羅馬西北角殉難的耶穌門徒聖彼得,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長方形大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建築,稱為老聖彼得大教堂。16世紀大教堂重建,經過長達120年的重建,於1626年宣告落成。這座重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意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與了設計、建造和裝飾工作。

改建後的教堂呈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稱為新聖彼得大教堂。自1870年以來,主要的宗教活動均在此舉行。整棟教堂建築呈現希臘十字架結構,造型傳統而神聖,最多可容納6萬人,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由於設計融合了對稱美學、透視美學、比例學等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外觀予人的視覺和諧而莊重。其廊簷上方有以耶穌為中心的11尊雕像,兩側各有一座顯示格林威治時間與羅馬時間的時鐘。教堂正中有一個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形穹頂,不僅是梵蒂岡城的制高點,也是全羅馬城的最高點。教堂設有5個門可以入內,但其右側的“聖門”,據說每25年的聖誕之夜才開啟一次,故一般遊客很難遇上那樣的機會。

零距離接觸意大利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堪稱一座龐大的藝術殿堂,那些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令人目不暇接。教堂總共有百餘件藝術瑰寶,其中《聖殤》、青銅華蓋和聖彼得寶座三件是寶中之寶。穹頂與大廳四壁佈滿了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和雕像,大多為名家傑作。雖說均由馬賽剋制作,但色彩卻十分鮮豔並極富層次感,煥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

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453年。亞德里亞海沿岸的居民為了躲避蠻族入侵,逃往這座小島。他們在淤泥中、在水上,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用木材和石塊建起了這座城市。

在這座水城中,有大小運河160多條,其中S型的大運河貫通全城,是威尼斯特有的風景。幾百年來,同樣的河道、同樣的建築,歷經時代變遷,呈現給世人一個風情萬種的威尼斯。

零距離接觸意大利

威尼斯的城門獨具一格,兩根石柱立於岸邊,柱頂分別是聖狄奧多和聖馬可的飛獅,兩者都是威尼斯的守護神。穿過城門,右前方就能看到曾被拿破崙譽為“歐洲最美客廳”的聖馬可廣場。廣場上不見人山人海,倒是體形碩大的鴿子高衝低俯佔了主景。據說,每逢旅遊旺季,廣場上的鴿子們常常找不到落腳點,有的就乾脆停在遊客頭上。

聖馬可大教堂是必入之地。說起這座供奉著西方聖徒的天主教教堂,玄機不少。教堂初建於公元九世紀,經過歷次重建和改建,現在的外觀,融羅馬式拱門、哥特式尖塔和伊斯蘭圓頂於一身,再加上巴洛克的華麗裝飾,這樣的組合既體現了西方建築的歷史變遷,似乎也暗含著對宗教不寬容的嘲諷。默數西方歷史,小小威尼斯,可算為數不多的“叛逆者”之一。

走進聖馬可大教堂,彷彿穿越時光,倒退千年。教堂內部,完全的中世紀拜占庭風格:牆壁、柱子、天花板,鋪滿了覆蓋著金箔的馬賽克鑲嵌畫,就連地板上也是細緻的馬賽克拼圖。

坐貢多拉沿湖遊覽,順著蜿蜒交錯的小巷近距離觀賞威尼斯。“貢多拉”源自希臘語,意為輕快小舟,是威尼斯獨有的一種尖尖、長長的平底月牙造型的遊覽船,乃威尼斯的一大特色。船在幽長狹窄的水巷中搖曳,穿過一座又一座小橋,優哉遊哉。

威尼斯的橋千姿百態,風格各異,有如游龍,有似飛虹,有的莊重,有的小巧。

說起威尼斯的橋,恐怕無人不曉“嘆息橋”。可巧,乘船從碼頭出發最先經過就是這座橋。嘆息橋建於1600年,由於這座橋連接著法院和監獄,死囚被押赴刑場時經過這裡,常常會發出嘆息聲而得名。後來,嘆息橋被演繹成充滿愛情氣息的名橋,成了威尼斯的著名景點。此外,曾出現在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利亞德橋也頗為有名,其造型為單孔拱橋,用大理石砌成。

花之都: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意大利語直譯為“花之都”,詩人徐志摩則把它譯成翡冷翠。整個城市就如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詩情畫意。它不僅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更是眾多文化歷史名人的家鄉。

零距離接觸意大利

佛羅倫薩是一座處處散發著文藝復興優雅氣質的古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但丁、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喬託、莫迪利阿尼、提香,都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裡的繪畫、建築、雕塑,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人類的美學。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誌性建築,被稱為文藝復興的“報春花”。大教堂、喬託鐘樓和八角形的聖喬瓦尼洗禮堂同在一個大廣場上,三座大的建築構成一體,每一個細節上都有精雕細琢和時間的痕跡,非凡壯觀。

佛羅倫薩是詩人但丁的故居,他的偉大作品《神曲》成為代表中世紀文學的最高成就。恩格斯曾說“但丁是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

佛羅倫薩市政大樓,從1872年開始就作為該市的市政廳以及市長辦公之用,直至如今。這個保留著中世紀風格的舊宮,曾是文藝復興保護者美第奇家族的府邸。

漫步於世界藝術館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展》,眼前掠過馬薩喬、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菲爾、德拉瑞亞、米開朗基羅、提香、曼坦尼亞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或許應該瞭解,還有一個名字在這些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後閃光,那就是——美第奇。事實上,展覽的許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且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

在美第奇家族的幫助和鼓勵下,佛羅倫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均有突出成就,歷史、哲學、政治理論等研究也居於意大利各邦前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