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人民日報》

第20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人民日報》

第20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了清江

凌春傑

清江,因水色清澄而得名。它從湖北利川的齊嶽山麓汩汩流出,經七個縣市匯入長江,從一條小小溪流匯聚成湯湯大河,滋養著沿岸兒女。

大多時間,清江是恬靜自足的,清波自泛日月光華,濤聲隱含大山脾性。

時光如水。驀然之間,清江在人們眼中不再單是一條河流,而被視為整體的流域。這一視野的轉換,漸漸改變了它清瘦的身形。

清江首次開發,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隔河巖水電站的興建。從隔河巖到漁峽口,灘塗隱沒無形,激流趨於平靜,近岸的山民移居。清江漸漸豐腴,木船卸下了桅帆,輪船來來往往,清江以其全新面貌,激盪起人們新的夢想。

後來,八百里流程又相繼以水庫水電為主導,在高壩洲和水布埡築起兩座電站,將清江中下游連接為一座巨大的水庫。隱沒於高山之下的清江,灘塗變為河床,變成又深又寬的庫區。它的水又迴歸清澈。即便遇上暴雨山洪,也容得下衝刷而來的泥水。

豐腴的清江賦予大山新的轉機,山民們依靠產業化漸漸致富,他們不再僅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雍容而秀麗的清江,依舊從容向東流淌,沉靜中帶著歡愉。

清江水產豐饒,卻也一度受到汙染。泡沫、塑膠和瓶子在波濤裡沉浮,一圈圈汙油給江面鍍上一層褐膜。曾經的清江,不再清澈。

終於有一天,治理清江的大幕拉開了。從清江兩側到第一層山脊,劃出清江生態保護區,將生態保護與人的發展並置,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一路滄桑的清江,迎來了重煥光彩的歷史時刻。清江第一次得到休漁,漁民們領到了前所未聞的“船補”,他們的木船靜靜地泊在港灣,成為一道風景。漁民們主動撤除轉移曾密佈江面的網箱養殖。山裡公路有了環保守護者,專門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山石樹木,飛鳥蟲魚,彷彿長長鬆了口氣,覺得呼吸順暢了,生活安然了,青青的山,清清的水,又變為它們的樂園。

保山護水,回報的是好山好水。得到休養的清江流域,露出迷人的神采。清江人立足於觀光旅遊,塑造出融合自然與人文的新景觀。

位於中游漁峽口的香爐石文化遺址,山水間潛藏著古代巴人的遺蹤。武落鍾離山、巴王洞、天柱山等自然景觀變身為天然瑰麗的畫廊,方山、仙人寨、麻池古寨、丹水漂流則是清江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新人文景觀。清江泛著青翠靈動,以其純美曼妙,呼應遊人對青山綠水的嚮往。

龍舟坪鎮是清江下游一座頗具意蘊的小城。它依山傍水,臨水而臥,下游高壩洲庫區的蓄水,賦予它波光粼粼的清秀。走在城際江邊,寬闊的親水平臺賞心悅目,清爽的山風沁人心脾。每到傍晚,斑斕的光影在水中搖曳,居民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流連於江畔的閒適恬靜,直到日頭漸漸消融於西山的夜色。

靠山保山,靠水護水。今天,這是大山裡的人們和清江的相處之道。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人民日報》

第20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了清江

凌春傑

清江,因水色清澄而得名。它從湖北利川的齊嶽山麓汩汩流出,經七個縣市匯入長江,從一條小小溪流匯聚成湯湯大河,滋養著沿岸兒女。

大多時間,清江是恬靜自足的,清波自泛日月光華,濤聲隱含大山脾性。

時光如水。驀然之間,清江在人們眼中不再單是一條河流,而被視為整體的流域。這一視野的轉換,漸漸改變了它清瘦的身形。

清江首次開發,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隔河巖水電站的興建。從隔河巖到漁峽口,灘塗隱沒無形,激流趨於平靜,近岸的山民移居。清江漸漸豐腴,木船卸下了桅帆,輪船來來往往,清江以其全新面貌,激盪起人們新的夢想。

後來,八百里流程又相繼以水庫水電為主導,在高壩洲和水布埡築起兩座電站,將清江中下游連接為一座巨大的水庫。隱沒於高山之下的清江,灘塗變為河床,變成又深又寬的庫區。它的水又迴歸清澈。即便遇上暴雨山洪,也容得下衝刷而來的泥水。

豐腴的清江賦予大山新的轉機,山民們依靠產業化漸漸致富,他們不再僅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雍容而秀麗的清江,依舊從容向東流淌,沉靜中帶著歡愉。

清江水產豐饒,卻也一度受到汙染。泡沫、塑膠和瓶子在波濤裡沉浮,一圈圈汙油給江面鍍上一層褐膜。曾經的清江,不再清澈。

終於有一天,治理清江的大幕拉開了。從清江兩側到第一層山脊,劃出清江生態保護區,將生態保護與人的發展並置,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一路滄桑的清江,迎來了重煥光彩的歷史時刻。清江第一次得到休漁,漁民們領到了前所未聞的“船補”,他們的木船靜靜地泊在港灣,成為一道風景。漁民們主動撤除轉移曾密佈江面的網箱養殖。山裡公路有了環保守護者,專門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山石樹木,飛鳥蟲魚,彷彿長長鬆了口氣,覺得呼吸順暢了,生活安然了,青青的山,清清的水,又變為它們的樂園。

保山護水,回報的是好山好水。得到休養的清江流域,露出迷人的神采。清江人立足於觀光旅遊,塑造出融合自然與人文的新景觀。

位於中游漁峽口的香爐石文化遺址,山水間潛藏著古代巴人的遺蹤。武落鍾離山、巴王洞、天柱山等自然景觀變身為天然瑰麗的畫廊,方山、仙人寨、麻池古寨、丹水漂流則是清江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新人文景觀。清江泛著青翠靈動,以其純美曼妙,呼應遊人對青山綠水的嚮往。

龍舟坪鎮是清江下游一座頗具意蘊的小城。它依山傍水,臨水而臥,下游高壩洲庫區的蓄水,賦予它波光粼粼的清秀。走在城際江邊,寬闊的親水平臺賞心悅目,清爽的山風沁人心脾。每到傍晚,斑斕的光影在水中搖曳,居民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流連於江畔的閒適恬靜,直到日頭漸漸消融於西山的夜色。

靠山保山,靠水護水。今天,這是大山裡的人們和清江的相處之道。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

《湖北日報》頭版頭條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人民日報》

第20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了清江

凌春傑

清江,因水色清澄而得名。它從湖北利川的齊嶽山麓汩汩流出,經七個縣市匯入長江,從一條小小溪流匯聚成湯湯大河,滋養著沿岸兒女。

大多時間,清江是恬靜自足的,清波自泛日月光華,濤聲隱含大山脾性。

時光如水。驀然之間,清江在人們眼中不再單是一條河流,而被視為整體的流域。這一視野的轉換,漸漸改變了它清瘦的身形。

清江首次開發,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隔河巖水電站的興建。從隔河巖到漁峽口,灘塗隱沒無形,激流趨於平靜,近岸的山民移居。清江漸漸豐腴,木船卸下了桅帆,輪船來來往往,清江以其全新面貌,激盪起人們新的夢想。

後來,八百里流程又相繼以水庫水電為主導,在高壩洲和水布埡築起兩座電站,將清江中下游連接為一座巨大的水庫。隱沒於高山之下的清江,灘塗變為河床,變成又深又寬的庫區。它的水又迴歸清澈。即便遇上暴雨山洪,也容得下衝刷而來的泥水。

豐腴的清江賦予大山新的轉機,山民們依靠產業化漸漸致富,他們不再僅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雍容而秀麗的清江,依舊從容向東流淌,沉靜中帶著歡愉。

清江水產豐饒,卻也一度受到汙染。泡沫、塑膠和瓶子在波濤裡沉浮,一圈圈汙油給江面鍍上一層褐膜。曾經的清江,不再清澈。

終於有一天,治理清江的大幕拉開了。從清江兩側到第一層山脊,劃出清江生態保護區,將生態保護與人的發展並置,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一路滄桑的清江,迎來了重煥光彩的歷史時刻。清江第一次得到休漁,漁民們領到了前所未聞的“船補”,他們的木船靜靜地泊在港灣,成為一道風景。漁民們主動撤除轉移曾密佈江面的網箱養殖。山裡公路有了環保守護者,專門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山石樹木,飛鳥蟲魚,彷彿長長鬆了口氣,覺得呼吸順暢了,生活安然了,青青的山,清清的水,又變為它們的樂園。

保山護水,回報的是好山好水。得到休養的清江流域,露出迷人的神采。清江人立足於觀光旅遊,塑造出融合自然與人文的新景觀。

位於中游漁峽口的香爐石文化遺址,山水間潛藏著古代巴人的遺蹤。武落鍾離山、巴王洞、天柱山等自然景觀變身為天然瑰麗的畫廊,方山、仙人寨、麻池古寨、丹水漂流則是清江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新人文景觀。清江泛著青翠靈動,以其純美曼妙,呼應遊人對青山綠水的嚮往。

龍舟坪鎮是清江下游一座頗具意蘊的小城。它依山傍水,臨水而臥,下游高壩洲庫區的蓄水,賦予它波光粼粼的清秀。走在城際江邊,寬闊的親水平臺賞心悅目,清爽的山風沁人心脾。每到傍晚,斑斕的光影在水中搖曳,居民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流連於江畔的閒適恬靜,直到日頭漸漸消融於西山的夜色。

靠山保山,靠水護水。今天,這是大山裡的人們和清江的相處之道。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

《湖北日報》頭版頭條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在遠安

記者 張真真 李濟東 通訊員 孫明琴

山水之間,村舍古樸,房前屋後清爽整潔。盛夏時節,行走在遠安鄉間,鄉村公路、綠道四通八達,各色花草與田園交相輝映。好一幅恬靜悠然、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圖景!

是造“盆景”還是扮靚全景?怎樣抓眼前、謀長遠?“土”與“洋”的味道如何調配?怎樣以外力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

遠安縣立足自身實際,不斷優化發展目標和實踐路徑,探索建設美麗鄉村的辯證法,交出了一份鮮活答卷,先後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號。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人民日報》

第20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了清江

凌春傑

清江,因水色清澄而得名。它從湖北利川的齊嶽山麓汩汩流出,經七個縣市匯入長江,從一條小小溪流匯聚成湯湯大河,滋養著沿岸兒女。

大多時間,清江是恬靜自足的,清波自泛日月光華,濤聲隱含大山脾性。

時光如水。驀然之間,清江在人們眼中不再單是一條河流,而被視為整體的流域。這一視野的轉換,漸漸改變了它清瘦的身形。

清江首次開發,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隔河巖水電站的興建。從隔河巖到漁峽口,灘塗隱沒無形,激流趨於平靜,近岸的山民移居。清江漸漸豐腴,木船卸下了桅帆,輪船來來往往,清江以其全新面貌,激盪起人們新的夢想。

後來,八百里流程又相繼以水庫水電為主導,在高壩洲和水布埡築起兩座電站,將清江中下游連接為一座巨大的水庫。隱沒於高山之下的清江,灘塗變為河床,變成又深又寬的庫區。它的水又迴歸清澈。即便遇上暴雨山洪,也容得下衝刷而來的泥水。

豐腴的清江賦予大山新的轉機,山民們依靠產業化漸漸致富,他們不再僅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雍容而秀麗的清江,依舊從容向東流淌,沉靜中帶著歡愉。

清江水產豐饒,卻也一度受到汙染。泡沫、塑膠和瓶子在波濤裡沉浮,一圈圈汙油給江面鍍上一層褐膜。曾經的清江,不再清澈。

終於有一天,治理清江的大幕拉開了。從清江兩側到第一層山脊,劃出清江生態保護區,將生態保護與人的發展並置,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一路滄桑的清江,迎來了重煥光彩的歷史時刻。清江第一次得到休漁,漁民們領到了前所未聞的“船補”,他們的木船靜靜地泊在港灣,成為一道風景。漁民們主動撤除轉移曾密佈江面的網箱養殖。山裡公路有了環保守護者,專門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山石樹木,飛鳥蟲魚,彷彿長長鬆了口氣,覺得呼吸順暢了,生活安然了,青青的山,清清的水,又變為它們的樂園。

保山護水,回報的是好山好水。得到休養的清江流域,露出迷人的神采。清江人立足於觀光旅遊,塑造出融合自然與人文的新景觀。

位於中游漁峽口的香爐石文化遺址,山水間潛藏著古代巴人的遺蹤。武落鍾離山、巴王洞、天柱山等自然景觀變身為天然瑰麗的畫廊,方山、仙人寨、麻池古寨、丹水漂流則是清江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新人文景觀。清江泛著青翠靈動,以其純美曼妙,呼應遊人對青山綠水的嚮往。

龍舟坪鎮是清江下游一座頗具意蘊的小城。它依山傍水,臨水而臥,下游高壩洲庫區的蓄水,賦予它波光粼粼的清秀。走在城際江邊,寬闊的親水平臺賞心悅目,清爽的山風沁人心脾。每到傍晚,斑斕的光影在水中搖曳,居民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流連於江畔的閒適恬靜,直到日頭漸漸消融於西山的夜色。

靠山保山,靠水護水。今天,這是大山裡的人們和清江的相處之道。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

《湖北日報》頭版頭條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在遠安

記者 張真真 李濟東 通訊員 孫明琴

山水之間,村舍古樸,房前屋後清爽整潔。盛夏時節,行走在遠安鄉間,鄉村公路、綠道四通八達,各色花草與田園交相輝映。好一幅恬靜悠然、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圖景!

是造“盆景”還是扮靚全景?怎樣抓眼前、謀長遠?“土”與“洋”的味道如何調配?怎樣以外力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

遠安縣立足自身實際,不斷優化發展目標和實踐路徑,探索建設美麗鄉村的辯證法,交出了一份鮮活答卷,先後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號。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七彩美麗鄉村——遠安洋坪鎮馬渡河村。視界網 吳星友 攝

不造“盆景”要全景,半數村莊進行景區化改造

“遠安鄉村最大的特點,就是沒特點。”遠安縣委書記張立新進一步解釋說:“就是你到哪裡都不會驚豔,但都一樣乾淨、整潔、自然。”

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之初,是重金打造幾個重點村莊作為“盆景”,還是扮靚全域鄉村?在遠安有過討論,也發生過爭議。

經過充分調研後,縣委縣政府形成共識:美麗鄉村建設,目的是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而不是領導幹部用來顯擺的政績。要以全域旅遊的理念建設鄉村、造福百姓。

攤開一張遠安全域旅遊地圖,該縣文旅局黨組書記徐光斌說,遠安已逐步形成了龍鳳村、鳴鳳山、武陵峽口三大鄉村旅遊片區,打造共130公里三大旅遊環線,並與全民健身步遊道、馬拉松賽道、風景廊道、自駕自助遊道串聯,將全縣大多數村莊“連線串珠”,形成一座田園式大景區。

眼下,全縣102個村中,已有50個村實現全域景區化改造,達到半數,且正在不斷增加。

美麗鄉村,交通先行。近年來,遠安累計投入資金13.8億元,高標準建成150公里生態景觀綠道,村級景點路面寬度達5.5米以上,實現15戶30人以上村民聚居地公路硬化全覆蓋,全縣農村公路養護率100%,好路率80%以上。

作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遠安基本實現了全域不見白色垃圾。今年以來,遠安再啃硬骨頭,歷時半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掃除”,累計清理彩鋼棚2000多處,拆除廢棄房屋、豬欄等21萬平方米,治理汙水溝渠300餘公里,鄉村顏值再提升。

截至目前,遠安累計創建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有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村34個、市級生態村82個。

延續過去放眼未來,尊重規律分類施策

百年古樹,清涼古井,泥牆石屋。8月10日,一群群戴著遮陽帽的揹包客,走在遠安縣茅坪場鎮九龍村翟家嶺的石板路上,三五成群在老宅前合影,拍下“鄉愁”。

九龍村村支書楊錦說,這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由於位置偏僻,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村莊日益蕭條。

近年來,該村引進市場主體,對保存完好的15棟石屋維修加固,力求復原室內外環境,並按照古樸、自然、生態的原則,建設特色民宿、星空露營地等旅遊設施,引來眾多遊客“打卡”。

令遊客稱奇的是,這裡翟氏祖輩400多年前就立下族規:嚴禁伐木,違者將接受全族公審,杖擊鞭打。每家添了新丁,都要種一棵樹。生態環保理念延續至今,村裡兩人合抱之粗的冬青樹就有上百棵。

“延續過去,更要著眼未來。”該縣住建局局長高建平說,美麗鄉村建設要謀“全景”,但不是每個村平均使力,而要遵循人口轉移規律。未來二三十年,村莊人口多會向交通、產業功能完備的區域遷移,而部分村莊會因人口流失和生態搬遷自然消亡,如果平均使力,其結果將是一部分村莊建好了但沒人住。

正在編制的遠安鄉村振興概念規劃,將現有村莊分為四類: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引導搬遷類。

高建平說,對於不同類型的村莊將分類施策。集聚提升類村莊一般規模較大,以發展主導產業為主;城郊融合類村莊靠近縣城,以融入城鎮為主;特色保護類村莊多為歷史文化名村、傳統古村落,以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為主;引導搬遷類村莊多為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以搬遷後整理為主。

“這片芝麻地就是我家老房子從前所在的地方。”河口鄉樟樹村村民劉祝明說,他所在的廟灣,原有11戶村民,後來陸續到縣城、集鎮買房搬走了,只剩他這一戶。

今年元月開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裡連片的土房子被推掉,劉祝明也如願搬到新家。經過復墾,昔日的殘垣斷壁,已變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農田。

“外土內洋”,本色宜居

“美麗鄉村,要有鄉村氣息,要有點‘土’味兒,不要建得像城市一樣。”今年元月,張立新在舊縣鎮七裡村檢查工作時,發現主幹道邊鋪著一段200多米長的城市綠化草皮,當即勸導鎮村幹部。

就地取材不花錢、少花錢,絕不能花冤枉錢!這是今年遠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定下的規矩。

該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辦副主任馮孝寶說,縣裡在任務安排上注重“多做減法,慎做加法”,通過微設計、微施工、微管理,盡力守護原生態。全縣在不少路邊撒下當地的花草籽,自然生長;2.5元一株買下20萬株小銀杏樹苗,每個村發放近2000株;村民房前屋後,則發放橘樹、桃樹幼苗。

8月7日至1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穿行遠安多個鄉鎮,時時可見路邊不知名的野花成片開放,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瓜果飄香。兒時鄉村景象重現。

在鳴鳳鎮雙泉安置小區,農房建設正火熱進行。記者現場看到,與很多小區整齊劃一不同,這裡270棟房屋全依山而建、隨坡就勢,坡上是樹林,坡下是稻田,坡谷還有一條溪流潺潺流過。該鎮黨委書記曾凡濤說,這裡由本土團隊設計,房屋結構按遠安農房特色,顏色選用泥土黃,屋架挑樑,屋脊起翹,兩層房頂錯落有致。整體上有鄉土味,但又不失精緻、大氣。“面子”呈現鄉村本色,“裡子”則透出“洋”味,與現代生活方式和環保理念接軌。

走進雙泉安置小區村民宋仕軍家,房內鋪著複合地板,網絡、熱水器、馬桶、音響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現在的生活質量不比城裡人差!”打量著新居,宋仕軍滿臉笑容。

在洋坪鎮鳳凰村,一排排整潔的豬屋旁邊,有一塊長滿美人蕉、香蒲的綠地。“這綠地下面是生物漫濾池。”該村村支書譚昌全說,養殖場和村民生活汙水經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後,再通過生物漫濾池植物吸收分解,達標排放,“村民再也聞不到豬雞糞的臭味了”。

外力激活內力,煥發澎湃動力

花林寺鎮龍鳳村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古民居群——龐家灣。以前這裡不為人知,如今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拈花谷。每逢節假日,遊客湧入這裡整修一新的四合院老房子,享受時光慢流的鄉村生活。

3年前,這裡的房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當時決定改造成精品民宿時,不少村民不同意,認為動了老宅是破壞了風水。”龍鳳村村支書薛明華說。

村“兩委”讓龐金林、龐玉琴兩戶黨員作示範,引入市場主體將兩家房屋進行改造,外牆塗上由糠殼、黃土、粘膠混合的鄉土塗料,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屋內經現代化改造,煥然一新,不少人慕名前來遊玩。

村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都跟著動起來。原本在廣東打工的村民龐鐵成,特地趕回來裝修老宅開辦民宿。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責無旁貸。但是如果沒有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再好的政策也無法落實。”遠安縣委組織部部長王健飛說,美麗鄉村建設,強化支部帶頭人、配好村“兩委”班子是關鍵。2018年村居“兩委”換屆,遠安縣村“兩委”平均年齡由45歲降至41歲,35歲以下村幹部佔28.2%。在村“兩委”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鄉村走上綠色發展和三產融合之路,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激發了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

九龍村翟家嶺灣土道家農家樂老闆翟鳳英說,灣裡旅遊紅火起來之後,她家每年收入近20萬元,周邊20多戶村民都辦起農家樂、鄉村民宿和特色採摘。“各家都把房屋整得漂漂亮亮,環境好了,又有收入,誰還願意離開呢?”

鄉村美了,產業旺了,人才迴流。今年,遠安有百餘名年輕人返鄉創業,70多家企業、140多名創客深入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施展才幹。

今年上半年,遠安共接待遊客451.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12.6%。

8月19日

《湖北日報》頭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今天中省媒體多次報道宜昌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人民日報》

第20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了清江

凌春傑

清江,因水色清澄而得名。它從湖北利川的齊嶽山麓汩汩流出,經七個縣市匯入長江,從一條小小溪流匯聚成湯湯大河,滋養著沿岸兒女。

大多時間,清江是恬靜自足的,清波自泛日月光華,濤聲隱含大山脾性。

時光如水。驀然之間,清江在人們眼中不再單是一條河流,而被視為整體的流域。這一視野的轉換,漸漸改變了它清瘦的身形。

清江首次開發,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隔河巖水電站的興建。從隔河巖到漁峽口,灘塗隱沒無形,激流趨於平靜,近岸的山民移居。清江漸漸豐腴,木船卸下了桅帆,輪船來來往往,清江以其全新面貌,激盪起人們新的夢想。

後來,八百里流程又相繼以水庫水電為主導,在高壩洲和水布埡築起兩座電站,將清江中下游連接為一座巨大的水庫。隱沒於高山之下的清江,灘塗變為河床,變成又深又寬的庫區。它的水又迴歸清澈。即便遇上暴雨山洪,也容得下衝刷而來的泥水。

豐腴的清江賦予大山新的轉機,山民們依靠產業化漸漸致富,他們不再僅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雍容而秀麗的清江,依舊從容向東流淌,沉靜中帶著歡愉。

清江水產豐饒,卻也一度受到汙染。泡沫、塑膠和瓶子在波濤裡沉浮,一圈圈汙油給江面鍍上一層褐膜。曾經的清江,不再清澈。

終於有一天,治理清江的大幕拉開了。從清江兩側到第一層山脊,劃出清江生態保護區,將生態保護與人的發展並置,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一路滄桑的清江,迎來了重煥光彩的歷史時刻。清江第一次得到休漁,漁民們領到了前所未聞的“船補”,他們的木船靜靜地泊在港灣,成為一道風景。漁民們主動撤除轉移曾密佈江面的網箱養殖。山裡公路有了環保守護者,專門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山石樹木,飛鳥蟲魚,彷彿長長鬆了口氣,覺得呼吸順暢了,生活安然了,青青的山,清清的水,又變為它們的樂園。

保山護水,回報的是好山好水。得到休養的清江流域,露出迷人的神采。清江人立足於觀光旅遊,塑造出融合自然與人文的新景觀。

位於中游漁峽口的香爐石文化遺址,山水間潛藏著古代巴人的遺蹤。武落鍾離山、巴王洞、天柱山等自然景觀變身為天然瑰麗的畫廊,方山、仙人寨、麻池古寨、丹水漂流則是清江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新人文景觀。清江泛著青翠靈動,以其純美曼妙,呼應遊人對青山綠水的嚮往。

龍舟坪鎮是清江下游一座頗具意蘊的小城。它依山傍水,臨水而臥,下游高壩洲庫區的蓄水,賦予它波光粼粼的清秀。走在城際江邊,寬闊的親水平臺賞心悅目,清爽的山風沁人心脾。每到傍晚,斑斕的光影在水中搖曳,居民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流連於江畔的閒適恬靜,直到日頭漸漸消融於西山的夜色。

靠山保山,靠水護水。今天,這是大山裡的人們和清江的相處之道。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8月19日

《湖北日報》頭版頭條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美在遠安

記者 張真真 李濟東 通訊員 孫明琴

山水之間,村舍古樸,房前屋後清爽整潔。盛夏時節,行走在遠安鄉間,鄉村公路、綠道四通八達,各色花草與田園交相輝映。好一幅恬靜悠然、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圖景!

是造“盆景”還是扮靚全景?怎樣抓眼前、謀長遠?“土”與“洋”的味道如何調配?怎樣以外力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

遠安縣立足自身實際,不斷優化發展目標和實踐路徑,探索建設美麗鄉村的辯證法,交出了一份鮮活答卷,先後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號。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七彩美麗鄉村——遠安洋坪鎮馬渡河村。視界網 吳星友 攝

不造“盆景”要全景,半數村莊進行景區化改造

“遠安鄉村最大的特點,就是沒特點。”遠安縣委書記張立新進一步解釋說:“就是你到哪裡都不會驚豔,但都一樣乾淨、整潔、自然。”

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之初,是重金打造幾個重點村莊作為“盆景”,還是扮靚全域鄉村?在遠安有過討論,也發生過爭議。

經過充分調研後,縣委縣政府形成共識:美麗鄉村建設,目的是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而不是領導幹部用來顯擺的政績。要以全域旅遊的理念建設鄉村、造福百姓。

攤開一張遠安全域旅遊地圖,該縣文旅局黨組書記徐光斌說,遠安已逐步形成了龍鳳村、鳴鳳山、武陵峽口三大鄉村旅遊片區,打造共130公里三大旅遊環線,並與全民健身步遊道、馬拉松賽道、風景廊道、自駕自助遊道串聯,將全縣大多數村莊“連線串珠”,形成一座田園式大景區。

眼下,全縣102個村中,已有50個村實現全域景區化改造,達到半數,且正在不斷增加。

美麗鄉村,交通先行。近年來,遠安累計投入資金13.8億元,高標準建成150公里生態景觀綠道,村級景點路面寬度達5.5米以上,實現15戶30人以上村民聚居地公路硬化全覆蓋,全縣農村公路養護率100%,好路率80%以上。

作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遠安基本實現了全域不見白色垃圾。今年以來,遠安再啃硬骨頭,歷時半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掃除”,累計清理彩鋼棚2000多處,拆除廢棄房屋、豬欄等21萬平方米,治理汙水溝渠300餘公里,鄉村顏值再提升。

截至目前,遠安累計創建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有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村34個、市級生態村82個。

延續過去放眼未來,尊重規律分類施策

百年古樹,清涼古井,泥牆石屋。8月10日,一群群戴著遮陽帽的揹包客,走在遠安縣茅坪場鎮九龍村翟家嶺的石板路上,三五成群在老宅前合影,拍下“鄉愁”。

九龍村村支書楊錦說,這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由於位置偏僻,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村莊日益蕭條。

近年來,該村引進市場主體,對保存完好的15棟石屋維修加固,力求復原室內外環境,並按照古樸、自然、生態的原則,建設特色民宿、星空露營地等旅遊設施,引來眾多遊客“打卡”。

令遊客稱奇的是,這裡翟氏祖輩400多年前就立下族規:嚴禁伐木,違者將接受全族公審,杖擊鞭打。每家添了新丁,都要種一棵樹。生態環保理念延續至今,村裡兩人合抱之粗的冬青樹就有上百棵。

“延續過去,更要著眼未來。”該縣住建局局長高建平說,美麗鄉村建設要謀“全景”,但不是每個村平均使力,而要遵循人口轉移規律。未來二三十年,村莊人口多會向交通、產業功能完備的區域遷移,而部分村莊會因人口流失和生態搬遷自然消亡,如果平均使力,其結果將是一部分村莊建好了但沒人住。

正在編制的遠安鄉村振興概念規劃,將現有村莊分為四類: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引導搬遷類。

高建平說,對於不同類型的村莊將分類施策。集聚提升類村莊一般規模較大,以發展主導產業為主;城郊融合類村莊靠近縣城,以融入城鎮為主;特色保護類村莊多為歷史文化名村、傳統古村落,以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為主;引導搬遷類村莊多為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以搬遷後整理為主。

“這片芝麻地就是我家老房子從前所在的地方。”河口鄉樟樹村村民劉祝明說,他所在的廟灣,原有11戶村民,後來陸續到縣城、集鎮買房搬走了,只剩他這一戶。

今年元月開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裡連片的土房子被推掉,劉祝明也如願搬到新家。經過復墾,昔日的殘垣斷壁,已變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農田。

“外土內洋”,本色宜居

“美麗鄉村,要有鄉村氣息,要有點‘土’味兒,不要建得像城市一樣。”今年元月,張立新在舊縣鎮七裡村檢查工作時,發現主幹道邊鋪著一段200多米長的城市綠化草皮,當即勸導鎮村幹部。

就地取材不花錢、少花錢,絕不能花冤枉錢!這是今年遠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定下的規矩。

該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辦副主任馮孝寶說,縣裡在任務安排上注重“多做減法,慎做加法”,通過微設計、微施工、微管理,盡力守護原生態。全縣在不少路邊撒下當地的花草籽,自然生長;2.5元一株買下20萬株小銀杏樹苗,每個村發放近2000株;村民房前屋後,則發放橘樹、桃樹幼苗。

8月7日至1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穿行遠安多個鄉鎮,時時可見路邊不知名的野花成片開放,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瓜果飄香。兒時鄉村景象重現。

在鳴鳳鎮雙泉安置小區,農房建設正火熱進行。記者現場看到,與很多小區整齊劃一不同,這裡270棟房屋全依山而建、隨坡就勢,坡上是樹林,坡下是稻田,坡谷還有一條溪流潺潺流過。該鎮黨委書記曾凡濤說,這裡由本土團隊設計,房屋結構按遠安農房特色,顏色選用泥土黃,屋架挑樑,屋脊起翹,兩層房頂錯落有致。整體上有鄉土味,但又不失精緻、大氣。“面子”呈現鄉村本色,“裡子”則透出“洋”味,與現代生活方式和環保理念接軌。

走進雙泉安置小區村民宋仕軍家,房內鋪著複合地板,網絡、熱水器、馬桶、音響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現在的生活質量不比城裡人差!”打量著新居,宋仕軍滿臉笑容。

在洋坪鎮鳳凰村,一排排整潔的豬屋旁邊,有一塊長滿美人蕉、香蒲的綠地。“這綠地下面是生物漫濾池。”該村村支書譚昌全說,養殖場和村民生活汙水經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後,再通過生物漫濾池植物吸收分解,達標排放,“村民再也聞不到豬雞糞的臭味了”。

外力激活內力,煥發澎湃動力

花林寺鎮龍鳳村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古民居群——龐家灣。以前這裡不為人知,如今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拈花谷。每逢節假日,遊客湧入這裡整修一新的四合院老房子,享受時光慢流的鄉村生活。

3年前,這裡的房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當時決定改造成精品民宿時,不少村民不同意,認為動了老宅是破壞了風水。”龍鳳村村支書薛明華說。

村“兩委”讓龐金林、龐玉琴兩戶黨員作示範,引入市場主體將兩家房屋進行改造,外牆塗上由糠殼、黃土、粘膠混合的鄉土塗料,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屋內經現代化改造,煥然一新,不少人慕名前來遊玩。

村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都跟著動起來。原本在廣東打工的村民龐鐵成,特地趕回來裝修老宅開辦民宿。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責無旁貸。但是如果沒有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再好的政策也無法落實。”遠安縣委組織部部長王健飛說,美麗鄉村建設,強化支部帶頭人、配好村“兩委”班子是關鍵。2018年村居“兩委”換屆,遠安縣村“兩委”平均年齡由45歲降至41歲,35歲以下村幹部佔28.2%。在村“兩委”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鄉村走上綠色發展和三產融合之路,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激發了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

九龍村翟家嶺灣土道家農家樂老闆翟鳳英說,灣裡旅遊紅火起來之後,她家每年收入近20萬元,周邊20多戶村民都辦起農家樂、鄉村民宿和特色採摘。“各家都把房屋整得漂漂亮亮,環境好了,又有收入,誰還願意離開呢?”

鄉村美了,產業旺了,人才迴流。今年,遠安有百餘名年輕人返鄉創業,70多家企業、140多名創客深入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施展才幹。

今年上半年,遠安共接待遊客451.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12.6%。

8月19日

《湖北日報》頭版

今天,宜昌被中央、省級媒體共同關注!

宜昌試行納稅人跨區自由遷移

記者雷巍巍、通訊員楊凱、陳尺

“原以為一套程序走下來要好幾天,沒想到全程不到1小時。”8月15日上午10時,從宜昌市西陵區遷至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的湖北陳守邦律師事務所,其負責人陳守邦在西陵區稅務局順利辦完遷移涉稅事宜。

8月起,宜昌市稅務局在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啟動納稅人跨區自由遷移試點,並將於9月1日開始在該市全面推行。據瞭解,這一做法在我省尚屬首創。

納稅人因住所及經營場所變更到稅務機關辦理跨區遷移,以往納稅人按通常程序要“先清稅、後註銷、再遷移”,耗時費力;如今,辦稅服務廳發起的遷移請求可直達該市市局徵管科,專崗專人快速響應,在系統內部變更主管稅務機關,其涉稅資格、發票信息和納稅申報義務全部保留,且自動延續至遷入地,可實現帶稅遷移、帶票遷移,辦結時間基本在1小時內。

宜昌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制度創新破解了納稅人跨區遷移老大難,可進一步激活經濟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納稅人滿意度。

來源丨宜昌發佈綜合人民日報、湖北日報

編輯丨楊楊 編審丨水仙

轉載須註明來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