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幾年前我在老撾的琅勃拉邦旅行時候,住在當時的“網紅”青旅Blue Frog,這其實是一家以歐美揹包客為主的旅舍,我在的那幾日,也只有我一個黃種人。有天在院子裡和別人聊天時,我說:“I am the only Asian in this hostel”,這時候一對白人姐妹對我說,“No, we are also Asian”。我很驚訝,問道:“Where are you from?”其中一個說:“Israel”。我說“Wow, you guys are Asian but you are white.”當時孤陋寡聞的我居然沒有想到以色列也在亞洲的版圖裡。之前對於以色列這個國家一無所知,而如今回想起來,這大概就是我和以色列最初的緣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

飛了將近11個小時,終於來到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來到以色列的第一天就被這個國家擺了一道。我到達的當地時間是早上8點左右,近千人擁擠在海關入境處,隊伍越排越長,沒有向前走的跡象,往盡頭望去,原來海關關口居然還沒有開放,上班的時間是9點。偌大的入境處塞滿了遊客,飛行的疲倦完全沒有得到舒展,更是要依靠浮腫的雙腿站立,還有不少白人遊客加塞插隊,幾近絕望的我,就這樣摩肩接踵地緩緩前行,站了快三個小時才過了海關。而此時的我已經沒有站立的勇氣,連提行李的力氣都已殆盡,每每到達一個從未來到的國家,心情總是異常激動,就算是在機場也會到處盯著看,看看和我日常生活不一樣的事物,然而這次心裡想的只是趕緊找個舒服的床躺下沉沉地睡去。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

感受宗教的雜糅,從海法開始

出了機場前往海法——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一路馳騁在公路上,挺訝異於以色列的城市建設,或許是因為氣候與地形的緣故,公路的兩旁鮮有居住區,滿眼赤紅黃土,零星點綴著矮小的植物,40分鐘到1個小時的車程才能看到一處居住區,依山而建的城鎮也沒有城市的感覺,蜿蜒盤旋的山路,車況很不好,每個鎮子沒有一條寬闊的馬路,路邊的房屋建設也毫無美感,最重要的是沒有發現帶有中東色彩和宗教元素的設計,很難去評價它的特色,彷彿有一點阿拉伯風情,又有點基督教元素,還有些美式現代風格。眼前看的的一切讓我著實有些失望,因為腦子裡的以色列是極具異域風情的,多種族多宗教的雜糅應該交匯出豐富多彩的文化。而目前這一路似乎都沒有讓我感受到那種強烈的震撼,即使在德魯茲小鎮,也沒有讓人特別記憶猶新的回憶。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Daliyat al-Karmel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Daliyat al-Karmel

德魯茲小鎮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裡居住的人信仰非常與眾不同。德魯茲派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分支,而信仰這一派宗教的人全球大概不超過100萬人,大多居住在黎巴嫩、敘利亞以及以色列。對於宗教派別之分,我們瞭解甚少,可是聽說德魯茲人是穆斯林群體中的精英份子,尤其在以色列,他們往往在軍隊中委以重任。而且在他們的教義中,無論流散在哪個國家,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是誰,德魯茲人都會忠誠於所在的國家。如果你對伊斯蘭宗教很感興趣,不妨驅車來到這個小鎮,與德魯茲人聊一聊,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Daliyat al-Karmel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Daliyat al-Karmel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說完了德魯茲教派,再來說說巴哈伊教。在海法,有一座經典的巴哈伊教建築——巴哈伊花園,在2008年這座宗教聖地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空中花園,登頂可以把海法城市風光盡收眼底,遠眺地中海,蔚藍海水,抬頭仰望晴朗天空,海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沿著中軸線,花園兩邊對稱建造,階梯、走廊、圍欄、草坪、甚至連松樹和棕櫚樹都整齊劃一,這一刻我們身在其中,彷彿破壞了這種對稱的和諧。可惜的是,因為花園有了新的規定,從正午12點開始,下半部分花園停止對外開放,因此不能從底部向上看,聽人說從仰望的角度看這座空中花園,別有一番景象。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巴哈伊空中花園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巴哈伊空中花園

信徒追隨耶穌的腳步,從拿撒勒到伯利恆

除了伊斯蘭教,來到以色列可以看見的歷史還有基督教堂,尤其是對信徒而言,報喜堂更是不得不到訪的地方。從海法驅車前往拿撒勒,來到這座因耶穌基督而盛名的小城。聖母瑪利亞在這裡由聖靈感孕,耶穌也在這裡誕生和長大。拜占庭帝國的痕跡在這座教堂裡體現的淋漓盡致。剛好有神父在做禮拜,信眾們哼唱著聖歌,不少坐在外圍的遊客也因此感動涕零,我雖然並不是基督信徒,但聽著舒緩悠揚的哼唱,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也被感動到,彷彿內心被柔軟的觸摸,彷彿這一刻被世界溫柔以待。很多來以色列旅行的人都是專門參加的朝聖團,所以這一路我們都在各個教堂看見不同種族的人來此祈禱和誦經,他們追隨著耶穌的腳步,跟著聖經來遊歷。而無論你最終信仰基督教、天主教還是東正教,他們來到以色列的第一站一定會來到這座報喜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天使報喜大教堂;聖母報喜堂;聖母鄰報堂

之前說到,很多人來到以色列往往都是為了朝聖,因此信徒們除了到各個教堂裡感受主的召喚,還要到約旦河中進行洗禮,這條河正是耶穌受洗的地方。到達的那天只是清晨,已有不少人在河中受洗。有嚴格講究的人,可以參加專門有神父主持的洗禮儀式,如果不在乎形式,穿上白袍自行在河中洗禮,也是很多信徒的選擇。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約旦河耶穌受洗處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約旦河耶穌受洗處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約旦河耶穌受洗處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約旦河耶穌受洗處

信徒們來到聖母瑪利亞感孕的教堂,走過耶穌洗禮的約旦河,追隨的腳步一定不能錯過位於伯利恆的聖誕大教堂,因為這裡曾經是耶穌誕生的地方。聖誕教堂內的伯利恆之星洞是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歷史意義的部分,相傳耶穌當年就出生在這個地下巖洞中的一個馬槽裡。對於不是信徒的我,這些聽上去就是單純的宗教故事,置身現場,卻被那種虔誠的氛圍所感染。如果在教堂裡,信徒們只是感動,那在這處遺址前,他們則是泣不成聲,無一例外。有些甚至幾近崩潰。這是他們信仰的上帝誕生的地方,這是他們全部寄託開始的地方,也是他們最能安慰內心深痛的解藥。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聖誕大教堂位於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紛爭我們不說,就在同一個區域,我們發現了一家道地的,製作以色列麵包的家庭作坊。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伯利恆

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到這裡可是麵包香不怕環境髒。別看這製作條件有些不堪,但是保留了傳統以色列麵包的烤制工藝,剛出爐的麵包雖然沒什麼賣相,可吃在嘴裡那可是刷嘴巴都不願意丟,天然的香甜從麵包內部散發出來,而外皮上的芝麻像是用味道在勾引你,還沒吃到就恨不得咬一口在嘴裡。麵包的外皮酥脆得恰到好處,不會太散又不會過硬,內裡有一種糯糯的口感,彷彿加了芝士,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甜蜜感充斥在口腔裡。簡直是目前吃過最好吃的麵包,沒有之一。

耶路撒冷,這就是聖城

在伯利恆看見信仰的虔誠與感動,而在耶路撒冷則要讓你看見信仰的歸屬和儀式感。

耶路撒冷,不提那三千年的傳奇,在現代的世界裡,停留在這座城市,彷彿看到了一個依然沉浸在傳奇中的國度,絲毫沒有被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保留這它的美麗與哀愁。

它給我的震撼來自於哭牆前的儀式感。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在哭牆拍照的時候,還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和搭檔在哭牆前做準備,有個中年婦女走過來,她的穿著打扮告訴我們她是個極端正統的猶太教女人,她說,你麼是在給我們宣傳嗎?請你們告訴你們的觀眾,來到哭牆這裡,女人請不要穿暴露的衣服,請穿得像她一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她邊說邊指了指自己的衣服,她說,這是一種尊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然而就在她的旁邊,另一個時尚的世俗化的以色列女子跟我們說,不要聽她的,這裡是自由的,這是自由的時代,你可以決定你要穿什麼,這和宗教無關。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照片是黑白的,正如我眼前看到的。黑白是屬於那一刻的色彩,純粹的顏色,純粹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沉浸在宗教中,即使有遊客參觀和拍照,也干擾不了他們的聚精會神。一本經書分隔出兩個世界,書裡的世界只屬於他們,書外世界的我們彷彿是一個侵入者,踐踏了本是純真的土地。在拍攝照片時,我也避開了信徒們的面孔,我希望從背面側面去捕捉我想要的畫面,因為在我來看,這是對他們也是對宗教基本的尊重。人們常說,世間的九分美都屬於耶路撒冷,這裡誇讚的不是風景、不是風貌、而是你眼前就能看到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不是表演,不是刻意,是他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是他們稀疏平常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在我們眼裡則呈現了不同的色彩,無論是美麗或哀愁,你一定要來哭牆前,自己去呼吸,去感受,去體會。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西牆(哭牆)

走出虔誠,走進生活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頂著高帽,穿著黑衣的猶太教信徒出沒在哭牆邊,也出現在生活裡。在馬哈耐·耶胡達市場裡,一種奇妙的碰撞在發生。無論你是世俗的教徒,正統的教徒還是極端的教徒,都在這個市井的市場裡,散發出生活的味道。我是一個熱愛逛不同國家市場的人,因為這裡是最誘人的景點,不僅僅是看到當地人最樸實的生活,更能親自感受這種不一樣的生活感。買上幾斤水果,拎上幾袋零食,彷彿我也生活在這裡。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關於以色列的美麗與哀愁

馬哈耐·耶胡達市場

從海法到耶路撒冷,一路感受到宗教在以色列的存在感。這種真是不虛的信仰與情感,打動的不僅僅是追隨的信徒,更是我們教外的過客。作為中東地區特立獨行的國家,它的歷史、文化與宗教足夠有資本讓它成為一個驕傲的國家。即使在和平年代,這裡依然危機四伏,而在周邊阿拉伯國家虎視眈眈之下,以色列也不顫抖,完整地將它的美麗與哀愁展現給全世界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