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陳寅恪、潘光旦、梅貽琦一起,並稱“百年清華四大哲人”。

他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一星”功勳者中,超過一半是他學生。

他終身未娶,教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然而,他卻被時代遺忘了……

柴靜曾說:那是戰亂烽火的時代,後來的重要科學發展所依仗的這些人,是他在那時滿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可是我為什麼不知道他?

01

1964年10月16日,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

中國人自己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在荒原上試驗成功。

中國對外發布了這一消息,震驚世界。

一個成立不久的新中國,

一個百年來受盡屈辱的古老民族,

在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兩彈一星)科研領域,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這才被認為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

1999年,

23名科學家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人們這才發現,這些不同領域的學科開創者,

竟然與同一位老師的教育有關。

23人中,有13人跟他有直接的師承關係,

其中有9人更是他的“愛徒”!

而當我們為這些科學家鼓掌喝彩的時候,

這位老師卻被歷史遺忘了半個世紀。

這位老師,就是葉企孫,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原清華大學首任理學院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說:

葉老師決定了我的命運。

“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說:

葉老師對我的影響,

不僅是做學問,更重要的是做人。

“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說:

葉先生一貫愛護青年學生,

教書不忘育人,是我們永遠懷念的老師。

著名的科學家、“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說:

葉老師,一位培養大師的大師。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說:

我一生得到他的愛護無盡……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生前一度無人知曉,死後受萬人敬仰?

02

葉企孫,1898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世家。

他自幼聰穎,勤學刻苦,被父親寄予厚望。

在父親的影響下,

“讀書救國”從小就植入了他的心靈。

15歲那年,葉企孫報考進入清華大學。

大學期間,他還在日記中寫了一句話自勉:

“惜光陰、習勤勞、

節嗜慾、慎交友、戒菸酒。”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大學畢業,

同時考取了留美公費生,

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

兩年後,葉企孫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

他在哈大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

他的博士論文被各個科學家引用介紹,

中國人的名字首次在物理學領域得到世界認可。

此時,葉企孫看到了世界科學的大發展,

按理說,他可以從此留在美國,

利用優越的科研環境和條件,

早晚會在物理學界綻放光彩。

然而,他深知貧弱的祖國被列強欺凌,

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他心想,只有我一兩個人做出成績,

對國家發展的推動是渺小的,

必須得建立教育體系,不斷培養優秀人才,

才能真正實現“科學救國”。

中國科學的落後現狀,

促使葉企孫立下“科學救國”的理想,

並把它作為堅守一生的信念。

帶著這個信念,

葉企孫毅然踏上了歸國的輪船。

03

當時的中國,科教基礎非常薄弱,

要在這樣的土壤上培養人才,難度可想而知。

葉企孫一步一個腳印,為學科的創建奔走勞碌。

終於在1925年,他和梅貽琦一起,

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同時擔任系主任,

開啟了現代科學教育的大門。

實際上,物理系的教授就葉企孫一個人,

一到三年級,電學光學力學的課程全由他授課。

隨著學生的增加,

葉企孫千方百計請來了一批老師,

其中包括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等等,

這些全是後來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

葉企孫對學生說,我不一定教得好,

但我請來的老師對得起教育,對得起你們。

在清華,

葉企孫主動要求降薪,騰出經費,

讓其他普通教師的工資比自己高。

1929年,

葉企孫組建清華理學院,並擔任院長。

即使在最困難的西南聯大時期,

葉企孫也要從國外購買最好的設備,

使得師生們得以繼續完成研究課題。

他還帶學生到野外進行物理試驗,

一連數月吃住在山裡,通宵達旦。

葉企孫對學生是出了名的照顧,

他能叫出物理系所有學生的名字,

還隨身攜帶一個本子,

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他還把自己最好的呢大衣送給學生穿,

讓假期無法回家的學生到他家吃住。

葉企孫住的清華北院7號,

它還有一個外號,“北院七號飯糰”,

一句調侃,背後卻是一段濃濃師生情。

原來,那裡經常有很多教授和學生來蹭飯,

逢年過節,葉企孫就把學生叫到家裡,

一起包餃子,讓學生們有家的感覺。

04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慘案發生,

這也是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的寫作背景。

當時,葉企孫的學生王淦昌和韋傑三參加遊行,

慘案中韋傑三不幸犧牲。

葉企孫含淚安慰王淦昌說:

“我們的國家被人欺負,

就是因為實業落後,

而實業落後在於科學落後,

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技術,

將來振興祖國。”

王淦昌畢業時,葉企孫安排他到歐洲留學,

甚至領著他去聽課,讓他加強理論知識。

王淦昌從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時,

校方挽留他說:

“科學沒有國界,中國太落後,

留在德國有利於你進行學術研究。”

王淦昌拒絕了,他說: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王淦昌後來成為中國核科學的開創者,

有人對他說,

若當年你留在國外,憑此成就可獲諾獎。

他淡定地回了一句:

“但是,回國的價值更大。”

葉企孫唯才是舉,

努力培養每一位有前景的學生。

他破例推薦剛上大二的李政道赴美留學,

李政道後來說:

“葉老師決定了我的命運。”

後來,李政道成為了首位

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

被譽為“血清之父”。

華羅庚當時還是個初中生,

葉企孫看到了他的潛力,

破格提拔他在清華算學系當教員,

又送他到劍橋大學繼續深造。

華羅庚在數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葉企孫功不可沒。

華羅庚回憶恩師時說:

“我一生得葉老師愛護無盡。”

此外,葉企孫還送錢學森到美國學習航空工程,

送趙九章到德國學習氣象學。

後來,錢學森成了中國導彈之父,

趙九章成了中國衛星之父。

……

像這樣被葉企孫安排出國深造的還有很多,

他們學有所成後,也都不忘報效祖國。

可以說,是葉企孫為中國,

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學精英,

開創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研究體系,

尤其在“兩彈一星”方面,

他是源泉,是他埋下了生根發芽的種子。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一代宗師,

不但沒有享受到“兩彈一星”的榮耀,

反而在晚年受盡屈辱,含恨而終。

05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

山河破碎,風雨飄搖。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

葉企孫放棄了出國訪問的機會,

在戰亂中搶運設備,

為抗日研製炸藥提供物資,

在國難當頭時為學生做出了表率。

1938年,

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助理熊大縝,

向他遞交了辭呈,說要到前線參加抗日。

熊大縝是葉企孫最心愛的學生,

也是他最得力的助理,

自然捨不得愛徒離開身邊。

但當葉企孫得知前線需要技術人才時,

便極力支持這位愛徒:

你放心去吧,有什麼需要隨時告訴我。

葉企孫沒有想到,大縝這一去,

竟然成了師徒倆災禍的開端。

熊大縝來到冀中抗日根據地,

利用所學知識技術,

為根據地製造炸藥、地雷和通訊設備。

葉企孫則在後方運送所需材料,

並派一批師生前往根據地,提供技術支持。

我們小時候看的電影《地雷戰》裡的地雷,

很多都是熊大縝這批青年學子,

冒著生命危險研製的。

1939年冀中軍區被懷疑有內奸,

鋤奸部成立,

負責技術的熊大縝排在了嫌疑犯榜首,

不久便被逮捕槍決。

06

大縝犧牲的消息傳來,葉企孫悲痛不已,

但可怕又可悲的事情還在後面。

1949年解放前夕,戰火蔓延過來

梅貽琦勸他說:你快走吧。

葉企孫斷然拒絕:

我走了,清華怎麼辦,學生怎麼辦?

建國後,葉企孫成為了清華的一把手,

他還為熊大縝的冤案多次奔走。

他也惹禍上身慘遭懷疑,

後來因證據不足,

葉企孫被移交北大看管。

由於受到嚴重的精神和肉體折磨,

原本精神矍鑠的他變得呆滯、遲鈍,

走在學校裡甚至沒人能認出他來。

那可真是一個瘋狂的年代,

愚昧代替了知識,荒謬掩埋了真理。

再後來,他精神崩潰了,

徘徊在中關村的街頭乞討為生。

當時他的不少同事和學生,

比如趙忠堯等,

也受到了種種限制和壓迫,

根本沒有能力幫助他。

偶爾有弟子偷偷來探望他,

比如王淦昌、楊訓仁等,

他總是叫他們離他遠點,劃清界限,

生怕自己連累了學生。

學生叫他去看病,他堅決不去。

此時的他對塵世已經沒有留戀,

他覺得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1977年1月13日,

葉企孫在風燭殘年中蒙冤去世。

臨走前,在昏迷中,他喃喃自語:

“回清華,回清華。”

直到1986年,熊大縝案平反。

次年,也就是1987年,

在長眠地下整整10年之後,

這位“大師中的大師”,才終於得到昭雪。

1992年,

他的學生王淦昌、錢偉長、楊振寧等

127位海內外知名學者,

寫了一封聯名信,

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豎立銅像。

3年後,一代師表葉企孫的銅像,

得以聳立在清華校園內。

中國有句古話: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葉先生就是中國科技事業興旺發達的“種樹人”。

他是一位我們知道得最晚、

被時代拋棄得最遠的大師。

今天的我們生在和平、富足的年代,

我們不應該遺忘了他。

100年前,

你為拯救一個落後的民族漂洋過海,

帶著“科學救國”的鏗鏘信念,

你奔走呼號,終身未娶,清白一生;

你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桃李滿園。

然而歷史的腳步走得太倉促,

我們差點把你給忘了。

但願不久的將來,這個盛世如你所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