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E是地中海沿岸。在地理上它與D同屬西亞,但它處於亞歐交匯處,是貿易戰略要地,長時間屬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同時也是亞歐兩大帝國的爭奪區域。與D區域的文明演化截然不同。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E是地中海沿岸。在地理上它與D同屬西亞,但它處於亞歐交匯處,是貿易戰略要地,長時間屬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同時也是亞歐兩大帝國的爭奪區域。與D區域的文明演化截然不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五個區域分佈在絲綢之路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影響。其中,華夏板塊與兩河伊朗板塊是兩大文明中心,B、C、E受到他們的輻射。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E是地中海沿岸。在地理上它與D同屬西亞,但它處於亞歐交匯處,是貿易戰略要地,長時間屬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同時也是亞歐兩大帝國的爭奪區域。與D區域的文明演化截然不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五個區域分佈在絲綢之路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影響。其中,華夏板塊與兩河伊朗板塊是兩大文明中心,B、C、E受到他們的輻射。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2、遊牧民族成分

遊牧民族的入侵,是本土文明的災難,卻也在無意之中形成了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

亞洲古文明有三大遊牧民族體系:阿爾泰系黃種人、高加索印歐人、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

阿爾泰系就是我們的鄰居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匈奴、突厥、蒙古都是這個體系。

印歐人起源於高加索和南俄草原,是歐洲人和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雅利安人就是指遷徙到中亞的印歐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西域吐火羅人都是這個人種。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E是地中海沿岸。在地理上它與D同屬西亞,但它處於亞歐交匯處,是貿易戰略要地,長時間屬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同時也是亞歐兩大帝國的爭奪區域。與D區域的文明演化截然不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五個區域分佈在絲綢之路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影響。其中,華夏板塊與兩河伊朗板塊是兩大文明中心,B、C、E受到他們的輻射。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2、遊牧民族成分

遊牧民族的入侵,是本土文明的災難,卻也在無意之中形成了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

亞洲古文明有三大遊牧民族體系:阿爾泰系黃種人、高加索印歐人、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

阿爾泰系就是我們的鄰居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匈奴、突厥、蒙古都是這個體系。

印歐人起源於高加索和南俄草原,是歐洲人和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雅利安人就是指遷徙到中亞的印歐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西域吐火羅人都是這個人種。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閃米特人起源於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祖先,他們與印歐人的碰撞是西亞歷史的主題。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E是地中海沿岸。在地理上它與D同屬西亞,但它處於亞歐交匯處,是貿易戰略要地,長時間屬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同時也是亞歐兩大帝國的爭奪區域。與D區域的文明演化截然不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五個區域分佈在絲綢之路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影響。其中,華夏板塊與兩河伊朗板塊是兩大文明中心,B、C、E受到他們的輻射。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2、遊牧民族成分

遊牧民族的入侵,是本土文明的災難,卻也在無意之中形成了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

亞洲古文明有三大遊牧民族體系:阿爾泰系黃種人、高加索印歐人、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

阿爾泰系就是我們的鄰居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匈奴、突厥、蒙古都是這個體系。

印歐人起源於高加索和南俄草原,是歐洲人和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雅利安人就是指遷徙到中亞的印歐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西域吐火羅人都是這個人種。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閃米特人起源於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祖先,他們與印歐人的碰撞是西亞歷史的主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華夏主要受阿爾泰系的影響,西域和中亞受阿爾泰系和印歐系的雙重影響,西亞主要受印歐系和閃米特系的雙重影響。

西域長期沒有統一的政權,若將之歸併為中國,亞洲古代史的發展軌跡可由下圖提煉出。

"

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是以本國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區。這一方面是受到“中華文明中心論”的傳統(錯誤)理念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地理相對封閉,中國與西亞、中亞等文明中心的聯繫較少。因此,當我們聽到亞述、安息、貴霜、阿拔斯等王朝時,無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它們總是突然冒出、然後就不知下文了。並且,我們潛意識裡總認為他們是落後於中國的。

而在網絡上關於歷史的討論中,最熱門的,通常是對於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疑點和“無趣”的小細節進行考據,宏大敘事卻很少。

近代以前,人類文明的重心一直在亞洲。本文試圖站在亞洲整體的宏觀層次,以文明交融為主題,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為大家呈現亞洲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從而對人類文明以及中國在歷史的地位有一個更加清晰明朗的認識。

由於內容龐雜,考慮到閱讀體驗和大家的消化能力,文章分為多篇

一、整體框架

這一節內容大家要認真讀,否則後面的內容越看越糊塗。

1、地緣環境塑造歷史

先認識一下這個圖,古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些大河流域,文章會提到這些地名。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文明成長的條件是很苛刻的,地形、氣候、雨水等等,亞洲面積很大,但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並不大,主要就集中在圖中的紅圈區域

為了搞清楚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以下5個區域,它們由那條藍色的絲綢之路串聯起來。這個圖就構成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架構。

中南半島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化,受到中國和印度的雙重影響;印度文明相對封閉。這兩者都不屬於本文的主要介紹對象。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先簡單介紹A-E這五個區域。

A就是我們的中華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

B是新疆,清朝以前叫“西域”,可以說是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判斷一個王朝開放與否,看它對西域的控制度即可。

西域的地緣是“三山夾兩盆”,其特點是南北差異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南疆氣候乾燥,沙漠為主,由於扼守絲綢之路,形成了很多河谷綠洲小國,受到華夏與中亞的雙重影響,文化較為複雜,如今的疆獨勢力和維吾爾族主要就在南疆。

南疆相對封閉,與中亞取得聯繫必須翻越艱險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就是圖中的白點紅線),與華夏取得聯繫需經過狹長、易受侵擾的河西走廊。

帕米爾高原也叫蔥嶺,《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就是指它。河西走廊本是高山與沙漠,受祁連山雪水灌溉而成,沒有它,華夏就跟印度沒啥區別,地緣上直接被封死了,那麼新疆就很可能出現統一而獨立的政權。

北疆氣候溫暖溼潤,分佈著草原、森林與湖泊,是蒙古高原和中亞遊牧民族的垂涎之地,形成了如今粗獷的民俗和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雜居的民族結構。

除了河西走廊外,北疆與中亞還有斷斷續續的山口可通行,相對開放。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便可以通過北疆遷徙到中亞。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C是中亞,也就是如今的中亞五斯坦。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和“乾燥”,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較低的丘陵。不過千萬不要把這些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是說他的海拔低,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極其乾燥,使得這一地區的大部分為荒漠化草原

河中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伊犁河谷這三個區域,有河流和天山雪水,是中亞少有的農業區,也是現今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花剌子模在河中地區,大宛在費爾幹那盆地,伊犁河谷是烏孫與中亞國家的爭奪區域


這種特點使得中亞成為遊牧民族“批發地”,廣闊平原(草原)適合放牧,乾燥氣候迫使其自行遷徙。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與西域的封閉不同,中亞較為開闊,一方面本土受到東亞與西亞兩大文明中心的強勢插入,再加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裡成為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本土遊牧民族容易向西邊遷徙,對中東和俄羅斯乃至歐洲造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亞與新疆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的天然屏障,保證了新疆和中原地區免受中亞遊牧民族的侵襲。否則,華夏同時應付蒙古高原和中亞的遊牧民族,文明不知道得滅亡多少次。

D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兩者環境迥異,但大部分時間屬於同一國家。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兩河流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氣候溫暖,誕生了最早的文明,是一個“愛在西元前”的地方,關於它,大家都很熟悉,沒什麼可說的。這裡多說一下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可以說是高原裡最受上天優待的。它的海拔只有1000米,其實是一個被山地包圍的盆地,使得它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從而形成獨特而發達的山地文明。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性很好的保護了它的安全。然後伊朗高原又是開放的,在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高地民族對低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這就是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統一中亞和中亞伊斯蘭化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亞遊牧民族又可以通過這些山口頻繁入侵中東,比如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E是地中海沿岸。在地理上它與D同屬西亞,但它處於亞歐交匯處,是貿易戰略要地,長時間屬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同時也是亞歐兩大帝國的爭奪區域。與D區域的文明演化截然不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五個區域分佈在絲綢之路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影響。其中,華夏板塊與兩河伊朗板塊是兩大文明中心,B、C、E受到他們的輻射。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2、遊牧民族成分

遊牧民族的入侵,是本土文明的災難,卻也在無意之中形成了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

亞洲古文明有三大遊牧民族體系:阿爾泰系黃種人、高加索印歐人、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

阿爾泰系就是我們的鄰居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匈奴、突厥、蒙古都是這個體系。

印歐人起源於高加索和南俄草原,是歐洲人和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雅利安人就是指遷徙到中亞的印歐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西域吐火羅人都是這個人種。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閃米特人起源於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祖先,他們與印歐人的碰撞是西亞歷史的主題。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華夏主要受阿爾泰系的影響,西域和中亞受阿爾泰系和印歐系的雙重影響,西亞主要受印歐系和閃米特系的雙重影響。

西域長期沒有統一的政權,若將之歸併為中國,亞洲古代史的發展軌跡可由下圖提煉出。

亞洲歷史的地緣環境和整體框架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專注於宏觀敘事的大歷史,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拿破崙小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