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人類文明美麗畫卷

夏日北京,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一場如約而至的人文盛事,為亞洲文明大花園再添芬芳,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中國的誠摯邀請,飽含對促進亞洲文明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開幕式前,習近平主席同外方領導人一一握手、互致問候。隨後,中外領導人共同參觀了文物展,並同出席開幕式的重要嘉賓代表合影留念。

上午10時30分許,習近平主席和外方領導人共同步入會場。在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主席走上主席臺,發表主旨演講。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習近平主席的演講,開宗明義。

主席臺背景板上,“盛開”著一朵靈動的“牡丹”。這是精心設計的大會標誌,寓意亞洲不同文明間交流對話,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

從光輝悠久的歷史中走來,向繁榮燦爛的未來邁進。這場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大會,承載美好期待,標註嶄新起點。

交流互鑑,增強亞洲文明自信———

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前夕,“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來自不同國家的400多件珍貴文物穿越時空,講述文明多元共生的千古歲月。

“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習近平主席的話語,澎湃著激動人心的力量。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種自信感是油然而生的。自信不是自傲,不同的文明要通過交流互鑑,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說。

開放坦誠,推進亞洲協作互信———

歷經風雨飄搖、興衰沉浮,今日亞洲,和平穩定是大勢所趨,繁榮進步是民心所向。跨越萬水千山,中國與亞洲國家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以實際行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亞洲人民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習近平主席講話中的3個“期待”,直抵人心。

“亞洲各國無論大小,都要互相尊重信任,和睦相處,為了共同的夢想努力。”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主任約菲·聖阿瑞塔感慨道。

同心同德,共繪亞洲壯美畫卷———

充分尊重各國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元化,文明對話增進了解和友誼,促進相知和包容,讓各國謀求發展的合作更加順暢。

“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4點主張”,為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願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國願同有關國家一道,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和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真摯承諾讓世人看到,中國不僅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倡議者,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國家會議中心外,景觀作品“絲路金橋”飛架於五彩繽紛的花壇之上。從“一帶一路”到文明對話,中國倡議凝聚各方力量,中國行動收穫累累碩果。

“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這是一個文明古國的氣度胸襟,這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氣魄擔當。

認真傾聽習近平主席精彩的主旨演講,全場以一次次熱烈的掌聲,抒發共鳴,表達敬意。

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斯里蘭卡總統西里塞納、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也在開幕式上致辭,稱讚中國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正能量。

會場裡,智慧在激盪,共識在匯聚。

“我堅信,大會取得的成果將積極推動亞洲各國友好交往,加深地區國家相互瞭解,提升和平、友誼與合作。”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說。

“我們的共同之處,遠大於我們的分歧。”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說,鼓吹“文明衝突論”是巨大錯誤,真正的文明不會發生衝突,而是對話。文明對話大會不僅是亞洲的,也是面向西方、面向世界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表示,我們應該堅決抵制固步自封的傾向,更加堅定地深化文明對話,反對極端主義。

亞洲影響世界,世界關注亞洲。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新聞中心,中外記者緊張忙碌著,第一時間報道會議盛況,讓和合之聲迴響在人類文明的天空。

在北京學習生活了7年多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泰國留學生蓬戈蒙·欽帕薩薩關注了大會開幕式。“如今,我對‘泰中一家親’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願成為文明交流互鑑的使者,更好建設我們的共同家園。”

一致的立場,共同的心聲。

從北京放眼亞洲、舉目全球,從現在回眸歷史、眺望未來,文明發展的長河奔流不息,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攜手共贏的潮流勢不可擋,美美與共的圖景更加可期。

新華社

記者手記

聆聽“和合之聲”

———來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觀察

孟夏時節,草長鶯飛。

中國,迎來又一場國際性盛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相聚北京,共謀和諧發展之道。

“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

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有關打破壁壘、平等交流的內容一次次引發現場嘉賓的熱烈掌聲。

這是對文明對話、互利共贏的深刻共識;這是對中國倡議、中國智慧的全球迴響。

行走在大會現場,處處可見“和合”理念的生動註腳。

會場內,日語、韓語、高棉語、僧伽羅語、蒙古語、泰語等12種語言的同聲傳譯同時開啟,將中國倡議用優美而多樣的亞洲各國語言傳遞至會場每一個角落。

會場外,不同膚色、不同著裝的與會嘉賓聚集一起,或兩兩握手相互介紹,或三五成群討論問題,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相互激盪。

“亞洲文明尋求互利共贏,對話是關鍵詞。”巴基斯坦官員塔希爾·賽義德說。手中捧著剛剛從展臺上精心挑選的《透過浙江看中國的社會治理》等書籍,他表示要仔細研讀,從中借鑑有益經驗和做法。

透過文明對話,中華民族兼收幷蓄、和諧共生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並已超越亞洲,走向世界。

“對於那些鼓吹文明衝突論的人,我想要說的是,這是巨大的錯誤,真正的文明是不會發生衝突的,真正的文明會發生對話。”前來出席大會的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這樣說。

英國東亞委員會祕書長麥啟安說,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多次提到“互鑑”一詞,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將更好凸顯亞洲文明的獨特性,並以此為基礎,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共同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所倡導的文明交流主張,其基礎正建立在和諧大同的價值觀之上,而不是基於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思維,體現了人類社會長治久安的宏遠願景。”美國學者龍安志說。

面對記者的提問,現年80歲的日本“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進藤榮一,用漢語發出一個“和”字的聲音,來表達自己對中國主張的真切感受。

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到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再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短短20余天裡,進藤榮一接連參加了三場盛會,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和合之道”對亞洲乃至世界的深刻影響。

“和諧中國、和諧亞洲、和諧世界,人類正是要以博大的胸懷對待世界,以嚴肅的方式反窺自身,踐行美美與共的‘和合之道’,推動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他說。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

國家會議中心裡,幾名外國友人正聚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互動區,親身體驗玉石宮花製作。

粉色的芙蓉石,綠色的東陵石,紅色的瑪瑙,白色的岫玉……他們認真擺弄著一塊塊五彩斑斕的玉石,就是文明的交流、心靈的拉近的一個細節。

消弭文明赤字,創造人類共同的文明盈餘,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與會者的共識,也是建設共同家園的時代召喚。 新華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